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弱勢思維,回答一位疫情中焦慮的母親

2021-02-16 海伯利昂
能夠傷害你的絕不會是他人的自由,而是什麼在封閉自己,什麼在傷害自己飛奔
來源丨海伯利昂(ID:starchild2001)作者丨李多鈺(知名媒體人,曾供職於新京報、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

這兩天老王接到了很多問候的電話,都是讀到我前一篇《面臨死亡,人的逃亡本能是值得同情的》的朋友打來的。其中還有一些多年沒有聯繫的廣州老友,他們問候的語氣都非常溫柔,讓我十分羨慕。

 

我後臺的留言可就沒這麼客氣了,贊同的,往往只寫一句話,不贊同的都是長篇大論。為了對得起那些付出時間來罵我的人,我基本上都放了出來,每一則留言的回覆就只能從簡了。

 

就像理解面臨死亡威脅的人的逃亡本能一樣,我也理解每一位希望保存勝利果實的人的求生本能。人們一旦形成了靠隔離而來的道路自信,就很難不在這個自我封閉的道路上繼續掙紮下去,進而也產生道路焦慮。畢竟,你砌牆越久,投入在牆上的沉澱成本越高,你就越難放棄這堵牆。可是,誰面對牆又不會焦慮呢?

武漢封城已近兩月,應該是有史以來因為瘟疫最長的封城了。何時解封沒有人敢確切回答。其他城市究竟如何擴大復工也勢成騎虎。每一個身處其中的人,對未來的焦慮幻化為對每一個風吹草動的杯弓蛇影。

 

有一位署名SJ的母親的留言很有代表性:

 

我的小孩一歲半,自從春節,我們全家就沒出過所居住的大樓。長時間的困在家裡,我真擔心孩子的成長發育會受到影響!好不容易挨到春暖花開,國內病例下來了,他們又坐飛機回來了!我們挨過第一波本地疫情,現在又要迎接第二波!所以不要和我說什麼法律什麼道德,更別說什麼博愛。我就知道這個世界充滿了不平等。我們這些手拿著中國護照的,香港不能去,臺灣不能去,基本上哪個國家都不讓我們去,只能在國內苦熬。那些拿著綠卡的,倒是狡兔三窟,這邊風聲緊往那邊跑,那邊風聲緊往這邊跑。真是左右逢源!國內病例數下降,是我們付出巨大代價換來的,剛剛見好一點,他們坐著飛機回來了!對不起,我的同情心是有限的,我只會把有限的同情心留給弱勢的一方。而在這件事上,很顯然我和我的孩子是弱勢一方。那些手拿綠卡的高端人才不是!

 

我的回覆是:

讚賞你的付出。但,千萬別把你的「弱勢」思維傳給下一代

 

這位母親很認真,又提交了新的留言:

 

什麼是弱勢「思維」?承認自己的處境不如那些拿綠卡的,這算弱勢「思維」嗎?我怎麼覺得這算實事求是呢?人世間就是不平等,有人騎馬有人騎驢。難道非要我高喊「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我們同舟共濟」,才不算是弱勢思維?另外,我可能是比較唯物主義的,我相信人先有某種地位,才有相應的「思維」。為了不把我的思維傳給我的孩子,我只有儘量幫他改變他的處境。可是一場大疫,打亂了我的努力,眼看著情況一天天惡化,我們這些「弱勢」群體,還有希望嗎?

因為沒有及時回復,SJ隨後又繼續追問什麼叫弱勢思維。

 

我非常理解這位母親的艱難處境,她被困時間太長,亟需解禁,不然她的家庭和孩子都會墮入困境

 

但是,我想,這位母親其實並不真的理解自己的艱難來自哪裡。她的艱難真的來自於坐著飛機回來的綠卡人士嗎?就算真的把境外的通航全部禁絕,她就能夠實現儘快解禁復工的願望嗎?

 

不得不給她澆一瓢冷水:並不能夠。

 

首先,對於這個R0值為3的烈性傳染病來說,錯過了早期小範圍封鎖的良機後,現在已經是世界性的大流行,封鎖可以讓傳播曲線變平,但是很難讓曲線消失。昨天的新聞已經爆出,如此嚴防死守之下,武漢還是出現了新的社區感染病例。而這樣的社區感染病例,在全國範圍內即使是零星發生,也有可能不斷形成新的爆發可能

 

其次,新型肺炎的兩大特性決定了,封鎖式防控非常困難。第一,無症狀感染,讓傳染者識別工作變得非常困難。像黎女士那樣已經發病的人還不是最危險的,最危險的是那些根本沒有症狀卻能傳播的感染者,也就是專業所謂2b3b人群,這些人散入人群當中,等到發生症狀時,往往已經無法追蹤其傳播路徑;第二,潛伏周期很長,有可能超過14天,這個特性又會加重無症狀感染2b3b人群的不可識別範圍。只要這些不可識別感染人群一天沒有消失,社區感染的零星爆發就不可避免,而目前以封鎖為主導的防控政策就很難放開。

 

第三,就算中國範圍內真的全部清零了,中國式復工能夠在完全杜絕與境外交往的情況下實現嗎?不能。我不知道這位母親從事的是什麼職業,家人從事的又是什麼職業。總體而言,當下中國很少有不依賴世界供應鏈而生存的產業。自從加入WTO,中國十幾年來的經濟騰飛大大得益於全球化下的貿易分工。想復工,卻又要杜絕境外交往,復工就是一場空

 

說到這裡,不知道這位母親想到了沒有,她所痛恨的那些飛來飛去的綠卡人士,去除貪官汙吏,其實當中大部分人都在促進中國和世界的經貿交往與合作,他們的「左右逢源」,其實不僅符合自己的利益,更符合大多數中國人的利益。她所以為的傷害了自己利益的綠卡人士,其實恰恰是符合她利益的人。

 

如果這位名叫SJ的母親真的希望自己一歲半的孩子將來不再弱勢,她恐怕必須明白一點,能夠傷害她的絕不會是他人的自由,而是什麼在封閉自己,什麼在傷害自己飛奔

 

不知道這篇兩千字的文章有沒有解答這位母親的疑問,什麼叫弱勢思維。

 

謝謝那些默默地點「在看」的朋友,謝謝很多朋友在朋友圈無條件的轉發。作為一個寫作不合時宜的長文的作者,我感受到了你們的鼓勵。關於解禁與復工,希望你們能發來建設性意見。

 

也謝謝那些雖然不理解但還是讀了我的文章的人,我只希望你們理解一點,寫這篇文章的,不是一個帶節奏的人,她只關心人們的真實處境,希望為每一個人的真實利益發聲。

相關焦點

  • 疫情下焦慮的思考
    文|袁運錄今年這次疫情期間,由於對疫情恐懼和居家抗疫等因素影響,每個人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焦慮問題,只是表現程度和表現形式不同罷了。事實上,疫情考驗著我們每個人的實力和智慧。我們發現,被新冠病毒奪取生命的不僅只是老年人,也有許多身強力壯的年輕人。並且奇怪的是,許多年老體弱的人能很快病癒出院。這引起了我的思考。
  • 關於勞動———一位母親的話
    聽到這句話,我沉默了,不知道,這位媽媽會如何回答孩子的話。 只見母親蹲下身子,看著孩子的眼睛,說:「貝貝,那麼他的衣服為什麼會髒呢?」母親說。 女兒點了點頭,表示同意。 母親接著說,「貝貝,這些叔叔通過自己的勞動賺錢,撫養著和貝貝一樣大的小朋友,咱們應該尊重叔叔的勞動。
  • 海賊王:路飛母親是誰?尾田訪談中做出了回答!
    起初我們認為路飛是一位非常普通的少年,頂多就是被一位叫香克斯的海賊引導之後成為海賊。但是在之後的劇情中,我們才發現我們太單純了,原來路飛的爺爺竟然是海軍的中將卡普。更加讓我們驚訝的是,卡普雖然是一名中將,但是他的實力已經超越了大將級別。是海軍僅有的海軍英雄還不止如此。路飛除了爺爺厲害,他的父親名號更是不輸卡普。
  • 關注疫情中的弱勢群體:2009年墨西哥甲流大爆發的啟示
    數日前,一位在中國生活的義大利裔美國媒體人寫了一篇文章,批評在國際上出現的對中國此次疫情控制的零星質疑,和因為病毒導致的一些對中國人的恐懼。他的理由是2009年的甲型流感,沒有得到美國政府的有效控制而導致全球大流行和全世界28萬人死亡(中國有800多人死亡)。與此相比,中國這次對疫情的反應和控制要更好和更負責任。這篇文章最初發表在美國媒體上。
  • 中美疫情下的留媽媽 - 雙重的弱勢群體
    強勢群體中的個人,並非事事都強,具體要看他們在特點場合中所處的身份。強勢弱勢,比的是力量,這的確是以聲音大小,影響力多少來定的。到美國的留學生年齡越來越小,在異國他鄉,不懂本地語言,也不懂本地的規則,沒有車,也沒本地朋友。很多中國留學生出了大學的校園,生活甚至不能自理,國產秀才遇到外國兵,非常容易受到傷害。
  • 正念思維:怎樣活得不焦慮?
    本文的核心內容是怎麼不焦慮,在說不焦慮之前,先說一下焦慮,我什麼時候會焦慮呢?焦慮的狀態是什麼樣子的呢?有人形容焦慮是:心頭的蒼蠅,四處亂撞,卻找不到方向。想到未來,我會覺得很焦慮,未來是不可控的;而我的生活每天在沒有意義、沒有價值的重複。
  • 5種導致焦慮的思維模式,你是否中槍?
    焦慮程度越高、時間越長的人,就越有可能形成扭曲的思維模式,對現實的評估和解讀往往不切實際。非黑即白的思維模式就是要麼全部、要麼沒有,走兩個極端。作為首發陣容的一員讓他非常焦慮,甚至影響了他在比賽中的發揮,最終淪落為「板凳隊員」。
  • 清研智庫大數據分析誰為疫情中的最弱勢群體發聲?
    清研智庫:大數據分析誰為疫情中的最弱勢群體發聲?主要發現:1.與中小企業相比,貧困人群、農民工、農民、環衛工人、監獄服刑人員、失業人群等最弱勢的群體聲音份額不足1%。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原本所面臨的生存與生活困境的弱勢群體,再度深陷困境。疫情之下,他們的聲音怎樣傳達,誰的聲音被傾聽、誰的聲音消失在眾多話語中。
  • 《跳出猴子思維》:我們該如何打破內心焦慮,停止餵養焦慮之猴?
    來世上一遭的使命,被對威脅的粗無感和杏仁核的虛假警報所壓倒,又或者借用賢者的比喻,就是限於猴子思維。"——珍妮弗·香農一最近很喪。因為生活中一些瑣事,影響了心情。情緒低迷繼而就反應到睡眠上。連續幾天的失眠,每天上班暈暈乎乎,不在狀態。
  • 《請尋找我》透過兒童失蹤案,描繪了一位母親對孩子不減的愛
    母親爭豔因丈夫的意外離世陷入悲傷,但她沒有放棄希望,過去的努力終於有了回報。她在一個偏僻的漁村找到了失蹤兒子的線索,在調查過程中,她逐漸揭露了整個漁村背後隱藏的真相。在樸贊鬱2005年的《復仇三部曲》《類金》之後,李英愛終於在14年後憑藉《請尋找我》重返大銀幕。演繹了一場感人至深的演出。
  • 關注疫情衝擊下湧現的「新弱勢群體」
    從學術的角度來看,疫情衝擊下湧現的「臨時困難群體」有明顯的「脆弱性」,是一種「準弱勢群體」。在 200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朱鎔基總理第一次使用了「弱勢群體」一詞,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貧困地區、養老院、福利院等,關愛弱勢群體。
  • 疫情之下,銷售人員如何緩解焦慮?
    每一個人都在翹首期盼疫情拐點能夠早日到來。 對於很多一線銷售人員來說,這場疫情不僅給他們帶來了關於生命健康的危機感和敬畏感,同時也帶來了關於銷售業績的焦慮感和壓迫感。 色哥從五個方面,向他分析了疫情期間銷售困局的核心本質和突圍之道,今天也分享給各位小夥伴,希望大家能夠從中獲得一些啟示、鼓勵和感悟。
  • 面對疫情很焦慮?如何破解焦慮?先要了解關於焦慮之苦的3個真相
    看著全國疫情報告還在增加的確診人數,醫用口罩N95口罩一罩難求,部分超市爸爸們還不給開倉放糧,以及股票市場的全線飄綠,種種問題讓人們異常焦慮,但又束手無策。猶如困獸猶鬥的我們開始在網上抨擊那些不作為的機構,不道德的人,似乎精神上的宣洩可以讓我們稍稍好受一點。但是似乎並沒有,回歸平靜的我們也重新歸於空虛。我們又開始祈福於白衣戰士們儘快戰勝冠狀病毒恢復我們的正常生活。
  • 《跳出猴子思維》:關於「焦慮」,你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錯的
    文丨淡淡翠生活中,我們很多人都深受焦慮的困擾,但是卻始終不知道如何擺脫。就像有的人總是不斷檢查門鎖,有的人總是過度擔心未來會不會發生什麼意外……在俗話中,有個詞語叫「杞人憂天」,意思就是人們總是為沒有發生的是事情而擔憂,從而忽略了自己當下的生活。而在今天講到的這本《跳出猴子思維》中,這種情況則統統歸納於「猴子思維」。
  • 又一個被焦慮毀掉的家庭,中學生與母親爭吵後,殺死母親
    母子間有多大仇恨,讓孩子舉起菜刀砍向自己的母親呢?我們先來簡單梳理一下該事件。11月12日晚十點,南京一所高中高三學生李炎冰(化名)下晚自習回家,在做作業的過程中,母親謝蘭對他進行說教辱罵,李炎冰忍受不了,情緒激動,便拿起家中「三把菜刀」,「砍殺、捅刺」母親,致其無法動彈後,他換了身衣服,到一位同學家借宿一晚。
  • 央視主持人董卿談教育:在成為母親前,別忘了先成為自己
    前兩天是2020年的母親節,我們會發現有很多人都在社交平臺上面曬出自己為母親準備的禮物或者是一段深受感觸的話。但除了特殊的這一天,我們的母親是否正在承擔著過多的壓力,一方面需要兼顧到關於家庭的各項事務的妥善安置,另一方面也要拼盡全力地去克服工作上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似乎都沒有考慮到自己真正迫切的內心需求,漸漸迷失了自己。
  • 戰疫情有溫情 牟平區扎牢疫情期間弱勢群體民生保障網
    水母網2月28日訊(通訊員 牟軒偉)「要下沉基層一線,主動幫扶貧困戶等弱勢群體,保障好疫情防控期間困難群眾的生活,真正做到帶著情懷、帶著責任、帶著擔當為民解難、幹事創業。」區委、區政府時刻把弱勢群體放在心上,專門制定出臺《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的方案》,廣泛開展走訪慰問、幫扶救助等活動,在生活物資供給、防疫物品配發等方面給予重點照顧,切實兜牢民生底線。
  • 缺席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庭的經濟重擔通常是交給男性的,所以爸爸很多都是家庭的bread winner,尤其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背景下,打破了平均主義,為了實現更優渥的物質生活,男性就更加需要發奮工作了,於是80後90後身上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也變得越加明顯了。經常有些關於掌控欲強的母親毀掉了整個家庭的說法,而其實如果從家庭視角來看,我們就可以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並不會橫空出來一個掌控欲很強的母親。
  • 在突發疫情下,你焦慮了嗎?
    最近一直在關注疫情,居家線上工作之餘,也在看一些關於心理危機幹預的視頻直播講座… 不知不覺,時光在沙漏的罅隙間悄然溜走...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武漢市繼1月23日封城之後,為了抗疫大局,已實行社區封閉式管理,讓人們居家隔離。比如小編,這一次也在社區裡居家隔離,在線上上班、寫作……然而,一周也總有那麼一兩天,精神無法完全集中,出現一些緊張、焦慮的狀態。同樣,也有很多朋友,在這次「前所未見」的疫情防控面前,在這種危機事件突發的情形下,極端情況下,會產生焦躁、輕度抑鬱和焦慮性障礙。
  • 一個母親的焦慮:孩子是否有戀母情節?
    媽媽開始焦慮:擔心兒子是不是有什麼俄狄浦斯情結;兒子現在這麼大了對母親很依戀是不是會很過分;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夠做一些什麼。她在電話當中還提到自己的愛人有時候也很生氣,說這兒子總是長不大一樣,是怎麼回事呢。他們想知道,夫妻之間究竟能夠做一些什麼,才能讓兒子長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