科學研究發現:媽媽認真陪伴長大的孩子,社交能力更強,性格更好

2020-12-20 瑩媽說育兒

近日,無數網友都被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裡霍思燕的小兒子圈粉了。6歲的嗯哼(小名)的懂事程度令人驚嘆,他能在媽媽不舒服的時候把媽媽照顧得有模有樣,且獨自外出買東西毫不畏懼,嫻熟大膽。不少網友十分好奇霍思燕是怎樣教育出這樣聰明乖巧的孩子?而霍思燕則提到了一個極其關鍵的點:要好好陪伴孩子。

孩子與父母而言珍貴異常,是父母最好的禮物。但養育孩子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面對孩子的降臨,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認真陪伴孩子。

然而,現如今有不少父母因為工作忙而把孩子給爺爺奶奶幫忙照顧,殊不知這樣會給成為留守兒童的他們無論是在性格上還是心理上帶來許多不良的影響。

美國、德國科學家的一項聯合研究發現,小時候得到媽媽認真陪伴的孩子性格更為陽光,社交能力強。

為什麼媽媽的陪伴如此重要呢?因為母子依戀是寶寶來到這個世界上接觸到的第一種社會關係。

特別是剛出生的寶寶憑藉媽媽的聲音和氣味等判斷其是否在自己身邊,而只要知道媽媽在身邊的寶寶會較少哭鬧,睡得十分安心,也就是所謂孩子對媽媽的依戀。

據資料顯示,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安斯沃思把孩子對媽媽的依戀分為3種類型:安全依戀型、迴避型依戀和矛盾型依戀。

屬於安全依戀型的孩子對媽媽有強烈的依戀感,喜歡跟媽媽親近,但是並不是十十黏著媽媽。即使離他有點遠,只要能看見媽媽在,他就能夠安心玩耍。這種孩子雖然有時自動遠離陌生人,但有時也會主動靠近,有想要跟媽媽以外的人進行社交的想法。

屬於迴避型依戀的孩子不僅不會對媽媽表現出強烈的依戀感,同時也排斥陌生人。生活中就有很多類似這種情況,媽媽離開家的時候,孩子無動於衷;媽媽回到家的時候,孩子也並不會表現出很大的驚喜。

屬於矛盾型依戀的孩子這對媽媽的依戀表現得較為矛盾。當媽媽走時,他會哭鬧,但等媽媽回來的時,他也不立刻糾纏媽媽,還很排斥,需要跟媽媽呆很久才能表現親近。而對於陌生人也表現得十分矛盾,雖不排斥,但與其接近會感到焦慮不安。

這三種類型的依戀關係恰好與三種成人的社交能力類型相對應。

安全依戀型的成人容易與別人親近,並能與陌生人輕鬆交流,快速建立良好的社交關係 ;迴避依戀型的成人會主動避開與陌生人溝通,世界裡只有自己,只相信自己;焦慮矛盾型的成人則有心無力,雖有想與人交流的想法,但卻不知道該怎麼做。

事實證明,媽媽的陪伴對孩子的社交能力有著深遠的影響。

孩子社交能力強長大更受歡迎,培養娃的社交能力,責任在家長

1、 積極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用心陪伴

阿紅的兒子華華在幼兒園裡很膽小,不敢主動與其他小朋友一起交流玩耍,上課從不舉手發言,老師則問阿紅是不是平時工作太忙沒時間陪伴孩子造成的?其實阿紅的工作時間是比較自由的,由於性格的原因,她沒事就喜歡宅在家裡,按理說來她是有很多時間陪自己的孩子的,但她在陪孩子的時候,並沒有跟華華進行互動交流,更多的是華華自己玩耍,或者是自己看電視。

而阿紅手裡永遠捧著手機,不是在刷朋友圈就是在逛淘寶,時不時會說一句:「華華,該做作業了。」這樣的陪伴是十分蒼白的,並不是在孩子身邊就是陪伴。媽媽們一定要認真陪伴孩子,要切實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想什麼,需要什麼,積極參與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2、 主動給孩子創造社交機會

媽媽們在做到前文所說的用心陪伴孩子之後,接下來便是多為孩子創造社交機會,在適當的時候教孩子一定的社交方法和技巧。比如,孩子想吃小夥伴的零食,但又不敢自己去借。這時,媽媽們千萬不要替孩子去借,而是教孩子如何向小夥伴開口,讓他親自去詢問。「我可以吃一點你的零食嗎?」「我能和你交換零食吃嗎?」

或許孩子一開始還不敢說,那麼這時就需要媽媽們的鼓勵和引導了,就算最後孩子的請求被拒絕了,但他也有了一種自己解決問題的成就感。等下次再遇到同樣的事情時,他就懂得該怎麼做,而不是時刻都依賴家長。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交流,實際上都在為孩子的社交創造了機會,幫助孩子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與其被動地等待,還不如主動尋找並創造機會。媽媽們平時多帶孩子出門,讓他有更多接觸別人的機會。除此之外,媽媽們還可以經常帶孩子去拜訪親戚朋友,或者在家裡來客人時,讓孩子學學如何接待客人,做一些簡單的工作。這些對於鍛鍊孩子的社交能力都十分有利。

3、 教會孩子文明禮貌用語是社交成功一大步

中國是禮儀之邦,自古以來就很崇尚禮儀。一個不懂禮貌、只知道罵人的孩子是很不招人喜歡,也無人願意與其親近。俗話說:禮多人不怪。這也說明了文明禮貌的重要性。因此,媽媽們應在日常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多教其使用文明用語,例如:「你好」、「請」、「謝謝」、「對不起」等等。

這樣的孩子懂得如何尊重別人,禮貌待人,利於與他人進行和諧的交流與相處。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不拘小節,忽視了自己的行為對孩子的教育與培養存在著一定的影響。因此,父母們首先得從自身做起,給孩子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父母之間要多注意文明用語,儘量不吵架,不大聲喧譁。對待孩子也要持尊重與禮貌的態度,給孩子樹立優秀的學習榜樣。

菁媽寄語:陪伴孩子是一件大事,許多事情可以再重來,孩子的成長一旦錯過就沒有了。同時,你抽出時間來陪孩子,一定要進行高質量的陪伴,並在此過程中教會孩子為人處世的道理與方法。再者,你的孩子因為有了你的深度陪伴,才能更好的成長,不僅增強了孩子的社交能力,還對孩子日後的工作和生活有非常大的幫助,從而更容易成長為一個幸福成功的人。

相關焦點

  • 「美國研究」嬰幼兒時期多擁抱,長大後認知、語言、社交能力更強
    其實刻意不抱,反而會令嬰幼兒更扭計,更扭抱。再者,抱抱是會為他們提供心理的安全感,有助安撫他們不安的情感。如果發現嬰幼兒真的出現扭抱抱的情況,家長或可以嘗試利用手上的東西,分散他們的注意力。美國聖母大學曾進行研究,發現嬰幼兒、童年時期常被擁抱,長大後會有更健康的心理狀態、更強的社交能力。2. 美國布朗大曾進行研究,發現如果媽媽能夠以正面方式,譬如抱抱,在頭幾個月應對寶寶哭鬧,他們在18個月後會有更出色的語言和認知能力。3.
  • 孩子總是「窩裡橫」,不一定是性格問題,提高社交能力更關鍵
    班主任直言,軒軒在班裡成績中上,還算乖巧,但是不怎麼愛跟人玩,很多小朋友看到老師都會熱情地打招呼,他卻經常喜歡自己呆著,看到老師還會躲著走,性格有些內向了,希望家裡能開導開導。劉女士這一聽有些詫異:內向?孤僻?這是我家那個整天跟媽媽和奶奶無法無天的兒子嗎?
  • 孩子社交能力弱怎麼辦?學會這4招,變身社交達人
    1、快速適應陌生環境良好的社交關係,能夠幫助孩子學會更好地與同伴相處。這樣當孩子進入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比如剛剛進入幼兒園,或者幼升小。社交能力強的孩子,往往更能夠快速的適應陌生的環境。不會因為環境和身邊同學的變化而出現焦慮的情緒,總是能夠快速的交往到談得來的朋友。
  • 職場媽媽到底怎麼做?更高效地陪伴孩子
    有了孩子以後我們經常會面臨一個選擇,是做全職媽媽,給孩子成長最重要的陪伴,還是選擇做職場媽媽,給家庭經濟保障的同時又保持個人的獨立和自由。當然很多時候我們都是被迫選擇,今天這裡不做討論。他們在認知水平、語言表達、社交能力、人際關係及母子感情方面都沒有什麼差距。父母的行為因素,包括責任心強、積極樂觀的父親,主張「孩子自主行動」的母親,以及較高的父母婚姻感情親密度,這些因素對孩子的影響比任何形式的看護照料多出2-3倍。
  • 孩子性格不好,以後的社交能力會有問題嗎?
    「我家孩子就是不和別的孩子一起玩」「我家孩子被人欺負了也不吭聲」這些問題,都與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相關。你知道嗎?寶寶的社交能力與孩子將來的成就和幸福感直接相關,比考試能力重要得多。那要怎麼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呢?清華大學積極心理學專家趙昱鯤老師這樣說。
  • 媽媽陪伴孩子的時間只有10年?爸爸更短,錯過孩子成長期沒法彌補
    龍應臺說,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而且很短,我們能陪伴孩子的時間只有十年。孩子十歲以後,任憑父母百般努力、拼命補償,也無濟於事,因為孩子有了更獨立的想法和意志,他已經不是那麼依賴父母的陪伴了。尤其是父親,陪伴的時間更短,現在所謂的喪偶式育兒,便是很多爸爸對孩子的成長不聞不問。有的甚至連孩子上幾年級,在哪個班,孩子的生日都不知道。
  • 孩子內向不懂社交從小被欺負,長大更吃虧,家長這樣做孩子更外向
    孩子內向,不喜歡說話,怎麼辦?關於孩子內向這個話題有無數的家長向我諮詢孩子的性格問題,媽媽總是因為孩子的內向感到特別焦慮、苦惱,卻又無能為力。外向的孩子熱情、活潑,語言表達能力強,總是更受周圍人的偏袒,被更多目光澆灌,得到更多的青睞與垂愛。相反內向的孩子就會被貼上膽小、自卑、沒禮貌的標籤。
  • 如何教養寶寶社交能力和性格?
    「我家孩子就是不和別的孩子一起玩」「我家孩子被人欺負了也不吭聲」這些問題,都與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相關。你知道嗎?寶寶的社交能力與孩子將來的成就和幸福感直接相關,比考試能力重要得多。首先要澄清的是:寶寶的社交能力和性格完全沒有關係。
  • 孩子社交障礙?人際交往能力差?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不能掉以輕心
    當媽媽問起的時候,小君回道:「我不知道跟他們聊些什麼,還不如不去。」不止如此,很多同學之間的活動,小君都會找藉口拒絕。語言表達能力差,不懂得如何與他人溝通,這對一個人的社交是很大的阻礙!3、缺乏安全感有些家長對孩子是「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對孩子無比寵溺。生怕孩子磕著碰著,對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保護的密不透風。
  • 「出去浪」和「宅在家」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性格只是一方面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們之間的性格就逐漸存在差異了。小李的孩子口才、社交能力也明顯更強,在面對問題時,也總能夠很快就找到解決方法;而小陳的孩子,在與人交流時明顯差一些,遇到麻煩也會下意識地逃避。兩種不同性格的孩子,長大後層次格局大不同一、孩子的性格,存在外向與內向的差異我們會發現經常在外面跑的孩子,性格相對比較活潑好動,而喜歡待在家裡的孩子則比較內向,不喜歡與人交流。
  • 缺少父親陪伴的孩子,上學後易被欺負,幾種性格缺陷可能伴隨一生
    執筆:明珠定稿:蘇子後受「男主外女主內」思想的影響,諸多父親將教育孩子的任務全部推給妻子,或者因工作、性格等原因很少參與孩子的成長,甚至理所當然地逃避育兒責任,用當今網絡熱詞形容就是「喪偶式育兒」,沒有父親陪伴的孩子,可能難逃如下幾種性格「缺陷」。
  • 努力掙錢和陪伴孩子哪個更重要?你的選擇,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努力掙錢和陪伴孩子哪個更重要?家長們心中有著不同答案。有些家長選擇給孩子更多的陪伴,引導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長,卻錯失了事業攀升的黃金期;有些家長為了給予孩子更好的成長環境而選擇一心掙錢,卻就此缺席了孩子的成長。
  • 李玫瑾:長期缺少父親陪伴的孩子,長大後這4種缺陷就越明顯
    有不少家庭正處於這樣的狀況中,那就是父親負責出門賺錢養家,而且是一年到頭很少有時間回來看望老婆孩子。這就導致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只有媽媽的陪伴,對於父愛是怎樣的,這些孩子只是模模糊糊認識一些基本的,很難體會到父親的陪伴。
  • 想孩子成功社交能力是關鍵,孩子社交能力培養,他將受益終生
    兒童自身性格的不同導致有的孩子社交能力的不足孩子性格和自身能力息息相關,性格也會影響能力的發展。可能孩子的性格就是內向不擅長社交,因此性格是影響孩子社交的一個關鍵點。可以說性格內向有一點膽小的孩子,比其他孩子的社交能力要低一些,也更困難一些,這樣的孩子如果不及時的培養其社交能力會慢慢的變得缺乏社交能力原因也是自身性格造成的。
  • 高情商比高智商更重要,抓好3-6歲關鍵期,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心理學家表明,孩子的性格習慣敏感期是3-6歲,這個年齡的孩子對外界的接受和學習能力都很強,3-6歲是社交啟萌的關鍵期,家長要特別重視孩子社交能力的培養。 3-6歲的孩子大都在上幼兒園,一般來說性格外向開朗活潑、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孩子在幼兒園比較受老師和小朋友的歡迎,就是在幼兒園聽到一些意見也會回家告訴父母,父母會根據孩子的反饋進一步改進。
  • 李玫瑾:經常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這4種缺陷越長大越明顯
    據《2017中國家庭親子陪伴白皮書》表明:超過55%的家庭中,孩子是媽媽陪伴長大,爸爸陪伴孩子或者爸爸媽媽一起陪伴孩子的家庭只有12.6%和16.5%。孩子的成長需要爸爸媽媽的共同陪伴,如果爸爸長時間不出現在孩子的成長中,將會對孩子的未來產生難以彌補的傷害。
  • 科學研究,孩子聰明與否主要看三個因素,主要是媽媽決定的
    導讀:科學研究,孩子聰明與否主要看三個因素,主要是媽媽決定的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科學研究,孩子聰明與否主要看三個因素,主要是媽媽決定的!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經常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這4個缺陷越長大越明顯,爸爸要知道
    現在的很多爸爸都特別的忙,根本見不到身影,但是也有不少的家長意識到,爸爸的陪伴對孩子太重要了。父親陪伴孩子的成長,對於孩子的未來更有用,爸爸付出的越多孩子的將來就會越出色,所以爸爸付出一切都是值得的,經常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在這4個方面缺陷越來越明顯,我們作為家長一起來了解一下。
  • 媽媽若是這兩種性格,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佔一種娃也會受益一生
    其實,每個孩子從出生開始,最親近的人就是媽媽,媽媽會伴隨孩子從幼年到青少年,這個階段直接影響到孩子未來的發展前景,關係重大。倘若媽媽的性格不好,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孩子長大後很可能會沒有出息。媽媽若是這兩種性格,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佔一種娃也會受益一生1 「真溫柔」的媽媽溫柔不是說,媽媽對外人多溫柔,在外人面前,表現的性格有多好。而是指,在孩子跟前,媽媽的性格跟在外表現的一樣,像一縷春風一樣,給孩子一種溫暖的感受。
  • 李玫瑾:經常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長大後會有這幾種缺陷
    》中表明,有超過百分之五十五的家庭,孩子都是由媽媽陪伴著長大,爸爸陪伴或者是爸爸媽媽一塊陪伴的家庭少之又少。其實不難發現,在身邊的那種比較叛逆的孩子中,一般都源自於一個家庭氛圍不算太好的,比如爸爸的長期缺少陪伴就算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