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每年出生的10萬例左右的先心病患兒病例中,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法洛氏四聯症等四類疾病佔絕大比例。
門診上,經常會遇見一些先心病家長來諮詢孩子的情況:「我家孩子這種情況能自愈嗎?」到底是「需要儘快手術」還是「再觀察一段時間看能否自愈再定」。焦慮的心情不予言表。
有哪些先天性心臟病有自愈的可能呢?
臨床上只有部分簡單先心病存在自愈的可能,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這三種情況存在較高的自愈可能。
1、房間隔缺損
房間隔缺損是嬰幼兒最常見的先心病之一,根據缺損部位的不同,分為繼發孔型和原發孔型、竇靜脈型。
臨床中,繼發孔型房間隔缺損最為常見,約佔50~70%。臨床上大部分房缺指的是繼發孔型,即有自愈可能的類型。
一般來說,如果發生的年齡在出生後3個月以前,診斷的缺損小於3mm,1歲半內幾乎都有可能自愈。
缺損在3~8mm,在1歲半以內有不少可自然癒合;如果缺損在8mm以上的,很少有自愈者,應當遵醫囑及時治療。
數據統計顯示,絕大多數繼發孔房間隔缺損自愈發生在2歲之前,因此房缺手術也大多安排在2歲左右。
2、室間隔缺損
室間隔缺損佔所有先心病類型的20%左右。一般可將室缺分為大中小三個等級。單個小缺損直徑<5mm,癒合率高;大缺損直徑>8mm,癒合率低。
小室缺:75%的小室缺在出生後1年內自發閉合。
中等室缺:中等大小的室缺受到肺動脈壓力、室缺的大小和位置的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缺損的大小可能會減小並發生自發性閉合,但可能性低於小室缺。
大室缺:大室缺很少自發地閉合,一旦發現建議儘快手術。
3、動脈導管未閉
動脈導管未閉也可以自動閉合,但與上述兩種類型不同的是,它的自愈率不僅與未閉血管出息有關,而且與患兒出生狀況有關,而且自愈發生時間顯著短於上述兩種畸形。
據統計,約80%在出生後3個月內閉合,少數可延遲到6月,一歲類閉合機率大,1歲以後基本上沒有自愈可能,因此動脈導管未閉的手術時間安排在6-12個月進行。
雖然上述三種先心病存在自愈的可能性,但評估其自愈的可能性還要在全面評估後,聽取專家意見,確定進一步處理方案。
而對於不在能夠自愈類型之列的其它簡單先心病,家長更不應心存僥倖心理,應及早接受正規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