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重磅!非典型的轉亞硝基化級聯反應導致阿爾茨海默病中的...

2020-12-20 生物谷

2020年12月8日訊/

生物谷

BIOON/---阿爾茨海默病影響了全球約5000萬人。在一項新的針對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揭示了大腦中一個以前不為人知的導致突觸破壞的生化級聯反應,其中突觸是負責記憶和認知的神經細胞之間建立的連接。這些研究結果為發現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藥物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12月3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Noncanonical transnitrosylation network contributes to synapse loss in Alzheimer’s disease」。論文通訊作者為斯克裡普斯研究所教授Stuart Lipton博士。

Uch-L1中S-亞硝化半胱氨酸殘基的質譜鑑定及原子分辨模型。圖片來自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aw0843。


這種新發現的一系列異常化學事件,被稱為「蛋白轉亞硝基化反應(protein transnitrosylation reaction)」,導致突觸喪失,而突觸喪失是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中的記憶喪失和認知能力下降的主要驅動因素。

Lipton解釋說,最近開發阿爾茨海默病治療方法的大多數嘗試都是針對稱為β澱粉樣蛋白的粘性蛋白,這種蛋白在患者的大腦中積累,破壞細胞通信並引起炎症。然而,由於各種原因,這些嘗試在

臨床試驗

中失敗了。

Lipton說,「這項研究為我們找到更好的治療靶標帶來了新希望,這是因為我們發現的這些化學反應發生於澱粉樣蛋白作用的下遊。我們為藥物開發開闢了一條全新的途徑。」

Lipton對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藥物開發並不陌生。在他的實驗室開發並獲得專利的藥物中,已有四種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

FDA

)的批准用於治療這些疾病,包括經常開出的處方藥美金剛(memantine,商品名Namenda)。Lipton 說,「然而,還需要更好的藥物。」

一個化學成功的故事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Lipton和他的團隊使用物理化學技術來定量確定電子是如何參與化學反應的,這是因為他們猜測未知的過程可能發生在大腦中。基於此,他們發現了受阿爾茨海默病影響的神經細胞中發生的一系列全新的生化事件。

他們發現,β澱粉樣蛋白的小團塊會引發神經元過度活動和炎症,從而導致一系列破壞性的轉亞硝基化反應。

這個過程開始於過多的氮(N)和氧(O)原子以「NO基團」的形式結合在一起,然後轉移到一種稱為半胱氨酸的蛋白構成單元上,以調節蛋白的活性。一系列這些異常的蛋白反應通過破壞線粒體---為細胞的生化反應提供能量的細胞器,切斷了大腦神經細胞中的能量供應。這最終導致連接神經細胞的突觸丟失。

Lipton說,「我們能夠證實這些反應發生在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腦中,當我們在這種疾病的動物模型的大腦中阻止這些反應時,我們保護了突觸。」他補充說,「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儘管存在斑塊和纏結,但有可能通過幹預逆轉突觸損傷。」他指的是β澱粉樣蛋白「斑塊」和錯誤摺疊的tau蛋白形成的纏結物,這兩者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特徵。

他指出,雖然正常水平的NO會促進記憶和學習,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過高的NO水平會積累起來,變得對突觸有害。

論文第一作者、Lipton實驗室小組高級研究員Tomohiro Nakamura博士補充道,「有了這個新知識,我們或許可以在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大腦中形成廣泛的斑塊和纏結後,恢復他們的突觸連接。」

揭示神秘的聯繫

Lipton說,他的團隊最不可思議的發現之一是,三種被發現的酶在一系列協調的事件中相互傳遞「NO基團」,從而導致能量衰竭,而人們之前認為它們之間沒有任何聯繫。這三種酶中的每一種在完全不同的正常生化途徑中都有其自身的重要性,然而它們在疾病條件下卻以一種新的方式相互作用,從而引發強烈的神經元應激和突觸損傷。

Lipton說,「這種隱蔽的或『幽靈』途徑可能只在疾病條件下才會變得明顯,這可能代表了我們以前為什麼不理解這種疾病過程的一個重要的基本原則。如果我們不知道一個途徑,我們就無法研究它對疾病的貢獻,也無法開發治療疾病的藥物。」

他補充說,雖然許多分子生化途徑已經被發現,但是過度依賴現有的數據實際上會阻礙對疾病過程的發現。

Lipton說,「因此,這項研究最重要的方面是,我們必須提高警惕,尋找現有酶的新途徑和新聯繫,以便了解和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Tomohiro Nakamura et al. Noncanonical transnitrosylation network contributes to synapse loss in Alzheimer's disease. 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aw0843.

2.Hidden network of enzymes accounts for loss of brain synapses in Alzheimer's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12-hidden-network-enzymes-accounts-loss.html

相關焦點

  • 酗酒可能會導致阿爾茨海默病,可能會在更年輕的時候發病且症狀很嚴重
    原創 Delthia Ricks 阿爾茨海默病酗酒可能與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和嚴重程度都有關係,但科學家們現在才開始著手破解過量飲酒如何導致最常見的痴呆症的每個分子步驟。
  • Science子刊:新研究揭示tau蛋白才是導致阿爾茨海默病的真正元兇
    2020年1月12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對病理性tau蛋白「纏結物」進行大腦成像可提前一年或更長時間可靠地預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中發生腦萎縮的位置。
  • 老年心理健康:腸道細菌在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中的作用
    我們知道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是神經系統緩慢萎縮時發生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大腦中的神經細胞受損和死亡,導致一些重要功能減少甚至停止,最終導致毀滅性的破壞。這是義大利進行的一項研究,研究人員找到了三組受試者,第一組是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第二組是有記憶問題但大腦中沒有典型的阿爾茨海默病斑塊的人,最後一組是健康對照者。這裡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沒有任何遺傳易感性。
  • 重磅!阿爾茨海默病終於迎來新藥
    2019年11月2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了上海綠谷製藥有限公司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新藥——九期一(甘露特鈉,代號:GV-971)的上市申請,用於輕度至中度阿爾茨海默病,改善患者認知功能。九期一通過優先審評審批程序在中國大陸的上市為全球首次上市,這款中國原創、國際首個靶向腦-腸軸的阿爾茨海默病治療新藥,將為廣大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提供新的治療方案,也一舉打破了該領域全球17年無新藥上市歷史。
  • Science:小膠質細胞調節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神經退行性變
    例如,積聚在突觸上的病理性Aβ或tau可以上調小膠質細胞中的C1q,並促進突觸中的補體激活和隨後的小膠質細胞吞噬。用基因或基於抗體的方法阻斷AD小鼠模型中經典補體級聯通路的激活已被證明可以保護突觸,避免突觸丟失、功能障礙和記憶喪失,這提示小膠質細胞-突觸通路可能是一個潛在的治療靶點。
  • 阿爾茨海默病新藥物靶點被證實
    研究結果表明,在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小鼠模型中,抑制可溶性環氧化物水解酶(soluble epoxide hydrolase,sEH)可以減少神經炎症過程,改善機體的內源性反應,減少引起這種類型痴呆的神經元損傷和死亡。
  • 無創MRIgFUS挽救阿爾茨海默病有絕招
    膽鹼能神經元退化是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重要病理特徵。(一)在AD最早期, NGF的表達和運輸、受體表達、及下遊信號成份的激活等變化導致膽鹼能神經傳遞受損,繼而造成AD晚期神經元變性。
  • Science子刊:新研究揭示阿爾茨海默病中的內體運輸缺陷的真正元兇
    2019年8月25日訊/生物谷BIOON/---罕見的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病(familial Alzheimer’s disease, fAD)告訴我們,澱粉樣前體蛋白(app)的裂解是其發病機制的核心;鑑定這些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病所共有的其他表型可能有助於人們進一步了解阿爾茨海默病(AD)的其他形式。
  • 「九期一」新藥上市,阿爾茨海默病治療峰迴路轉?
    「九期一」新藥上市,阿爾茨海默病治療峰迴路轉?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張佳星 | 字號:A+ | A- 新藥上市,阿爾茨海默病治療峰迴路轉「老糊塗」的發病機理,目前還是「糊塗帳」用「峰迴路轉」和「另闢蹊徑」來形容近一段時期讓人困惑的阿爾茨海默病(AD,又叫老年痴呆症)再合適不過——一款正在研發的新藥Aducanumab,曾宣布在AD臨床試驗上失敗,日前經過數據再評估後,又認為部分數據可以證明藥物有效。
  • 焦慮會使已經患有認知能力下降的人更快患上阿爾茨海默病
    原創 Daily Mail 阿爾茨海默病研究發現,相比於沒有焦慮的認知能力下降的人,有焦慮的認知能力下降的人更快地發展成完全的阿爾茨海默病。這個美國的研究小組發現,即使沒有潛在的遺傳風險,認知能力下降的人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速度也與焦慮有明顯的聯繫。他們希望這項研究將有助於開發新的治療方法,幫助那些有輕度認知障礙的人延緩阿爾茨海默病的發作。然而,研究人員說,他們還不知道是焦慮導致了記憶問題和快速衰退,還是記憶問題導致了焦慮。
  • .| 阿爾茨海默病,是製藥巨頭們的研發墳場,實驗組效果比對照組更差
    該理論認為,澱粉樣蛋白相關的機制可以在早年生命的快速生長階段修復大腦中的神經元連接,這可能是由於晚年與衰老相關的過程引起的,導致阿爾茨海默病的神經元萎縮。2017年初,由於一個獨立的小組發現「幾乎沒有找到積極的臨床效果」,因此停止了verubecestat試驗,該試驗抑制負責產生β-澱粉樣蛋白的β-分泌酶蛋白。
  • 書單|阿爾茨海默病:腦海中有橡皮擦的人
    書單|阿爾茨海默病:腦海中有橡皮擦的人 餘春嬌 2019-11-27 15:47 來源:澎湃新聞
  • 生離死別阿爾茨海默病
    在我們採訪中專家介紹,目前他們接診的患者中,最長的活了15年。這常常讓照顧他(她)的家人因看不到希望而痛苦不堪:這既是生離,也將是死別。5年後,德特爾女士去世,阿爾茨海默醫生在對德特爾女士的大腦研究中辨認出「澱粉樣斑塊」和「神經原纖維纏結」。這項工作使得世界認識到這一新型的疾病。後來,該疾病被命名為「阿爾茨海默病」。阿爾茨海默病(AD)是神經系統的一種起病隱匿的退行性疾病。
  • 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制找到
    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痴呆症。記者5日從南通大學獲悉,該校神經再生重點實驗室劉飛教授領銜的「tau代謝與老年性痴呆」研究團隊,TDP-43蛋白的病變可能通過影響tau mRNA的代謝加工,在阿爾茨海默病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
  • 《科學》子刊:皰疹病毒竟能獨立誘導阿爾茨海默病的病理特徵
    2017年,科學家發現β澱粉樣蛋白其實是一種抗感染蛋白;2018年,來自中國臺灣的隊列研究發現皰疹病毒感染竟會增加痴呆風險;同年,科學家揭示了兩種人類皰疹病毒(HHV)參與調控阿爾茨海默病相關基因的機制。這一切似乎都在暗示我們,阿爾茨海默病其實是存在特定病原體的,而這個幕後元兇就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皰疹病毒。
  • 阿爾茨海默病用藥四大建議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認知障礙方向學術帶頭人 擅長:各類認知障礙的早期診斷,基因檢測,個體化治療,全程及全面管理 出診時間:周三、周四上午;周二全天 文字記者:王月明 編導:範蕊 在藥物治療方面,阿爾茨海默病作為慢性進展性疾病
  • 健康的線粒體可以阻止阿爾茨海默病
    Johan Auwerx EPFL在正常的衰老和與年齡相關的疾病(例如阿爾茨海默病)中,細胞面臨越來越多的損害,並且難以保護和替代功能異常的線粒體。由於線粒體為腦細胞提供能量,因此在阿爾茨海默病中不受保護的線粒體會損害腦部,多年來會引起諸如記憶力減退等症狀。
  • 阿爾茨海默病始於腸道嗎?
    原創 Goop 阿爾茨海默病阿爾茨海默病和痴呆症的研究表明,記憶喪失有許多潛在原因,它仍然是最具破壞性的衰老疾病之一,幾乎影響到我們認識的每個家庭。在確定預防和逆轉記憶喪失的方式方面,似乎特別有前途的一條新聯繫是腸道與大腦之間的聯繫。
  • 阿爾茨海默病關鍵蛋白作用被發現!有望開啟全新治療方式
    受阿爾茨海默病影響的大腦中,充滿了由 β 澱粉樣蛋白異常聚集形成的斑塊。三十多年前,科學家們首次發現這種 β 澱粉樣蛋白是由澱粉樣前體蛋白(APP)產生,但一直以來人們並不清楚 APP 蛋白究竟有哪些神秘的生理功能。
  • 中國人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制具「異質性」
    一項跨越17年、涉及我國404個家族的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病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阿爾茨海默病和痴呆》上。這項研究結果表明,中國人與其他種族在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病的遺傳機制上有所不同;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病還有大量的未知基因有待科研人員挖掘。  該研究是由宣武醫院賈建平教授團隊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