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校長和焦慮母親的談話:為什麼一定要孩子「出類拔萃」呢?

2021-02-07 明教育


-01-


多年前的一個學生來找我,說自己讀小學四年級的女兒成績很好,但她最近送女兒去讀「國學班」時,和一些家長聊後才知道,成都還有許多名校的孩子,那才是牛!


「真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啊!」


於是,她感到焦慮,覺得自己的女兒其實不過是「矮子裡面充高個」,這樣下去,到了中學會落後的。於是她決定把孩子轉到「更好的學校」去,再於是,她開始為如何才能「轉到更好的學校」去而焦慮,而奔波——關鍵是還不知如何「奔波」。於是她來找我求助。


 

-02-


聽了她的傾訴,我對她說了我的想法——


現在成都的私立學校,無論中學還是小學,都很難進,必須考,而且錄取比率極低,因為人家要在市場上立足,必須考慮「優中選優」的生源。找校長說情去就讀,幾乎行不通,有的私立學校校長無權自主招收學生,權力在董事會。公辦學校,招生政策以外的學生一般進不去,找校長也沒用,因為和私立學校一樣,現在公辦學校的校長也沒有招生權,特殊情況的孩子都得通過教育局辦公會集體討論。何況,現在義務教育階段沒有「轉學」一說,學位都是固定的,人家都滿了,你轉去,誰轉走?所以,別想著讓孩子轉學了。


我說「別想著讓孩子轉學」,並不是因為「轉不了」或我幫不上忙。我想說的是,就算政策允許轉學,或者我也能夠幫忙,我也不主張讓孩子轉學,你說的名校離你家那麼遠,孩子還得住校,還有兩年就小學畢業了,何必要去這麼折騰呢?


你孩子不是挺好的嗎?各科成績在班上都名列前茅,常常第一名,還學得那麼輕鬆,品行也很好,活潑可愛。在我看來,多好的孩子啊!完全沒有轉學的必要。你之所以動了轉學的念頭,就是因為聽別人說名校的學生「那才是真正的牛娃」,於是,你緊張,你恐慌,覺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開始焦灼不安,想方設法要讓孩子「向更優秀的人看齊」,於是便有了轉學的念頭。

 


-03-


但你想過沒有?孩子到了名校就真的幸福嗎?


據我所知,一般而言——不是絕對的,我說的是「一般而言」,無論私立還是公辦,越是名校,競爭越激烈,作業越多,負擔越重,壓力越大……你說你去某名校打聽過,該校有關負責人說,他們學校的作業不多,學生很輕鬆。你千萬不要輕易相信!作業多不多最好問問該校的學生和家長,還可以問問,他們的睡眠時間有多少?


我以前就說過,所謂「重點學校」,就是負擔重點,壓力重點……你的女兒現在這麼開心,這麼輕鬆,你為什麼要讓她小學的最後兩年提前結束快樂,而進入「殘酷的競爭」呢?孩子才十歲呀!


我知道,現在的教育大環境——不, 應該是「社會大環境」是很嚴酷,很現實,孩子很可憐,小學一年級就知道考試不好很丟人,就開始感到周圍的緊張氛圍了,不但要完成學校過重的課業負擔,放學後包括周末還要上這個班那個班,本來該無憂無慮玩的年齡,卻承載了太多的壓力,小小年紀卻失去了童年。


在這種情況下,做爸爸媽媽的,一定不要站在社會和學校的立場,變本加厲給孩子施壓,千萬不要助紂為虐!而應該用自己成人的肩膀,為孩子多少抗住一些壓力,在「應試教育」的陰冷的天空下,儘可能給孩子多一些光亮和溫暖,多一些快樂,這才是真正愛孩子的父母!


上什麼「國學班」啊?傳統文化當然重要,但讓孩子在家自己讀讀背背就行了,幹嘛把她的課餘安排得那麼滿,還有這個班那個班的,通通別去了!



-04-


你會說:「我也想這樣啊,可不敢啊!畢竟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中,還得面對現實。現在什麼都要考,考不過別人談什麼快樂呢?」


我明白,你的擔心,其實就是怕孩子以後競爭不過別人的孩子,所以一定要讓孩子出類拔萃。而在許多家長看來,讓孩子讀小學名校,然後讀初中名校,然後考上高中名校(最好是再進入「基地班」「火箭班」之類的「實驗班」),最後考上大學名校,比如清華、北大……這就是為孩子鋪就的「通往幸福的道路」。


即使現在孩子現在苦一點,睡眠少一點,體質弱一點,都沒有關係,這是為將來的幸福付出的必要代價,「因為大家都是這樣的呀!」


我只想問你——也想問天下和你有如此同樣想法的家長一句——


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出類拔萃」呢?

 


-05-


注意,在當代中國教育現實的語境下,「出類拔萃」的含義並非原本意義上的「在品德才能方面超出同類」,而僅僅是在學習成績上超出同類,即所謂「學霸」。


很多家長的「邏輯」是這樣的:因為「出類拔萃」,才能考上一所名牌大學;因為「出類拔萃」,考上名牌大學後才能繼續遙遙領先,鶴立雞群,然後保研甚至碩博連讀;因為「出類拔萃」,才能以名牌大學高材生的「資本」找到一份好工作,而所謂「好工作」,無非就是兩點,一是有發展空間,二是有豐厚待遇;因為「出類拔萃」,在工作崗位上不斷被提拔,這個「長」那個「長」,或這個「總」那個「總」,統帥千軍,萬人仰慕;或者被派駐海外擔任什麼什麼集團歐洲(或北美)分部的總裁;當然,同時還獲得了豐厚的物質報酬,生活優渥,豪宅豪車、私人遊艇……多年的苦讀,以失去童年情趣、少年快樂、健康體質甚至完整人格為代價換來的「幸福」終於如期而至,所謂「天道酬勤」!


並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走上這「幸福巔峰」的,事實上同樣付出青春代價的大多數孩子中途就被無情淘汰了,最後能夠登上金字塔尖的寥寥無幾——從這個意義上看,這和過去的考功名有什麼兩樣?


可是,就算孩子走到了那一步,他就「幸福」嗎?當然,我相信許多「成功人士」會由衷地認為自己幸福——而且許多名校畢業身居高位的人傑也的確幸福。那我再問一句:現在做一個普通的孩子,將來一輩子都做一個普通的人,難道就不幸福嗎?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在目前各領域公認的成功者中,相當多的並非出身名校。就以教育界為例,目前許多名師當年並非畢業於北京師大、華東師大等211大學,相反,魏書生、程紅兵、吳正憲、華應龍、王崧舟……都不是名校畢業,他們當中有的還只是中師畢業。可見事業成功與否、人生幸福與否與讀不讀名校真的沒有太大的關係——注意,我說的是「沒有太大的關係」,而沒有說「絕對一點關係都沒有」,但關係真的不大,至少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大。


而且,從小學名校,到中學校名,再到大學名校乃至世界名校,這二十年的求學,比起將來幾十年的人生歷程,畢竟只有二十年,這二十年並不能絕對決定將來的八十年。我沒有否認,青少年求學經歷的無比重要性,但無論多麼重要,如果它是以付出或者喪失人性的代價所獲得的「優秀」,這種求學過程本身就為將來的人生殘缺或不幸埋下了隱患。

 


-06-


你說你女兒經常對你說:「媽媽,你為什麼要我優秀呢?我覺得我很快樂,普通一些沒有什麼不好呀!」而你總是認為這是女兒「沒有上進心」的表現,於是總想用這個道理那個事例去「勵志」。


其實,你女兒說得非常對,做個普通的幸福人沒有什麼不好呀!所謂「上進心」,應該是基於自己志趣的主動愛好和鑽研。孩子一旦發現了自己的志趣,那種「上進心」是不用大人培養的。而在孩子的童年階段,比如你女兒目前的十歲階段,人生的主題不是我們大人認為的那種「上進」,而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去學習,去探索,去嘗試,去創造,去奇思妙想,去「為所欲為」甚至「胡作非為」!——注意,我是打了引號的。


對於孩子來說,比「上進心」更重要是「自信心」。你女兒這麼優秀的成績,你還要不斷提醒她「不要驕傲,不要自滿,要看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這不是一次次挫傷甚至摧毀女兒的自信心嗎?當然,你這種想法具有相當的普遍性,許多家長都習慣於讓自己的孩子「不要驕傲」,動輒在飯桌上給孩子說:「你看看樓上張阿姨家的哥哥,這次又獲得了全國數學競賽金牌,而且還是第一名,向他學習!」「隔壁陳叔叔家的姐姐,已經獲得保送北大的資格了!」你以為你是在「勵志」,其實是讓孩子自信心越來越弱,越來越自卑,覺得自己總是不行。這種自信心的失落和自卑感的增加,比某次考試得了零分更可怕!


你的煩惱都是攀比出來的。你最初也滿意自己的孩子成績優秀,可和「國學班」(順便再說一遍,讀什麼「國學班」呀!有讀「國學班」的時間不如讓孩子多玩玩,或早點睡覺!)的孩子家長一聊,就發現自己的孩子「不優秀」了。


你看見別的家長在為孩子讀「更好的學校」忙碌,你也坐不住了。於是,其他家長的憂慮、擔心、焦灼,傳染給了你,你也憂慮、擔心、焦灼起來。然後你可能又會不知不覺地把這份憂慮、擔心、焦灼轉染給其他家長。整個「家長社會」便瀰漫著這種不知從何而來的令人窒息的氛圍,這種看不見的氛圍最後統統轉化成對可憐的孩子的壓力!


 

-07-


去年我在一篇文章裡寫過一段話,對這段話我很滿意,這裡自己「剽竊」一下自己——


當孩子剛剛出生,面對孩子沒睜開眼睛和嫩嫩的小臉蛋,年輕的爸爸媽媽一定在心裡發誓:孩子,我一定要讓你一生健康和幸福——注意,「健康」在「幸福」得前面,因為沒有「健康」就談不上「幸福」!可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忘記了自己的初心,而成了應試教育的助紂為虐者?


孩子成績優,身體棒,當然最好不過,但有時候不可得兼,非要你二選一,你選什麼?難道你放棄孩子的健康,而選擇分數?不要老把自己的孩子想像成天才,不要老把孩子同「高考狀元」比,要承認人與人之間是有差距的。承認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別人,有什麼不可以呢?因為你的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別人的同時,在某些方面又遠遠超出別人呢!只不過不一定是在分數上。就以考大學而論,考上名校與讀普通大學的人生差距並不如你想像的那麼懸殊。林森浩考上復旦不也成了殺人犯嗎?馬雲只考上專科不同樣成為人生的贏家嗎?這兩個人當然是極端的例子,但至少說明所謂「起跑線」上的成績的確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至關重要。


家長的心態從容一些,孩子的負擔就減輕一些。否則,孩子不顧一切考了個第一名,可身體搞差了,這個「第一名」拿來何用?

 


-08-


真的,孩子做一個普通的幸福者(也可以說「幸福的普通人」)沒什麼不好。官當大了風險更大,錢掙多了欲望更多……哪裡如普通人幸福呢?


今年三月我應邀在哥倫比亞大學演講時,我之前上臺演講的是美國一位小學教師,她是2015年「美國年度教師」獲得者,她有幾句話非常打動我:「對我來說,教育本身就是幸福的,我當然需要物質生活條件,但年收入超過七萬五以上的錢,對我來說就是沒有意義了!七萬五足夠了。」


我當時對「年收入七萬五」沒有概念,問美國的朋友,得到的答覆是,在美國的工薪階層,年收入七萬五就是中等收入了。這位老師的意思是,我必須得有說得過去的生活條件,七萬五的收入能夠保證這一點,但超過七萬五更多收入我就不再追求了,因為錢是掙不完的,而生活還有更有價值的追求。


我也是這樣想的,對我說來,住普通小區的房子很好了,何必一定要住別墅呢?開普通的小車很好了,何必一定要開寶馬呢?

 


-09-


我這樣說,並非「站著說話不腰疼」,也不是純理論的「紙上談兵」,我就是這樣教育我女兒的。


當年我女兒小學可以讀名校,但我讓她就近讀普通小學,就是想讓她多睡會;中考她考的非常棒,考上一所名校,這所名校當然也非常好,可按她的分數當時還有比這所學更牛的學校也可以並願意招收她,但我還是覺得就近入學好,而沒有讓她去那所「更牛」的名校。


她現在也是一個普通的教育者,喜歡教書,學生很喜歡她,但這一切和評職稱評先進一點關係都沒有。她也不為這些而工作。我是特級教師,為什么女兒就一定要是特級教師呢?做一個普通的幸福人,沒有什麼不好。當你我教你的時候,你的學習成績也非常好,但後來上大學也沒讀名校,現在你不挺好的嗎?


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出類拔萃」呢?我記得以前送過你一本我教育女兒的書,你不妨找來重新讀讀。你一定會有啟發的。


臨走時,她說:「謝謝李老師!是我過度焦慮了。您這樣一說,我心情一下豁然開朗,輕鬆多了。」


 

-10-


在回家的路上,她又給我發來一條簡訊:「感謝李老師點撥!我走路回家,一路思考您的建議,決心放平心態,做個快樂家長!」


我給她回覆:「哈哈!看到你心態轉化了,我很有成就感。謝謝你給我成就感。我會一直注視你女兒的成長!」


可是,我又想,現在還有多少家長在焦慮中自己折磨自己啊?同時也好心地或者不知不覺地「折磨」著自己的孩子!


明教育尊重原創,版權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因微信公號改版,為防錯過明教育的推送
請【星標】或文末點【在看】


相關焦點

  • 李鎮西: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出類拔萃」呢?——和一位焦慮母親的談話
    作業多不多最好問問該校的學生和家長,還可以問問,他們的睡眠時間有多少?我以前就說過,所謂「重點學校」,就是負擔重點,壓力重點……你的女兒現在這麼開心,這麼輕鬆,你為什麼要讓她小學的最後兩年提前結束快樂,而進入「殘酷的競爭」呢?孩子才十歲呀!
  • 為什麼普通的自己,一定要求孩子出類拔萃,鶴立雞群呢?
    我沒有強迫過女兒讀書,但是只要我陪她寫作業的時候,我一定不會玩手機或者看電視,只是安靜的看她的課外書,空閒的時候,我們一起討論書中的故事。因為這個原因,讓我們父女有了很好的話題。她也在我的影響下,很愛讀書,她的語文和書法都很好。再說不好的。
  • 教育專家李鎮西:為什麼要讓孩子都出類拔萃?要找到適合的路
    教育專家李鎮西:為什麼要讓孩子都出類拔萃?李鎮西新書籤售會現場。「為什麼現在很多家長都要讓孩子非常拔尖,出人頭地呢?」李鎮西表示,每個人的天賦、經歷、成長環境不同,適合其人生規劃也不盡相同,家長和老師需要主動幫助孩子找到屬於他的路。
  • 擁有這種能力的孩子在將來會出類拔萃,聰明的家長趕緊收藏起來
    他們的偉大成就無不是建立在他們出類拔萃的思考力之上的。比爾•蓋茨從小顯露出來的最大特點就是不停地思考。當母親叫他從臥室裡出來吃飯時,他置若罔聞,他常常躲在他的臥室裡不出來。直到現在,微軟公司還在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和大多數人談話就像從噴泉中飲水,而和蓋茨談話卻像從救火的水龍頭中飲水,讓人根本應付不過來,因為他會提出無窮無盡的問題。
  • 缺位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但孤軍奮戰的女人會難以避免的陷入孤獨感和不安全感中,又會不自覺的把家轉化為她痛苦的工作場所,用讓人窒息的愛和焦慮將孩子裹挾,造成孩子和媽媽之間的過度依賴。但當孩子開始失控,「缺席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又會使得家庭系統重新達到一種病態的平衡。
  • 關於弱勢思維,回答一位疫情中焦慮的母親
    就像理解面臨死亡威脅的人的逃亡本能一樣,我也理解每一位希望保存勝利果實的人的求生本能。人們一旦形成了靠隔離而來的道路自信,就很難不在這個自我封閉的道路上繼續掙紮下去,進而也產生道路焦慮。畢竟,你砌牆越久,投入在牆上的沉澱成本越高,你就越難放棄這堵牆。可是,誰面對牆又不會焦慮呢?
  • 客廳ABC李潔校長:讓太倉的孩子足不出戶享受國際化教學
    客廳ABC太倉校長李潔在孩子需要母親的年齡全身心陪伴他們在她看來,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就算事業再忙,也要優先確保孩子的培養。這或許也是中國式母親普遍的心聲。「後來慢慢地發現隨著第二個孩子的入園,我自己要投入到孩子教育上的精力越來越多。於是就決定辭職,一心一意把孩子培養好「。當問到為什麼會在一家體面的外資企業離職時,李潔非常堅定地說道。俗話說3歲看老。李潔覺得:孩子成長期最需要母親陪伴也就是那幾年。
  • 為什麼好好的孩子竟然變得憂鬱和焦慮了?
    最近KK姑媽比較忙,因為有兩位孩子遇上了一些煩惱,而姑媽竟不知如何幫助他們應對。一位是高三孩子,竟然有鬱抑症,而且還加重了,要離開學校一段時間休息;一位是初二孩子,一上數學課就氣急胸悶手心冒汗,不去上學在家則煩躁不安;想出門怕人家笑話,想和同學玩又不敢主動交流。
  • 中國式焦慮,你要遠離他
    作為父母,作為社會人,我們太容易焦慮,特別是來自孩子家長們的談話,一些有意無意的聊天會導致你的焦慮,有時候我們會在這種自我焦慮中迷失自己,找不到正確的方向,沒有自己的主見,因為那個我們自己以為最在意的孩子,也因為我們自己以為的對他們最好的方式,往往是不夠理智的。
  • 怎樣與孩子談話
    張老師知道後光批評我,還把我叫到辦公室,要我承認錯誤。他為什麼不批評東東?」媽媽說:「衝衝,你又淘氣了!我給你說了多少遍了?老師批評你,你首先要看到自己的錯誤。如果你老老實實,規規矩矩,沒有一點錯誤,老師怎麼會批評你呢?你看隔壁毛毛,多麼聽話!老師什麼時候批評她了?我再說一遍……」「媽媽!你總是幫人家說話,我不要聽!」李衝不耐煩了。
  • 又一個被焦慮毀掉的家庭,中學生與母親爭吵後,殺死母親
    母子間有多大仇恨,讓孩子舉起菜刀砍向自己的母親呢?我們先來簡單梳理一下該事件。11月12日晚十點,南京一所高中高三學生李炎冰(化名)下晚自習回家,在做作業的過程中,母親謝蘭對他進行說教辱罵,李炎冰忍受不了,情緒激動,便拿起家中「三把菜刀」,「砍殺、捅刺」母親,致其無法動彈後,他換了身衣服,到一位同學家借宿一晚。
  • 心理學家胡慎之:缺位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但孤軍奮戰的女人會難以避免的陷入孤獨感和不安全感中,又會不自覺的把家轉化為她痛苦的工作場所,用讓人窒息的愛和焦慮將孩子裹挾,造成孩子和媽媽之間的過度依賴。但當孩子開始失控,「缺席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又會使得家庭系統重新達到一種病態的平衡。
  • 故事:兒子偷了同學的削筆刀,母親和校長為何要下跪認錯?
    這削筆刀雖然不值錢,但卻關係到一個孩子的品質問題啊,而這個呢,恐怕跟家教也有關係吧?」周愛平冷冷地看了愛芳一眼,沒有接話,反而看向校長。校長對周愛平說:「學校一直對於這種小偷小摸的作風深惡痛絕,梅森一向也是本分的孩子,沒想到會做出這種事來!」周愛平連忙問是什麼回事。校長說:「他偷了同學的削筆刀,還死不承認,現在人贓俱獲。」
  • 初中生被母親扇耳光後跳樓身亡……孩子的叛逆期,家長一定要...
    葉玲認為,現在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已經是網絡的「原住民」,擁有許多獲取信息的渠道。然而,信息、知識、能力、智慧不是一回事。無論是孩子自主從網上獲取的信息、言論,還是成年人之間有意無意的議論,都可能會影響到孩子對信息的鑑別和判斷。葉玲建議,家長應該給孩子「打預防針」,告訴他們描述與事實真相之間的關係。成年人之間的談話被孩子聽到之後,同樣也要給孩子講清楚事情的原委,以防止孩子片面地提取信息。
  • 心理學工作者:為什麼說情感的依賴會帶來焦慮、恐懼和疏離呢?
    比如說一個女孩如果對她的男友有一定的依賴,希望從男友那裡得到陪伴和關愛,就會對男友對待她的態度變得極度敏感,情緒就會被男友的一個舉動、一個眼神而牽動,可能會男友沒有接自己的一個電話,而產生焦慮,覺得自己不夠好,覺得自己是沒有被重視的,沒人陪伴的,感到落寞和孤獨。
  • 一個母親的焦慮:孩子是否有戀母情節?
    媽媽開始焦慮:擔心兒子是不是有什麼俄狄浦斯情結;兒子現在這麼大了對母親很依戀是不是會很過分;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夠做一些什麼。她在電話當中還提到自己的愛人有時候也很生氣,說這兒子總是長不大一樣,是怎麼回事呢。他們想知道,夫妻之間究竟能夠做一些什麼,才能讓兒子長大起來。
  • 一位母親的內心掙扎「我逼兒子上輔導班,兒子以為我不愛他了」
    覃女士覺得自己的兒子跟同學差距太大了,一定要拼命努力趕上。從小學一年級下半年開始,覃女士開始給兒子報各種試聽課,最後決定給兒子報鋼琴和畫畫興趣班。於是覃女士開始了繁忙的接送孩子工作,早上送兒子去上學,放學的時候從學校接兒子直接去興趣班培訓機構或課外輔導班。希望兒子學校的學習跟得上,興趣愛好也學得好。跟兒子的前程相比,當母親的累點也值得。
  • 母親和嬰兒為什麼要互相殘殺呢?
    胎兒和母體真的是相處融洽的嗎?母體真的愛自己的胎兒嗎?胎兒是可愛的還是自私邪惡的?今天咱們這篇偽科學的文章就來聊一聊胎兒和母體無盡歲月的戰爭。注意:本篇文章的言論與邏輯可能會給您帶來不適,請各位看官理性對待,辯證看待。
  • 中國式家庭的悲哀:失控的孩子,焦慮的母親,缺失的父親
    描述一個家庭的成員本應該是:可愛的孩子、溫暖的母親、有能量的父親。但是現在的家庭裡面描述家庭成員估計要這樣來說:失控的孩子、焦慮的母親、缺失的父親。現在的家庭為什麼會成為這個樣子呢?孩子出生之後老公都沒能陪小悅做完月子,就著急外出了,雖然老公每個月按時往家裡打錢,但是小悅收到錢之後並沒有開心。小悅整天不僅要照顧孩子,還要照顧家庭,每天忙得團團轉,多想有人能在身邊幫助自己,小悅跟老公說了很多次讓老公回來,可是老公就是不聽,只想著在外面賺錢。
  • 說實在的,養孩子我很焦慮,那你呢?
    怎麼做才能既不放棄浪漫的生活,又要嚴密計劃,讓孩子面對未來呢?我沒有答案,只感到焦慮,那朋友,你會怎麼做呢?聽了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一生每次和小屁孩談心,我都想給自己的談話主題取一個浪漫的名字,給這次談話,給予重要而深刻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