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中國經典的「洋教授」

2020-12-13 人民網國際

  安樂哲在北京師範大學會林文化頒獎典禮上發言。

  安樂哲在接受本報採訪。
  裴 丕攝

  安樂哲在維也納國家圖書館演講。

  「各位專家,各位老師,各位朋友,大家好!」眼前這位高高大大的外國教授向臺下深鞠一躬,熟練地說出了這句「中國味」十足的開場白。顯然,他熟稔中國的問候禮節。

  這位被中國學者評價為「春風和悅,有謙謙君子之風」的洋教授,正是曾翻譯過《論語》《孫子兵法》等中國傳統經典,曾榮獲世界儒學大會「孔子文化獎」的美籍漢學家安樂哲(Roger T. Ames)。

  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考察時看望了部分資深教授和中青年教師代表。習近平親切地問安樂哲來自哪所大學、來中國多長時間、是否適應這裡的生活,並希望他更多向國外介紹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安樂哲如何理解中國儒家文化?在他向西方翻譯和介紹中國儒家經典時,又發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在接受本報專訪時,來過中國的次數多得自己也「記不清」了的安樂哲反覆強調,讓更多西方人了解中國文化,是他一生的志向。       

  在香港「偶遇」孔子

  「如果問我對中國文化印象最深的一個詞,我會說是『家』。」5月9日,在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一場名為「儒家角色倫理」的講座上,安樂哲向大家分享著自己對中國儒學的見解,「因為『家』就是人彼此需要,是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他的講述不時引用《論語》《孟子》等經典原文,也夾雜著大量英語單詞來表達更準確的意思。濃濃外國口音,掩蓋不了這位西方儒學大家的真知灼見。

  人的一生充滿了各種巧合,中國人的說法叫「緣分」。安樂哲與中國哲學的緣份,要上溯到52年前。

  在1966年夏天的一個悶熱、潮溼的傍晚,19歲的安樂哲作為加州雷德蘭斯大學文理學院的交換生,隻身來到香港中文大學。他依然記得在中國的第一個夜晚,當他從旅館向窗外眺望時,外面的一切是那樣陌生而新奇。他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人生「開始了一個無法逆轉的轉折」。

  入學後不久,室友送給他一本英文版《四書》。這是安樂哲第一次聽說孔子,他一下子就迷上了。若干年後,回憶起這一充滿意義的時刻,安樂哲笑著告訴筆者:「這是我決定畢生研究中國哲學的開始。」

  後來,他師從哲學家勞思光學習《孟子》。這位長他20歲的學者一襲長袍,清癯矍鑠。老師身上中國傳統士人的氣度與獻身哲學的熱情,讓他深深嘆服。

  「如果說我從課堂上和書本中學到了一點中國哲學,那麼我從周圍人身上學到的要多得多。」安樂哲告訴筆者,剛到香港時,他對中國人之間與西方完全迥異的相處方式非常感興趣,彼此關愛的人情關係讓他見證了中國哲學滲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模樣,「這是一種生生不息的活的傳統。」他深情地說。

  第二年夏天,安樂哲啟程回國。走時,手裡捧著一本劉殿爵先生翻譯的《道德經》。他的學術理想逐漸變得清晰且堅定,那就是專注於中西哲學的比較研究。

  巧合的是,幾年後他成功拜入劉殿爵門下,成為一名哲學博士。劉殿爵是倫敦大學首位華人中文講座教授,他翻譯的《道德經》在全世界廣受歡迎。

  回憶起劉先生的教誨,安樂哲至今感慨萬分。「第一天上課時,他就劈頭問我:『《淮南子》你讀過幾遍?』我支吾地回答:讀過吧。他面帶慍色地說道:『僅此而已嗎?』」

  劉先生主張閱讀原始文獻,對脫離原文的浮泛討論心存反感,這對安樂哲思考如何研究中國哲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跟著劉殿爵紮實地研習,多年後,安樂哲在夏威夷大學當老師,劉殿爵轉去香港大學任教,兩人仍在暑假的幾個月裡,蹲在劉先生的書房中,一遍遍研讀《淮南子》原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當年香港同學張敏儀從《論語》中挑出這一句,給他取了個中文名字:安樂哲,既諧音他的英文名字,更代表著哲學即是快樂的意思。沒想到,這成了他餘生的寫照。

  翻譯中國的全新嘗試

  碧海、藍天、椰林……這是遠離美國大陸的夏威夷群島,擁有四季如春的熱帶海洋氣候與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圍。

  夏威夷大學哲學系在美國高校中獨樹一幟,專門設有中國哲學、日本哲學、印度哲學等專業。而在歐美,大多數哲學系並不開設這些課程。1978年取得古代中國哲學經典的博士學位後,安樂哲在這裡開啟了他的中國哲學教學和研究生涯。

  從雷德蘭斯大學文理學院的本科開始,到取得博士學位和教職,安樂哲總共花了13 年、輾轉了5所學校。「因為那時整個西方世界找不到教中國哲學的地方。」為了修夠學分,他只能來往於中國臺灣、日本、英國各地大學,分別選修中文、哲學等課程。

  安樂哲記得,1978年前後他在加拿大陪妻子去診所看病時,醫生隨口問他是做什麼研究的。當聽說他的研究領域是中國哲學時,醫生「驚奇地笑出了眼淚」。這件事情給了安樂哲很大的刺激,作為哲學研究者,他深知哲學家的本職工作之一,就是認識人類經驗的共同特徵,在儘可能廣闊的背景上研究問題。「如果西方哲學將其他哲學傳統排斥在外,那麼它作為一門學科就沒有盡到學術責任。」安樂哲篤定地說。於是,在此後的學術生涯中,他越來越致力於改變整個西方哲學傳統中這種頑固的偏見。

  了解的第一步,是突破語言障礙。安樂哲深知,西方學術界對中國哲學存在著極大的誤讀,諸如《論語》《孟子》《道德經》等著作,最初是由傳教士等翻譯並解釋的,「其中包含著歐洲基督教文化的臆斷。」

  「比如說『義』這個字,傳統譯法是righteousness,這是《聖經》中用語,意思是『秉承上帝的意志行動』。但在中國文化中沒有『上帝』概念,這明顯就是牽強附會。」在安樂哲看來,翻譯的原則就是要表達事物的本質。「因此,我把『義』翻譯成appropriateness,『合適』的意思。因為《中庸》裡講:『義者,宜也。』」事實上,安樂哲對這個譯法也不甚滿意,仍在想辦法改進,「但至少離漢語『義』字的意思更接近一些了。」

  在這樣的較真勁兒下,安樂哲一點點推進他的重譯經典工程。1993年到2009年間,他逐年與合作者翻譯了包括《孫子兵法》《論語》《中庸》《道德經》《淮南子》在內的中國哲學經典。他的《通過孔子而思》《期待中國:探求中國和西方的文化敘述》等著作,著力糾正西方學界「中國沒有哲學」的偏見,助力中西哲學平等對話。

  2013年9月27日,第六屆世界儒學大會在孔子故裡山東省曲阜市舉行。大會授予安樂哲「孔子文化獎」,稱讚其為「中國文化的傳播者、闡釋者」。

  「大家都爭著想了解中國」

  北京大學西門外的一家飯店,專賣皮薄餡兒大的餃子,安樂哲笑著說自己每周都要去吃兩回。

  2016年從夏威夷大學退休後,他來到中國,成為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同時,作為山東省首批「儒學大家」,他也在曲阜中國孔子研究院任職。

  「我快70歲了,留在夏威夷很好,可在中國我覺得很精彩。」出於對中國文化的熱愛與對學術的不懈追求,安樂哲離開了夏威夷面朝大海的別墅,來到中國開啟新的生活。

  距離1985年他第一次來到中國內地,已經過去30多年。當時,他偕妻子一路開車往返上海與北京之間,期間,他還專門去了安徽尋訪《淮南子》的源頭,當他向當地贈送他所翻譯的《淮南子》時,受到了歡迎,並受邀參觀博物館。從那以後,安樂哲不時來中國參加學術活動,每一次,這裡發生的變化都讓他驚呼「太快了!」「我和幾個朋友開玩笑說,仿佛去年大家都還騎自行車,現在全開上汽車了。」

  隨著經濟實力日益增強,中國在世界舞臺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哲學研究也漸漸進入西方主流視野。「現在大家都爭著想了解中國。」回憶起40年前在夏威夷大學時的情形,安樂哲感慨:「那個時候,我們學中國哲學的,包括我的學生們,要找一個合適的工作非常難。」現在,他每年給學生們寫推薦信,往往有十幾個非西方哲學的崗位需要人,「這是相當大的改變。」

  就安樂哲自己來說,他依銀雀山漢墓出土《孫子兵法》竹簡本底本翻譯的《孫子兵法》在西方廣受歡迎。

  「西方個人主義意識形態製造出的競爭、分裂,不斷激化當今世界的許多矛盾。」安樂哲清楚地認識到,「我們應該把目光投向東方。」

  在2017年出版的新書《儒家角色倫理學》中,安樂哲專門闡述了基於家庭關係的中國傳統社會組成方式。在他看來,中國社會的起點是「孝」字。「『孝』的古文,上面像是一個老者的頭,像愛因斯坦蓬著鬍子。」安樂哲風趣地這樣解讀古文的「孝」字寫法,「下面是一個『子』,用來替代老人的拐杖。」這其中蘊含了情感的傳承,是人類社會和諧的源頭。而在此基礎上建立起的社會、國家,包含著對關係與情感的珍重。

  這種強調合作而非競爭,以鄰為友而非以鄰為敵的文化傳統深深影響著當代中國,在安樂哲看來,也是解決當前全球困境的重要資源。他特別贊同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想,「這是人類應有的目標。我們應該彼此負責、彼此依靠。」

  4月底,安樂哲第一次來到杭州,這座美麗的城市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杭州太美了,是中國的『夏威夷』。」安樂哲微笑著,眼角皺紋裡藏不住深情。

  或許除了美景外,更吸引他的是中國的文化氛圍,那樣和諧、包容,以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

(責編:王欲然、楊牧)

相關焦點

  • 中國年輕人不買帳「愛彼迎」 盤點洋品牌有哪些糟糕的中文翻譯
    中國年輕人不買帳「愛彼迎」 盤點洋品牌有哪些糟糕的中文翻譯 參考消息網 2017-03-27 14:32:49
  • 英國倫敦大學教授:中國漢語系佛教經典翻譯潛力巨大
    研討會期間,鳳凰網佛教對話了英國倫敦大學東方與非洲研究學院榮譽教授榮譽教授Prof. Tim Barrett。Prof. Tim Barrett教授表示,中國漢語系佛教擁有大量經典,其留存數量比巴利語、梵語和藏語要多的多,掌握將漢語系佛教經典及文獻進行高質量翻譯的方法後,後續相當長一段時期,將會開展更多的翻譯工作。
  • 第四屆宗教經典翻譯理論與實踐研討會在中國海洋大學召開
    第四屆宗教經典翻譯理論與實踐研討會在中國海洋大學召開研討會現場佛教在線山東訊  2017年6月1至3日,由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和中國宗教學會聯合主辦、中國海洋大學承辦、《上海翻譯》編輯部和《翻譯界》編輯部協辦的第四屆宗教經典翻譯理論與實踐研討會在中國海洋大學召開。
  • 北京洋帥本周將解除隔離 前中國男籃翻譯加盟效力
    北京時間10月23日,當北京隊強勢擊敗深圳取得賽季首勝,如今北京隊再度迎來好消息,根據《北青報》記者宋翔報導,前中國男籃翻譯邵逸飛將任職擔任新帥翻譯,而北京洋帥帕亞加尼將在本周解除隔離。目前北京隊由代理主帥解立彬執教,但解指導無疑還是欠缺經驗,自然令人期待洋帥早日歸隊執教。除此之外,宋翔還透露另一則好消息,「曾經在中國男籃紅隊擔任過翻譯的邵逸飛,將在新賽季擔任北京隊新帥帕亞加尼的翻譯。」北京隊上一任洋帥雅尼斯的翻譯,就是前中國男籃翻譯郭維盛,如今帕亞加尼的翻譯邵逸飛也是前中國男籃翻譯。
  • 如果給中國菜起個「洋菜名」,畫風也是很辣眼睛啊
    作為資深「吃貨」的堂堂發現一件事那就是中國菜的菜名大多分為兩類一類是寫實派——通俗易懂一類是寫意派——這就得發揮想像力了比如「螞蟻上樹」「母子相會」「夏賞荷香」「燕子歸巢」但就算是寫實派的中國菜名翻譯成「洋菜名」再譯回中文那畫風也是辣眼睛的來來來堂堂帶大家見識見識首先從早點入門吧我們叫了上千年的「油條」君有個華麗麗的「洋菜名」「精選西班牙橄欖油炸制鹹味法棍」「煎餅果子」
  • 作為漢學家,理雅各英譯中國古代典籍,陸續翻譯出版中國經典
    作為漢學家,理雅各英譯中國古代典籍,陸續翻譯出版中國經典英國的漢學研究稍遲於法國,但在鴉片戰爭以後發展較快。牛津大學自1876年始設中國語文講座。12年後,劍橋大學亦設漢學講座。接下來小編帶大家詳細了解一下。
  • [浙江]江浙滬三地聯手「修理」公共場所翻譯「洋相」
    [浙江]江浙滬三地聯手「修理」公共場所翻譯「洋相」 2009年08月27日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 中國地質大學外國教授被指「學術身份造假」
    新華調查:中國地質大學洋教授被指「學術身份造假」調查新華網北京10月2日專電(記者 李江濤、廖君)近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洋教授蒂姆·柯斯基被指 學術身份造假 」的消息引起人們關注。
  • 「逼」出全英文聽課:大學生喜歡洋教授
    洋教授在大學生中還是很受歡迎的。眾多大學生告訴了記者,他們喜歡洋教授上課的幾個理由。「逼」出全英文聽課全英文授課,是洋教授比國內教授更受學生青睞的首要原因。
  • 翻譯•國學•中國話語體系 ——《三字經》英譯者趙彥春教授訪談錄
    趙彥春教授就國學經典《三字經》的英譯,從翻譯緣起、譯詩韻式、譯文接受、與西人不同譯風之成 因等幾個方面與譯者展開探討,揭示出當代中國學者在中華文化走出去,重塑中國話語體系的國家戰略中的作用和貢獻。】Eitel(1838-1908)和Herbert Giles (1845-1935)的譯本,其中以英國漢學家Giles1900 年的英文重譯本San Tzu Ching: Elementary Chinese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
  • 「洋教授」來站臺 學生大呼過癮
    「洋教授」來站臺 學生大呼過癮 在四川大學2017年「實踐及國際課程周」上,外國學生在學習中國書法。聽一次高水平的學術報告、上一次國際名校教授的課程、做一次接地氣的暑期實踐……不少學子選擇了豐富多彩的活動。本期開始,本報教育周刊推出「暑假就要不一樣」系列報導,一起來看新時代學子如何換個「姿勢」過暑假。  在校園和世界名校教授相遇,是怎樣的感受?7月初,雖然已進入暑假,省內多所高校卻迎來了「洋教授」,他們給暑期校園平添了一份國際色彩。
  • 上海大學推出"國際化小學期" "洋教授"為新生上通識課
    這兩天,上海大學校園裡一下子出現了81位洋教授,其中75人負責給全校近5000名大一新生上通識類課程。  大規模引入「洋教授」,上大精心算過一筆帳:不僅能展現歐美一流大學原汁原味的通識教學模式,讓每位新生都有機會受益,更大的「好處」或許發生在課程結束、「洋教授」們打道回府後……   洋教授,帶來新奇的通識課   75名「洋教授」,分別來自美、英、德、澳等高校,不僅科研能力強,個個都有豐富的教學經驗。
  • 面對面丨「化學魔法師」洋教授戴偉的中國科普之路
    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北京化工大學特聘教授戴偉受邀參加,他是發言的7名科學家代表中唯一一位外籍科學家代表。因為80年代好像中國什麼都沒有,你去餐廳沒有菜,你去商店沒有貨,你去賓館沒有房間,但是通過這幾十年改革開放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從什麼都沒有好像變成什麼都有。日新月異的中國釋放出的巨大發展潛力,吸引著戴偉每年都到中國參觀訪問,1994年,戴偉結識了北京化工大學應用化學系的段雪教授,並開始進行合作研究。1996年,北京化工大學正式邀請戴偉到中國來工作。
  • 鐵道工變身「洋翻譯」海歸男甘當「螺絲釘」
    鐵道工變身「洋翻譯」在哈鐵哈爾濱工務段辦公樓裡,40歲的王文忠看起來與普通的鐵道工人並無兩樣,揮舞指揮旗在鐵道旁調度過往火車,是他每日的本職工作。若不是看到電視劇尾聲翻譯一欄的「王文忠」三字,你很難想像眼前的這位道口工還是一位影視工作者。「我剛獨立翻譯完一部30集的抗日電視劇,還為劇中日本人的角色配過音。」
  • 江浙滬三地聯手「修理」公共場所翻譯「洋相」
    近日,上海、浙江、江蘇三地共同發布了《公共場所英文譯寫規範 第1部分:通則》,也許今後,這樣的「洋相」能夠少一些吧。《公共場所英文譯寫規範 第1部分:通則》是由二省一市語言文字管理和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共同組織三地專家制定。通則對公共場所英文的譯寫原則、翻譯方法和要求、書寫要求等方面做了詳細規定。
  • 中國為什麼要對「洋垃圾」說不?
    來源:人民網頻頻刷屏的「洋垃圾」,是什麼?「洋垃圾」給中國帶來了什麼?中國對「洋垃圾」說「不」能夠帶來什麼?經過梳理可以發現,中國對「洋垃圾」說「不」,正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貢獻著中國智慧。隨著我國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不需要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生態文明建設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告別「以環境換經濟」已是必然趨勢,對「洋垃圾」說「不」迫在眉睫。如何說「不」?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傅十和表示:「如果想減少對環境的汙染,就需要政府進行環境管制。」
  • 2008中國式英語洋相百出?北京全民學外語才治本
    2008中國式英語洋相百出?對愛面子的中國人來講,「洋相」流行並非光彩之事。北京市政府就此成立了領導小組——兩位副市長為組長,季羨林任專家顧問團名譽團長,重拳出擊,標本兼治。但大部分外國人對中國式英語都表現出相當的寬容,甚至有人開通網站,保護「中國式英語」。
  • 對話弘恩法師:漢傳佛教經典翻譯 中國僧眾不能缺位
    研討會期間,鳳凰網佛教對話了參與《中國佛性論》翻譯工作的山東大靈巖寺住持弘恩法師,對於當代漢傳佛教經典海外傳播現狀,弘恩法師表示:中國佛教積累了兩千多年的豐富義理,最應該發聲的是中國的佛教界,尤其是中國僧眾。
  • 翻譯文學:經典是如何煉成的
    不過自1960年代後半期起,《紅與黑》 的翻譯被迫中止,已有的譯本也被當作禁書,在公開場合消聲匿跡。然而,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以後,《紅與黑》的翻譯立即迎來了一個「井噴」,短短幾年市面上出現了不下一二十種 《紅與黑》 的不同譯本,且其中不乏優秀譯作。因此,《紅與黑》的譯本也就順理成章地被視作當代中國翻譯史上的經典之一。
  • 中國式英語笑話百出 500萬北京人決戰「洋相」
    國際玩笑百出的「中國式英語」,已經列入全球語言監聽會公布的年度十大熱門詞彙。對愛面子的中國人來講,「洋相」流行並非光彩之事。北京市政府就此成立了領導小組——兩位副市長為組長,季羨林任專家顧問團名譽團長,重拳出擊,標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