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戰區高空反導系統發射。 圖片來源 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
綜合編譯 陳榮生
美國和伊朗的軍事對峙加劇了中東地區爆發武裝衝突的風險。面對伊朗不斷增強的遠程火力,海灣地區的阿拉伯國家組成「反導同盟」,加快引進新型預警系統並就飛彈防禦展開合作,希望通過提升情報搜索及電子戰水平,強化自身對抗伊朗彈道飛彈的能力。
據美國「突破防務」網站報導,作為中東飛彈大國,伊朗現役的「流星」-3彈道飛彈射程約為2500公裡,還在利用衛星運載火箭(SLV)技術研發射程更遠的型號。
11月底,在巴林首都麥納麥舉行的一次研討會上,曾任阿聯防空部隊司令的哈立德·布·艾南·馬茲魯伊表示,伊朗將在不久後擁有射程3500公裡的「流星」-4和射程5300公裡的「流星」-5飛彈,它們的彈道頂點高度超過1000公裡而且速度更快,更不容易防禦。「流星-4」和「流星」-5投入使用後,將能夠打擊歐洲的任何目標,並覆蓋亞洲和非洲大部分地區。
彈道飛彈是伊朗目前最有效的遠程打擊手段,周邊的海灣國家都在研究應對策略。馬茲魯伊在發言中提到,阿聯和其他國家有必要建立多層飛彈防禦能力,第一階段的目標是在低端(大氣層內)攔截射程低於2500公裡的飛彈;一旦伊朗獲得性能更強的飛彈,海灣國家就必須將外大氣層攔截能力納入戰區飛彈防禦體系。具體到硬體層面,海灣國家已經引進了美制「愛國者」-3和THAAD兩種反導裝置,還在評估更高端的反導系統。
美國長期指責伊朗向中東地區的盟友提供軍事技術。葉門內戰爆發5年多以來,伊朗支持的胡塞武裝向沙烏地阿拉伯發射了200多枚各種型號的飛彈。西方媒體經常援引沙特等國人士的言論稱,檢查胡塞武裝發射的飛彈殘骸,可以發現它們有「伊朗背景」。
經過幾次失敗的嘗試,伊朗於去年4月成功將一顆衛星送入地球軌道,表明其有能力建造SLV,此舉被視為該國朝發展射程5000公裡的中程彈道飛彈甚至洲際彈道飛彈邁出的重要步伐。截至目前,整個西方陣營裡,只有美國能在大氣層外攔截這種飛彈。
曾在五角大樓負責阿拉伯半島事務的防務分析師大衛·德斯·羅切斯指出,目前,中東地區的阿拉伯國家沒有什麼武器可以實現大氣層外攔截,不過,依靠當前的反導系統,各國尚能應付伊朗未來幾年推出的飛彈。他說,雖然「流星」-4和「流星」-5的性能尚屬未知,但THAAD系統可以攔截末端速度為8馬赫的目標,包括處於彈道末端的洲際飛彈,這種能力已經接受過檢驗。性能較差的「愛國者」-3理論上也能做到這一點,只是限制條件更苛刻。
馬茲魯伊在研討會上強調,海灣國家應當儘快引進覆蓋360度空域的遠程警戒雷達,只有將它們部署到海灣合作委員會(GCC)內的每個國家——沙烏地阿拉伯、阿聯、阿曼、巴林、科威特和卡達,才能有效監測伊朗境內的飛彈發射。作為阿聯軍方高級顧問,馬茲魯伊還提到了加強區域內各國防空指揮中心之間的連通和整合的重要性。
羅切斯對「突破防務」表示,伊朗飛彈的精度提升及射程增加帶來了雙重挑戰。「最緊迫的問題是海合會各國缺乏整體的預警、跟蹤和攔截能力。各個國家的系統有空白也有重疊……因此,區域內國家要有更強大的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情報及監視與偵察能力,才能切實提升GCC的飛彈防禦效能。」
伊朗飛彈技術的進步,也讓中東地區的美軍和以色列承受壓力。今年1月8日,美軍在伊拉克的阿薩德空軍基地遭到多枚伊朗彈道飛彈攻擊,伊方此舉意在對美國暗殺伊朗革命衛隊高級指揮官蘇萊曼尼實施報復。這起事件中沒有人員死亡。
近段時間,隨著伊朗核科學家法克裡扎德遇襲身亡,美國和以色列再次感受到「令人不安的信號」。以色列Ynet新聞網援引消息人士的話說,以色列國防軍的「箭」「大衛投石器」和「鐵穹」三大反導系統均已進入最高戒備狀態,以方近段時間還頻繁與美軍中央司令部協商如何應對伊朗可能發動的攻擊。同一時間,美軍提升了駐伊拉克部隊的戰備等級。
伊朗國內輿論的動向也受到關注。法克裡扎德遇刺後,該國強硬派報紙《Kayhan》刊發評論文章,稱伊朗應當考慮對以色列海法港實施打擊。以色列伊朗問題專家烏茲·拉比分析認為,德黑蘭歷史上從未直接攻擊過以色列城市,也不太可能立刻對美國在中東的駐軍實施報復,因為這可能給美方攻打伊朗的藉口。伊朗有別的選項,「比如,從黎巴嫩境內向以色列發射火箭,或是對處在第三國的以色列人員和資產實施攻擊」。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