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長生柱」面面觀:祈福民俗文化現象的歷史流變

2020-12-22 醬知兒

如果去過韓國,大家一定對當地矗立在路邊的人形柱子印象深刻,不管在大城市還是小鄉村,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兩根長長的人形柱。柱子上的人臉濃眉大眼、開口大笑,柱身最上方代表男生的多戴著官帽,代表女生的一般插著髮簪,柱身依照性別,分別刻上漢字「天下大將軍」與「地下女將軍」等字,這些柱子在韓國被稱為「」(長生柱)。

長生柱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在其發展過程中,它的外形不斷變化,所代表的意義也隨之而變,但是可以肯定一點,長生柱不管如何改變,它始終是韓國人祈福民俗文化的代表。

長生柱的起源歷史

根據韓國學者研究,長生柱最早可能起源於古代社會的權力崇拜,這種立柱式圖騰廣泛出現於上古時代的世界各地,比如古埃及的方尖碑、智利復活節島的摩艾石像,還有印第安人的圖騰柱等。這些代表權力的圖騰全都筆直地矗立在大地上,象徵權力的永恆不倒。

除了人類學意義上的起源,從歷史角度看,長生柱的叫法,最早應該出現於王氏高麗時期(918-1392),它最初的用途是寺廟田產的界樁,因為土地能產出無盡的糧食和財富,所以寺田又被稱為「長生庫」,意指花不盡的財富。宋朝大詩人陸遊,曾在《老學庵筆記》中提到「今僧寺輒作庫,質錢取利,謂之『長生庫』……」。

除了立在寺田處,界樁往往也立在寺廟門口或進入村莊的路頭處,用以區分地塊。因為界樁屬於寺廟,在百姓看來,它們擁有非同一般的宗教效果,如果村內發生了不祥之事,如水旱洪澇,村民們也會向這些長生柱祭拜,以求消災解禍,所以,長生柱上除了可看到大將軍稱號外,有的還會寫上「國泰民安」等吉祥語。

長生柱的南北差異

在長生柱的發展過程中,依製作材料之不同,又分「木長生柱」和「石長生柱」,一般來說,北方的長生柱多由木頭製作而成,南方則以石質為主,北方木長生柱表情多兇神惡煞,表達生人勿進的之意;南方石長生柱上的人面表情則較為柔和,給人一種友好的之感。

有學者認為,這種材料和面部表情的差異,象徵著半島過往的歷史,北部在歷史上多戰亂,所以怒目圓睜,有恐嚇入侵者的意味;南方工商業發達,商人較多,講究和氣生財,所以喜歡刻畫笑臉。此外,還有一種底座為石質,軀幹為木製的「複合長生柱」,但複合長生柱不多見。為了順應時代潮流,當今社會,長生柱不論是當作送人的伴手禮,還是作為各地的地標,普遍都以木頭為主,不僅攜帶方便,製作起來也比較容易。

長生柱的實用功能

古往今來,長生柱的稱號也有很多,高麗王朝時代除了叫「長生柱」外,還稱其為「堠」,據《典律通補》記載:「堠, 俗稱長生柱,刻裡數地名。」在漢字表述上,除了長生,還有長丞、張丞、長承等多種稱呼方式。

《典律通補》

高麗時代的堠、長丞柱或長生柱,一般用作計量單位,標識長度或數量。李氏朝鮮第四代君主世宗的編年體史書《世宗實錄》曾寫道:「……其妻追尊為敬夫人,置園邑二百家長丞,奉守如法。」這裡的長丞就是賞賜土地的數量。

此外,長生柱還有標示地名的用途,李氏朝鮮第十三代君主明宗的《明宗實錄》曾記載「臣自為儒生往來時,道由楊根、月溪之邊,每見長生柱立於道上,書曰:『奉恩寺柴場』。」這裡的長生柱,一方面起了界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地理位置。

長生柱所具有的計量單位、標註地名的用途,早在中古時代就已經出現了,而我們現在看到寫有「天下大將軍」等漢字字樣的長生柱,最早要到19世紀才出現。為什麼長生柱要寫上「大將軍」的字樣呢?這得從「守護神」的意義上說起。

長生柱的神話背景

早期雕刻在長生柱上的漢字稱號有很多種,如戴著官帽的男性長生柱,除了我們現今經常看到的「天下大將軍」外,還有「上元大將軍」等稱號;而女性長生柱除了「地下女將軍」外,也有「地下大將軍」「下元大將軍」等稱號。雖然稱呼時有變化,但這其中的規矩是一樣的,所有名號都是隨性別而定,不能混淆,而且男女配成一雙,幾乎見不到單個的。之所以性別和稱呼不能亂,跟韓國神話有著密切的關係。

早在刻有「天下大將軍」字樣的長生柱出現之前,具有守護神意味的長生柱就因方位不同而代表不同意義,比如「東方青帝將軍」主管「生養」;「西方白帝將軍」主管「成熟」;「南方赤帝將軍」主管「光熱」;「北方黑帝將軍」主管「肅殺」,這種劃分方法,顯然受到韓國「三神五帝說」傳說的影響。

韓國的三神五帝,跟中國三皇五帝完全不一樣。根據韓國文獻《桓檀古記·太白逸史跋·三神五帝本紀》記載,三神指得是創世神話的三個神靈,分別為桓因、桓雄與桓儉。然而在民間文化中,「三神」則多指教導幼童、保護孕婦的一位名叫「三神」的神靈,由於其流傳在民間的形象多為老婆婆,又被人們稱為「三神老婆婆」。

這位三神在韓國民間信仰體系中是最大的主神,在其之下除前文所說的黑、赤、青、白帝之外,還有一位主管「風調雨順」的黃帝,這五帝雖職責不同,但在人間都受「天下大將軍」指揮,而在地下則有地下女將軍主管的「五靈」(五種神靈動物:麒麟、龍、烏龜、鳳凰與白虎)。天上大將軍和地下女將軍共同維護著世間的安危,所以長生柱要刻上二者的名號,希望這兩個能量巨大的名字能夠賦予長生柱足夠的力量,保佑一方安樂。

長生柱的文化內涵

綜上所述,長生柱的發展經歷了一個由具象到抽象,由實用工具到祈福道具的轉變。

長生柱最早的功能是土地界樁,並起著計量數字的用途。後來伴隨著寺廟田產的增殖,長生柱大量出現,成為百姓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件,作為寺廟的「東西」,長生柱天生隱含著宗教意味,由此,界樁被人們單獨發揚成了「守護神」的象徵,最後,韓國百姓結合本國神話體系,又為長生柱賦予了更加具體的精神使命,使其成為了祈福避災的功能性道具,遍布韓國。

如今,長生柱已經剝離了濃重的神話色彩,搖身一變化身成了韓國人饋贈友人的「文化禮物」,韓國人希望借著贈送長生柱,保佑朋友身體健康,恭祝萬事吉祥。至此,經過上千年的發展,長生柱的文化內涵終於塵埃落定,由一根田樁變成了友誼的象徵。

參考資料:《韓國文化史》楊昭全

《元朝與高麗關係研究》烏雲高娃

《中韓關係史·古代卷》王小甫

《韓國的歷史與文化》楊雨蕾

《韓國文學史》韋旭升

《老學庵筆記》陸遊

《典律通補》

相關焦點

  • 客家文化、川西民俗、千人祈福……過一個有特色的新年
    兒歌中唱的就是過年的民俗,這也是很多人心裡最早對於年味的記憶。古鎮之古,古在民風民俗,這裡也正是年味最濃的地方。而豐富的民俗活動,千姿百態的民俗表演,也是遊客了解古鎮風土人情、感受古鎮悠久歷史的最佳途徑。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建成的安仁,取「仁者安仁」之意而得名。古建築群面積約30萬平方米,是「川西建築文化精品」。
  • 古今中外——薰陶歷史的民俗文化
    縫衣服人物雕塑,民俗雕塑,公園雕塑我們偉大的祖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乃至一萬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打穀子人物雕塑,勞動農民工雕塑,廣場雕民俗作為人們生活與文化的傳承現象,既是各民族不同政治、經濟的反映,又是表現民族傳統、心態、生活方式的因素,其形成與民族生活的自然環境、生產方式
  • 韓國EBS聚焦洞頭民俗文化
    韓國EBS聚焦洞頭民俗文化2013年08月07日 15:07:54來源:核心提示:霓嶼灘涂泥艋、東岙七夕成人禮、東沙媽祖盛典……8月1日上午,來自韓國EBS電視臺的《世界文化紀行》欄目組工作人員,遠赴我縣開展為期四天的旅遊專題片拍攝,為該欄目的《浙江民俗》四集紀錄片的第一集
  • 桂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石龍鎮民俗
    桂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石龍鎮民俗:舞春牛「舞春牛」是桂平市石龍鎮群樂村的壯族同胞在每年開春前舉行的、具有濃厚民俗風情的祈福活動。正當「立春」到來之際,群樂村的壯族同胞們便興高採烈地敲起鑼鼓、舞起「春牛」。
  • 韓國發展歷史,假期和文化復興,真有一套
    由於得到強有力的官方支持,新農村運動以雷霆萬鈞之勢,席捲了整個韓國,而給韓國的民俗和傳統文化則帶來了消極影響,使農村社會從個性化走向一般化、共同化。該變化對歲時風俗有很大影響,原本認為對農業有絕對必要的民俗儀式,被冠以迷信之名,加之農業技術的進步和普及,這些民俗逐漸走向消失。
  • 韓國高考面面觀
    別樣高考文化     由於深受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痴迷考試是韓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儘管韓國大學的招生錄取並非完全依據考生的高考成績,但韓國各界普遍認為高考成績將決定學生最終被哪所大學錄取。由於早上8點10分入校進場完畢後一直得到下午5點結束前見不到孩子,所以大部分家長不會在考場外焦急等待,而會選擇回到家裡或者去寺廟、教堂祈福,為孩子提供「精神支持」。
  • 祈福文化與高考旗袍秀
    如666、888、999等數字的象徵意義,也許正是源於此,才有了高考時穿旗袍的現象。  祈福文化代代傳承,福、祿、壽、禧、財,也構成了中華民族的祈福五字真言。古人靠天吃飯,所以特別看重祈福,因為只有風調雨順,才能五穀豐登,才能生存下去。由此,祈福逐漸發展成為一套完整的符號體系。  國人對「福」有特殊的深厚感情,人們孜孜以求福,在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福字俗語。
  • 「中國七夕文化之鄉」溫州洞頭七夕民俗風情節開幕
    央廣網溫州8月26日消息(謝夢潔 魏煒 通訊員邵康妍王從華莊海文金向春)8月25日,「民間民俗·多彩浙江」2020中國·洞頭第十三屆七夕民俗風情節在溫州洞頭舉行。這次活動以「祈福 感恩 快樂成長」為主題,設置成人禮儀式、民俗風情晚會、感恩福宴、七夕狂歡節等活動項目,將傳統民間民俗與海島夜遊體驗相結合,進一步凸顯「中國七夕文化之鄉」內涵,展現洞頭七夕特色,傳承保護優秀民俗文化。
  • 曲陽虎山「民俗文化遊」叫響旅遊品牌
    黃金文化展覽館、珠算陳列館、囍文化博物館、祈福文化陳列館、老鐘錶陳列館等13個館藏的8萬餘件老物件,讓遊客目不暇接、嘖嘖讚嘆;「好漢打鐵」「織布女」「傳統婚禮」等參與式民俗表演更是讓遊客樂在其中。「民俗文化遊」成為曲陽縣虎山景區弘揚傳統民俗文化、提升旅遊品質的新路徑。
  • 民俗:「壓歲錢」是長輩對晚輩的「壓歲祈福」
    民俗專家:「壓歲錢」是長輩對晚輩的「壓歲祈福」  中國民俗學會榮譽會長烏丙安說,民間有傳說:太古時有一種兇獸叫「年」,每隔365日後的夜晚就要出來傷害人畜、莊稼。大人們以燃放爆竹響聲驅「年」,小孩子則將接受長輩事先備好的「壓歲錢」來「壓驚驅邪」,寓意「壓歲祈福」。  烏丙安講到,古代「壓歲錢」是用「壓勝」巫術驅趕邪祟,古稱「壓勝錢」;因為「歲」與「祟」諧音,故又稱「壓祟錢」。晚輩每到過年得到「壓歲錢」即可年年平安度過新歲,長命百歲。
  • 安徽獨有的當地民俗文化介紹:九華山的葷年素年
    在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華山,除了有悠久的佛教歷史文化和豐富的旅遊資源外,還有獨特的民俗文化,其中最典型的地方民俗特色就是年俗了。當地山民一年要過兩個年,即葷年和素年。在九華山,歷代官府均十分重視維護九華山佛地尊嚴,禁止各種弊害,如對佔佛地作攤場、砌酒店塞交通、宰豬殺羊、穢汙教理等現象均勒碑警戒,於是形成了以素食為主的生活方式。晚清至民國間,九華街商戶入居,雜以山民,佛教查禁不嚴,葷禁鬆弛,出現了僧人吃素、山民吃葷的混合局面,逐漸習以為常。但為尊重歷史習俗,當地居民於春節之際,先過葷年,後過素年。
  • 中國文化在半島:「被韓國化」?
    對「暖炕」的歷史由來,中國東北民俗專家李果鈞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採訪時表示:暖炕(火炕)及其原理實際上就是中國東北民間過去的「地窨子」。據史料記載,從漢代以前的東北漁獵民族肅慎開始,一直延續到後來邑婁、勿吉、靺鞨、女真到後來的滿族,「都有地窨子」,「但是把火炕發展到最高水平,是朝鮮民族的貢獻」。「這就是地暖,也就是韓國說的『暖炕』」,李果鈞說。
  • 陝西人自己的祈福潑水節!石泉首屆潑水祈福節即將開幕
    據了解,本次活動為「石泉首屆潑水祈福節」正式開幕前的預演,7月26日活動將正式開幕,為期1個月,屆時更多好玩民俗和非遺體驗,等著你前來親自體驗。記者了解到,石泉首屆潑水祈福節由石泉縣文旅廣電局主導策劃,石泉秀邑西江文化旅遊公司承辦,活動以「雨露甘霖·福音石泉」為主題,7月26日將正式開幕,將持續到8月26日,為期一個月的時間內,遊客都可以前來感受充滿民俗特色的潑水祈福活動,現場領略傳統非遺草把龍的無限魅力。
  • 祈福禮迎賓禮「禮迎」八方遊客 漢城湖景區民俗活動年味濃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第一新聞》記者 單琳 張倜)迎賓禮、唱秦腔、耍社火,大年初三(2月7日),西安漢城湖景區再一次為大家奉上了一場別具特色的「春節文化廟會」。在這個以漢文化為主題的景區裡,您可以親自體驗什麼是最中國、最傳統的節日氛圍。禮迎八方遊客,當然要用隆重的大漢迎賓禮。
  • 傳承千年 消災祈福——童子戲
    童子戲是江蘇民間祈福活動中的一種演劇形式,流傳於江蘇省南通市及通州市中西部和周邊部分地區,其表演形式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 2008年6月7日,童子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105。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南通市通州區文化館(南通市通州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資格。
  • 第十三屆閩臺陳靖姑民俗文化旅遊節啟幕
    第十三屆閩臺陳靖姑民俗文化旅遊節啟幕 2020-11-07 15:52:10 呂明 攝圖為祭拜陳靖姑祈福現場。 呂明 攝圖為祭拜陳靖姑祈福現場。 呂明 攝圖為祭拜陳靖姑祈福現場。 呂明 攝圖為祭拜陳靖姑祈福現場。 呂明 攝圖為《舞神將》民俗表演。 呂明 攝圖為童聲演唱《紅花白花》。 呂明 攝圖為向各地的陳靖姑信俗非遺文化宣傳大使頒發證書。
  • 「東亞文化之都」三個城市聯袂跨年撞鐘祈福
    一起新年倒計時咚……咚……咚……共撞新年鍾,同祈新年福——當地時間和北京時間今日零時零分,中國泉州、韓國光州、日本橫濱,「東亞文化之都」三城聯袂撞鐘祈福活動進行。共生和諧創新亞洲,平安健康祈福世界。2013年,泉州、光州、橫濱當選首屆東亞文化之都。今日零時,「文都」三城聯袂撞鐘祈福,以這種獨特方式迎接新年。「跨國共同撞響新年鍾,且這三地同為『文都』,意義非凡,十分難得!」據此次活動主辦方介紹,「文都」是三城至高無上的榮耀。
  • 到趙公明財神廟 體驗國內最齊全財神民俗文化
    在趙公明財神廟,人們可以看到哪些趣味橫生的財神民俗文化呢?帶著疑問,記者昨日到趙公明財神廟提前遊歷感受了一番,在這裡,中外遊客將體驗到中國最齊全的財神民俗文化。財神殿裡拜「華夏第一正財神」「拜拜財神財源旺」,民間常有這樣的說法。
  • 高清:揭秘臺灣中原普渡民俗活動——大士爺文化祭
    高清:揭秘臺灣中原普渡民俗活動——大士爺文化祭 來源:人民網-臺灣頻道  2013年09月02日09:35     人民網嘉義9月2日電 (記者 王平)為期3天的嘉義縣民雄大士爺文化祭,是臺灣四大中元普渡民俗活動之一。
  • 【「相約重陽節·祈福古槐王」登高祈福活動】漠跡邀您參與「相約重陽節·祈福古槐王」登高祈福系列活動
    相約重陽節·祈福古槐王為充分展現崇信縣脫貧攻堅新成效,旅遊發展新風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倡導全縣樹立敬老、愛老、孝老的新風尚,全力加快文化旅遊深度融合,努力提升文旅產業發展水平,甘肅文旅產業集團有限公司聯合崇信縣公劉文化旅遊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舉辦崇信縣「相約重陽節,祈福古槐王」登高祈福系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