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到底需不需要在意別人的眼光呢,到底需不需要用認可和別人的理解來作為精神支柱呢?答案是我不知道,實際上我覺得是需要,只是需要的多少、程度有所不同。有些人很對認同感,而有些人只需要一個或者兩個人去認同就可以滿足。此處不再舉尤其在意他人眼光的例子,我想大部分人都曾有體會。我為什麼會說人總是需要認同感哪怕是一個或者兩個人的認同呢?一個人的認可和沒有人認可在我們感知上造成的影響是質的差距,而一百個人和兩百個人的認同卻只是數量問題。認同你的人少可能會令你難過失望,而沒有認同感可能會讓你懷疑人生價值和自己存在的意義。
依然是梵谷,像他這樣被世人稱為瘋子,全心全意的沉浸在自己的繪畫世界裡,不管他的其他畫家朋友如何勸說誘惑,都不肯迎合時代需求的他,可以說得上是無比充滿勇氣與執著了吧,為何生活再多的刁難都沒有讓他失去活下去的希望,而他弟弟的生病卻成了壓死他的最後一株稻草?
因為他的弟弟是他心裡最在乎的甚至是唯一在乎的那個認同者,如果弟弟好好的,再多流言打擊也不過是一個人罵他和一群人罵他的區別,而弟弟的苦難和不久人世,卻讓他懷疑自己存在的意義,讓他覺得自己是個負擔,讓他失去生存的欲望。
他的離開是無奈的,也是糾結的,更是不甘的。他在內心深處是不想死的,可他卻認為死亡才是他應該選擇的道路,甚至是他必須做的事,所以他才選擇了那種失血過多而亡的方式,而非一槍斃命。想要給孩子輕鬆的歡樂童年,又想讓孩子處處優秀,這令家長很糾結。我想許多家長都會嘮叨,談及別人家的孩子,清華的,哈弗的各種大牛都滔滔不絕,可孩子聽了一遍兩遍權當做耳旁風,並無任何改變,這是為什麼,我想因為孩子沒有直觀的體會和認同感。
我也是從這種經歷中成長過來的,其實再多的雞湯文都比不上你身邊有一個你可以天天看著很努力很用功的人來的管用,這就是為什麼家長總是想把自己孩子調去和成績好的孩子做同桌,因為,你天天看著別人學習,你還好意思玩麼?答案是否定,因為我們能真正的感受到付出就有收穫的真實性,並且產生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