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是中國自古以來非常重要的一項傳統民俗活動,除了為人熟知的清明節會祭祖之外,還有在除夕、重陽節、中元節這三大節日也會舉行祭祀活動,尤其是除夕,在這個喜慶祥和的節日裡,各地都會以不同的形式來舉行祭祀儀式,不僅表達了對祖先的崇敬與懷念之情,而且更是傳承優秀民俗文化的體現。
說到祭祖,各地的形式各有不同,以湖北蘄春為例,不少地區會在除夕這一天,即吃團圓飯之前,提前準備好祭祖所需的東西,比如紙錢、鞭炮、香火、供品(主要有三牲飯菜、三茶五酒)等,然後攜家人(多以男性為主)一起去山裡或祠堂祭祖。
在祭祖的過程中,會分工協作。比如有些成員燃放鞭炮,有些燒紙錢,有些插香,有些拿貢品,此外,還有一項重要的環節,那就是祭拜祖先,通常來講,要按照長幼有序跪下磕頭、燒紙錢和念叨一些祝福的話,希望祖先吃好喝好後,能夠在來年繼續蔭庇家宅、希望來年順遂無比、孩子學業有成等。
每個人都在為祭祖盡一份力,這樣的畫面在農村地區頗為多見。
待祭祖完後,到了下午,然後家裡的男性開始忙著貼春聯,母親在張羅年夜飯,隨後就是開心的年夜飯時間了。
在臺灣地區,祭祖的形式一般是這樣,即從除夕轉進春節,三更時分,第一件大事是祀神、祭祖。那時紅燭高照,上供清茶、紅豆等祭品,人們嚴肅誠敬。祀神後要叩拜祖先,這叫「開春」。迎接新正,也叫「開正」。
祭典進行到最後,是燒金紙獻給祖宗。浙江寧波:正月初一,在祖先遺像前,點著香燭,供陳湯糰、糕、餅、水果,家人依次跪拜。也有把祖先的遺象供在祠堂裡的,家人就同去祠堂行祭祖禮儀。
雖然各地的祭祖形式不同,但都是為了表達對祖先的崇敬與懷念之情,也弘揚了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毋庸置疑,值得我們繼續做下去。
流芳陵園認為:「無論是除夕祭祖,還是清明祭祖,都是中國古今流傳之久的一項重要的傳統民俗活動,它不僅體現了對於中華孝道文化的重視,更是為了祈求家人幸福安康的美好願望,這樣一個優秀的傳統民俗活動,值得我們代代相傳。新的一年已經到來,願大家新年快樂,諸事大吉,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