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扶貧路上好搭檔,助多賢村變「多錢」

2021-01-10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李磊

  「感謝你們二位對多賢村的幫扶,讓村裡火龍果產業第一次實現了分紅。」10月29日上午,作為臨高縣波蓮鎮多賢村產業扶貧項目之一,該村火龍果基地實現首次分紅。當31名村民接過裝有現金的信封時,村支部書記陳亞青特別向兩位駐村幹部表示感謝。

  陳亞青所感謝的這兩位駐村幹部,分別是省委深改辦(自貿辦)派駐多賢村的駐村第一書記秦禧、武警海南省總隊派駐該村的扶貧幹部張斌。近一年來,他們在多賢村並肩作戰,為該村打造了一條脫貧致富道路。

  三年前,多賢村還是臨高縣有名的貧困村,經濟收入和各項工作排名波蓮鎮倒數第一,村黨支部也被貼上「軟弱渙散」的標籤。2016年,武警海南省總隊定點幫扶多賢村。在產業扶貧上,該單位在與村「兩委」商議及進行市場調查後,選擇了發展前景較好的火龍果種植項目。但項目啟動後,村幹部和村民沒有統一思想,項目眼看著要流產。

  村「兩委」班子心不齊,村民脫貧動力不足,扶貧工作如何推動?武警海南省總隊黨委決定選派一名基層幹部駐村指導。今年1月,武警海南省總隊儋州支隊副大隊長張斌被任命為該村扶貧幹部。駐村後他幹的第一件事就是幫助規範村組織生活制度,加強幹部人心團結。張斌還帶領大家前往外省參觀學習火龍果種植技術,慢慢地,火龍果基地的前景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村民認可。

  與此同時,張斌也迎來了脫貧攻堅一線的戰友。今年年初,省委深改辦(自貿辦)選派該辦宣傳處副處長秦禧擔任多賢村駐村第一書記,與張斌並肩奮戰。

  「雖然我們分別來自省直機關和軍營,但在脫貧攻堅一線,我們合作緊密,分工明確,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讓多賢村的貧困戶早日脫貧。」秦禧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在多賢村,他發揮自身優勢,將工作重點放在教育扶貧和黨建上,並協助武警海南總隊與地方政府溝通,推動幫扶措施的落地。

  為了夯實多賢村的基層組織,讓全村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秦禧、張斌兩位駐村幹部帶領村黨支部通過脫貧致富電視夜校、「兩學一做」電視夜校、黨員遠程教育平臺、「學習強國」App等載體,組織全體黨員幹部及貧困戶一起學習、一起討論。每個星期,村裡黨員幹部還拿出一天時間在村裡開展人居環境整治,雖然常常是一身泥一身汗,但越來越多的村民被帶動起來了,村裡的環境也一天天地變整潔了。

  產業興,才能百業興。村黨支部通過認真反省認識到,要致富,僅靠外力幫扶不夠,關鍵還得自力更生。今年以來,村集體經濟收入已達到十萬元,這些錢將繼續用於鼓勵生產、推進鄉風文明治理、完善基礎設施等造福民生的事項。最讓人振奮的是,在黨支部的指導和幫助下,不少貧困村民樹立起了「脫貧不能等靠要」的思想,利用自家自留地發展經濟。

  秦禧告訴海南日報記者,雙方單位在對多賢村的下一步幫扶工作中,將繼續通過黨建工作、文化教育,進一步激發村民內生動力,發展產業,共建美麗鄉村,讓大家生活越來越好。

  (本報臨城10月30日電)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家裡的歡笑聲變多了」
    遺憾的是,韓志騰已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只能無奈放棄治療,現已被安排至海南(海口)特殊教育學校就讀。醫院專家及時對小詩琪制定了為期兩年的治療方案。  7月31日,海南日報記者從昌江石碌城區出發,駕車沿著山路行駛近兩個小時,來到位於王下鄉三派村韓詩琪的家。厚厚的眼鏡片遮不住詩琪明亮的黑眼珠。
  • 海南日報數字報-守住美麗風景 贏得美好「錢景」
    隨著鄉村遊的不斷發展,「原始閉塞」不再是海南黎村苗寨的代名詞,「我在這裡等你」才是正確打開方式。  開民宿的黎族阿姐 年收入可達10萬元  11月9日,晨曦溫柔地喚醒了什進村。「黎族人家」民宿主人藍青,也為客人們準備好了早餐。「都是一些家常菜,客人通常在二層露臺上用餐,看看遠山曬曬太陽,慢悠悠地過一上午。」藍青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讓「份子錢」不再惱人
    其中很多村規定,「婚事倡導婚車不超過6輛,參與婚宴家庭只來1人(除直系親屬外),每桌支出不超過600元,紅包不超過200元」「喪事簡辦,控制規模,要在3天內出殯」。  「紅包不超過200元」的封頂,正好讓好面子的群眾「借坡下驢」。一位基層幹部說,之前感覺千百年來形成的風俗習慣改變起來會很難,但實施的過程中發現,只要有人領頭頂住閒言碎語,群眾的支持度超出了想像。
  • 海南日報數字報-手握微信,讀懂海南
    文\見習記者 劉夢曉 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陳美辰  數位化時代,微信已經成為「手機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至花甲老人,下至垂髫小兒,在暢享手機通訊便捷的過程中多少都會把玩兩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打造鄉村振興新典範 助力海南發展譜新章
    助力舊房改造 讓貧困戶圓安居夢  今年50多歲的符亞芳還記得,剛結婚時,自家那棟上世紀60年代建的房子,在村裡也算是拿得出手的。可隨著歲月流轉,曾經拿得出手的好房子,早已破舊不堪:開裂、漏水,碰上下雨天只能拿桶接水。  雖然一直有修繕或者重建自家房子的願望,但因為經濟拮据,大多數時候,符亞芳都不太敢想這事兒。
  • 海南日報數字報-盤活水塘養龍蝦 整合荒地種「金果」
    據悉,元門村有332戶村民,其中137戶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截至去年底,全村僅剩下3戶未脫貧,但村集體經濟仍然十分單薄,「空殼村」症狀明顯,缺乏支柱產業。「鄉村要振興,產業要興旺是重點。」今年2月底,海南日報報業集團選派唐龍波擔任元門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駐村第一書記,到崗之初,他就多琢磨、勤走訪、積極與村「兩委」班子謀劃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高效產業。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獻的活目錄」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他久居臺灣,卻從未有一刻忘記海南故土,以特殊的方式,展露著赤子之心、桑梓情懷,他被人稱為「海南文獻的活目錄」,他叫王會均。這麼多年來,僅他捐給海大的圖書已近千冊。
  • 海南日報數字報-「以前奔波沒錢用,如今在家掙不完」
    在扶貧工作隊幫扶下,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陳希鋒一家,除了生產手工皂,還在村裡其他種養產業裡參與勞動,多種經營的收入使他家於2018年底摘掉了「窮帽」。  「現在孩子上學免學費,每學期政府還發生活補助。」小時候家裡窮導致讀書少的陳希鋒激動地說,「儘管我45歲了,但我正在五指山農林科技學校讀園藝大專班,現在是半工半讀。」
  • 海南日報數字報-青瓜產業「甜」了窮山村
    ■ 本報記者 周月光  「你家今天賣了多少錢?」「2000多元!」「你家呢?」
  • 海南日報數字報-「園丁獎」獲獎團隊及個人
    團隊在王崇太教授、華英傑教授等老師的指導下,十年如一日堅持開展課外科技創新研究,承擔「大創」項目20多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5項;發表學術論文30多篇,其中SCI收錄11篇;連續參加五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獲二等獎1項、三等獎4項;2018年8月獲「小平科技創新團隊」稱號和創新基金獎勵。
  • 海南日報數字報-澳洲淡水龍蝦成脫貧「致富蝦」
    據介紹,澳洲淡水龍蝦養殖示範基地項目採取科研基地、生產基地、培訓基地、扶貧工場「四位一體」的助貧模式,有效推動當地鄉村振興工作,帶動周邊村莊群眾和貧困村民走上產業興旺、脫貧致富之路。  波蓮鎮帶昆村村民王海高就是受益者之一。  「我家屬於建檔立卡貧困戶,2年前到澳洲淡水小龍蝦與藍蓮花共生示範區項目打工,收入非常穩定,目前已經順利脫貧。」
  • 海南日報數字報-撥向美好新海南的「電話號碼」!
    這個從海南日報社流出的「號碼」——「1633-2222-12651」,或許能為理解「美好新海南」提供全新的思維方式。這是一個特殊「號碼」,一個以實質內容為依託的數字組合,有人說這是通往省第七次黨代會精神的「機要密碼」,有人說這是撥向加快建設美好新海南的「電話號碼」,也有人說這是新起點上的海南的「身份號碼」。無論是哪一種,都說明這個「號碼」非常重要。
  • 海南日報數字報-五指山:綠水青山變金山
    從「候鳥」變「留鳥」,讓曲國清流連忘返的是五指山的好生態,也是這樣一組綠意盎然的數據——森林覆蓋率穩定在85%以上,負氧離子每立方釐米達到1萬個以上,2018年地表水、空氣品質優良率分別達到100%……  亮眼的數據背後,是山城發展對生態紅線的嚴防死守。
  • 海南日報數字報-從「個錢渡」到客滾輪
    海口的港  文\海南日報記者 侯賽  今年是海南解放66周年,也是「十萬人才闖海南」的第28個年頭。66年來,海口港口的變遷見證了海口城市東拓西進的歷史進程,也見證了海口城市的飛速發展。
  • 海南日報數字報-悠悠老街多傳奇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通訊員 潘高 圖\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有人說,行走僑鄉
  • 海南日報數字報-澄邁縣職成教育10顆「珍珠」
    大拉社區教育學校  大拉社區教育學校位於革命老區金江鎮大拉村,2018年3月開始籌建。學校將開設農業技術科普班、法制班、舞蹈班、模特班、聲樂班、朗誦班、書畫班、攝影技術班、太極拳班、柔力球班、門球班、海南民歌班、健康養生班、智慧型手機應用班等課程,並組建少年合唱隊、舞蹈節目演出隊、模特走步演出隊等興趣團體。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盆火紅三角梅 兩份收入四季美
    7月20日清晨,在定安縣定城鎮深田村三角梅產業扶貧基地,脫貧戶王玉花正忙著給三角梅修剪枝芽。  「我說的這些都是前幾天老師剛教的呢,確實管用!」王玉花口中的老師,是來自海南省農業科學院熱帶園藝研究所、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的授課老師。就在7月14日,定城鎮政府聯合大湖橋園林股份有限公司,在深田村三角梅產業扶貧基地開展了三角梅產業扶貧及庭院經濟的田頭培訓。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大使船員是怎樣煉成的?
    ■ 本報記者 王黎剛  為了參加7月份開賽的2019至2020賽季克利伯環球帆船賽,海南日報女記者孫婧日前到達英國樸茨茅斯
  • 東方市大田鎮俄樂村駐村第一書記景春林:舍家為「大家」駐村更助村
    海南日報見習記者 肖開剛 通訊員 陳詩春「褘航,在玩積木呀,還咳嗽嗎?」近日,看著手機視頻中的兒子,東方市大田鎮俄樂村駐村第一書記景春林深感愧疚,但短暫通話後,他又立即投入到脫貧攻堅工作中。「最近他三歲半的小孩發高燒住院了,他趕回海口安排家人照顧好孩子後,又馬上回到了村裡。」大田鎮副鎮長許會這說,景春林對脫貧攻堅工作非常有責任心。2018年11月,景春林被省科技廳派駐到俄樂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至今已有兩年。
  • 海南日報數字報-「裡應外合」,讓海南人的英語強起來
    每周五,該校派師生志願者到祖坡小學開展教育扶貧工作時,不少家長會放下農活到學校圍觀。教室裡,外籍教師和學生們一問一答,氣氛輕鬆歡樂;教室外,家長們認真觀看,不時被課堂氣氛所感染露出笑容。  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是我省唯一一所外語類高校。在海南,多個城市的街頭標語、多座圖書館的外文書籍由該校師生翻譯,多個熱門景區的外語導遊、多場外交活動的同聲傳譯等工作也由該校師生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