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帝時期華夏水災泛濫,給老百姓造成了極大的損害,身為部落聯盟首領的堯帝決定選拔人才治理水患。遠古時期,由於意識、技術和工具的落後,要想治理水患談何容易。
後來有人推薦了鯀,說他有才能可以治理水患。堯帝在考察一番後,覺得鯀這個人有些能力,但是人品有問題難以勝任。但是又找不到其他更合適的人來治理水患,就是就讓鯀去治水了。
鯀接到治水任務之後,治理了九年也沒能去除水患,相反水患卻越來越厲害。原來鯀並不懂得如何治理大水,他只是一昧的派人到處封堵水流,結果造成水勢更兇。
鯀後來感覺治水無望,乾脆消極怠工,自己在家裡睡大覺。後來舜成了部落聯盟首領,他派人將鯀抓起來流放到羽山,後來鯀就死在了那裡。
舜帝經過一番考察,覺得鯀的兒子大禹有才能,並且品行高尚可以任用,於是就讓大禹主導治水。舜並沒有因為鯀的過失而對大禹歧視,依然重用他,這點讓大禹很是感動,他決定不辜負舜帝,治好水患。
大禹經過一番考察,吸取了父親鯀的教訓,他覺得水患只能疏通河道,才能徹底治理。大禹帶領民眾經過十三年的時間,疏通了九州的河道,讓洪水流入四海,泛濫的洪水得以控住住。
大禹治水過程中,自己和民眾一起勞作,同吃同睡。只有他的妻子塗山氏去工地看他,而沒見他回家門一次。即便是有一次塗山氏要生孩子,他也只是路過家門聽一下孩子的哭聲就走了。
大禹知道水患如果治理不好,老百姓將一無所有。大禹為父親辜負堯帝的囑託而遺憾,為父親消極怠工而羞愧。大禹更感激舜帝的大度和知遇之恩,決定治理好水患,為天下蒼生謀福祉。大禹治水有功與華夏,舜帝晚年決定將首領位置禪位與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