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新機遇
目前,人工智慧成為科技新風口,據統計,2017年全球僅傳統的翻譯產業規模就將達到445億美元,2020年有望突破500億美元。通過人工智慧加持,翻譯市場將有可能迎來千億級更大規模的爆發機遇。
據《2017-2021年中國消費電子產品專題研究及未來市場容量評估報告》分拆,科大訊飛翻譯機2.0自2018年4月份發布,銷售量便居高不下,目前已經突破20萬臺,覆蓋137個地區,服務次數超過2000萬。
目前市面上的翻譯機可以除了科大訊飛曉譯翻譯機、百度翻譯機、網易有道翻譯蛋、搜狗翻譯機以及中譯語通悅譯Pro翻譯機之外,小米旗下生態鏈企業香蕉出行宣布推出的魔芋AI翻譯機等搭載智能翻譯功能的無線耳機也相繼出現。翻譯產品呈現了百花齊放的態勢,具體應用場景也越來越細分,目前主要集中在學習類、旅行類、商務類等方面。
當今機器翻譯水平得益於神經網絡翻譯的發展和語料庫擴充,機器翻譯準確度大大提高。對於僅瀏覽網站、無特殊需求的網民來說,在線翻譯平臺的語言質量已經「夠好」了。儘管許多在線平臺的翻譯質量不能滿足企業需求,但人工智慧翻譯也在這些領域產生巨大影響。
隱藏在背後的擔憂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突破和創新,AI翻譯機確實存在很大的商機,刺激著諸多產業的快速發展。可帶來商機的同時,背後隱藏的或許是對傳統翻譯行業帶來的衝擊。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比如出國旅遊、工作學習、大型國際會議、以及展覽會等場景下,或許都會有一個或多個精通兩國語言的翻譯在場進行同聲傳譯,而有了一系列的翻譯產品後,這個崗位可以完全被機器替代,不僅能夠縮減成本,還能夠提升效率和準確率。對此,有人則表示擔憂,人工智慧翻譯機真的會取代人工翻譯麼?
人工翻譯的優勢
其實這是對當下機器翻譯所取得成績的錯誤判斷。儘管當下所大肆宣傳的機器翻譯所取得進展大都真實可靠,但機器翻譯最終取代語言服務這一行業,或極大降低對翻譯服務的需求的觀點卻站不住腳。
原因有以下幾點:
1.企業對翻譯質量標準的要求相較個人更高;
2.企業客戶對翻譯質量的要求在不斷提高;
3.當下翻譯技術的進展並不會一帆風順。機器翻譯最大的進步得益於大量現存語料。但許多企業領域小眾,現存語料較少,屬於機器翻譯的「空白區」。
4.小眾語言的翻譯同樣也面臨語料少問題。
5.未來的語言工作者可能面臨角色變化,不僅需要語言功底強,還需要具備更多其他領域的專業知識。
現在機器翻譯很大的一個問題是,計算機或者人工智慧沒法處理人類的常識問題,比如在生活中,大家都知道太陽從東邊升起,所以講到陽光照進窗戶,我們都能推理出這個窗戶的朝向。但是機器沒有這種常識背景。同樣地,在語言翻譯的過程中,涉及到很多關於語言文化或者常識俚語的知識。到目前為止,機器還沒有很好的方法去克服,這是一個很大的瓶頸。即使用神經網絡去學習,也只是針對輸入的大規模語料來學習,語料中沒有的,它就學不到,而且也不能理解。
人們對翻譯的要求通常體現為「信、達、雅」三層標準。機器翻譯可以比較容易實現「信(沒有錯誤)和達(譯文通順)」的水平,但難以實現「雅(源於原文而又高於原文)」。最重要的問題是機器沒有足夠的抽象能力和理解能力。比如「道教」中的「道」字,機翻可能直接譯成「路」,而不會譯成「規律」或「宗教」,因為「道」是一個抽象的多義概念,需要理解語境才能準確翻譯。所以,機器可以完成「直譯」的任務,但難以勝任「意譯」的要求。
結語
AI翻譯具有旺盛的市場需求和廣闊的發展前景。現今,中國在人工智慧翻譯機領域已走在世界前列,尤其是中外溝通翻譯上。當然,不可否認的是AI翻譯是一個相當複雜的領域,因此,想要真正實現AI翻譯更好地應用,不管是在技術上還是應用上,仍需要相當長時間的發展與完善。而對優秀的譯者來說,我們面臨的不是機器給我們的挑戰,而是機器給我們的巨大幫助。它可以提高效率和用詞的統一度,但是準確度還得靠人來把握,所以譯者應當敞開懷抱來歡迎AI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