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畫基礎學習階段的幾個要點問題
@李鳳翔老師課稿/由劉潔根據語音整理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上午好,我是李鳳翔。
歡迎大家光臨。首先,我們要感謝劉懷勇老師為我們搭建的這個公益學習平臺。在這個瘟疫施虐的冬天,老師為我們帶來了春的溫暖,讓我們能夠居家學習。作為老師的學生,我感覺到特別的驕傲、自豪和欣慰。這段時間,劉老師特別的辛苦,為保障教學活動順利展開,邀約老師,組成了20多人的導師團隊,同時還組建了班委會。班委會同學默默地做著後臺工作,把學習群的教學秩序維持的井井有條,給我們帶來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對他們的辛勤付出,我們表示最衷心的感謝。老師和班委各位同學的善舉都是為了一個目標,那就是為武漢助力,為中國加油!
劉老師36年的教學經驗,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教育教學體系,給我們提供了強大的學習中國畫的理論支撐。前面其他幾位老師就中國畫的學習創作,講了一些很全面、很系統的知識。老師讓我來上這堂課,今天,我想把這幾年跟老師學習中國畫的一些認識和體會分享給各位同道,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所啟發和幫助。
機緣巧合,2012年我認識了謝家俊老師。謝家俊老師向我推薦了劉懷勇老師。這一年的十月份,我來到了北京,進入劉懷勇老師的中國畫高研班學習。在進高研班之前,我對中國山水畫的學習還是一個空白,可以說是一張白紙。但憑著對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執著和熱愛,最終,我還是選擇了山水畫的探索、學習。
一、書法學習
老師的課程是這樣安排的,首先是書法學習,其次是中國畫學習。老師為什麼先安排書法學習呢?大家都在說書畫同源,那麼,它們究竟同源在什麼地方呢?劉老師的課稿中這樣說:源在同一支筆,同一塊墨,同一張紙,更同源於一個相同的美學準則,那就是:「高韻、深情、堅質、浩氣,缺一不可以為書」。我們學習書法,最為重要的就是認知與把握這些點畫之間的形質關係,在本質上正本清源,取法乎上。
功夫在畫外。一個不諳熟於書法的人,不可能從真正的意義上理解中國畫,更不可能成為一個好的畫家。古人說,書者,心畫也,以文載道也。如何在一筆之間,在一畫之間確立、提升這種標準,是書寫的目的。老師常常提醒大家,筆墨的「形、質」關係,中國畫的「精氣神」,全是從書法來的。劉老師的這段論述,明確的告訴了我們書法學習與中國傳統繪畫之間的辯證關係。通過老師的講解和一段時間的書法臨摹學習,我確實也體會到了在以往書法學習中沒有過的對筆形塑造的認知。老師每每手把手的教學生怎樣使腕,怎樣調峰,怎樣絞轉。從老師手把手的教學中,能夠體會到書法學習的不同意義。下面是劉老師推薦的碑帖以及筆墨形質解析,可參考學習
二、古畫臨摹
在不放鬆書法課程學習的同時,我們逐漸進入了中國畫的臨摹學習階段。臨摹課老師首先安排的是《芥子園畫傳》上樹、石的臨摹。我們帶著對書法筆墨形質的理解,深入細緻地臨摹了《芥子園畫傳》中的樹和石。
石分三面,樹分四枝。我們能畫好一棵樹,就可以畫好一組樹,能畫好一個石頭,就能畫好一座山。
完成了樹石的臨摹,就進入了中國古畫臨摹學習階段。臨摹古畫,不是說所有的古畫都好,都值得臨,我們要有選擇的去臨摹。下面是老師推薦的一些適合學習的臨本分享給大家。首先是清代弘仁的《松石圖》,為什麼先臨這幅畫呢?概括起來說,這幅畫有「三清」:氣格清,筆墨清還有看得清。筆的形質,墨的參差來龍去脈都很清楚。取法乎上,正宗正脈。得正法,正脈,正知,正識,正念,正行,正解,正果。這就是我們學習的所謂的「八正道」。
之後就是宋代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元代王蒙的《青卞隱居圖》。明代沈周的《廬山高》。清代王翬的《溪山紅樹圖》。我個人選擇了《溪山紅樹圖》《清卞隱居圖》和《廬山高》。《溪山紅樹圖》我臨了三遍,默寫了一遍。《青卞隱居圖》我臨摹了兩遍,《廬山高》臨了一遍,是個六尺。為什麼要臨這麼多遍呢?前面老師已經講的很多了,但是同學們聽了以後不一定能引起注意。我要說的是通過一幅畫的多次臨摹之後的體會,一幅畫每一次的臨摹就有每一次的理解和認知。這種臨摹學習對我以後的創作確實幫助是很大的。比如在面對大山寫生的時候,或者搞創作的時候,畫面中有不知道怎麼處理的地方,我腦子裡就會浮現這幾幅畫裡面對各種物像的不同的處理手法等等。所以,我要特別提醒大家,古畫臨摹,就是一種借鑑學習。我們要沉下心來,一天一平尺,或者說哪怕半平尺的去臨摹,學習必須仔細、深入、紮實、用心。臨摹古畫首先要學會讀臨本,讀什麼呢?那就是讀「筆墨」、讀「氣韻」、讀中國畫之「境」、之「寫」、之「散」、之「玄虛」、之「形」、之「寫意」、之「空白」。然後,再提起筆來畫。走馬觀花、心浮氣躁、敷衍了事,大概差不多就行了,稀裡糊塗,這樣的學習態度,終將使自己一無所成。
從2012年跟隨老師學習中國山水畫,到2018年年底,我成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這中間用了六年多的時間,這個時間不算短,但是也不是太長。最初兩年,我把全部的時間用在了書法學習和臨摹古畫上,根本沒有想參加什麼展覽,或者說走市場啊什麼的。沉下心來,認真細緻練習基本功、扎紮實實地打基礎。
三、寫生
隨著臨摹課的深入,逐步開始了寫生學習,那年寫生去了南太行郭亮村。
老師用三十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了一套科學的教學方法。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把寫生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紀遊。第二階段:結構塑造。第三階段:局部塑造,第四階段:整體塑造。第五階段就是如何加進自己對山水畫的理解、心性,進行意象塑造寫生。
常言到,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記遊,就是讓我們熟悉山川風貌、人文地理、風土人情。用眼看、用心記。特別是積澱和蒙養自己對太行山的認識。就是說,我們進入的是太行山,那麼我們就要對太行山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努力積累和提煉山川的精神、物象的形質,發現並印證傳統的筆墨語言。發現美的形式、美的語言,美的物象,美的意蘊。並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在實際的物質世界裡認識太行山。
紀遊的同時,我們逐步進入了寫生的第二階段,石分三面,樹分四枝。不要立體造型,要強調筆墨塑造、線性塑造。
中國畫的物象塑造其實包含著兩個部分,一個是筆墨結構,一個是物象結構。二者合則神貌俱佳,二者分則貌合神離。太行山這個地方,特別適合畫畫的人去寫生。老師選取一塊石頭,進行深入細緻地結構分析。結構塑造,不要他的黑白灰,也不要皴擦點染,三筆兩筆,提按頓挫,下筆有神,不多一筆不少一筆,筋氣骨肉俱存,從而知道什麼是骨法用筆。
我們能夠很快進入寫生的原因,就是把在臨摹中對筆墨的理解,點線形質的理解,皴擦點染的筆法,應用到了具體的物象結構分析中了。
下圖為老師對一塊石頭的結構分析和線性塑造。
在完成了結構塑造之後,就進入了局部寫生階段。選擇一組石頭,一塊兒山體進行結構分析,發現它的規律,尋找它的結構。以小觀大,在局部中發現大山大水的結構共性,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注意把握物象形質的塑造、虛實的塑造、疏密的塑造。
這是老師對局部結構的線性塑造。
佔住一個角,封住兩條邊,這是中國畫對構圖的一個要求。局部塑造,要求畫面的完整性,也要注意取捨關係、疏密關係、筆墨與塑造的關係。局部寫生的要旨在於發現規律,把握規律。用中國畫以小觀大的理念,舉一反三,畫山得山,畫水得水。
接下來,就進入了整體寫生階段。在結構寫生和局部寫生的基礎上,學會處理前後關係、虛實關係、呼應關係、大小關係、疏密關係、陰陽關係以及畫面起承轉合的大勢等等。抓住了大型,就要去粗取精強調筆墨,強調物象形質的把握,形神的把握,既寫實又寫意,不可過於概念。結構、局部、整體寫生都要強調寫實性,不要概念化的糊塗亂抹。
整體寫生之後,就進入意象寫生階段。隨著筆墨塑造能力的把控,就要抓住形質的東西。以精神為主導,高度的概括,誇張取意的變化,畫出你心中的大山。太行山,那不只是一座山,它更是民族的脊梁,抗日戰爭勝利的豐碑。這就是精神,這個就是我們所要表達的寫意精神。大家欣賞一下老師的意向寫生課稿。
四、創作
隨著山水寫生學習的進行,我們逐步進入了借鑑創作的階段。
沒有繼承,就沒有發展。中國畫,必須在繼承中求發展。傳統,是我們的根脈,我們要想走得遠,就必須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現代。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他為我用。中國畫是「養」出來而非「創」出來、「造」出來的,借鑑學習前人和自己對中國畫筆墨、意蘊的理解,再加上個人的學養、修為、才情、是中國畫學習最重要的途徑和方式。
經過兩年多的學習, 我於2015年舉辦了第一個個人畫展,展出了兩百餘幅山水畫作品。展覽得到劉老師的大力支持,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畫展結束,老師和朋友們鼓勵我搞大型創作,參加更高一級的展覽。2016年到2017年,我多次參加甘肅省美協主辦的大型展覽,成為省美協會員。之後,我又開始嘗試創作國展作品。2017年7月份參加第一次國展,用一年時間,2018年年底成功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成為了中美協會員。
下面,就我參加國展的一些作品,以及創作體會分享給大家。
這是入選朝聖敦煌展覽的作品,也是我第一次入選國展的作品,題目是《昔日陽光》。這幅作品,以古絲綢之路上非常有名,也非常重要的嘉峪關城樓為主要表現物象,通過極具地域特色和時代特徵的駝隊,表現了古絲綢之路的昔日景象。嘉峪關城樓放在畫面的左上方,作為畫面的主景和畫眼,用比較工細的手法表現沐浴在金色陽光中的城樓,凸顯出它的金碧輝煌和雄偉壯觀。由右向左而行的駝隊,自下而上的一條小路,蜿蜒的小河將人們的視線逐漸引向主景城樓,拉伸提高視野,極大地拓展了畫面的空間感。既打破了畫面中間大面積灰墨色塊的沉悶呆板,也使整個畫面上下呼應,開合有度,氣韻貫通。畫面設色上,大膽使用黃色,金黃色與大面積黑、灰色,通過現代繪畫的構成形式,運用傳統的多層積墨、積色手法,使畫面色彩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渲染了河西走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雄宏壯觀。
作品《歸牧》入選翰墨青州展覽。2016年劉懷勇老師帶領清華大學中國畫高研班近八十名學員來我們甘肅慶城寫生,這幅畫是我參考劉老師來慶城寫生時拍的一組照片創作完成的。這就是我所生活的土地,我經常行走的小路。這裡是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千溝萬壑,縱橫蒼茫,山巒起伏,深厚重。梯田變化多樣,土壤褐中帶黃,植被變化各異,塬上塬下窯洞民居各有不同。站在空曠無垠的黃土大塬,那一道道山,一道道梁,一條條溝,如何在繪畫創作中進行提煉,如何塑造物象,塑造筆墨,怎樣收集素材表達創作思想,並把構圖技巧合理運用,把要表現的形象有機地組織起來形成新的筆墨語言,這都是我要考慮的因素和直面解決的問題。
上面這幅創作雖然完成了。也得到了好多老師的肯定和好評,但是我總感覺到他太寫實,有點兒把照片照搬的感覺,我不是太滿意。我總想著能夠更加意象的表現黃土高原的山山水水。
下面這幅畫,是我入選「水墨融情海絲夢」展覽的作品。這幅畫是通過寫生,並參考照片創作完成的。這也黃土高原的景象,從小我就夢想著有一條公路能從家門口通過。現在,村村通公路,這個夢想已經實現了。原來圖片上沒有這條公路,畫面中這個公路是我加上去的。這幅畫,是我情感的真實寫照,是我對生於斯、長於斯黃土地的讚歌,是我對生活的讚美。下面的公路與蜿蜒而上的小路,將畫面的氣息呈「C」字型引向了山頂的耕者,使畫面氣脈通暢,有開有合。在山勢、結構的塑造上,我用我所理解的筆墨,注意了用皴筆的提按頓挫、同時多一些擦筆,使黃土山顯得更加厚重、蒼茫。
這幅題為《清溪人家》,入選鄉風墨韻展覽並被主辦方收藏。
《家山不寂寞》是我的獲獎作品之一,參加了「同源,2018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這幅畫,是通過遊歷,寫生,照片完成的作品。在一般人的印象裡,山裡面的人的生活肯定是不怎麼好,也可能過著貧困寂寞的日子。下鄉去採風,看到雄渾、蒼茫厚重的黃土大山,被這裡的生活氣息打動。這個山梁上幾家人,那個山梁上幾家人,住的分散,但是他們的生活顯出了欣欣向榮的氣象,人們都在積極地建設美化著自己的家園。公路通了,房子新了。目光所及,一個人在山頂上邊放牛,邊看著手機,山山峁峁上各種電線桿、通訊塔星羅棋布,一條蜿蜿蜒蜒的公路通向大山的深處,我就感嘆這個大山裡面的人一點都不寂寞啊!他們要看電視、手機,要出山進山絕對沒問題。
我被欣欣向榮的新農村建設,廣大老百姓安居樂業、幸福安康的景象感動,滿懷著激情創作了這幅畫。山坳裡的莊戶人家,放牛人、通信塔、蜿蜒的公路這些元素的運用,使整個畫面充滿了濃濃生活氣息。
這幅畫完成的很快,送去參加展覽也沒想到就得獎了。我最後總結了一下,這個獎主要是出在它有生活。它有我的情感。通過這些入選國展作品,我體會到,畫一幅畫,首先必須是帶著情感描繪自己熟悉的生活。其次決不能把所有物象、筆墨都概念化了。這就是所謂的「應物象形」。好多畫家,就犯了概念化的毛病,所有的畫都是一樣的,提起筆畫樹,就是概念化的那幾棵樹,山也就是概念化的那麼幾筆。但是,大自然中沒有一座山是相同的,沒有一棵樹一樣的。
春天,黃土高原色彩最為豐富的時候。陽光燦爛的日子裡,走進原野,「庭階芳草綠,一片杏花香」,杏花是報春的使者,仿佛一夜之間,溝溝畔畔,田間地埂、房前屋後,這裡幾棵,那裡一抹。黃土高原到處都泛出一片片、一簇簇、一團團粉白,展露著春天的清新和燦爛。我特別喜歡這種景象,一直想要描繪出來。於是便創作了中國畫《春韻》。這幅作品入選第三屆「重溫經典」婁東(太倉)全國山水畫雙年展。
紅杏枝頭著春風,十裡煙村一色紅。人家密集、村莊相連的地方,杏花開得最為熱鬧、最有規模,把村莊和農舍淹沒在一片緋紅之中。漫山遍野的杏花洋洋灑灑,粉雕玉琢,在黃褐色的大地上,形成了一道道雅致的風景。杏花掩映處,孩童們嬉戲玩耍,麗人們結伴遊玩,農民鋤地點種,翻土施肥。放眼望去,到處生機盎然,欣欣向榮。
創作這幅畫的時候,技法的運用和筆墨的表現上,我大膽的做了一些探索、嘗試。畫面前景中,密密匝匝的樹林大面積潑墨,營造出早春大地蓄勢待發,噴薄欲出的勃勃生機。中景的樹,運用線條勾勒。遠景花樹用留白的方法表現。陽光下的花兒,在褐黃色大地的映襯之下渲染出熱烈而浪漫的春天氣氛。前後景黑白對比強烈,畫面和諧統一。這些嘗試,得到了師友們的肯定和讚許。老師們鼓勵我可以向這個方向再創作。之後,這一類的創作還搞了幾幅。其中一幅入選了2019年13屆美展甘肅省選拔展。
《春雲出岫》是入選「尚意2017全國中國畫展」並獲獎的作品。這幅畫,對於山形、雲氣、樹木的結構處理、刻畫表現上,都更加的意象化了。畫面中的樹,嘗試了宿墨和新墨相結合的運用方法,出現了蓊鬱、蒼潤的畫面效果。山中的物象,多了一些符號化的處理,少了一些結構刻畫。畫面上不同形質的點、線符號,使畫面顯得更加的靈動。
此外,我還進行著其他的嘗試,潑墨作品中國畫《長白深處》入選2018「神聖長白山」全國中國畫展覽並被組委會收藏。
畫面裡樹林掩映的村莊。是根據寫生稿畫上去的,是真實村莊的寫照。
在完成了墨稿之後,並未達到我想要的長白景象,所以我又進行了一個大膽的嘗試:潑墨。大家看到,從技法來說,上面邊上那些漲墨,拉大了畫面張力,也增添了我追求的長白靜謐幽深山林蔥蘢。
我們畫畫,可以嘗試各種手法。演一法師、謝家俊等各位老師都有自己不同的風格,講了各自的創作理念,大家可以從各個角度各個方面對中國畫進行解讀與學習。
從2017年7月份參加國展到2018年成為中國美協會員。我感覺到跟老師學習的路子是對的,方法是正確的。沒有前面的積澱,就沒有後面的成績。
書畫同源,在畫畫的同時進行書法練習是一個畫家終身需要做的工作。四分做人、三分習畫、兩分讀書、一分寫字、技道雙修。
面對豐富多彩的大自然,初學寫生者,必須忠實於物象的本來面貌,絕不可以隨心臆造。
創作要以生活為範本,不可以使畫作程式化、概念化,不同的山形水勢要用不同筆墨去表現,建築、人物等物象都要符合地域、時代的特徵。
李鳳翔,女,甘肅慶城人。高級講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慶陽市美協理事,慶城縣美協主席。甘肅省及慶陽市優秀指導教師。先後畢業於天水師專、西北師範大學。進修學習於清華大學劉懷勇中國畫高研班,文化部中國山水畫創作院,中國山水畫研究創作中心。擅長中國花鳥、山水畫創作,工寫兼得。中國畫作品十多次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全國中國畫大展(獲最高獎兩次),六十餘次參加省、市展覽,獲獎並被博物館和個人收藏。兩次獲慶陽市委、市政府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及「夢陽文藝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