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對全球豐富的文化多樣性有著重要的貢獻,翻譯使得日益頻繁的對外交流成為可能,但譯者的貢獻未能得到足夠重視,同時全球各地的語言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消亡。翻譯有著悠久的歷史,也將在可見的未來變得越來越重要。
「不要看不起譯者,他們是傳播文明的驛馬。」1830年,普希金在筆記中這樣寫道。把這句話翻譯成漢語時,我們發現在漢語中,譯者的「譯」和驛馬的「驛」不僅同音,而且在詞源、詞形和詞義上也很相近。用在驛站間往復奔波的馬兒來形容譯者,這裡面能品味出某種艱苦和辛酸,甚至是束縛和無奈。不過在知行君看來,驛馬自有驛馬的生活和使命,它是在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學之間遊走,行程本身就很精彩,更何況還有它們經年累月,堆積起來的一座座金山呢。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語言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溝通教育,社會融合和發展的工具,也是每個獨特身份,文化歷史,傳統和記憶的載體。然而,儘管有著巨大的價值,全球各地的語言仍然在以驚人的速度消亡。為此,聯合國大會宣布2019年為國際土著語言年,以提高人們對土著語言的意識,不僅讓這些語言的使用者受益,也讓人們了解語言對全球豐富的文化多樣性有著重要的貢獻。
翻譯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蘇美爾人寫在陶土板上的《吉爾伽美什史詩》。至於我國的翻譯歷史應該與華夏文明同樣久遠,不過翻譯高潮是產生於漢朝,盛於唐朝,延續至宋朝。到了晚清時期,出於維新救國的需要,我國又掀起了一次翻譯浪潮,其中嚴復不僅是中國思想史上第一位系統介紹西方學術的啟蒙思想家,還是一個翻譯家,他在《天演論》中寫道:「譯事三難:信、達、雅」,第一次提出了明確的翻譯標準,至今仍被廣泛接受。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機器翻譯取代人工翻譯這樣的言論不絕於耳,特別是基於第三代即神經機器翻譯(NMT: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它原理就是根據語境化原則建立海量的分門別類的語料庫來處理。不過在知行君看來,想要通過機器翻譯實現自然語言的處理,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許永遠沒有實現的一天。
現在的機器翻譯是無法識別或者無法斷定某個詞或某個句子的確切含義,尤其是在特定語境下的意義。舉個最簡單的例子,「defendants」一詞在刑事文本中是「被告人」的意思,可在民事文本語境下是「被告或原告」的意思。這些微小差別,機器翻譯是無法分辨的。
雖然從創造性和準確度兩個方面,人工智慧翻譯是無法代替人工翻譯,但是人工智慧翻譯能夠把譯者從那些機械,枯燥的翻譯工作中解放出來,換句話說,人工智慧翻譯未來會成為譯者的助手,也會成為督促譯者不斷進步的動力。
您覺得人工智慧翻譯還需要多久才能取代人工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