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鍾書先生:在五七幹校病苦也「手不釋卷」

2020-12-27 手機鳳凰網

最早知道錢鍾書先生學問的博洽淵深,是從西北大學劉持生教授口裡。那時,劉老師給我們講屈原《離騷》的「攝提貞於孟陬兮」一句,考證「攝提格」,就花了整整一個禮拜的文學史課時。他是當時我們中文系大家公認的博聞強記的老師,但他說,他的學問比起錢鍾書教授來,簡直不足掛齒。錢先生通好幾國文字,能讀、能說、能寫作;讀書極快,而且過目成誦。28歲就留學英、法回國,被清華大學破格聘為教授,這在當時是極為罕見的。劉老師是錢先生的崇拜者,用今天通行的詞語來形容,就是「粉絲」。我們崇拜劉老師,被我們崇拜的劉老師崇拜的人,當然更會讓我們崇拜。

我是在文研班畢業後,由何其芳、唐弢兩位師長留到文學所工作的,報到時間是1963年的10月底。

我到文學所不久,便根據其芳所長的安排去山東黃縣參加勞動鍛鍊,接著又先是在山東海陽,後是在江西豐城參加過兩期社教,等回到文學所,文革的浩劫便開始了。何其芳作為「走資派」被打倒了,錢鍾書先生也作為資產階級學術權威開始了厄運。

錢先生是最早隨文學所到五七幹校的。我們先到羅山縣原先一個勞改農場的地方住下來,種完麥子,已是冬天了。錢先生屬於老弱一類,不能幹重力氣活,於是分配他和吳曉鈴先生負責燒鍋爐,負責供應大家喝的開水。鍋爐擺在當院,北風一吹,水很難燒開。燒水的活兒雖是不重,但沒完沒了,熬人。文學所百十口人,再加上家屬,都要喝水。還有人不自覺,偷偷接了水洗洗涮涮,這就更增加了錢、吳兩位老先生的苦累。雖說兩人可以輪換著幹,但用完一鍋又一鍋,一天下來著實累得夠嗆。到鍋爐打水的人,總見錢先生無奈地陰沉著臉,鼻翼兩側常見因填煤捅爐子留下的黑暈,一副周倉相。只比周倉多了眼鏡。有人說怪話:「所有打水的人,都是錢先生的敵人!」敵人倒也未必,但錢先生也確實高興不起來。即使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我還是見錢先生在添滿水,加足煤以後,利用水未燒開的這個空間讀書。那都是外文原文的辭典之類,比磚頭還厚。我當時想,這才真叫「手不釋卷」。在平靜的日常環境下,做到手不釋卷,已屬不易,而在這種厄運中,仍能堅持手不釋卷,則尤其難。每當這種時候,都讓我肅然起敬。

學部大隊人馬陸續下來了。幹校的地址最終選定在息縣的東嶽集西北。文學所編為第五連,從羅山遷到東嶽集。錢鍾書先生負責收發,每天到校部所在的「威虎山」,把報紙、文件取回來,把連裡的信件送出去。這個活兒,比起在羅山的燒鍋爐來,輕省多了,錢先生的臉上一掃羅山那個冬天的無奈與陰沉,有時也會泛出些許笑意。這個階段,錢先生的夫人楊絳也從其所在的外文所下來了,楊先生常到錢先生的收發室來。楊先生後來寫的著名散文《幹校六記》,就是這段生活的寫照。不過,我還是常看到錢先生抱著那本比磚頭還要厚的辭典,攻讀不輟。

1971年,學部五七幹校離開息縣東嶽集,搬到信陽附近明港的一座軍營裡。錢先生和我們一起,住在一棟闊大的營房裡。他的鋪位在離房門不遠的緊靠東南角上。那是「9·13」事件以後,時令已屆初冬。錢先生的哮喘病犯了,常常喘得似乎透不過氣來。明港也沒有什麼特效藥,只好那麼拖著,遷延著。房子大,冬天冷,錢先生的床上經常掛著蚊帳,好像這樣會稍許暖和些似的,至少精神上會給人這樣的感覺。

有一天學習中央關於林彪集團材料的文件,其中有黃永勝引用唐代章碣的《焚書坑》:「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大家都不十分清楚「祖龍」的典故,問吳曉鈴教授。吳曉鈴想了半天說:「可能是指秦始皇吧……」不十分確定。這時,只聽見東南角床帳裡傳出錢先生因哮喘而稍顯沙啞然而蒼勁的聲音:「這個典故出於《史記·秦始皇本紀》,即秦始皇東巡返程死於沙丘宮那一年。有使者從函谷關以東回來,路經華陰平舒道,有人持玉璧擋住使者說,你把這個送給滈池君。接著又說:『今年祖龍死』。祖,始也,龍指人君,祖龍即指秦始皇。」這些話是錢先生邊喘邊說的,說完,又很厲害地喘起來。我後來查了《秦始皇本紀》的原文,確如錢先生所說。這就讓你不能不佩服他超強的記憶力。因為到明港軍營,只要有空他仍讀那本磚頭樣的外文辭典,手頭並無《史記》一類的中國古代典籍。

從幹校回京後,錢先生老兩口暫時棲息在辦公室裡。我們同住七號樓,我和樊駿仍住樓上原先的一間辦公室裡,住宿兼辦公。錢先生住在樓下最西頭的一間與我和樊駿的集體宿舍同樣大小的屋子裡。

那是1976年的年末,我剛從陝西老家為父親奔喪回來。我們家在農村,弟妹多,本來生活就拮据,「文革」中又遇上災劫,加上父親的病故,就更困難了。有一天我外出散步回來,在學部大院靠長安街一側牆外的人行道上,正好碰見一同出來散步的楊絳和錢鍾書先生。他們總是這樣出入相隨,形影不離。我向他們二老打招呼問好。他們叫住我。

錢先生說:「聽說你父親剛去世,你困難不困難?」那時我每月工資只有62元,又剛辦完父親的喪事,當然困難。但我沒有直接這樣說,而是不留意看不出來地點了點頭,表示了默認。我以為這只是他們表示長輩對後學的一點關心,以為問問而已,心裡很是感激。誰知接著,楊絳先生也非常親切地說:「錢先生的意思是說:我們知道你很困難,家裡又出了事,我們想幫幫你……」錢先生接著說:「我們比你寬裕,那些錢不用也就在那裡放著。」原來兩位老人是要把錢給我,幫我紓解眼下的經濟困窘。

我眼圈一熱,淚水差一點奪眶而出。我想,眼前的這位老人比我的父親還年長一歲。這些年他和他的家人,都遇到了巨大的災難。他們的愛婿含冤而死,女兒寡居,他們早已年逾花甲,卻至今連一個穩定的住處都沒有。我正年輕力壯,即便有困難,也不能用老人的錢。便說:「謝謝二老的關心。真的拉不開栓了,我會找你們借的。」

我趕快逃跑似地告別離開,一扭過頭,眼淚便再也忍不住了,譁譁往下直淌。我雖然婉謝了他們二老的贈予,卻終生銘記並感激他們對作為後輩的我的一片關愛深情。

今年的11月,是錢先生誕辰100周年。我又想到那本磚頭厚的外文辭典了。謹以此文致祭於他老人家的在天之靈。

相關焦點

  • 錢鍾書先生給出了標準答案
    1998年12月19日,我國著名學者、作家錢鍾書先生與世長辭。20年來,雖斯人已逝,但其學術代表作《管錐編》仍為學者的案頭書,其長篇小說《圍城》則吸引著一茬又一茬讀者。今天,逢錢鍾書先生逝世20周年之日,我們約請其生前同事撰寫回憶文章,撫今追昔,以寄思慕之情。
  • 解志熙:臨危有節的錢鍾書、楊絳先生
    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是,錢、楊兩先生關懷家國、行己有恥的一面則被長期忽視了,以至於不了解實情的年輕學子,不免會有這樣的錯覺——錢、楊兩先生不過是只會讀書的「書蟲」而已,而在一些高調的「批判知識分子」眼中,錢、楊兩先生甚至成了謹小慎微、讀書避禍的鴕鳥型人物。這是不應有的誤解。
  • 劉寧:《錢鍾書選唐詩》是錢鍾書先生龐大學問冰山的一角
    紀念錢鍾書先生誕辰110周年暨《錢鍾書選唐詩》新書分享會在京舉行。左起:張劍、劉寧、葛曉音、臧永清、謝思煒、周絢隆、陳堅 《錢鍾書選唐詩》:錢鍾書龐大學問冰山的一角 文 | 劉寧(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本文據作者在分享會發言速記稿整理 錢鍾書先生是我們(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古典文學研究室的老前輩
  • 紀念錢鍾書誕辰110周年,學者聚談「錢鍾書的學術人生」
    錢鍾書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曾長期跟隨錢鍾書先生治學與工作的王水照先生新著《錢鍾書的學術人生》近日出版,以一手史料、親身見聞及其自身對學術的理解,書寫錢鍾書的生平曲折、為人處世、學術成就,並就錢氏曾遭誣告的經歷、學術究竟有無體系、錢鍾書與陳寅恪觀點碰撞等眾說紛紜的問題給出了回答。
  • 王水照教授寫錢鍾書先生|大量一手材料與研究心得首次公開
    錢鍾書先生誕辰110周年之際王水照教授寫錢鍾書先生新書《錢鍾書的學術人生》出版作者對錢鍾書手稿集的解讀與探討,既有作為學界同仁對錢鍾書學術上的精闢解讀與探討,亦有作為朋友、學生角度的溫情緬懷,一手材料和獨家見解,為研究、了解錢鍾書不可不讀的著作。
  • 王水照教授寫錢鍾書先生,大量一手材料與研究心得首次公開
    今天是錢鍾書先生誕辰110周年。這位被譽為「文化崑崙」的大師級學者,著有《圍城》《管錐編》《談藝錄》等影響力巨大的著作,更有體量龐大的《錢鍾書手稿集》尚未得到充分解讀。他的許多人生經歷,他的學術究竟有沒有體系等問題,也一直備受關注。這些問題,在王水照教授《錢鍾書的學術人生》中都有探討。
  • 錢鍾書是被神化了,還是被低估了?
    1948年,學術專著《談藝錄》也在上海出版,這更讓錢鍾書名聲大噪。那時候,楊絳在上海很有名,她不僅教書還寫劇本,有三齣戲已經公演。以前別人介紹錢鍾書時,都會說這位是楊絳的先生。而《圍城》和《談藝錄》面世後,他們夫婦的社會地位就倒過來了,大家都會介紹楊絳是錢鍾書的太太。兩次「錢鍾書熱」之間,他沉寂了將近30年。
  • 錢鍾書|論快樂
    錢鍾書(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在舊書鋪裡買回來維尼(Vigny)的《詩人日記》,信手翻開,就看見有趣的一條。他說,在法語裡,喜樂一個名詞是「好」和「鐘點」兩字拼成,可見好事多磨,只是個把鐘頭的玩意兒。我們聯想到我們本國話的說法,也同樣的意味深永,譬如快活或快樂的快字,就把人生一切樂事的飄瞥難留,極清楚地指示出來。
  • 錢鍾書與中國古典數字工程
    趕緊翻閱版權頁,始發現錢鍾書之名。也許正是那一刻,文學研究所作為一個可望而遙不可及的夢想,開始植入我的心田。更料不及的是大約十年以後,我居然能從這所鄉間中學考入文學研究所,後來又緣業師陳毓羆先生鼓勵,有機緣登堂入室,數次親炙於錢先生,自謂榮寵。錢先生仙逝後,情懷無由抒發,曾寫過一篇小文《高山仰止》以示個人悼念之情,先是由海外一個網絡期刊發表,後來為《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輯錄。
  • 錢鍾書的兒童觀
    寫《圍城》的時候,錢鍾書已是做了父親的人,但《圍城》凡涉兒童描寫,他所用筆墨有時候卻難以讓人接受,他何以要用這樣一種筆墨來寫「小孩子」?他不愛小孩子嗎?他不愛小男孩兒嗎?這是研究錢鍾書心理和人格時需要留意的。錢鍾書對中國傳統家庭教育和小孩子的成長環境持完全批判態度,他寫中國小孩子的時候,實際上有一個西方小孩子教育和成長背景作參照。
  • 《錢鍾書選唐詩》:一份「錢選楊抄」的獨特唐詩選本
    今年為錢鍾書先生誕辰110周年,最近,一部由錢鍾書選定、楊絳抄錄的唐詩手稿,經人民文學出版社整理排印成書,並正式發布。該書定名為《錢鍾書選唐詩》,是近四十年來未對外公布的一份「錢選楊抄」的文獻,同時也是一部可供大眾品讀唐詩的獨特選本,目前該書已全面上市。
  • 梅子閱讀:《錢鍾書》① 天才少年如何養成?
    《錢鍾書》① 天才少年如何養來自活力奈曼00:0012:52今天我們開啟一本新書——《錢鍾書》。《錢鍾書》是美國紐約大學歷史系博士湯晏所著的一部人物傳記,也是楊絳先生親自審閱並稱讚的人物全傳。就這樣,尚在襁褓中的錢鍾書,便成了自己伯父的孩子。對於這個過繼來的孩子,錢基成十分疼愛。錢基成在文學方面並沒有多大成就,但這並不妨礙他對錢鍾書的教導與培養。錢鍾書四歲時,錢基成便 開始教導他讀書寫字。與許多坐不住板凳的男孩不同,錢鍾書總是規規矩矩地坐在那裡,認真臨摹和朗讀。
  • 拉塔湖五七幹校
    並與當年在「幹校」學習和生活過的學員以及後代,和一些「坐地戶」交談。本文試圖將些許情況作概要梳理…… 有資料稱:全國五七幹校的歷史從1968年5月到1979年2月,長達11年之久。瀋陽市委五七幹校也正是存在於這個時期,即建於1968年的下半年,解散於1978年初(易名市委黨校)。其校部舊址位於現瀋北新區黃家街道拉塔湖社區。也就是當時的新城子區黃家鄉拉塔湖村。
  • 錢鍾書先生給出了標準答案|3分鐘速覽光明日報
    錢鍾書與楊絳1998年12月19日,我國著名學者、作家錢鍾書先生與世長辭。今天,逢錢鍾書先生逝世20周年之日,我們約請其生前同事撰寫回憶文章,撫今追昔,以寄思慕之情。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倪鼎夫回憶,錢先生的房子不大,沒有盥洗設備,沒有廁所。說實在話,大雜院中這間房子的方位最差。錢先生在這鬥室容身,卻說:「我哪裡也不去,我們500塊錢夠吃夠用,我們要做自己要做的事情。」這幾句簡單平實的話,流露了錢先生的心跡,展現了他的精神世界。
  • 《錢鍾書選唐詩》:這本「唐詩」不一樣
    2020年11月21日是錢鍾書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日,在這一天,一部由錢鍾書先生選定、楊絳先生抄錄的唐詩手稿,經過人民文學出版社整理排印成書,並正式發布。《錢鍾書選唐詩》是一部錢鍾書先生在五萬多首唐詩中無拘無束地取捨後得出的具有獨特視角的選本;是一部超過《唐詩三百首》六倍規模、可以看見唐詩全貌的當代大型選本;是一部由楊絳先生認真日課抄錄,並且偶爾將他們夫婦日常學術互動留在紙面的唐詩選本。
  • 【梅子閱讀】《錢鍾書》⑧ 真正的高貴,是細微處的教養
    今天我們繼續閱讀湯晏的作品《錢鍾書》。上期我們讀到錢鍾書在抗日戰爭勝利後,收到了來自清華大學的邀請函,夫妻攜手重回清華大學任教,後來又一起被下放到幹校去,從此開始了改造生活。即使重回北京,也依舊生活得不太順心,甚至被外人趕出家門。
  • 錢鍾書:王安石丨紀念錢鍾書先生誕辰110周年系列文章之三
    錢鍾書(1910—1998),江蘇無錫人,先後畢業於清華大學外語系、牛津大學埃克塞特學院等。現代中國著名的學者、作家,代表作《談藝錄》《管錐編》《圍城》等影響廣泛,為20世紀中國重要的學術和文學經典。三聯書店2001年出版了《錢鍾書集》。
  • 錢鍾書、楊絳伉儷的唐詩私家課,帶你「任性」讀唐詩!
    時值錢鍾書先生誕辰110周年,一部由錢鍾書先生選定、楊絳先生抄錄的唐詩手稿,經過人民文學出版社整理排印成書,並正式發布。該書定名為《錢鍾書選唐詩》,是近四十年來從未對外公布的重要文獻,也是一部可供大眾品讀唐詩的獨特選本。11月21日,「紀念錢鍾書先生誕辰110周年——《錢鍾書選唐詩》新書分享會」在京舉行。
  • 牛津大學英文系學生錢鍾書的求學時代
    除此之外,西爾科克還會附上錢鍾書的簡歷,其中包括錢鍾書上過的大學、畢業時間、所得學位、榮譽、畢業後從事的工作、中英文出版物等信息。委員會為西爾科克提供了一輛辦公用車,他就用這車送學生到牛津接受面試,也用它辦理相關事務。錢鍾書夫人楊絳先生多年後曾激動地回憶起當年赴牛津的漫漫長途。
  • 七年「唐詩日課」,掀開錢鍾書楊絳夫婦的書齋日常
    新居四間屋,一間是錢鍾書和楊絳夫婦的臥室,一間女兒錢瑗的臥室,一間餐室,頂大的一間用作書房兼客廳。客廳東頭是錢鍾書的大書桌,西頭有一張楊絳先生專用的小書桌,兩人日常便在家對坐讀書。大半生坎坷之後,這是錢、楊夫婦首次擁有了一個安妥的居所。錢鍾書在這裡度過了他人生的最後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