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三明故事久久流傳

2020-12-23 大洋網

1996年5月至2002年6月,習近平同志先後11次到三明市調研,深入三明的12個縣市區141個點。

從鋼鐵工廠到千畝果園,從產業園區到農戶家裡,習近平同志遍訪三明的山山水水,留下了許許多多動人的故事。

20多年來,三明人一直牢記習近平同志的重要囑託,做好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等各項工作,建設一個山清水秀、人民幸福的三明。

(故事一)一碗擂茶: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

【鏡頭】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的邱彩立家,在客廳最顯眼的位置懸掛著一張珍貴的照片,記錄的是習近平同志當年正在跟鄉親們一起喝擂茶的情景。

「他走進家門,還沒落座,就問起了柴米油鹽,還和我們一起喝擂茶,臨走前,還囑託我們『要關心集體,鄰裡要和睦,要重視教育下一代……』,每句話都說到我們的心坎上。」邱彩立每每回憶起這段往事,倍感親切。

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常口村調研。在村部門口,習近平同志舉目遠眺,但見河水碧波凝翠,青山鬱鬱蔥蔥,他語重心長地說:「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

11月21日,將樂縣楊時小學學生來到常口村開展研學拓展活動。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攝

11月20日,常口村村民在村旁的金溪上划船。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攝

常口村的青山綠水牽動著習近平總書記的心。

2019年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審議。當全國人大代表、常口村黨支部書記張林順發言時提起喝擂茶這件往事,習近平總書記笑著說:「那是我第一次喝擂茶,裡面有米吧?還有芝麻、茶葉、橘皮……」

習近平總書記細緻地詢問了常口村的環境衛生整治、廁所改造等情況,還讓張林順代他向鄉親們問好,並再次囑咐:「加快老區蘇區發展,要有長遠眼光,多做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的文章。」

如今,常口村幹部群眾做足山、水、林、田文章,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發展文旅康養產業,村民們端上了「生態碗」,吃上了「生態飯」。

20多年來,不只是常口村,三明全力打造「綠色三明」,這座「綠都」是國家森林城市,市區空氣優良天數比例保持在98%以上,今年森林覆蓋率有望超過80%。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三明的亮麗名片。

(故事二)一條鯉魚:好生態帶來好日子

【鏡頭】1997年4月10日,習近平同志深入泰寧縣上清溪考察旅遊開發和生態保護工作。

當習近平同志乘坐的竹排行於溪流時,一條鯉魚突然躍上竹排,正好落在他的腳邊。

排工肖可文開玩笑說:「各位有口福囉,晚上可以加個菜。」

習近平同志微笑不語,隨即脫下套在腳上的塑料鞋套,兩手將筏槽內的鯉魚輕輕捧起,讓魚兒和著清水順勢滑入袋內,再用手舀起清水注入袋中。

待船至碼頭泊岸時,習近平同志緩緩拎起水袋,雙手一提一託,半俯著身軀將魚袋伸向水面,輕提袋角,讓魚兒順著水勢遊入水中,目送它擺尾遠去。

遊客前往福建省泰寧縣九龍潭景區體驗夜遊九龍潭旅遊項目(11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習近平同志很關心我們旅遊搞得怎麼樣,當得知泰寧當地旅遊越來越紅火,群眾吃上『旅遊飯』脫貧奔小康,他很高興,叮囑『一定要好好保護環境』。」排工肖可文、許美文對這段往事記憶猶新。

6年時間裡,習近平同志先後11次到三明調研指導工作,其中有8次對生態環境保護作出重要指示,成為三明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指引。

守好綠水青山,才能換來金山銀山。20多年來,坐擁世界地質公園、世界自然遺產、5A級景區等「金字招牌」的泰寧縣,旅遊是頭等大事,創造了縣域旅遊發展模式的「泰寧路徑」,以旅遊為主的第三產業佔GDP比重超1/3,全縣約1/5的勞動力從事旅遊行業。

近年來,三明通過整合生態、文化、旅遊等資源,大力培育森林康養、休閒旅居、培訓研學、文化美食、醫養結合等新業態、新產業,打造「綠色農業」特色品牌,一縣一品,漸成規模。去年,三明市僅生態旅遊產業就實現總收入750億元。

(故事三)一杯米酒:不要忘記老區人民

【鏡頭】1999年7月7日,天氣炎熱。習近平同志坐了近2個小時的車,在砂石路上一路顛簸,來到泰寧縣嶺下村。

走進老遊擊隊員黃炳茂家,已經80多歲的黃炳茂請習近平同志在客廳的方桌旁坐下,習近平同志請他並排坐在身邊。

「家裡有幾口人?身體好不好?有什麼愛好?」習近平同志問黃炳茂。

「我愛喝兩口酒。」聊過幾句,黃炳茂拿出珍藏了兩年的米酒,對習近平同志說,「客家的習俗是,貴客來了,就要請一口米酒。我敬你一杯。」

「應該我敬你老人家一杯。」習近平同志站起來,接過酒杯,分別和黃炳茂與他的家人、村幹部喝了幾口。

習近平同志注意到黃炳茂的灶臺上放了一瓶2元多的簡裝烈性高粱酒,就掏出300元慰問金給他,囑咐說:「注意健康,要少喝一點,喝好一點。」

本以為只是善意的勸告,沒想到的是,接下來的每一年,習近平同志都會託人給黃炳茂帶兩瓶好酒。

如今,黃炳茂已離世多年,但他家老宅大門兩側,一直掛著一副對聯:隔山隔水隔不斷老區情誼,好茶好酒好日子政策英明。

這是11月19日拍攝的大山之中的嶺下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三明是中央蘇區的核心區,是中央紅軍長徵的出發地之一,曾有3.7萬三明人參加紅軍。

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一直關心老區群眾過得好不好,多次深入老區調研。

習近平同志跟嶺下村幹部交流了解到,嶺下村1000多口人只有1400多畝地,村民住在破破爛爛的土坯房裡,水、電、路、電話、電視「五不通」。

調研結束後,習近平同志召開了一次調研老區工作匯報會,特別提出了「三個不要忘記」:不要忘記老區、不要忘記老區人民、不要忘記「五老」和這些革命老幹部。

嶺下村等一批老區村迎來了好政策。到了1999年底,全村用上了穩定的電;80%的村民安裝了閉路電視;20多戶安裝了程控電話。第二年5月,村裡通了自來水。又過了一年,通了水泥硬化道路。

如今,全村人均年收入從1999年的1000元增加到去年的1.7萬元。

(故事四)一段歌聲:殘障孩子也能擁有美好的未來

【鏡頭】「啊,媽媽的眼睛,我心中溫柔的燈,我永遠記著她的深情……」

1999年3月5日,三明市聾啞學校(三明市特殊教育學校前身)教學樓前,視障學生的歌聲清脆悠揚;十幾名聽障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翩翩起舞。

當天上午,習近平同志一行來校視察,特地停下來欣賞孩子們的表演。

現任三明市盲協主席江華回憶,當時儘管看不見,但他聽見一個陌生而溫暖的聲音響起:「孩子們要自強自立,積極面對人生,在老師的精心幫助和自己努力下,一定會擁有美好的未來。」溫暖的話語深深印在了江華的心中。

三明市盲協主席江華帶領盲人志願團隊為社區老人按摩推拿。周志鴻 攝

牢記「自強自立」四個字,江華成長為三明市殘疾人康復中心盲人按摩培訓班老師,解決了一批盲人朋友的就業問題。在三明市殘聯幫助下,江華還組建起學雷鋒志願服務隊,譜寫了一曲人間大愛之歌。

這些年,三明市特殊教育學校開設了體育、舞蹈、手工、非洲鼓等多個興趣班和烘焙、皮具製作、按摩等10個職教專業,畢業生就業率達100%。

2014年5月16日,人民大會堂。習近平總書記在此會見第五次全國自強模範暨助殘先進集體和個人表彰大會受表彰代表,江華被授予全國自強模範稱號。這次大會上,他再次聽到了那個熟悉而溫暖的聲音。

「殘疾人完全有志向、有能力為人類社會作出重大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說。

(故事五)一個傳說:珍貴文物資源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子孫後代

【鏡頭】在三明市萬壽巖遺址博物館內,展覽著兩份珍貴的文件。這兩份文件的籤名都是習近平。

萬壽巖遺址位於三元區巖前鎮巖前村。上世紀70年代,萬壽巖因富含石灰石原料,成為三明鋼鐵廠的一個重要採礦點。

1998年,當地一些老人聯名寫信給文物部門,堅持表示「山上有寶」,要求保護山上的文物古蹟。

考古隊與三鋼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考古期限約定。1999年9月,考古隊發現大量的石製品和哺乳動物化石,把古人類在福建活動的歷史提前到18.5萬年前。特別是洞內的人工石鋪地面、排水溝槽等遺蹟距今4萬年,被譽為中國最早的「室內裝修工程」。

遺址保護刻不容緩!然而企業產值損失怎麼辦,石灰石去哪裡找?

2000年1月1日,時任福建省代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就萬壽巖遺址保護作出批示:三明市萬壽巖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是我省史前考古的首次重要發現,也是國內罕見的重要史前遺存,必須認真妥善地加以保護。

習近平同志在批示中強調,萬壽巖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作為不可再生的珍貴文物資源,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子孫後代,任何個人和單位都不能為了謀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壞全社會和後代的利益。

這是萬壽巖遺址靈峰洞外景(4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三鋼隨即停止礦山開採,遷移採礦點,搬遷加工企業,無償劃撥土地和房產,這個彌足珍貴的遺址被幸運地保存下來。

2001年,萬壽巖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6年,建成全省首座舊石器時代專題博物館……萬壽巖的保護、研究、開發、利用得到全面推進。

如今的萬壽巖,綠色生態與文旅康養加快融合發展,已建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成為當地旅遊發展、科研教學的重要一站。

(記者 高敬 林超)

相關焦點

  • 這些三明故事久久流傳……
    1996年5月至2002年6月,習近平同志先後11次到三明市調研,深入三明的12個縣市區141個點。從鋼鐵工廠到千畝果園,從產業園區到農戶家裡,習近平同志遍訪三明的山山水水,留下了許許多多動人的故事。
  • 這些三明故事久久流傳……_新聞中心_中國網
    1996年5月至2002年6月,習近平同志先後11次到三明市調研,深入三明的12個縣市區141個點。從鋼鐵工廠到千畝果園,從產業園區到農戶家裡,習近平同志遍訪三明的山山水水,留下了許許多多動人的故事。20多年來,三明人一直牢記習近平同志的重要囑託,做好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等各項工作,建設一個山清水秀、人民幸福的三明。(故事一)一碗擂茶: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鏡頭】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的邱彩立家,在客廳最顯眼的位置懸掛著一張珍貴的照片,記錄的是習近平同志當年正在跟鄉親們一起喝擂茶的情景。
  • 三明的「紅色+」:從紅色故事到紅色擔當
    86年前,約1.12萬名紅軍從這裡出髮長徵,到達陝北時僅存76人;80多年來,紅色故事代代流傳,紅色基因代代傳承,喚起一代代人的紅色擔當。寧化為革命作出的重大貢獻和犧牲,是三明紅色歷史的一個縮影。當年,三明全域都是中央蘇區,也是中央蘇區的核心區。全市3.7萬人參加紅軍,1.12萬人參加長徵,到達陝北僅存76人。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在三明市區街頭,隨處可見「風展紅旗如畫」的大幅海報。
  • 「陳景潤」在三明的這些故事,你都知道嗎?
    上個世紀80年代,陳景潤研究「哥猜」和其他數學問題的成就,使他成為當時全社會的傳奇人物,並因此獲得英雄般的讚譽和榮耀後,依然不忘三明這塊哺育過他成長的地方,關心著三明,關心著三明青少年一代的成長,而三明人民亦滿懷深情地關心陳景潤。1984年《三明報》重新創刊後,報社給陳景潤寫了一封信,介紹了三明的可喜變化並隨信寄出了三明報社編印的《三明之光》(一)。
  • 風展紅旗 如畫三明 | 三明高考為何「豐收」?人民網報導,挖掘這些背後的故事
    他們說,正如學習沒有捷徑可走,好成績的背後,也沒有偶然,它是三明基礎教育近年來堅持改革、紮實努力的結果。今年8月初,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到三明調研時評價說:「走了那麼多地方,像三明這樣的地級市這麼系統地抓教育,通過改革激發教育內生動力的做法,很具有代表性,經驗值得總結推廣。」
  • 三明高考為何「豐收」?人民網報導,挖掘這些背後的故事
    他們說,正如學習沒有捷徑可走,好成績的背後,也沒有偶然,它是三明基礎教育近年來堅持改革、紮實努力的結果。今年8月初,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到三明調研時評價說:「走了那麼多地方,像三明這樣的地級市這麼系統地抓教育,通過改革激發教育內生動力的做法,很具有代表性,經驗值得總結推廣。」
  • 一心一意是三明
    他流傳至今的三個名句,或許可以視為這片土地發展軌跡和發展動因的註腳。三明何以成為三明?「為有源頭活水來」。三明始終按照思想的指引,初心不改,用志不分,矢志不移,方向正,步子歡實又穩健。三明何以成為三明?「一寸光陰不可輕」。三明不懈怠,不遲疑,追趕的勁頭足,往前衝的意識強,「擼起袖子加油幹」。三明何以成為三明?「萬紫千紅總是春」。
  • 喜歡三明的理由
    「我喜歡三明的理由是斑馬線前的一次次禮讓是鄰裡之間的互幫互助是遇到困難時有熱心的志願者……」來自雲南的33歲創業者王貴之在三明買房安家這座城市溫暖、有愛的文明因子是他落戶三明的重要原因「滿意在三明」這座城市久久為功的執著追求裡
  • 報告文學:一心一意是三明
    他流傳至今的三個名句,或許可以視為這片土地發展軌跡和發展動因的註腳。三明何以成為三明?「為有源頭活水來」。三明始終按照思想的指引,初心不改,用志不分,矢志不移,方向正,步子歡實又穩健。三明何以成為三明?「一寸光陰不可輕」。三明不懈怠,不遲疑,追趕的勁頭足,往前衝的意識強,「擼起袖子加油幹」。三明何以成為三明?「萬紫千紅總是春」。
  • 一心一意是三明(報告文學)
    他流傳至今的三個名句,或許可以視為這片土地發展軌跡和發展動因的註腳。  三明何以成為三明?「為有源頭活水來」。三明始終按照思想的指引,初心不改,用志不分,矢志不移,方向正,步子歡實又穩健。  三明何以成為三明?「一寸光陰不可輕」。三明不懈怠,不遲疑,追趕的勁頭足,往前衝的意識強,「擼起袖子加油幹」。  三明何以成為三明?「萬紫千紅總是春」。
  • 關注|聚焦「三明實踐」!光明日報刊發《一心一意是三明》
    他流傳至今的三個名句,或許可以視為這片土地發展軌跡和發展動因的註腳。 三明何以成為三明?「為有源頭活水來」。三明始終按照思想的指引,初心不改,用志不分,矢志不移,方向正,步子歡實又穩健。 三明何以成為三明?「一寸光陰不可輕」。
  • 福建三明:「紅色故事會」讓宣講更貼近群眾
    91年前,毛澤東率領紅四軍從閩西轉戰贛南,途經福建三明的寧化、清流、歸化(今明溪)三縣時,寫下膾炙人口的《如夢令·元旦》一詞。作為「風展紅旗如畫」的中央蘇區,福建三明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勝利召開後,當地黨員幹部發揮紅色優勢,將宣講活動與近年來全市廣泛開展的「風展紅旗如畫」紅色故事會結合起來,組織紅色「宣傳隊」,當好紅色「播種機」,到群眾中去,到基層一線去,將五中全會精神傳播到千家萬戶。沿著當年「風展紅旗如畫」的紅色路線,在三明寧化、清流、明溪等地,一場持久深入的宣講熱潮,正轟轟烈烈地展開。
  • 三明這些學校上榜
    8月28日福建省教育廳辦公室發布關於公布第二批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百堂示範課建設和百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特色項目名單的通知三明多所學校上榜一起來看下具體名單~福建省第二批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百堂示範課建設名單(三明地區)
  • 請您來品三明的美
    不過三明的亮點 遠不止這些 不信,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浩淼的湖水、幽深的溪谷與千姿百態的丹霞地貌完美結合,共同演繹著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的傳奇,被專家稱為「中國丹霞故事開始的地方」。
  • 三明後生仔丨援疆再出發
    一起看看新晉三明後生仔們在瑪納斯這片土地上進行著怎樣的創造吧!聯誼篇三明援疆指揮部幹部為瑪納斯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生送冬衣農業篇▲變輸血為造血,三明援疆醫生與瑪納斯年輕骨幹醫師結成師徒對子,發揮「傳幫帶」作用,提升當地醫院醫療技術管理水平和促進專業技術人才培養。
  • 三明答卷
    這裡是三明——  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在此發芽開花,三明醫改成為全國引領典型,林業改革先行一步,沙縣小吃走向全國……  為什麼是三明?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曾先後11次深入三明調研,為三明改革發展指引方向、明確路徑。
  • 【五中全會精神在基層】福建三明:「紅色故事會」讓宣講更貼近群眾
    91年前,毛澤東率領紅四軍從閩西轉戰贛南,途經福建三明的寧化、清流、歸化(今明溪)三縣時,寫下膾炙人口的《如夢令·元旦》一詞。作為「風展紅旗如畫」的中央蘇區,福建三明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勝利召開後,當地黨員幹部發揮紅色優勢,將宣講活動與近年來全市廣泛開展的「風展紅旗如畫」紅色故事會結合起來,組織紅色「宣傳隊」,當好紅色「播種機」,到群眾中去,到基層一線去,將五中全會精神傳播到千家萬戶。沿著當年「風展紅旗如畫」的紅色路線,在三明寧化、清流、明溪等地,一場持久深入的宣講熱潮,正轟轟烈烈地展開。
  • 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三明實踐」喝彩|長城評論
    三明人牢記總書記囑託,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畫出了一幅靚麗的「山水畫」,探索出具有三明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之路。這是11月17日拍攝的福建省三明市三鋼集團中板廠生產車間。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三明,因工業而興。1957年起,三明大搞工業建設,1958年三明鋼鐵廠建成,逐步成為這座城市的工業搖籃。
  • 風展紅旗 如畫三明 | 名單公布!祝賀三明這些學校
    福建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三明醫學科技職業學院永安職業中專學校、三明工貿學校大田職業中專學校、三明職業中專學校
  • 恭喜三明這些優秀教師和教育工作者
    important}三明這些老師,優秀!三明這(53名)林麗華(女) 三明學院丁長峰 三明醫學科技職業學院鄭宜武 三明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