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五千年,陰陽五行始終貫穿於我們的文化之中。目前作為中國人,仍然受惠於陰陽五行學說。因為我們的行為、處事都和他息息相關。
像我們經常說的:中庸之道;仁義禮智信;孝道;吃虧是福;惜福;未雨綢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否極泰來;亢龍有悔;在陽盛的時候,要準備向陰轉換;在很順利的時候,要防備危險將至等等方面,這些思維方式都跟陰陽轉換的理念相關聯。
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能像我們漢民族這樣,對待自己的後代這樣的不遺餘力。因為我們有一個陰陽互根文化,子女是我們的根,是我們生命之根的延續。子女是我們下一代的傳承,也是陰陽之間一種縱橫性的交錯。
正是有些理念的存在才塑造了我們中華民族積極、樂觀、勤奮,還有對我們國家、民族的認同等等特性,陰陽五行在這裡起到一個絕對性作用。
作為一名民間學者,我感到有一份深深的責任感在裡面。無論我們用什麼樣的方式去生活,用什麼樣的理念去管理,我們都應將祖先遺留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下來,有必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探尋祖先的思維方式,探尋祖先傳承文化的歷程。
《尚書 洪範》中記載了關於陰陽五行的理論: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這裡的五行是社會生活中必需的五種物質資材。早在西周初年,即能對五種基本的實用資材的自然屬性和味覺性作出這樣抽象和相互的比較,真是難能可貴。雖然這種觀察還停留在認識事物簡單的多樣性低級階段,但已包含了聯繫和差異思想的端倪。
《洪範》篇,由開始的五行物說,到最後演化成五行氣說,這兩種學說之間是沒有間隔地,氣說是由物說漸變過渡來的。
我們的祖先將五行的五種物體、五種物質進行了最抽象而又最具體的表達。如果完全是抽象的物體,老百姓理解不了,那就沒有辦法使用和研究,也無法指導農事,也不能建立學說。老祖先用人類最司空見慣的五種物質,將五行進行了抽象化的定義。在這個定義出現以後,人們對五行也就有了一個最直觀的認識,並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一系列哲學的用法,最後上升到五行氣說。
陰陽五行學說,儒家(仁義禮智信)、法家、陰陽家、兵家、民間等等都在使用。比如咱們行軍打仗要辨氣,在形成陣法的時候要講究相生相剋。再比如古時的機構,根據五行相生相剋,設置了五樞六部,設置了政治制度,法度。
五行衍生出五味,衍生出五德,衍生出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衍生出陰陽體變等等,古人通過五行解決了一攬子的問題,解決了生活當中方方面面所有的事物。也就是說,通過陰陽五行衍生出一系列的制度、法度、道德、觀念、倫理等,對這些方面都產生影響,最後塑造出當下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