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中班寶爸寶媽們:
你們好!
轉眼寶貝就要開啟中班的生活。
相比聽話的小班和懂事的大班,中班的孩子們顯得特別活躍和倔強,個性也十分強烈。
從小班升到中班,您的孩子已經悄悄地發生了很多變化:
1、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
到了中班開學,您將看到一個令人欣喜的場面:孩子掙脫您緊握的手奔向教室、與久違的好朋友相擁跳躍、「遲點接我」的請求開始出現。
孩子長大了,他們正在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了自我安慰,如果不小心摔跤,他們會迅速爬起,打人、咬人的行為也越來越少。
2、規則意識開始萌芽。
進入中班,孩子將不再滿足於「小紅花」的獎勵,他們更加喜歡老師口頭的鼓勵,並知道自己行為與成人評價的關係,聽到批評他們不是生氣而是難為情。
他們知道「排隊、輪流、說話輕、走路輕、放下東西也要輕」的一些規則要求,但進入遊戲情境中他們往往又會將要求拋在腦後,規則意識與執行規則能力常常脫節,所以大人們常常苦惱「為什麼他明白這個道理,卻還是犯錯呢?」
3、交往能力在活動中提高。
這個時期孩子喜歡扮演角色,模仿成人生活中的場景,在協商與爭論中嘗試各種交流方法、積累技巧。
有了好東西,他們一方面喜歡炫耀,另一方面又有與好朋友分享的願望。
如果同伴得到他人的表揚,他們會嫉妒,並宣言「我畫得比他好」「我的聲音更響」「他沒有我吃得多」。
4、想像更加豐富、生動。
進入中班,他們則鍾情於情節與過程,他們會設想故事的後續結局,常常進入假想狀態,用想像代替現實。
他們常自言自語,與假想中的角色說話。
如果一個孩子說「我們家有一輛汽車」,另外的孩子就會七嘴八舌將其升級「我們家有飛機!」「我家有坦克!」「我們家有載人飛船!」凡是在家裡出現過的畫面、玩具,都會被孩子幻想成現實。
我們千萬不要錯怪孩子撒謊呢!
以上喜人的變化相信您已經在您的寶貝身上或多或少地看到了,這正是他的成長。
面對如此固執又古靈精怪的中班孩子,我們家園在教育理念上應該如何配合,才能讓孩子們得到全面發展呢?請家長們仔細閱讀以下建議:
1
要和老師進行充分交流及時了解孩子的情況,
重視孩子的言行問題,及時採取應對措施。
2
給予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間,比如允許孩子自己選擇第二天上幼兒園要穿的衣服;
成人做事情時請孩子幫忙,以滿足他們動手做事的欲望。
3
引導孩子記住父母和幼兒園的名字,家庭住址和電話號碼,教育孩子一些預防危險的常識;
4
幫助孩子儘快學會使用筷子,學習自己繫鞋帶。
5
觀察孩子正確握筆姿勢和閱讀姿勢,隨時加以提醒與糾正。
6
可以給孩子布置適當的家務活動,如收拾玩具、擦桌椅家具、疊衣服等活動,提高手眼協調性,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積累生活經驗。
期待寶貝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健康快樂地度過美好的中班生活。
感謝家長對我們工作的支持與理解,謝謝!
親愛的大班寶爸寶媽們:
你們好!
轉眼間孩子們已經在幼兒園度過了兩年的快樂時光,成為了大班的哥哥姐姐。
進入大班,爸爸媽媽們明顯會開始有了「緊張感」。
面對即將到來的小學,我們該如何與孩子準備呢?
家長們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知識的準備。
於是有的家長開始買各種漢字、拼音、算術練習冊。
我們理解家長的焦慮,但這樣只在物質上去刺激孩子的學習興趣,是不夠的,還可能適得其反。幼小銜接並不是將小學生活提前。
孩子進入大班,意味著他從學齡前兒童轉變為學齡兒童的過渡期開始了。
他在各項能力上都愈加成熟,也顯得可靠和實際。
在他開始著手一件事情之前,他會多方面思考自己的計劃。
他也會樂意將更多的時間分給同伴,他可以通過與他們的表現相比而估量出自己的能力。
希望家長們能夠配合我們以下的建議,在心理狀態和行為習慣上,為孩子的幼小銜接做好真正夯實的準備。
1
保證每天有一定的時間與孩子進行交流。
重點了解孩子在園的學習和生活情況,
督促並幫助孩子完成每周小任務。
2
在家時,要讓孩子獨立完成自己能完成的事。
特別在看書或畫畫等桌面活動結束後,
一定要讓孩子自己收拾學習用品,
並放在固定地方(箱子或抽屜)。
3
早睡早起,按時來園,不隨意請假。
跟孩子一起制定作息時間表。
養成良好的作息規律,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4
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培養孩子的專注力,也就是有意注意很重要,
一位小學老師說,在小學低年級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往往並非智力落後,而是由於注意力渙散。
家長可以多與孩子玩棋類遊戲、拼圖遊戲,這對培養有意注意很有益。
5
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
閱讀習慣:會逐頁翻看圖書,按圖片順序看。
傾聽習慣:安靜的集中注意力的聽30分鐘,不隨便亂插嘴。
注意看書,寫字的習慣:正確使用常見的學習材料並能愛惜。
好學好問,敢於向老師、同伴提出疑問和不同的見解
有一定的合作意識:願意與同伴共同商量,一起解決碰到的困難、分享成功的喜悅。
收集信息的習慣:培養任務意識,增加自信心。
身教勝於言傳,請家長們一定堅持原則,從身邊點滴做起,有意培養孩子的這些行為習慣。
相信寶貝一定會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
健康快樂地度過幼兒園的最後一年時光,
順利適應小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