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並整理:楊曉猛 中共大連市委黨校教授
嘉賓:
張 煜 大連天翼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楊 健 唐小腰(大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
趙丙文 大連偉岸縱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柴永春 前東軟集團業務運營總監
胡劍鋒 大連創業工坊董事長
陳 偉 東北財經大學信息中心副主任
樊 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堅持科技自主創新面臨的挑戰
陳偉:推動科技自主創新,要對國際形勢作出判斷,其特徵包括:一是新的國際格局。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未來以美國優先、美國例外為主導的老格局將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格局替代。二是新的現代化模式。西方治理模式唯一性被打破,中國新的現代化模式被承認。三是新的工業革命。從第一次工業革命到第二次工業(進入電氣時代)革命、第三次信息革命再到第四次新的工業革命,中國網際網路產業+工業門類齊全+科技創新,有可能成為「領頭雁」。目前,科技「卡脖子」的問題是中美貿易衝突全面升級的特殊時期的產物,未來全球市場化仍將起決定性作用。我國堅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是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
趙丙文:從科技自主創新的系統性看,我國在頂層設計、思想觀念、人才隊伍、技術成果積累等方面都有短板。其中最令人擔心的不是某項技術突破、市場適用、規則匹配,而是科技人才隊伍培養。科研基礎教學領域、基礎運算軟體和基礎類內容輸出面臨挑戰,這對科技人才隊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科研人才梯隊建設不能有「斷層」,必須穩紮穩打,確立中長期發展規劃。
楊健:科技創新的認知分為科學和技術兩個層面。科技「卡脖子」表現是技術問題,底層邏輯則是科學創新。科學創新主要的系統支撐,包括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科研機構的支撐,創新人才體系的支撐,均面臨挑戰。從底層學術研究看,夯實人才待遇、科研經費、配套服務等基礎條件,激發科研人員創新能力和工作熱情,需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艱苦努力。
柴永春:技術落地的背後需要深厚的底蘊支撐。以工具軟體為例,基礎軟體開發是給工程師用的工具和平臺。而基礎軟體開發團隊建設,需要有經驗有追求的工程師,更需要科研團隊的長期穩定和集體攻關。但長期性的基礎軟體開發團隊很難維繫,其影響因素有:國內市場需求動力不足;從事基礎軟體開發地位不高;薪酬低於從事管理營銷崗位等。
胡劍鋒:技術成熟度取決於技術工藝能力,要有長時間積累和沉澱。堅持科技自主創新需要國家力量支撐,需要科技型企業有戰略遠見、有規模體量,更需要有市場激勵。
張煜:科技自主創新是解決科技「卡脖子」的重要手段。應構建以企業為主體、資本為推手、利潤為驅動,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驅動發展格局。倡導工匠精神、精益理念、共享模式,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資源利用效率。
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面臨的挑戰
柴永春: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不能急功近利,要夯實科技人才隊伍的系統性、穩定性、長期性建設。以華為海思半導體為例,1991年創建至今,默默無聞地研發國產軟體20年成就了今日發展。應積極培育構建良好開放的技術社群生態體系,注重軟體開源學習與交流,更好推進核心軟體、核心環境和核心能力發展。
趙丙文:重要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方面是我們的短板。從產品研發轉化周期看,從人才培養到成果創新再到科技轉化和複製推廣,需要很長的時間積累。短期看,企業投入大、風險大且不賺錢;長期看,社會需有不斷試錯的包容度和創新氛圍,共同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
楊健: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重點是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實現生產端和供給端的匹配關鍵是供給端。面對科技「卡脖子」的短板,從技術應用領域看,在短期內可集中力量實現突破;但從科學創新領域看,需從中長期規劃出發,夯實人才梯隊建設,實現科學創新突破。
陳偉:補齊產業鏈短板依靠長期積累,要有一流原材料、一流技術人員、一流管理人員、一流操作人員,同時,工業應用和市場迭代更重要。要用發展眼光培育創新市場環境,重視科技、產業、市場的綜合支撐作用。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
樊平:特殊產業目標集聚發展不是單一目標而是複合目標。要有遠見卓識和清晰的問題意識,要有層次感、落地感,要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最終決定結構調整優化的不是技術問題本身,而是激勵機制設計和資源配置方式。
楊健:面對人口老齡化、少子化現象,社會結構由生產型社會逐步過渡到消費型社會。儘管部分領域實現了機器替代人工,但很多領域仍需生產勞動力,用工問題將面臨巨大挑戰。同時,中老年群體對大健康、旅遊等產業發展在品質、服務、效率上要求更高。不斷滿足中老年消費市場日益增長的需求,產業布局需提前準備。
胡劍鋒:人口老齡化帶來經濟結構、社會保障、基層治理等方面的壓力和挑戰,社會生產力提升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力量。推動科技驅動改變經濟結構,改變就業方式,重構利益分配,涉及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各方面,應鼓勵激勵企業、社會組織、政府部門等創新試驗,積極探索創新風險補償機制和風險對衝機制,加快社會保障、養老產業、社會服務等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