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每天都能讀到大量信息,為什麼我們還是會感到無聊?

2021-01-07 好奇心日報

Dougald Hine是一位英國作家。他創立了萬物學院(School of Everything)、Spacemakers和崩潰學學會(Institute for Collapsonomics)。他還和保羅·金斯諾斯(Paul Kingsnorth)合著有《遠離文明:黑暗之山的宣言》(Uncivilisation: The Dark Mountain Manifesto)一書。

本文由AEON授權《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發布,你可以在 Twitter 上關注。他們

在我坐著進城的那輛大巴上,每一位青少年和每一位成年人都坐在座位上,眼睛盯著他們那個小巧的、無所不能的機器:在這個口袋大小的窗口裡,有我們永遠也讀不完的文章、永遠也聽不完的音樂、永遠也看不夠的裸照。可就在幾年前,這種信息寶庫還是不可想像的事情。當面對它們的時候,像我們這些現在已經多多少少成年了的人都會想:要是現在再變年輕,那該得有多不一樣啊。我記得聽一個人說過這麼一句話:「有了Google,哪個小孩會覺得無聊啊?」

最近我又想起了這個問題,當時我讀到一篇文章,說一位23歲的英國女士坐了牢,因為她在Twitter上向一位女權主義者發出了強姦威脅。她對自己行為的解釋是,她當時醉得不醒人事而且覺得沒意思。這是一個很糟糕的事例,但卻不是孤例。網際網路暴民已經開始得到了學界——比如《禮貌研究學刊》(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和它的姊妹刊物《語言攻擊與衝突學刊》(Journal of Language Aggression and Conflict)的注意,而且人們經常把這種行為的動機解釋為無聊。

但躲在網際網路上、覺得很無聊的也不是只有這些反社會的人們。我們可能不能再拿缺少刺激作為藉口了,但乏味的說辭並沒有成為歷史: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還是會經常說一些乏味的話。這就導致了一個深入到網際網路文化內部的問題、一個由我們手中無所不能的機器所引發出來的假設:我們在尋找的究竟是什麼?

30年前,斯圖爾特布蘭德(Stewart Brand)宣稱信息想要自由(Information wants to be free)。離開它當時的背景之後,這句話成為了用來闡明網際網路政治的一句口號。帶著理想主義和奉獻精神,網絡派在努力從政府和企業手裡爭取信息的解放當然了,政府和企業對於信息收集和控制的機會可能提供什麼有自己的想法。然而,對布蘭德爭取人們支持的呼籲的擬人化指向了一個更為堅定的信仰,而它的基本觀點是:信息本身就是一股解放的力量。

根據我的猜測,這種信仰是有其目的的,而這種目的的來源,則是這些技術在1960年代加州反主流文化的潮流中所扮演的庇護所角色。布蘭德本人則用這句話連接起了信息和自由這兩樣東西:在記者湯姆沃爾夫(Tom Wolfe1968年所著的《插電酷甜迷幻實驗》(The Electric Kool-Aid Acid Test)一書的開頭,就寫到他去見了出獄之後的肯凱西(Ken Kesey,插電酷甜迷幻實驗的主導者,譯註)——「一個瘦瘦的金髮男人前額上有一個鮮豔的圓盤……光著膀子戴著印度佛珠做的領帶,穿著上面佩有瑞典國王頒發的勳章的白色屠夫衫」——後來他又創辦了被譽為返土歸田運動(back-to-the-land movement)聖經的《全球概覽》(Whole Earth Catalog史蒂夫賈伯斯後來則把這本書稱為「紙質版Google」

在可以被搜尋引擎索引的網絡出現之前,布蘭德就和別人一起創建了WELLthe 『Whole Earth 』Lectronic Link』,全球電子討論鏈)它是1985年從《全球概覽》的辦公室裡創辦的一個電子布告牌。它的成員推動了當時可用的技術的發展,發現了一個很像虛擬社區的東西。這群人的核心是一批來自農場the Farm)的老兵是延續時間比理想主義和混亂時期還要長的少數幾個嬉皮士團體之一。在上,這些人和其他穿佩斯利花紋襯衫的先鋒人物和一些人分享了他們的經歷,而這些人後來在1990年進一步創立了電子前線基金會,並在1993年創辦了《連線》(Wired)雜誌。

這句從反主流文化時期用到網絡文化時期的話,既不是唯一一句我們用來總結網絡時代初期的話,也不一定是最重要的那句話。但在網絡文化和網絡上的勾心鬥角形成的過程中,它扮演了十分不成比例的重要角色。年代,當網際網路走出大學的地下室、進入公眾意識中的時候,正是像布蘭德、凱文凱利(Kevin Kelly,《連線》雜誌的創始編輯)和約翰佩裡巴洛(John Perry Barlow,電子前線基金會創始成員)這樣的人,把他們過去多年來在像這樣的空間裡的經歷轉化成了強有力而簡單的故事,告訴了人們網際網路是什麼、為什麼它會如此重要。

信息取代了LSD(致幻藥)——這種神奇物質的消費可能改變世界

記者約翰馬科夫(John Markoff)本人是的早期貢獻者之一,在他2005年出版的《榛睡鼠說》(Dormouse Said)裡,他概括了反主流文化是如何塑造個人使用計算機的歷史。和任何一個迷幻搖滾樂隊Jefferson Airplane的歌迷所說的一樣,《榛睡鼠說》裡說的是:餵飽你的大腦!餵飽你的大腦!網際網路需要一個故事,好讓那些從來不會對TCP/IP協議感興趣的人覺得它有意義,而經歷過反主流文化大潮的人正好有這麼個故事他們所處時代中逃避現實的神話:打開心扉、自問心源、脫離塵世(turn on, tune in, drop out)。在這個新版的寓言裡,信息取代了LSD(致幻藥)這種神奇物質的消費可能改變世界。

問題在於,信息並不會滋養我們。更糟糕的是,到最後我們還覺得無聊了。

在自己住了半個多世紀的村子裡,一位作家朋友被拉進了一個酒吧答題隊伍裡。拉他入隊的鄰居說:你懂得可多了,艾倫。這個鄰居說得沒錯:艾倫驚人的學識是我認識的人裡最深厚的。不過艾倫禮貌地拒絕了,而且好幾天都為此困惑不已。展示一個人積累的知識無疑會有一種得分的喜悅,但從其他各個方面講,在酒吧答題時用到的知識都是沒什麼意義的知識。

這可不僅僅是智力上的勢利。在我們開始尋找和建立聯繫、開始用知識講故事、開始用這些故事尋找世界的意義和自我在世界上的位置的時候,知識是有意義的。問題在於,記住一個你永遠不會去的城市的公交時刻表,和使用時刻表去探索一個你剛剛抵達的城市,這兩者之間是存在差別的。當我們追尋著這些聯繫,讓探尋知識的經歷把我們帶向某處、同時接受這一路上我們可能會被改變的風險時,知識就會體現出它的意義。如果說乏味有解藥的話,那也不是信息,而是意義。

如果說乏味成為了現代社會的一種病,那是因為獲取發現意義的技能變得更難了。

但在信息和意義之間也存在著某種聯繫。在我們尋找到意義的過程中,信息可能是最基本的原材料:正是在這些未經區分的感悟和荒唐念頭中,我們才尋找到了事實。但從信息到意義的過程,可並不僅僅是從噪音中過濾信號這麼簡單——它是一個鍊金一般的過程,總是充滿了驚喜。它需要技巧、時間和努力,也需要練習和耐心。無論我們經驗有多豐富,都無法確保成功。在大多數人類社會裡都存在掌握了尋找意義技能的專家,但它卻不會是由專家獨有的技能,因為它也是一種非常基本的、具有人性的活動,對我們的生存至關重要。如果說乏味成為了現代社會的一種病,那是因為獲取發現意義的技能變得更難了。

但平心而論,也不能把這種技能獲取的困難都歸咎於網際網路,無聊本身其實源自早前的科技革命。這個詞的發明和多軸紡織機的出現處於同一時期,哲學家芭芭拉達勒佩茲(Barbara Dalle Pezze)和卡洛薩爾扎尼(Carlo Salzani)在他們發表於2009年的論文《嬌氣的怪物》(The Delicate Monster)中說:

乏味感並不是人類生而就有的特質,但它卻有一段始於18世紀左右的歷史,並充斥著整個西方世界。而這也代表了從世紀向21世紀邁進的一段進化史。

撇開因工業時代而產生的各種好處,其本身所帶來的是一種地域性的乏味感,在勞動者中、在生產無法滿足消費需求的現狀中、在把工作活動產生最大化產出合理化的過程中,這種地域性的乏味感體現得尤為明顯。

我並不是說我們應該回到那種帶有浪漫色彩的前工業時代:我只是想把大家的注意力吸引到依然在塑造著我們後工業化時代生活的這些矛盾上。19世紀工廠中出現的身體暴力可能不再會出現了(至少在工業化發端的那些國家不會),但這些工作組織方式中天然的疏遠作用依然存在。

當網際網路剛剛出現的時候,它似乎預示著將把人們從工業化社會的乏味感中解放出來,信息仿佛是一種充滿迷幻色彩的強心針,被注射到了我們沉悶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但實際上,信息最好的一點卻是它的另一面:在找尋有意義的聯繫方面,它是個特別棒的幫手。但如果產生乏味感的深層次原因是意義的匱乏,而不是因為缺少刺激,如果信息要通過多層微妙的過程才能升華成意義,那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持續信息流也無法兌現這個承諾。在最樂觀的情況下,它也不過是讓我們從不停地從一個連結點向另一個連結,浪費了我們的時間,還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我們遲早會被衝刷到網絡上某個遙遠的角落,還在想我們的時間都去哪兒了。那種隨波逐流的體驗與那些通向意義所在的耐心、不可估量的過程實在是大相逕庭。

此外,後者則要求我們有一些反思的空間讓我們已經吸收的信息沉澱下來,等著看能出現什麼有意義的模式。要去尋找一下我們生活中可以不插電的角落、可以拒絕查看收件箱裡緊急郵件的日子、可以不去匆忙趕場的可能。關掉那個無所不能的機器吧,倒不是說要永遠關掉,也不是因為它有什麼不好,只是我們意識到了自己是有限的:我們能承載的信息只有那麼多,如果我們掉進了小溪裡,就不能在溪裡垂釣。正如任何一個經歷過年代反主流文化大潮的人會告訴我們的:最好對那些神奇的玩意兒放尊重些,但也別忘了限度。

翻譯:熊貓譯社 葛仲君

題圖版權:Oivind Hovland/Ikon Images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突然對生活感到無聊?
    最近刷小說,刷視頻的時候,感覺越來越疲憊了,甚至對此都有些厭倦與無聊,一直這樣下去好嗎?明明以前也一度沉迷於其中,每天在手機上刷著有趣的東西,也享受他們帶給我的樂趣和刺激。明明每天都能接觸到有趣的內容,還有體面的工作,有知心的朋友,偶爾可能會有些沮喪和痛苦的事情,總體來說,這樣的生活挺好的。可我心底隱約有種別樣的感受,就連我自己也說不清。我不經問自己:這樣的生活,真的挺好的嗎?我未來的生活,是否有更多的可能性?
  • 放空:必須讓自己感到無聊,才能更聰明
    2015年,紐約公共廣播電臺流行欄目「寫給自己」的主持人曼諾詩·左莫若迪,帶領成千上萬的聽眾通過一個實驗來幫助他們遠離電子產品,嘗試無聊,以此啟動創造力,改變他們的生活。《放空:無聊為什麼能解鎖創意與效率》便是在這個實驗的基礎上,向我們展示如何重新思考「無聊」這個小工具,讓我們在日新月異的數字世界中生活得更好。
  • 2017考研英語拓展閱讀:我們為什麼如此無聊?
    2017考研複習之初,時間相對充裕,新東方網考研頻道建議大家每天多做一些閱讀,可娛樂也可增長見聞,還能提升能力。下面一篇文章是關於我們為什麼如此無聊?。 2017考研英語拓展閱讀:我們為什麼如此無聊?   It amazes me when people proclaim that they are bored.
  • 豆瓣8.6《解剖無聊》:無聊如深淵,我們終將回報以哲學的凝視
    第二部分談到當今社會應對無聊的普遍方法以及面對的問題;第三部分,作者提倡把無聊回歸到哲學思考中。這本哲學書雖只有14萬字,卻抽絲剝繭的觸及到無聊的本質問題。讓人讀罷覺得饒有趣味,原來哲學並非高不可攀,它解決的就是最基礎最本質的問題。一、當你無聊時,你在想什麼?你有沒有過這種經歷?
  • 為什麼會覺得自己每天的生活都很無聊?
    我每天總是感覺無聊,提不起精神,沒有做事的動力也沒有太大的情緒波動。獨來獨往,總在不上不下地得過且過。沒有特別想要的,也沒有特別不想要的。這樣的生活狀態是不是太差勁了? 萬家燈火都已盡滅,有愛人的相擁入睡,孤身一人的徹夜難眠。
  • 制止孩子玩手機沒效果,家長應反思,孩子是否只是感到無聊了?
    身為一個兩歲男娃的媽媽,我對於時刻精力旺盛、如同「永動機」一樣的兒子「無可奈何」的同時,也體會到手機能帶給我的片刻安寧。但我們不能飲鴆止渴,手機對小孩的視力發育、智力發育都有不可小覷的負面影響。但孩子總是對手機欲罷不能,「搶手機」大戰真的不能避免嗎?
  • 某乎高贊:為什麼我們每天都那麼累?
    周末了,終於有時間學習了,但還是覺得很累,常常睡一覺、看會劇,不知不覺就過去了…… 很多人也許會把它們歸咎於生活壓力大、工作壓力大,但「壓力大」只是一個現象,並不是原因,我們要思考的是:這種「疲憊感」是如何造成的? 以及,如果暫時沒有辦法徹底改變生活方式,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改善這種情況?
  • 為什麼我們會感到「累」?
    01心太軟,不懂得拒絕。說到底,還是一個字「忙。」為了維持體面的生活,每天在家庭和公司之間來回奔波,在房子車子票子之間反覆周旋。我們仿佛一個旋轉的陀螺,永不停歇。忙完這一陣,還有下一陣,忙完下一陣,還有下下一陣,永無止境。偶爾也會很想停下來,讓自己稍微歇息片刻。
  • 為什麼你會時常感到孤獨和無聊,真相只有一個,那就是讀書太少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一段時間,情緒很低落,覺得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人理解自己的痛苦,了解自己內心的失落與不安,自己的內心備受煎熬,備受折磨,然而大家還是不能理解,只會反問你,你怎麼那麼玻璃心啊?這有什麼啊?所以有時候,我們寧可自己孤獨著,也不願去和別人訴說!因為解決不了問題!
  • 生活的高潮在於無聊
    6在B站的生活區,其實有大量這樣「無聊」的UP主,他們忠實地記錄著他們的生活。甚至這樣的生活我們每個人都有,如果你靜下心來,仔細看自己的生活,你會發現把你生活中的某一段給截取出來,他就是生活區的這些up主。
  • Boring和bored,你無聊還是它無聊?
    英語中有很多詞綴,所以掌握了詞綴的意思,你就可以一次記住一串單詞,今天我們來看看boring和bored的區別:1.Boring(令人)無趣的,乏味的;bored(感到)無聊的 區分他們的關鍵點就在於括號內的內容。boring是事物本身的特點,能讓人感到無聊,而bored則是人的感受;boring可做定語和表語,而bored多做表語。例句: I am bored with the boring book.
  • 我們為什麼還是要讀些《論語》?
    而他真正把《論語》讀完一遍的最大感受,就是:「我讀的太晚了!」我必須要為自己當初的無知和愚昧感到羞愧。因為真的認真通讀了之後,我才知道,原來平時我們那麼多的格言、典故、成語和道理,都出自《論語》,而我當初還只是淺薄地認為孔子也就是個整天只會嘮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或者「克己復禮」的老傢伙。
  • 為什麼每天都那麼累?-虎嗅網
    我們要思考的是:這種「疲憊感」是如何造成的?以及,如果暫時沒有辦法徹底改變生活方式,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改善這種情況?如果你有這樣的困擾,那麼,希望今天這篇文章,能給你一些啟發和思考。一為什麼我們每天都坐著,卻依然會感到疲憊不堪呢?
  • 既然人都要死去,那為什麼還要活著呢?
    既然人都要死去,那為什麼還要活著呢?在中國很少人來談論生死,這是傳統。但是有一個正確的生死觀,不是更好?前幾天我推薦過一本書叫做《活著》餘華寫的,裡面一句話,「我們會來到這個世界,是不得不來;我們最終會離開這個世界,是不得不離開。」確實。
  • 「無聊到爆」英文怎麼說?
    這個字基本上是對應到 burnout(極度疲累),由 bore(使...感到無聊)衍伸而來,通常是用來描述「因為長時間工作極度無聊、或是太閒而造成的心理與生理的極度疲乏、憂鬱等症狀」。因為數位化的關係,許多工作越來越瑣碎,這種現象也越來越常見。
  • 為什麼每天都打掃衛生,屋內還是會有很多灰塵?
    好多人都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明明感覺家裡很乾淨,可每天打掃的時候,總是能在地板或桌子上擦出好多灰塵來,這些灰塵都是哪兒來的呢?怎樣才能保持房間的乾淨整潔呢?房間裡的灰塵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室內,一個是室外。
  • 我明明很恨前妻,可是收到她的信息又莫名感到開心,這是為什麼?
    在這3個月裡,我過得很不開心,總是會想起她,總是會想起我們的婚姻,總是想著能和她複合。我和前妻是通過相親認識的,當時我們對彼此很有好感,在一起聊天也很開心。我相信我們是命中注定的一對,我就跟她說,「既然我們倆那麼合拍,就結婚吧!」她同意了,很快我們就辦了婚禮結婚了。
  • 無聊的直播為何讓許多人上癮
    不久前,滬江直播平臺CEO就坦言娛樂直播產品很無聊。其實我們發現,這些看起來相當之無聊的直播,在直播網紅與直播平臺看來,都是日進鬥金的生意。這些完全找不到「看點」的直播,為何會讓許多人上癮?早在1998年,電影《楚門的世界》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認為是對應並想像了今天直播的場景。
  • 我們為什麼會感到恐懼?
    事實上,不管你怎麼使用這個詞,它所帶來的信息似乎總是負面的。許多人會在一生中經歷恐懼。有些人的恐懼有特定的引發原因(具體的恐懼,如高度、蜘蛛),而其他的人會經歷比較抽象的恐懼,如排斥、拋棄、成功等等。恐懼的面具我們因為害怕感受到某種恐懼(每個人的恐懼可能不一樣),所以會試著隱藏它。我們會建立情感上的防護盾牌,以防止自己經歷恐懼。
  • 無聊的直播:為何卻讓許多人上癮?
    不久前,滬江直播平臺CEO就坦言娛樂直播產品很無聊。其實我們發現,這些看起來相當之無聊的直播,在直播網紅與直播平臺看來,都是日進鬥金的生意。這些完全找不到「看點」的直播,為何會讓許多人上癮?早在1998年,電影《楚門的世界》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認為是對應並想像了今天直播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