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樂樂媽 原創+首發
圖 / 網絡
近日,湖南留守女孩鍾芳蓉以文科676的好成績報考北大考古系,被網友指責不懂事,「選了這個專業,以後沒辦法賺錢回饋父母」。這種指責是典型的用世俗的眼光去評價一個孩子的理想。
每年報考選專業,絕大多數家長判斷一個專業好不好的標準就是這個專業畢業以後好不好就業、薪資水平高不高。所以,每年最熱門的總是「經濟、工商管理、金融」那幾個,這幾個的錄取分數線也被抬得相當的高。
去年,家鄉的一個小妹妹考取了一本,因為不知道選擇什麼專業好,所以小妹妹的爸爸特意打電話過來詢問樂樂媽的意見,這是他第一次給我打電話,也是截至目前唯一的一次。
與他的對話中得知小妹妹想報考旅遊管理,但他不知道這個專業的前景怎麼樣?我的回答是:「如果這是孩子的興趣所在,那就不要過分注重就業前景,每一個專業設立出來都有它的就業方向,只要孩子學有所得,不會找不到好工作的。再說,隨著國家經濟水平越來越高,人們的旅遊消費欲望和水平也會越來越高的,旅遊管理的就業前景也是不錯的。」
我們大人不要用世俗的眼光去評價孩子的理想,興趣才應該是報考專業的首要考量因素。為什麼這麼說呢?
應試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很少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小時候也曾豪言壯志說過要當科學家、老師、律師,但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每天腦海裡都是各種題庫,沒有時間去挖掘自己的興趣,導致高考分數一出就變得特別迷茫,不知道選哪個專業好,然後往往是隨大流,循著就業前景的方向去報考。如果你的孩子是按興趣報考,那他很大可能會比別人學得更優秀。
樂樂媽當時就特別迷茫,分數一出來不知道選擇哪個專業好,父母也無法給到什麼意見,當時學校帶我去省會見招生老師,我是想選經管的,因為老師們都說經管就業前景好,但招生老師說你這分數報經管有點危險,要不報考新聞,我一想記者也是很崇高的職業,於是在短短的10分鐘之內就選擇好了自己的專業,但四年的學習生涯讓我多次後悔那時的衝動,因為我的性格並不適合這個專業。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當孩子在學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時,就有了學習的內生驅動力,他的學習熱情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不能小看這種驅動力,因為大學和以前的小學、中學生活完全不一樣,沒有人會再耳提面命地指導監督,全靠孩子的自制力。那個因為沉迷遊戲被北大清華退了兩次學的張非,就是因為沒有這種自制力,導致了下面的後果。
張非2002年第一次參加高考,考進了復旦大學,因不滿意復旦的學校環境,選擇了復讀,第二次高考時考進了北京大學,卻因為在上學期間沉迷遊戲,被北京大學退學,隨後張非第三次參加高考考進了清華大學,結果繼續沉迷遊戲,被清華大學退學,第四次改名參加高考,再次考入清華大學。
你看,大學的自由氛圍要求孩子有較強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學習的內生驅動力,否則就會像張非一樣,而這種內生驅動力更多地來源於興趣,學習自己不感興趣的知識、幹自己不感興趣的職業簡直就是一種折磨。
如果沒有興趣的支撐,畢業後,真正從事本專業工作的人少之又少。2018年的一個畢業生就業調查顯示:
高校應屆畢業生有54.9%表示就業崗位與所學專業毫無關係,這個比例相比2017年同期的56.7%略有下降。
也就是說,每年大概有一半以上的畢業生選擇了和自己專業毫無關係的職業,這和學生本人對自我需求認識不到位和市場形勢變化是有關係的。
樂樂媽的大學寢室有四個人,三個新聞學一個廣電,結果畢業後我去了國企行政崗,另外三個一個去了房地產行業,兩個讀了研究生,研究生畢業後,一個去了證券行業,一個進入演藝圈。你看,四個人,沒有一個找了專業對口的工作,這和我們報考時對自我興趣了解不透徹有關,缺少了對本專業的執著;當然也和當年紙媒式微、新媒體又還沒有完全崛起的大形勢有關。
工作圈流傳一句話「工作時流的淚,都是當年選專業時腦子裡進的水」,可見對自己專業不滿意的大有人在。但如果你選的專業是你的興趣所在、理想所在,那你說這句話的概率就會小上許多。
現在流行一個概念,叫做「興趣變現」,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然後養活自己,想想都是件快樂美妙的事情。如果大學選擇的專業就是自己的興趣,那在這方面你就會比別人研究地更透徹,更具有優勢,變現的能力也就越大。
可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是因為就業前景選擇了一個自己不那麼喜歡的專業,畢業後幹著自己不那麼喜歡的工作,然後用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得來的錢去經營自己的興趣。
鍾芳蓉因為興趣和理想報考北大考古系,不僅不應該受到嘲諷指責,還應該受到鼓勵,鼓勵學生出於興趣愛好而非就業前景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選擇自己喜歡的才能學得更好、走得更遠。唯有熱愛,可抵歲月漫長。
我是,一個喜歡研究育兒知識的90後媽媽,和你分享育兒路上的小知識和暖心事,歡迎點讚、評論、轉發。原創不易,喜歡的話求關注哦,謝謝大家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