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傳媒高等教育、禮儀教育、個稅改革、財稅法治建設、新基建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廖祥忠:開啟傳媒高等教育新發展階段】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廖祥忠指出,進入「十四五」時期,我國傳媒高等教育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以追求質量和效益為根本,重點實施好「三個跨越」的戰略任務,邁向傳媒高等教育新發展階段。一是從傳統高等教育向未來高等教育跨越。建立智慧教學管理模式,改革傳統的單一孤立的教學評價,創新多元化、智能化教學評價,構建智能化學業評價系統和制度,形成監督與聯動的智能教學管理與質量監測體系。二是從傳統傳媒教育向智能傳媒教育跨越。緊跟未來智能技術發展,加快本科專業迭代升級,完善智能傳媒類專業建設布局,打造高水平智能傳媒類專業與課程。三是從國內一流高校向國際一流高校跨越。加快提高管理與服務的國際化水平,建設與國際一流高校相匹配的外事體制機制,完善跨越亟須的外事戰略布局。
摘編自《光明日報》
【王樹祥:積極推進禮儀教育,提升人民文明素養】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首都師範大學研究基地研究員王樹祥認為,努力實現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的目標,需要積極推進禮儀教育,不斷提升人民群眾文明素養,推動全社會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範。一是建立禮儀制度。強調全面性,既完善國家層面的重大紀念慶典活動禮儀制度,又規範社會層面的生產生活禮儀制度;呈現民族性,體現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樹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良好形象;彰顯時代性,體現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符合現代文明基本理念。二是優化教育模式。發揮家庭作為禮儀教育第一課堂的作用,通過言傳身教、耳濡目染,促進青少年學禮尚禮;發揮學校作為禮儀教育主陣地的作用,通過開設禮儀課程、強化禮儀訓練,把禮儀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發揮社會作為禮儀教育「實訓基地」的作用,通過舉辦禮儀培訓班、禮儀文化節等,提高社會公共禮儀水平。三是營造文化氛圍。加大對重要禮儀的宣傳普及,綜合運用各種媒體,通過專題欄目、公益廣告等形式,大力宣傳日常生活中的禮儀活動和禮儀規範,普及禮儀知識,講好禮儀故事。
摘編自《人民日報》
【李旭紅:個稅改革切實關照民生、增進人民福祉】
北京國家會計學院財稅政策與應用研究所所長、教授李旭紅認為,個稅的改革發展與我國現代稅收體系的健全密切相關。具體到個稅改革,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完善。第一,適時推進個人所得稅改革修法。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個人所得稅的總量在不斷提高,個人所得稅的同比增幅是較其他稅種更具稅收貢獻增長潛力的稅種。因此,適時推進個人所得稅改革修法,是落實「十四五」規劃戰略部署的舉措。第二,合理擴大納入症候群稅的所得範圍。「十四五」期間,進一步完善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可以平衡我國不同收入類型之間的稅負水平,有利於調整我國的稅制結構,健全直接稅體系,促進現代稅收制度的完善和發展。第三,完善專項附加扣除項目。調整並改進現有專項附加扣除項目的費用標準;擴大專項附加扣除的覆蓋範圍;在專項扣除中應進一步綜合考慮個人與家庭因素的影響。第四,完善吸引境外高端人才政策體系。一方面,個稅將進一步強化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提高我國整體稅制和稅收環境對人才的吸引能力;另一方面,適當增加對境外高端人才的個稅優惠,通過合理降低稅率等多種形式和手段提高對高端人才的稅收扶持力度。第五,強化稅收收入分配功能。通過調整累進稅率級距和邊際稅率等方式,完善居民個人收入分配調節稅收制度,促進稅制改革向橫向公平和縱向公平目標繼續邁進。
摘編自《中國青年報》
【肖京:財稅法治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形成的重要保障】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肖京指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就必須充分重視並發揮財稅法治的重要作用。充分發揮財稅法的保障功能,就必須進一步加強財稅法治建設,構建更加完善的財稅法治體系。具體來講,應當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要進一步加強財稅立法,尤其是需要重點推進預算法、國債法、轉移支付法、增值稅法、消費稅法、關稅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二是要進一步嚴格財稅執法,尤其是要加強財政支出的執法力度,真正把國家的「錢袋子」管好用好,真正把國家的財稅法律法規落到實處。三是要進一步完善財稅司法制度,尤其是要特別重視稅務司法公平公正問題,真正保障納稅人的合法權益。四是要進一步提高社會各界的財稅法治意識,尤其是要提高政府部門的守法意識,真正做到嚴格按照財稅法治的要求規範各種財政行為,健全適應「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需求的財稅法治意識。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李倩倩、劉怡君:讓新基建為社會安全保駕護航】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李倩倩、劉怡君認為,運用新基建的技術屬性,創新社會安全治理,是激活社會安全治理動能,提高治理水平的必由之路。通過新基建助推社會治理創新,讓新基建為我國社會安全保駕護航,需抓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亟須加強涉及社會安全治理方面的新基建頂層設計。統籌社會安全治理供給側和需求側,注重系統謀劃、綜合協同,體系化推進涉及社會安全治理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及其多元共建、智能決策、配套政策的設計。二是亟須推進新基建信息共享和應用的相關規制建立。加強信息安全保障機制,明確規定政府、企業、基層社區等治理主體對信息共享的使用權限和責任。尤其加大管控涉及國家安全和個人隱私的數據源的跨部門、跨區域流動。三是亟須推動市域社會安全治理新基建落地。以「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為突破口與切入點,探索新基建賦能社會安全治理的新模式,把握市域社會風險的區域性和階段性特徵,推進社會風險預判機制、化解糾紛機制、利益表達機制變革。四是亟須加快科技型社會安全治理人才培養布局。政府加大對5G、大數據、雲計算等專業人才招考力度,完善科技型人才晉升通道;將公務員數位化技能水平納入培訓和考核體系。
摘編自《科技日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
來源:光明網-理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