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徐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認知障礙方向學術帶頭人
擅長:各類認知障礙的早期診斷,基因檢測,個體化治療,全程及全面管理
出診時間:周三、周四上午;周二全天
文字記者:王月明
編導:範蕊
在藥物治療方面,阿爾茨海默病作為慢性進展性疾病,是一個長期生存共病的狀態。治療的目標是儘可能地讓病情延緩下來,症狀進展的要慢一些,極少數能出現明顯的改善,如果接受不規範的治療,大概率惡化的速度更快。
那麼對藥物的期望值是什麼?我們給出以下幾個建議。
AD用藥從小劑量開始
第一,小劑量起始,第二,個體化滴定。中國人的體重、藥物的耐受程度比西方白種人可能會少很多,如果直接用國外的藥物方案可能不是很恰當。那麼就小劑量開始滴定化調過程。
服藥後嚴格監測不良反應
第三注意嚴格監測可能的不良事件。有的人會很注重這個問題,對照說明書,每一行字認認真真看還會過度擔心。還有一些人,把任何的問題都朝著藥上去聯想。來看阿爾茨海默病之前,心腦血管病、糖尿病可能吃了十七八種藥,現在吃這一種藥,現在是不是任何的不良事件都和這藥物有關係?不是的。因為藥物每加多一種,它就存在潛在的相互作用。不要動不動就覺不良反應)就一定是這個藥所導致的,要密切監測,看它的這種嚴重程度分級。
藥量增加要細水長流
第四個要求叫細水長流,不求全效。比如患者達到了比較穩定效果,甚至有一些改善,是不是再持續加碼再加量?我們不建議這樣,事實上如果還沒有達到標準計量,就已經能夠很好的感受到藥物帶來的這種症狀的改善的話,可以緩一緩,不一定要快速的再加上去。除非各方面的客觀條件是希望獲得更好的效果,需要和主診醫生充分溝通以後,再進行藥物的調整。
記好認知功能變化,定期複診
最後一點是什麼?我們反覆強調叫定期複診,要充分的有效的溝通。
複診的流程方面,我們一般建議沒有認知損害的患者半年一次。有認知損害,或者已經治療了但是效果還是不很明確的患者三個月複診一次。
這個複診可以是線下的,可以是線上的,可以是做各種各樣的量表,抽血、影像學,量表測試,甚至可以和知情者一起,和主診醫生或者是家庭醫生做一次溝通記錄。這對於認知功能的保持認知功能變化的一個記錄,都是非常關鍵的事情。
(責任編輯:石夢竹)
【來源:健康時報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