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祭祖受重視,傳統習俗代代傳

2020-12-22 流芳陵園

祭祖,是中國自古以來非常重要的一項傳統民俗活動,除了為人熟知的清明節會祭祖之外,還有在除夕、重陽節、中元節這三大節日也會舉行祭祀活動,尤其是除夕,在這個喜慶祥和的節日裡,各地都會以不同的形式來舉行祭祀儀式,不僅表達了對祖先的崇敬與懷念之情,而且更是傳承優秀民俗文化的體現。

說到祭祖,各地的形式各有不同,以湖北蘄春為例,不少地區會在除夕這一天,即吃團圓飯之前,提前準備好祭祖所需的東西,比如紙錢、鞭炮、香火、供品(主要有三牲飯菜、三茶五酒)等,然後攜家人(多以男性為主)一起去山裡或祠堂祭祖。

在祭祖的過程中,會分工協作。比如有些成員燃放鞭炮,有些燒紙錢,有些插香,有些拿貢品,此外,還有一項重要的環節,那就是祭拜祖先,通常來講,要按照長幼有序跪下磕頭、燒紙錢和念叨一些祝福的話,希望祖先吃好喝好後,能夠在來年繼續蔭庇家宅、希望來年順遂無比、孩子學業有成等。

每個人都在為祭祖盡一份力,這樣的畫面在農村地區頗為多見。

待祭祖完後,到了下午,然後家裡的男性開始忙著貼春聯,母親在張羅年夜飯,隨後就是開心的年夜飯時間了。

在臺灣地區,祭祖的形式一般是這樣,即從除夕轉進春節,三更時分,第一件大事是祀神、祭祖。那時紅燭高照,上供清茶、紅豆等祭品,人們嚴肅誠敬。祀神後要叩拜祖先,這叫「開春」。迎接新正,也叫「開正」。

祭典進行到最後,是燒金紙獻給祖宗。浙江寧波:正月初一,在祖先遺像前,點著香燭,供陳湯糰、糕、餅、水果,家人依次跪拜。也有把祖先的遺象供在祠堂裡的,家人就同去祠堂行祭祖禮儀。

雖然各地的祭祖形式不同,但都是為了表達對祖先的崇敬與懷念之情,也弘揚了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毋庸置疑,值得我們繼續做下去。

流芳陵園認為:「無論是除夕祭祖,還是清明祭祖,都是中國古今流傳之久的一項重要的傳統民俗活動,它不僅體現了對於中華孝道文化的重視,更是為了祈求家人幸福安康的美好願望,這樣一個優秀的傳統民俗活動,值得我們代代相傳。新的一年已經到來,願大家新年快樂,諸事大吉,幸福安康。」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習俗——祭祖:追思、感恩先輩!
    祭祖,是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習俗。人們相信祖先的靈魂會如同其他神祗一樣,對自己的子孫有施福降禍的能力。所以古人敬禮祖先,求其施福避禍,並供奉祭獻,這就是祭祖的由來。祭祖來源祭祖,早在黃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據《竹書紀年》記載:黃帝崩,其臣左徹取衣冠几杖而廟祀之。祖的本意是祖先神靈所依附的神主,在原始社會時期,是以像存在,到了商代就用木牌代替。商朝明「示」表祖先,周代叫「主」。秦漢時期,墓祭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雖然國人承襲了祭祖的傳統,有著多重的心理作用,但最為重要的便是飲水思源,因孝敬而祭祖。
  • 傳統民俗臘月除夕祭祖——文/王啟珍
    傳統民俗臘月除夕祭祖——文/王啟珍我國農曆年的歲首稱為「春節」,是中華民族的第一大節,象徵了團圓、喜慶、新生和希望,而過年祭祖也是春節的重要內容。祭祖之習俗,也有由來。此舉流傳民間,形成日後人們祭祖之習俗。臘月三十是過大年的最後衝刺日。在集上忙碌了半天的父輩們,陸續趕回家中。午飯一吃完,立即準備晚上的祭祖和年夜飯。常言道:「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年。」
  • 春節習俗 祭祖行孝的發展與意義
    春節是中華傳統節日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入了臘月,忙活了一年的人們,又開始為過年做準備,殺豬宰羊,漿洗灑掃,蒸饅頭,做年糕,買年貨,走親訪友,貼福字,粘對聯,掛門神,很是熱鬧。熱鬧之餘,春節期間還有一項最重要的傳統禮儀活動——祭祖。
  • 蔣介石退守臺灣,春節除夕夜一個習俗,仍保留在大陸時的傳統
    他從小讀四書五經,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響極深。蔣同樣要求他的兒孫也要學習傳統文化,日常生活中講著寧波家鄉話。到了蔣家的第4代,移民到加拿大的蔣經國兒子蔣孝勇,擔心孩子丟了中國文化,為培養興趣,讓他們從讀金庸小說開始。每逢過春節,蔣介石讓管家張燈結彩,布置的跟大陸過年氣氛一樣。
  • 今日除夕 除夕的習俗有哪些?
    今日除夕 除夕的習俗有哪些?時間:2020-01-24 12:2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今日除夕 除夕的習俗有哪些? 除夕是新舊交替之際,所有活動都是以除舊布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1、守歲 守歲,俗稱熬年。
  • 蘇北豐縣農村過年習俗:除夕上墳燒紙祭祖
    在這辭舊迎新的時候,人們仍念念不忘的是根、是源、是我們的先人,除夕這天,豐縣家鄉有個亙古不變的習俗,在家的所有男丁,只要能走動的都要上林磕頭祭祖燒紙。祭祖少不了祭品,一般準備水果供品,蘋果、桔子、香蕉等時令水果,還要拿上成支的香和祭酒,燒的紙那是必不可少的,有錫箔的,用手疊成尖筒形,也有用兩張紙疊成元寶形,還有火紙,也叫草紙,現在是機器壓製成字錢圖案,不用疊直接用來燒,鞭炮更要帶上,鳴炮燒紙磕頭,在墳前與先人對話,寄託對先人的哀思和懷念,更多的是感恩和感情的寄託。
  • 除夕祭祖燒紙錢,為什麼要先在地上畫個圈
    除夕祭祖是中國人的傳統年俗,在祭祖儀式上,子孫們除了要給先祖上香磕頭外,還要給先祖燒些紙錢。燒紙錢也是有講究的,通常大人們要先在地上畫個圈,同時還要留個缺口,讓黃燒紙在圈內充分燃燒,認為這樣先祖們才能收到子孫們送的錢。
  • 說說中國四大祭祖節,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和除夕
    在我國的傳統節日中,有四個與祭祖有關,它們是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和除夕。那麼我們中國人為什麼要祭祖先?為什麼把祭祀作為重要的事情?祭祀祖宗是好事,就是盡孝道,讓我們的心養成一個厚道的心、養成一個孝順的心、養成感恩的心,所以我們中國人祭祀祖宗是教育,不是迷信。
  • 春節祭祖的起源和發展,這個習俗你了解多少?
    儘管隨著社會的發展,那些關於春節的傳統習俗到如今,大部分也都增添了新的內容,各個地域所形成與發展的形式也各異,但其中所包含的倫理與意義依舊根植在習俗當中,深深影響著國人。比如除夕前後的祭祖儀式,不僅體現了漢文化當中的追根溯源和崇尚祖先的觀念,也是一項起源甚早頗具神話色彩的民俗活動,極具儀式感。
  • 除夕要祭祖初九拜天公 專家:「正港」廈門年分三階段
    轉眼已到除夕,不少人家已經從小年臘月二十三就開始忙碌,大掃除、備年貨,迎接羊年的到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一些繁瑣的過年習俗逐漸被人們所遺忘。本報特邀廈門民俗專家為您介紹最純正的廈門過年習俗,讓年長的人喚起兒時的記憶,讓年輕的人感受遠去的傳統味。
  • 除夕祭祖送紙錢,為什麼不能全燒完
    除夕祭祖是中國人的傳統年俗,子孫們通過祭祖儀式,不僅可以表達對先祖的追思悼念,還可以通過祈禱的方式,讓先祖庇佑子孫幸福平安、家旺業旺。祭祖儀式上講究也比較多,尤其在偏遠地區農村,依然保留著這樣的傳統習俗——子孫們在給先祖燒紙錢時,不能把帶去的紙錢全燒完,要留一份(三張或五張)帶回家。之所以紙錢不燒完,原因大致如下:其一、據村裡老人講,剩下的那份紙錢,人們稱之為「剩紙」。「剩紙」與「剩子」、「盛子」諧音。
  • 除夕守歲團圓夜:祭祖表示感恩 「踩歲」求吉祥
    中新網北京1月27日電(上官雲)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夜、歲除等,是農曆一年中最後一天的晚上。這一天的習俗既豐富又有趣,比如要貼春聯、貼窗花,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團圓飯、守歲等等。民俗學者王娟在接受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採訪時表示,人們一般還會在除夕祭祖、「踩歲」,迎接灶王爺回來,「這些習俗最主要的內涵就是感恩、祈福」。除夕的起源,與上古「臘祭」習俗有關。「臘祭」舉行時間在年終臘月,早在堯舜時代便已出現,那時人們要通過這種儀式祭祀百神,感謝它們的保佑,並祈求來年仍能風調雨順。
  • 2020除夕具體時間是什麼時候 除夕和大年三十是同一天嗎?
    除夕指的是每年臘月的最後一個日子,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是每年的最後一個日子,代表著除舊迎新,所以除夕在中國也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日子。那麼2020年除夕是幾月幾日呢?除夕具體時間是什麼時候?除夕是大年三十嗎?
  • 俗語除夕夜裡關財門大年初一迎財神 啥意思古人春節習俗
    俗語除夕夜裡關財門大年初一迎財神 啥意思古人春節習俗時間:2020-01-25 15:1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俗語除夕夜裡關財門大年初一迎財神 啥意思古人春節習俗 在以往農村,一年裡最重要的兩個日子,莫過於除夕和春節。
  • 除夕了,你可知道除夕的由來和習俗?
    從那以後,人們就把臘月三十叫「除夕」。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守歲、放火炮,表示驅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二、節日習俗除夕是新舊交替之際,所有活動都是以除舊布新、消災祈福為中心。1、守歲守歲,俗稱「熬年」。
  • 春節祭祖的文化傳承
    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陝西關中的春節祭祖有著與華夏文明一脈相承的淵源關係。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在陝西扶風、岐山、鳳翔周原遺址附近,人們每逢除夕總要舉行祭祀儀式,由健在的長者召集一家大小共赴墓地,感恩追始,祈求保佑。
  • (除夕的習俗有哪些?)
    (除夕是我國傳統的佳節,古往今來,人們用各種方式來慶賀除夕,那麼大家知道除夕的習俗都有哪些呢?)(除夕是每年農曆臘月(12月)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夕: "除",是去除的意思; "夕",指夜晚。除夕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節日。)三.Customs (習俗)1.
  • 九九重陽,重陽節你們家鄉都有什麼傳統習俗
    重陽、除夕、清明、中元節並稱為中國傳統的四大祭祖節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認為九為極,而九九重陽有長壽之意,在1989年更是把重陽節定位「敬老節」,提倡尊老、敬老、愛老。下面就看看重陽節都有哪些傳統習俗吧。1、飲菊花酒:菊花酒在古代是重陽必飲之物,認為是祛災祈福的吉祥酒。南方的桂花也在這個時候開放,不知道有些地方是不是要喝桂花酒。
  • 冬至祭祀習俗:祭天與祭祖
    冬至祭天祭神演進到唐宋時代,在民間逐漸演為祭祖的活動,叫「祭冬」或「拜冬」,並成為祭祖的節日,久之則演為傳統民俗。冬至祭祖的形式分兩種:一種是室外祭奠,另一種是室內祭奠。室外祭奠,在祖先墓地舉行。俗傳冬至動土百無禁忌,而其它的日子則不宜隨便「動土」因此,人們多選擇在冬至這天給祖墳添土或豎碑,傳說是給祖先整修居所。
  • 冬至的風俗習俗是什麼 冬至傳統習俗數九祭祖是什麼意思
    冬至的風俗習俗是什麼 冬至傳統習俗數九祭祖是什麼意思時間:2018-12-22 00:13   來源:鳳凰國際iMarkets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今天中國人對冬至最深刻的記憶,大概就是吃餃子這個習俗了。北方人是「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