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尋求過度關注,該怎麼辦?

2020-08-21 cherry娜

2018年去一個幼兒園指導工作,正趕上中班的孩子在進行室內運動活動。

有個小男生因為沒有遵守遊戲規則而被老師暫停了遊戲,遭遇被停止遊戲對於孩子來說是個嚴重的懲罰,心情不佳自然能理解。

小男生邊哭邊走向教室門口旁的一間空屋,趴在門框上小聲抽泣,邊哭邊偷瞄老師。

老師估計是考慮到安全問題,不斷回頭看孩子並說:「這一輪遊戲還沒有結束,你還得再等待下。」

我觀察到,每次老師回頭後,小男孩的哭聲就會變得越來越大。

於是用眼神示意主班老師,我在,她可放心。

過程中小男生一直是邊哭邊回頭偷瞄主班老師,哭聲時高時低,大概在1分鐘後哭聲變成了幹嗷的假哭。

得到我眼神示意的老師沒有再回望小男生,最後沒有收到老師反饋的小男生,停止了哭聲,笑著走到老師身邊。

老師順其自然牽起他的手,並和他說:「玩遊戲有遊戲的規則,不遵守規則的人會不被受歡迎加入遊戲。現在,請你排隊有序和他們一起遊戲吧。」

在這個故事中,小男生一遍又一遍的邊哭邊看老師反應,其行為的背後實際上是在尋求老師對他的關注。

當小男生第一次發出哭聲,老師回頭看他,他便已get到哭是能夠引起老師關注的一種方式,緊接便以同樣方式來引起老師關注。

最後發現方式失效,停止了哭聲行為,主動走過去找老師。

這正是因為老師沒有向小男生的哭所妥協,沒有對他的行為給予過多關注。

每個人都需要被關注,但我們也需明白凡事適度為佳。

因此,過度的關注並不是對孩子最好的鼓勵。

如何區別適當關注和過度關注的不同呢?

《孩子:挑戰》是一本關於兒童心理學的好書,作者魯道夫.德雷克斯在書中說:「如果我們發現孩子沒有什么正當理由而讓我們不停地為他們忙碌,並且我們覺得不高興或者煩燥時,我們可以確定自己正面臨孩子要求過度關注的情況。」

在以上這個故事中,如果老師對小男生每次哭聲都做出反饋(回頭、語言表述),我們觀察到小男生便會更加變本加厲擴大他的哭聲,這種就屬於孩子在尋求過度關注的行為。

在育兒中我們也常會遇到孩子會做出很多類似小男生這樣的行為。

比如:我們在忙時,孩子不停的呼喊媽媽,最後我們只能被迫放下手中工作去安撫孩子。

而我們的回應常常也是對孩子尋求過度關注的最終妥協。

寶寶為什麼會尋求過渡關注?

一、尋找安全感,滿足歸屬感需求

朋友在17年的時候生下了二寶,剛好遇上婆婆在鍛鍊時腰部骨折臥床休息,沒法照顧幫忙。所以在姐姐做月子期間,只能把不到3歲的大寶交給大姑姐照看。

在二寶沒有出生前,大寶與朋友沒有離開過一刻,3歲多點的大寶還不理解為什麼媽媽要把她送到姑姑家,為什麼晚上不能和媽媽一起睡。

每晚回姑姑家前,大寶都會去和朋友躺會,然後無數遍的問朋友:「媽媽,你愛我嗎?」

《親密關係》一書中說:「我們兒時大多數的行為,都以歸屬感和被重視的需求為出發點。」

晚上不能和媽媽一起睡的事實,很顯然讓大寶感到了沒有歸屬感和不被重視了。

出了月子後,朋友發現原本不尿床的大寶開始尿床,1歲多就開始自己吃飯的她突然就不自己吃飯了,要人喂,還必須是要媽媽餵才行。

原本很懂事獨立的孩子,一下子就變成了無理取鬧、動不動就亂發脾氣,還常和其他小朋友吵架,姐姐不知道問題出現在哪。

她越搗亂,朋友就越說她。越說她,她就越搗亂,開始了惡性循環。

大寶到處和鄰居說:我媽媽不愛我了。

孩子任何一個行為,都與外部環境的變化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

原本很懂事乖巧的孩子一下子變了模樣,就像大寶這樣變成了「不乖的孩子」,實際上她做的所有行為就是尋求過度關注的表現。

而尋求關注的背後,是在確認媽媽是否還愛她,尋找那份媽媽只專屬於她的愛和安全感。

二、日常習慣養成

不少家長說,孩子的性子太急了,要什麼東西就得立馬給他。稍晚給他一會就開始大聲哭喊,鬧脾氣。

而和家長一起共同回憶,孩子是什麼時候開始耐不住性子的時。很多家長會回答:「大概從六七個月開始就有,要玩具時沒有及時給,就會開始哭。有時候手頭上有事,沒辦法只能先放下,趕緊給他拿。」

曾看過一個比方,對這種現象的解釋很恰當。

這個比方是這樣說的:「假若哭可以換來糖果,那麼,哭的次數和激烈程度便會增多。」

所以當孩子發現只要他哭,鬧或是滿地打滾時,家人就會立馬放下手中一切工作關注到他,滿足他時,他的學會了這種技能。

那麼無法等待的習慣就慢慢會被養成。

當有一天他發出需求,我們沒有向往常那樣及時給予。他可能遭受到的感覺就是,是不是自己不被重視了?

我們在生活中應審視孩子的需求是什麼?哪些是可以讓孩子自己處理的?我們的反應會幫助孩子成長為一個有能力的人,還是會導致他認為自己無能為力?

在面對孩子的呼喚時,我們需要做出判斷孩子的真正需求,可以延時滿足的我們可以適當延遲,這樣也是培養學會克制、解決問題的品質。

三、達成目的的錯誤表達

在商場中我們常會遇到,躺在街邊滿地打滿,嚎啕大哭的孩子。

很多原因是因為孩子想要買玩具或是其他喜歡的物品,家長沒有給予滿足。各持己見,崩盤後孩子做出的掙扎。

我曾問過不少孩子他們為什麼要滿地打滾,不能好好和家人商量。

他們的答案大多是:「只有這樣,他們才會給我買啊。」

在公眾場地裡面,「滿地打滾、嚎啕大哭」是孩子掌控父母屈服的一個技巧,很多父母見此狀大多是會妥協孩子的要求,來結束這場「鬧劇」。

正如孩子們所言,因為他們知道可能好好和爸媽商量仍得不到他想要的結果,做出尋求過度關注行為是最好的選擇。

很多時候,雖然孩子長大了,可是他們仍然不會正確行為來表達他們的目的。

對於尋求過度關注的寶寶我們該如何去引導呢?

一、給予應有的關注,增加高質量互動親子時光

0-6歲的孩子有很大的兩項任務需求,就是被愛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

就像朋友家那種情況,二寶的出生確實會給家庭帶來很多的不一樣,對大寶來說也是。原本家人對她百分百的愛和關注,因為有了二寶就需要進行對半分,有的時候甚至是全部都被「奪」走。

後來朋友和我說,她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和大寶做了一次溝通,告訴她媽媽很愛她,但因為弟弟比較小需要得到更多的照顧,在她小的時候媽媽也是這麼照顧她的。媽媽確實很多時候忽略了她,媽媽很抱歉。

然後答應大寶每天她從幼兒園回來後會給她一個擁抱,洗澡和睡前半個小時的時間都會只屬於她。

一個多月後,有天晚上和大寶講完了故事,大寶突然對姐姐說:「媽媽你還是很愛我的,從明天開始我不再搗亂、亂發脾氣了。」

你看,其實孩子的需求也很容易滿足的。

因此生活中,給予孩子應有的關注,他們歸屬感和安全感的需求也就能得到滿足了。

當然這種關注強調的是高質量的陪伴,陪伴不在於時間長短,而在於陪伴質量。

二、培養共情能力,體驗感受

兒童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共情」,它是指能夠為他人著想,能夠站在他人的立場感受他人的感情。

和我們常說的「感同身受」意思一樣。

培養孩子共情能力有一個很好的方式就是「角色扮演」,在情景中讓孩子感受當我們被孩子的過度關注幹擾時的感受是怎樣的。

我們可以選取一個生活中的常發生的場景來和孩子進行角色遊戲,比如說在你打電話時,孩子常以各種「無理取鬧」的理由來博取你對他的關注。

那麼就可以和孩子玩一個這樣的情景遊戲,讓孩子扮演我們的角色,我們扮演孩子的角色。

我們在遊戲中將平常孩子常做的表現呈現出來,然後在遊戲結束後詢問孩子的感受是怎麼樣的?他是否喜歡?他希望爸爸/媽媽在他打電話時怎麼做?

然後再進一步和孩子溝通表達當時你所感受到的感受是怎麼樣,同時傳遞你所期望孩子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怎麼做,會讓你感受舒適。

三、建立規則,明確約定

避免孩子需要過度關注,我們還可以和孩子做約定。

學齡前(0-6歲)的孩子,可以做一些特定的肢體的暗號約定,當孩子在做需求過度關注時,我們可以用肢體進行溝通。

如手放在胸口時,代表我愛你;用手捂住耳朵,說明等孩子不急、不哭鬧的時候才會和她說話。

學齡後的孩子,可以我們可以和孩子共同建立一個行為需求表達約定表,家長和孩子雙方共同約定什麼是情況下哪些行為是可以的,什麼情況下是不可做的,需要對方配合。

當我們與孩子達成適合的關注時,舒適的親子相處模式也就建立。這中相處模式的建立,是需要通過彼此合理要求和合作而獲得。

同時魯道夫.德雷克斯也提示我們:

當我們不再對孩子的要求過度關注給予回應時,我們必須在他們合作及表現好時給予恰當的鼓勵,這樣才能幫助孩子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確定自己的價值。

文章作者簡介:cherry娜,教育工作者,國家高級育嬰師,專注於情感育兒領域寫作,願用文字與你分享教育,分享愛。

歡迎關注cherry娜,你的支持是我最好的寫作動力。

本文cherry娜原創,喜歡文章多多轉發哦。

相關焦點

  • 過度關注不是愛,別讓孩子深陷其中
    朋友無奈地說:這孩子不知道怎麼回事,家裡一有客人來,就會一直跑來找我。不理他或批評他吧,又怕他傷心。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這種情況其實是孩子在尋求過度關注。尋求過度關注的孩子並不快樂,他需要不停地通過獲得父母關注來確定自己的位置。過度關注讓父母疲憊不堪,也讓孩子沒有獨自處理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孩子沒有形成歸屬感,不會自我滿足。
  • 你家孩子會尋求過度關注嗎?會報復和自暴自棄嗎?要如何正確管教
    不良行為有四類:1.尋求過度關注我接觸過一個朋友的孩子,他過於需要媽媽盯著他。只要媽媽不盯著他,他就哭。當家長感受到孩子讓人有惱怒、著急、內疚或者煩惱等感覺時,孩子的目的可能是尋求過度關注;如果家長感覺到威脅、受到挑戰、被激怒或者有時候被打敗了,孩子的目的可能是尋求權力;如果家長感覺受到傷害,感到失望、難以置信,或者是憎惡,孩子的目的很有可能是報復。
  • 孩子過度依賴電腦該怎麼辦?
    原標題:孩子過度依賴電腦該怎麼辦?齊魯晚報訊 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作為信息傳播最為重要的載體,手機、PC、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人類對他們的依賴已經達到空前的規模。不用多解釋,看看滿大街的「低頭族」就可見一斑了。近年來電子產品對人體的危害,特別是對孩子視力的危害,不時見諸報端,長時間的看平板電腦導致孩子視力極速下降的例子層出不窮。
  • 家長請別過度關注高考的孩子
    再次,建立積極的信念:杜絕對自己的消極評價,關注自己的優勢,並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比如「我現在思路清晰,我精力很充沛」,「我對所學的知識掌握得相當不錯」等,增強自信心。最後,學會放鬆:利用腹式呼吸和放鬆訓練緩解自己的緊張狀態。
  • 細品《正面管教》的道理,讀懂孩子的過度關注需求
    但是總會有一些事情會轉移我們的注意力,當我們不再全情關注孩子的時候,他感受到的也許是一種失落,他會做任何事情來重新獲得你的注意力,這就是孩子在尋求過度關注。那麼如何才能給孩子所需要的關注又不向其無休止的煩擾讓步呢?
  • 你對孩子有過度關注嗎?對於孩子,適度關注是愛,過度關注是害
    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話,其實就在只有一個孩子的時候,一家人所有的關注點都在孩子身上。過度關注,小心把「好孩子「養廢」,而很多時候,相比於優點和優勢,父母過度關注的焦點更多的集中在孩子的做不好的或是不擅長的事情上。比如:很多家長擔心小孩英語不好,總在孩子面前碎碎念「感覺沒什麼語言天賦」、「對英語沒啥興趣」,結果把本來挺好的苗子,生生念成了「語言困難戶」。
  • 我控制不住自己,總是對人過度關心,過度想幫人,該怎麼辦?
    比如:在做作業的時候,覺得哪些知識點挺重要的,然後就有種超級想把它跟別人說的感覺,就像怕別人不知道一樣,會想著對別人過度的關心。 還有就是要是我知道了一些不錯的學習方法的時候,我也會忍不住超級想跟別人說,就怕別人不知道一樣。但是我又知道這樣做不好,因為每個人都有所不同,不一定都願意聽你說這些,但是就是會控制不住有這樣的想法。
  • 被過度關注的孩子足夠安全嗎?
    好像每個老母親都夢想著擁有一個這樣的孩子。擱前幾年,那我也是羨慕吶,但是,這次看到這個字眼,卻莫名的心疼這個孩子。再看看這已經是要大二的小夥子了,是個成年人了,但是他的媽媽還是把他當小朋友一樣去牢牢地控制,可見這個媽媽是一位要求嚴格又控制欲很強的媽媽,跟孩子之間沒有界限感,一直以自己的標準要求孩子,並未意識到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
  • 過度關注之殤
    也就是說,3000萬的孩子,處於被過度關注的狀況。 有人說了,你看,有些孩子是無法和父母在一起,多麼可憐;至於城市中那些被過度關注的孩子,可以算得上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了,有什麼值得關注的? 此言差矣。這就是教育中一個非常獨特現象,就是「不陪伴」「缺乏愛」「缺少資源」,的確會給孩子帶來很多不好的結果。
  • 父母陷在「過度關注」的泥潭中不自知,害了孩子,苦了自己
    這種情緒,不但會讓父母感到沮喪,更會讓孩子感到自卑。所以,你若愛孩子,就千萬不要給孩子「過度關注」。」與「過度關注」?(1)不關注(較少關注)當孩子遇到困難,靠自己努力無法做到的時候,比如:幾個月的孩子尿布溼了不舒服大哭、兩歲的孩子穿衣服穿不好、三歲的孩子不敢滑滑梯、七歲的孩子被老師批評以後傷心哭泣……孩子陷入困境中,呼喚我們。我們面對孩子的呼喚、尋求幫助,不去回應,也不提供援手,或者不當回事兒,隨便敷衍幾句。
  • 答疑解惑 | 孩子患抑鬱症拒絕治療,家長該怎麼辦?
    ,家長該怎麼辦?孩子大學畢業3年了,現在每天除了打遊戲,什麼也不做。情緒低落,不與外界交往。我想給他找心理醫生,他不同意。我該怎麼辦?這種情況下,孩子沒有動力尋求幫助,父母需要積極尋求幫助,不是尋求外人對孩子的幫助,而是將自己做為受助對象去進行求助,父母被孩子的情緒卷進去,無力自拔,
  • 當孩子遇到校園霸凌,父母該怎麼辦?
    孩子的爸爸趕到醫院後,得知自己的孩子居然被十幾個同學打得進了ICU,一時悲憤交加,承受不住,暈倒在地。作為孩子的媽媽,玥玥非常理解這個爸爸的心情,想一想,平時自己都捨不得動孩子一根手指頭,孩子磕著碰著了都心疼得不得了,乍然間得知自己視若珍寶的孩子居然被別人如此傷害,肯定是心如刀絞,一方面恨不得替孩子承受身上的傷痛,另一方面氣憤的無以復加。
  • 過度寵溺孩子,會導致孩子變得自私,這該怎麼辦?
    但是隨著生產力和經濟的不斷發展,很多父母給予孩子的愛的方式開始發生了變化,因為他們對孩子過度的寵溺常常導致孩子變得特別的自私,只知道考慮自己的感受。我們都知道孩子如果從小就養成了自私自利的性格的話,那麼對於孩子未來的成長是百害無一利的。所以父母必須幫助孩子改掉這種陋習,那麼具體該怎麼做呢?今天我就為各位家長朋友提供幾個小建議,希望能夠幫助到各位正在因此煩惱的家長朋友們。
  • 兒童心理引導:女兒(孩子)過度關注外表怎麼辦?
    年幼的孩子可能對外表特別敏感,但兒童教育系列專欄作家艾米麗.埃德琳博士表示,有幾種方法可以讓我們幫助孩子把外表淡化,並關注內在事物。 我女兒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表現出對外表的興趣。兩歲的時候,她不讓我讀某些書給她聽,因為封面上的卡通女孩不夠漂亮。我試圖強調個性比外表更重要,我們談論儘管人們有著不同的顏色、形狀和身材,但我們的內在都是一樣的,都值得被愛。
  • 孩子特別黏人,媽媽該怎麼做?孩子年齡不同,做法也不同
    蕾蕾總是這樣,不斷地要求大人時刻關注自己,如果沒有大人的密切關注就不安。蕾蕾媽媽也認為她是缺乏安全感,所以儘可能地多陪她。可是現在蕾蕾四歲多了還是黏人,而且沒自信去找同伴玩,這該怎麼辦呢?應對孩子「尋求過度關注」,我們要給他留出自我認可的空間和時間,不要給孩子過度的保護。所以,蕾蕾媽媽可以這樣做:蕾蕾喊她時,她可以只回應,但不妥協。她可以回答:「好的,媽媽聽到了,不過我很忙,你先自己玩一下吧!」女兒再叫,媽媽可以不做回應。
  • 你的過度養育,正在傷害孩子
    所謂過度養育,指的就是上述這些家長對孩子過度保護、不切實際的高期望、過度關注、過度幹涉的教育。,會對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相關部門被迫下架了該動畫片······保護是必要的,但不能過度,否則孩子會覺得外在世界到處充滿危險,身心發展受限,不敢嘗試和挑戰,變得膽小脆弱,畏畏縮縮。
  • 促排卵後產生卵巢過度刺激綜合症要該怎麼辦?
    在治療不孕不育症的那時候,常常會據說卵巢過度刺激綜合症,卵巢過度刺激綜合症是做試管嬰兒治療中最普遍的病發症。做試管的那時候,促排卵後產生卵巢過度刺激綜合症要該怎麼辦?先治療後移植。假如產生了卵巢過度刺激綜合症,一定要造成高度重視,儘早開展治療,不然病情嚴重不僅造成試管嬰兒治療不成功,還會嚴重危害孕媽媽身心健康。根據此,專家認為:先治療後移植。
  • 孩子過度玩手機電腦,家長該如何正確引導?
    家長朋友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但因為管教不當,沒有採取科學的引導方式,不少家庭由此產生了很多親子矛盾,造成孩子與父母關係緊張。那麼,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減少玩電子產品的時間呢?下面潤仁教育專家老師給各位家長朋友分享一些好方法和建議。
  • 孩子被小朋友欺負該怎麼辦?「小燕子」李晟給出了教科書答案!
    孩子無疑是每一對父母的心頭肉,家長們無時無刻不在關注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問題,為孩子們的未來操著心。九月將近,孩子們慢慢地也要迎來入園的熱潮,為此很多家長會為孩子在園區的生活而感到擔憂。其中爸爸媽媽們最為關注的一個問題就是——「孩子在園區被其他小朋友欺負該怎麼辦,別的小朋友過來打他該怎麼辦?」
  • 關愛孩子健康成長 孩子得了抽動症,家長該怎麼做?
    以前由於人們對小兒抽動症缺乏了解,小兒抽動症常常被忽視,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關注兒童和青少年的成長和健康,對這種疾病的認識也進一步加深。我們今天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小兒抽動症吧!加重抽動的常見因素包括緊張,焦慮,憤怒,恐懼,過度興奮,疲倦,被提醒和伴隨感染等。抽動或集中注意力時,抽動的症狀會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