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孩子的哭鬧都是家長几乎每天都要面對的一大難題。因為幼兒的語言表達和情緒控制能力比較弱,所以稍有身體或者心理上的不適,大部分孩子就會開始哭鬧,以引起大人的注意。每到這時候,家長通常會手忙腳亂,想盡辦法讓孩子停下來。
而在最新播出的《愛上幼兒園4》中,面對剛離開媽媽的懷抱,在校車上哭鬧不停的小男孩,洪欣的對策就是——讓他自己哭一會兒。
這種冷處理方式引發了熱議,網友們分成了兩派,有贊同不管孩子,任憑他們哭鬧的「佛系」家長,也有認為應該主動去哄孩子的「勞模」父母。
當然,哄孩子也要講究技巧,不然只會事倍功半,可能不但哄不好孩子,還把自己折騰得身心俱疲。首先,一定要耐心跟孩子溝通,了解他們的需求,同時可以通過肢體接觸和言語安慰,來安撫孩子激動的情緒。如果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那麼用他們感興趣的其他事物,來分散注意力,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張丹峰就選擇了後面一種處理方式,在實際生活中,對於孩子的哭鬧,夫妻之間、跨代之間也總會出現處理差異。與冷靜的洪欣不同,面對哭鬧著要媽媽陪的小女孩,張丹峰一直耐心地哄著她,還拿出了提前準備的玩具,來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幼兒教育中,孩子哭鬧的處理方式不同,還只是一個很小的點。在其他問題上,還有很多夫妻之間,甚至跨代之間的分歧,可能會引發摩擦。而在孩子初次進入集體生活的幼兒園裡,這樣存在矛盾的細節就更多了。
比如發現孩子偷吃蛋糕後,洪欣堅持要給一些小懲罰,比別的小朋友分少一點蛋糕給他。而且如果哭鬧的話,就連一點也不給,因為在她看來,哭鬧代表不覺得自己犯錯了,更應該嚴懲。
而常奶奶卻覺得,孩子犯點小錯無所謂,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忍耐力來約束自己,所以大人應該原諒孩子。
作為觀眾,我們無法簡單地評判哪種態度是對,哪種是錯,但這種不同的觀念,卻能帶來更多的啟發。這也是《愛上幼兒園4》的現實意義所在,真實記錄孩子的身心變化,呈現不同的角色所代表的教育理念,從而探索出最有利於孩子成長的相處模式。這樣的節目,最為適合全家人一起觀看,這也是一個家長和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
《愛上幼兒園》的前三季節目,分別對家庭教育與學前教育、中西教育等進行聚焦觀察,如今第四季節目回歸,在原來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不少值得期待的亮點。首先,節目請來了老師人選中,呼聲最大的張丹峰和洪欣夫婦。從前面的表現也能看出,在他們的家庭教育裡,實行的是「虎媽貓爸」模式。不過,這樣的組合看似「水火不容」,實則一唱一和,配合得相當默契。而且兩人透露,他們小時候的夢想都是當老師,對教育有自己的熱情和想法。
除了明星夫妻之外,節目還特意邀請杜海濤的媽媽常盈加盟。她有過幼教老師的經歷,專業經驗豐富。但常奶奶也不免有些擔心,和孩子年齡差距太大,會不會比較難融入孩子們的世界。
而且奶奶和年輕夫婦隔了一代,教育觀念也有較大的差異,比如節目中的偷吃蛋糕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經常遇到類似的矛盾:爸爸媽媽管教孩子時,爺爺奶奶總是想護著。孩子犯了錯,是該選擇懲罰還是寬容?這是節目留給我們思考的問題。
除此之外,《愛上幼兒園4》還對中國家長越來越重視的性別教育問題進行了探索。本季節目中,孩子們被分為男生班、女生班、混合班,便於對幼兒性別差異的觀察。面對眼前蛋糕的誘惑,和「等老師回來再吃」的承諾,男女生就有不同的表現。
男生忍不住偷吃了蛋糕,而女生紛紛抵制住了誘惑。對於這樣的現象,幼兒專家給出了科學的解釋。
知道了這一特點,我們終於可以理解,為什麼年齡相同的孩子,男生和女生卻有如此不同的表現。相信對於家長來說,這對孩子的性別教育,甚至個性塑造,都能起到一定的啟發。
幼兒園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階段和場所,也是離開家長,開始慢慢融入這個社會的第一步。隨著人際相處的加深,和孩子心態的轉變,相信我們在幼兒園裡,還會收穫更多驚喜,以及有現實意義的思考。
當我們不斷給孩子報班、塞玩具,卻不能真正了解孩子內心想法的時候;當我們埋怨父母寵溺孩子,卻找不到合適的處理方法的時候,不妨靜下心來,全家老小一起觀看這樣一檔關於愛與成長的節目,也許能從中找到一些問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