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你的產品更有趣?來試試遊戲化設計

2020-12-11 騰訊網

  關鍵詞提煉:遊戲化設計、遊戲化思維、遊戲化的特徵、遊戲化使用場景

  文章結構:

  1、我為什麼要做這個分享?

  2、什麼是遊戲化設計?

  3、適合進行遊戲化設計的場景有哪些?

  4、「遊戲化設計」和真正的遊戲有什麼區別?

  5、什麼是遊戲化思維?

  6、遊戲化有哪些特徵呢?

  7、如何判斷一個項目是否適合遊戲化?

  8、總結:「三個適合使用場景」、「三類元素」和「四大特徵」

  我為什麼要做這個分享?

  最近一直在構思產品初期冷啟動、如何進入有效市場,並獲取第一批種子用戶的問題。

  發現「將產品進行遊戲化設計」,是吸引用戶、提高產品使用樂趣和用戶粘度的好方法。剛好針對目前所在創業公司的「運動酸奶」產品,準備打造一款小遊戲。

  產品和遊戲怎麼結合呢?

  小時候玩捉迷藏、踢毽子、24點是遊戲,現在打麻將、玩王者榮耀也是遊戲。做產品或者做一個項目也能變成遊戲?

  出個題目

  你作為地鐵站的工程師,接到了一個上級任務:因為A地鐵站為中轉大站,人流量巨大,現代人又特別懶,在換乘時都選擇使用電梯而非樓梯,經常造成乘客因等待電梯而致使出口擁堵的情況。

  如何鼓勵乘客多走樓梯,讓大家快捷的出站和進站,解決A站的擁堵問題呢?

  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odenplan地鐵站,就遇到了這個問題。

  他們採用了一個類似「遊戲」的方法,將原本的樓梯改裝成了巨大的鋼琴鍵盤,整個外觀看起來像一臺巨型鋼琴。

  樓梯裡安裝了感應器,每踩下一個階梯,都會產生如鋼琴般對應的音調。在上下臺階時,能聽到每個人原創的不同「曲目」,非常有意思。

  再來一題

  我們通過怎樣的設計,能讓平常因偷懶而亂扔垃圾的人,願意主動把垃圾送入桶內,並樂此不疲?

  設計師們打造了一個「世界最深垃圾桶」。在內部裝載了一個傳感器,扔東西進去時,垃圾桶隱藏的喇叭會播放一段聲音,就像電影中我們經常聽到的「東西從高處掉下去時的聲音」,感覺將垃圾扔進了一個無底洞。

  改裝後的垃圾桶成功收集到了72kg的垃圾,比同一地方的未改裝垃圾桶多41kg。

  「Fun can obviously change behavior for the better」

  趣味性可以促使人們的行為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而遊戲化設計,就是為了讓你的產品、一個項目、某種行為,變得有趣。

  什麼是遊戲化設計?

  將遊戲設計的手段應用於非遊戲的場景。用遊戲的方式,來解決工作生活中非遊戲的問題。就是所謂的「遊戲化設計」

  遊戲化學者周鬱凱說,遊戲化就是將遊戲中那些有趣、吸引人的元素巧妙地運用於現實世界或者生產活動中,也被稱為「以人為本的設計」

  適合進行遊戲化設計的場景有哪些?

  主要分為三大類:內部遊戲化、外部遊戲化、行為改變遊戲化。

  內部遊戲化:強調參與者是公司一部分,可以促進公司員工之間強大的心流體驗。

  比如盛大將「晉升」設計為遊戲化流程,平時工作是日常經驗,會一直累積;做項目則是打boss,經驗會翻無數倍;

  騰訊把很多「企業文化氛圍」打造,設計得很有遊戲體驗,從帶有強大「騰訊風格」的職場設計、到新改版「騰訊藍」、騰訊原創字體和相關周邊品,將倡導的企業文化元素融入到員工的日常中。

  與京東物流合作的環保主題快遞箱

  外部遊戲化:強調利用遊戲化推送營銷和激勵客戶,這部分多用在營銷領域了。

  比如我之前分析過的讓你擼羊毛的「how問答平臺」,通過引導用戶進行籤到、回答、提問、分享等動作,獲得平臺金幣,並可實時提現;

  比如英語流利說APP,通過將英語聽說讀的學習,拆分為有趣的每天日常任務和特殊任務,完成可獲經驗提升的形式,增加用戶的參與度。

  行為改變遊戲化:旨在幫助大家形成更好的習慣。

  比如大家現在經常使用的各個平臺的打卡機制,連續打卡給予現金或實物獎勵等;或者是我一直在踐行的,把「讓自己精進的刻意練習」儘量設計得更系統化和有趣。

  「遊戲化設計」和真正的遊戲有區別嗎?

  有。

  遊戲化未必是在表現形式上做的很像遊戲,比如上面說的「地鐵音樂樓梯」是一種遊戲化設計,不算真正的遊戲。

  遊戲更為複雜,是完整的策劃技能複雜數學模型組合的完全融合。單就策劃技能,就需要完成從劇情策劃、數值策劃、關卡策劃到系統策劃的全流程設計

  需要從一開始包裝故事背景,讓用戶覺得引人入勝;設計好一個角色,從1級到99級,確定用哪一種函數更合理;讓用戶的收益和成本保持平衡,既不會出現覺得門檻高收益低沒意思的任務,也不會覺得性價比太高可以持續一直做的任務;

  設置合適的難度和挑戰關卡,讓用戶心甘情願加入到任務挑戰和勳章爭奪中;還需要考慮,如何把系統做得有趣又容易上手,讓用戶學習起來毫無壓力甚至無需學習,馬上就會用。

  所以「遊戲化設計」≠複製遊戲,它更像是一種系統設計的思維方式,強調遊戲化的思維

  也就是把非遊戲化的事物,分解或抽象為遊戲元素,然後把這些元素巧妙的組合到遊戲機制中,並系統的運作的思維方式。

  它有如下幾個關鍵要素:

  1、非遊戲化事物分解為遊戲元素

  2、把遊戲元素組合到遊戲機制中

  3、系統運作

  我嘗試拆分了一下「遊戲化設計」的核心內容:

  前提:必須滿足不影響用戶核心需求的體驗。

  舉個例子,你要設計一個創意水杯,確實外觀看上去很有創意,拿起水杯時設計了誇張的「叮叮咚咚」水流聲也很有意思。

  但是,在飲用環節非常不方便,需要用戶進行好幾種操作。這樣的「遊戲化設計」就不合理。用戶使用水杯,核心需求在「喝水」。你一通有的沒的設計,反而讓用戶不方便喝水了,那你的水杯就是不合格。

  本質:通過設計用戶與產品交互的各階段所產生的情感,進而影響用戶的行為。這是遊戲化設計最本質的地方,也是最難設計的點。

  要想讓用戶對你的遊戲化設計有感知、有反應甚至上癮,這背後實際是透徹的用戶心理洞察。

  涉及到很多心理學的底層知識和一些方法論,比如:上癮模型(HOOKED模型)、行動模型:B=MAT模型、動機理論、多巴胺預期、心流理論、Octalysis八角行為分析等等,這些對大師們總結理論的底層認知,有助於你對「遊戲化設計」本質的理解。這部分篇幅就大了去了,我們後續再具體來談。

  機制:遊戲化的機制流程大概是這樣的形式

  挖掘核心需求之外的用戶需求

  

  強化用戶的情感體驗+產品的附加價值

  

  使產品遊戲化

  通過上述流程,讓產品變得有趣好玩、提高吸引力。這是遊戲化設計中,指導我們思考的一個重要操作指引。

  綜上來看,遊戲化思維要考慮完整的情感體驗,外在是各種機制,內則是掌握背後的心理學原理,理解用戶為什麼被吸引,然後才能把握好遊戲機制與遊戲元素匹配。內外兼修,再能做好遊戲化設計。

  遊戲化有哪些特徵呢?

  遊戲化有哪些特徵呢?

  目標:要玩家做啥?

  * 玩家努力達成的具體結果

  * 為遊戲活動注入可量化的結果

  * 吸引玩家注意力,不斷調整來保持其參與度

  規則:玩家要怎麼做能達到目標?

  * 為玩家如何實現目標作出限制

  * 用來規範玩家的行為,使遊戲可控

  * 推動玩家去探索此前未知的可能空間,激發玩家的創造力和策略思維

  反饋:在完成目標的過程中,你給到啥反饋

  * 告知玩家當前狀態及與目標的距離

  * 是玩家獲得交互操控感與滿足感的來源

  * 是對遊戲行為正確或錯誤程度的反映,通常通過點數、級別、得分、進度條等形式體現

  自願參與:必須的啊 你強迫得來麼?

  * 要求玩家都自願接受上述的目標、規則與反饋

  * 任意參與和離去的自由是為了保證玩家把遊戲中設計的高壓挑戰視作安全且愉快的活動

  當然,並非任何場景都適合遊戲化。

  如何判斷一個項目是否適合遊戲化?

  需要從如下4個維度評測,在進行遊戲化設計前,問清自己這4個問題。

  動機:你的遊戲化設計,能否更好的對用戶進行激勵,並影響其內在/外在動機?

  有意義的選擇:你的遊戲化設計是否能產生足夠的樂趣?提供給用戶更多的選擇。

  結構:在你的遊戲化設計中,能否追蹤用戶的行為,以進行記錄、評估和反饋,形成可量化的標準。

  潛在的衝突:你的遊戲化設計,是否和現有的運行機制或激勵方式有衝突?

  《遊戲化思維的秘密》中舉例:收銀員的工作表現就不適用做遊戲化設計

  總結

  讓我們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做產品或者做一個項目也能變成遊戲?

  是的,能。

  它有幾個特定的使用場景,內部、外部遊戲化和行為改變遊戲化。我們需要將本身不是遊戲的產品、項目、情景等,分解為遊戲元素,用遊戲的方式、元素等,將其組合成遊戲機制,並進行系統運作。

  最重要的是,對其背後用戶心理的掌握,要求我們要能利用好相關心理學本質。

  總結來,有「三個適合使用場景」、「三類元素」和「四大特徵」

  三個適合使用場景:內部遊戲化、外部遊戲化、行為改變遊戲化

  產品遊戲化三類元素=非遊戲化情境(應用領域)+遊戲化設計(運作機制)+激勵(需要達成的效果)

  四大特徵:目標、規則、反饋、自願參與

  我們需要讓用戶參與已經設計好的遊戲化情景,通過引導用戶不斷努力獲得激勵,並設計一系列連貫的觸點(即用戶和服務發生交集的點),使用戶行為貫穿整個流程,獲得完整的用戶成長體驗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用戶會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也會在不斷的自我突破中獲得高峰體驗,從而上癮於你最初設計的產品或服務。

  參考文章:

  http://www.woshipm.com/operate/703370.html

  http://www.woshipm.com/pmd/612672.html

  https://36kr.com/p/5054250.html?tar_foid=&from=singlemessage

  http://www.woshipm.com/pd/796189.html

  我是王木木,5年品牌營銷人,曾服務於平安證券、全棉時代品牌部門。品牌營銷、新媒體老司機。現為IP打造創業者,旗下首創運動酸奶項目正在運營中。

  目前正在進行刻意練習踐行,100天堅持就營銷&品牌領域進行持續輸出和精進。

  如果你苦於找到品牌營銷的方法論,或想進階文案、交流創業心得,歡迎和我連結。

相關焦點

  • 英語教育遊戲化 有趣+有效=更省心!改變你的英文學習!
    作者簡.麥戈尼格爾,是著名的未來學家,是未來研究所遊戲研發總監,遊戲設計師,對遊戲有著自己的理解,她認為,在將來,遊戲會運用到生活的每個角落,我們會實現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叫做遊戲化生活。「玩遊戲」這個自古以來就帶有一點貶義的詞,其實如果運用得當,遊戲也能發揮出很大的積極能量。就像一枚硬幣有兩面一樣,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你願意試試走進遊戲的積極世界嗎?
  • 從6個方面分析:如何用遊戲化思維指導產品設計?
    一、什麼是遊戲化思維遊戲化思維是指用遊戲設計方法和遊戲元素,來重新設計並進行非遊戲類事物的思維方式,幫助我們從必須做的事情中發現樂趣。更深一層則是,通過讓流程有趣,而使得商業產生吸引力。舉個例子:在支付寶上進行支付是你使用這個APP的常規操作,但是支付寶為了鼓勵你,更多的使用支付寶來進行支付,而不是用微信支付或者用你的錢包。在每次支付完後能產生能量,能量又可以用來種樹做公益。於是,你就不知不覺的被捆綁在支付寶,每次要支付的時候下意識的會選擇支付寶的支付方式而不是其他,這其實就是遊戲化產品的一種設計。
  • 遊戲化定義及表現形式:「遊戲化」的 6 種常見元素
    設計師運用「遊戲化」的主要目的,絕非將產品功能重新定義為遊戲。基於此,我們來看看設計領域的日常遊戲機制中,最常用的 6 大分類是什麼。1. 挑戰人的本性,就是喜歡各種挑戰,並向他人證明你的實力。所以,「挑戰」當之無愧,是排名第一的遊戲化元素。它可以促使用戶採取行動,也能為提升用戶體驗「貢獻一份力」。
  • 不如試試遊戲化管理
    因此,為了更好地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適應當代的挑戰,企業不如試試遊戲化的管理方式,把「樂」融入管理,給員工樂於工作的理由,或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個普通銷售代表的成功不再僅僅取決於銷量的單維指標,也包含他如何幫助其他員工,如何激勵處於困境中的同事,如何創造性地解決業務挑戰,如何通過團隊合作來實現更高的目標。在遊戲化管理體系中,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和自身價值得到最大程度的肯定和釋放——這也對企業績效的長遠表現帶來深遠影響。
  • 讓用戶上癮的秘密——遊戲化設計解析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遊戲和遊戲化設計,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探討:人們為什麼會對遊戲上癮?產品如何運用好遊戲化設計? 為什麼會對遊戲上癮?遊戲讓人停不下來的原因是什麼?只有了解清楚這些內在動機後,才能夠靈活地將遊戲化更好運用在產品和服務的設計中。我們會想玩遊戲的動機是什麼?它的核心在於調動人們內心裡某一種感覺,通常有八種因素,其中包含正向因素和負向因素。
  • 如何將枯燥學習變「有趣」 遊戲化沉浸感開拓思路
    前面談到Shirley寶寶所使用的ABCmouse,就是騰訊教育旗下在線英語啟蒙產品所提供的一種學習和遊戲相結合的創新模式。騰訊ABCmouse以有趣、有效、有益為核心宗旨,通過故事線、互動玩法等遊戲化的機制與元素,在兒童的英語學習中充分調動學習興趣,增加參與度,以貫徹寓教於樂的教育目標。
  • 【乾貨】用戶體驗設計中的遊戲化思維
    合理利用遊戲的框架、思維和工具,企業可構建更高效的協作方式,課堂可營造更愉悅的學習氛圍,人們也能在現實生活中創造出不一樣的樂趣……編者按:本文作者黃浩(wechat: vertuhuang),現任國內知名在線教育上市公司戰略產品設計負責人,致力於商業產品策略與服務設計領域的研究與實踐,此前先後就職於金蝶、騰訊從事用戶體驗設計工作。
  • 重新開始「遊戲化設計」
    編輯導語:遊戲化設計就是將遊戲化設計中的理論和原理用到非遊戲場景中,因為遊戲化設計更加有趣,吸引用戶,被很多設計所應用;但一些人對遊戲的理解不充分,導致設計的導向不準確;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遊戲化設計的理論以及思考,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 遊戲化理論與實戰(三):社交&社區中的遊戲化應用
    編輯導語:我們在日常工作中會遇到一些由於遊戲化設計的功能,遊戲化功能的理論知識可以在工作中對我們有幫助;本文是在作者遊戲化理論與實戰分析的第三篇文章,關於社交與社區產品中遊戲化設計的功能,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 忘記了遊戲設計的電影化遊戲:《COD7》
    我在上篇文章裡說過,COD6的最大優點,就是「這是一款由關卡設計師主導的電影化遊戲」。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很多同行不會這麼想,比如AB社的老闆和T社的開發人員,看起來他們覺得更多的腳本和更多的電影化才是靈丹妙藥。所以,才過了區區一代時間,遊戲的主導權似乎就被從關卡設計師們手中奪走了。
  • 試試這些遊戲讓聚會變得更有趣!(2)
    卡坦島的最佳人數是4人,如果你的朋友不想約出去玩麻將,那就可以試試玩卡坦島。歐洲版的車票之旅在原版的基礎上增加了火車站、隧道和輪渡三個要素,使得遊戲的可玩性更強。遊戲需要玩家分成兩隊並扮演不同陣營的間諜,兩邊分別選出一名隊長,想辦法於己方的間諜接頭,也就是猜中己方的詞彙,這就需要讓隊長和隊員的腦洞在一個頻率上。
  • 遊戲化實戰:如何在讓人痛苦的領域打造讓用戶上癮的產品(一)
    遊戲化設計能夠讓增加產品趣味性,增加用戶使用時間。而對於學習等比較挑戰自覺性的內容來說,遊戲化設計會是一種很好的選擇。遊戲化:將遊戲設計的手段應用於非遊戲的場景,用遊戲的方式,來解決非遊戲的問題。我國在遊戲化領域仍處於探索階段,百度相關關鍵詞也只有少量關於遊戲化的理論資料。本文詳細講如何用遊戲化來打造一款產品。共兩部分,本文為第一部分。DOTA為何曾經熱而不火什麼產品的遊戲化已到極致?答案是遊戲產品。
  • 七問「遊戲化學習」:什麼讓你比mooc更酷?
    遊戲化學習即採用遊戲化的方式進行學習。相輔相成的還有一些常見的解釋性詞彙:「評估和激勵」、「認可與獎勵」、「忠誠度」、「信譽」、「引導並放大一些高價值的行為」。而據在線遊戲化解決方案提供商Bunchball的CEO Rajat Paharia所言,「遊戲化學習」實質是一個關於「互動設計」的問題,其核心在於「設計交互性的數字產品、環境、系統和服務的各類實踐」以供學習者使用。
  • 基於遊戲行為的產品設計——拼多多案例研究
    如果你的產品讓用戶有自驅力,「自願」去使用你的產品,並在其中感到快樂,那麼可以簡單地說,你的產品擁有了遊戲的特質。二、從拼多多看產品遊戲化簡單來說,遊戲設計都是為了激發用戶的內驅力。不同的遊戲通過塑造不同的遊戲體驗,以及在不同維度上激發用戶的內驅力。因此,在本質上有一些獨特的地方。
  • 在線教育產品的遊戲化進階
    隨著教育培訓行業的競爭越發激烈,高額不下的獲客成本是目前教育公司最頭疼的問題,很多教育公司開始嘗試通過在線教育產品來探索一個低成本獲課的路徑。本篇文章會從兒童與成人教育產品在消費場景和消費心理的對比切入,拆解這類產品遊戲化進階會員體系搭建的思維方式。一、誰才是真正的用戶?
  • 遊戲化理論與實戰(二):左右腦、黑白帽及其他遊戲化理論
    如果一個產品僅實施白帽遊戲化的設計,而用戶卻不斷受到其他來源(例如微信、朋友聚會或短視頻的幹擾)帶來的黑帽刺激,則他們更有可能把時間留給黑帽產品。在上文的《左腦右腦驅動器分類》中提到過,它屬於左腦驅動器的一員,這導致其構建設計非常簡單,給與用戶的正反饋也很粗暴;簡單粗暴意味著很多產品都可以使用它來完成一部分遊戲化的設計。筆者需要先聲明立場:PBL不是遊戲化的全部,且不配合其他驅動器直接使用PBL是單調無聊的遊戲化設計,這一點將在本文末尾詳述。
  • 遊戲化設計八大驅動力:結合用戶旅程,調用不同的核心驅動力(二)
    其中的動機便是遊戲化設計中的核心關注點。因此想在遊戲化設計中讓你的用戶對產品上癮,關鍵就在如何利用動機上。動機具體有哪些?我們又該如何使用動機使用戶對產品上癮?今天這篇文章希望能為大家帶來啟發。遊戲化設計的八大驅動力
  • 有趣的遊戲關卡是如何設計出來的?
    雖然遊戲關卡風格多變,玩法體驗迥異,但一些根本上的設計規則是不變的,也就是說掌握這些相對第一性的設計規則將有利於你設計出優秀的遊戲關卡。前面說了關卡是一個遊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這並不能說明我們一定要去花這個時間去設計遊戲關卡,畢竟遊戲還有其他內容,如系統、劇情等等。
  • 21天遊戲化互動學習設計
    9月,我和兩位業內大咖共創「21天遊戲化互動學習設計訓練營」。
  • 這些儲物產品設計,讓收納變得更有趣
    收納是我們永遠繞不開的生活問題,但是常見的收納儲物產品設計,要麼只是一味地將雜物隱藏起來,要麼很佔空間又發揮不了多大作用,也讓收納這件事變成我們愈加頭疼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