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去一個幼兒園指導工作,正趕上中班的孩子在進行室內運動活動。
有個小男生因為沒有遵守遊戲規則而被老師暫停了遊戲,遭遇被停止遊戲對於孩子來說是個嚴重的懲罰,心情不佳自然能理解。
小男生邊哭邊走向教室門口旁的一間空屋,趴在門框上小聲抽泣,邊哭邊偷瞄老師。
老師估計是考慮到安全問題,不斷回頭看孩子並說:「這一輪遊戲還沒有結束,你還得再等待下。」
我觀察到,每次老師回頭後,小男孩的哭聲就會變得越來越大。
於是用眼神示意主班老師,我在,她可放心。
過程中小男生一直是邊哭邊回頭偷瞄主班老師,哭聲時高時低,大概在1分鐘後哭聲變成了幹嗷的假哭。
得到我眼神示意的老師沒有再回望小男生,最後沒有收到老師反饋的小男生,停止了哭聲,笑著走到老師身邊。
老師順其自然牽起他的手,並和他說:「玩遊戲有遊戲的規則,不遵守規則的人會不被受歡迎加入遊戲。現在,請你排隊有序和他們一起遊戲吧。」
在這個故事中,小男生一遍又一遍的邊哭邊看老師反應,其行為的背後實際上是在尋求老師對他的關注。
當小男生第一次發出哭聲,老師回頭看他,他便已get到哭是能夠引起老師關注的一種方式,緊接便以同樣方式來引起老師關注。
最後發現方式失效,停止了哭聲行為,主動走過去找老師。
這正是因為老師沒有向小男生的哭所妥協,沒有對他的行為給予過多關注。
每個人都需要被關注,但我們也需明白凡事適度為佳。
因此,過度的關注並不是對孩子最好的鼓勵。
《孩子:挑戰》是一本關於兒童心理學的好書,作者魯道夫.德雷克斯在書中說:「如果我們發現孩子沒有什么正當理由而讓我們不停地為他們忙碌,並且我們覺得不高興或者煩燥時,我們可以確定自己正面臨孩子要求過度關注的情況。」
在以上這個故事中,如果老師對小男生每次哭聲都做出反饋(回頭、語言表述),我們觀察到小男生便會更加變本加厲擴大他的哭聲,這種就屬於孩子在尋求過度關注的行為。
在育兒中我們也常會遇到孩子會做出很多類似小男生這樣的行為。
比如:我們在忙時,孩子不停的呼喊媽媽,最後我們只能被迫放下手中工作去安撫孩子。
而我們的回應常常也是對孩子尋求過度關注的最終妥協。
一、尋找安全感,滿足歸屬感需求
朋友在17年的時候生下了二寶,剛好遇上婆婆在鍛鍊時腰部骨折臥床休息,沒法照顧幫忙。所以在姐姐做月子期間,只能把不到3歲的大寶交給大姑姐照看。
在二寶沒有出生前,大寶與朋友沒有離開過一刻,3歲多點的大寶還不理解為什麼媽媽要把她送到姑姑家,為什麼晚上不能和媽媽一起睡。
每晚回姑姑家前,大寶都會去和朋友躺會,然後無數遍的問朋友:「媽媽,你愛我嗎?」
《親密關係》一書中說:「我們兒時大多數的行為,都以歸屬感和被重視的需求為出發點。」
晚上不能和媽媽一起睡的事實,很顯然讓大寶感到了沒有歸屬感和不被重視了。
出了月子後,朋友發現原本不尿床的大寶開始尿床,1歲多就開始自己吃飯的她突然就不自己吃飯了,要人喂,還必須是要媽媽餵才行。
原本很懂事獨立的孩子,一下子就變成了無理取鬧、動不動就亂發脾氣,還常和其他小朋友吵架,姐姐不知道問題出現在哪。
她越搗亂,朋友就越說她。越說她,她就越搗亂,開始了惡性循環。
大寶到處和鄰居說:我媽媽不愛我了。
孩子任何一個行為,都與外部環境的變化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
原本很懂事乖巧的孩子一下子變了模樣,就像大寶這樣變成了「不乖的孩子」,實際上她做的所有行為就是尋求過度關注的表現。
而尋求關注的背後,是在確認媽媽是否還愛她,尋找那份媽媽只專屬於她的愛和安全感。
二、日常習慣養成
不少家長說,孩子的性子太急了,要什麼東西就得立馬給他。稍晚給他一會就開始大聲哭喊,鬧脾氣。
而和家長一起共同回憶,孩子是什麼時候開始耐不住性子的時。很多家長會回答:「大概從六七個月開始就有,要玩具時沒有及時給,就會開始哭。有時候手頭上有事,沒辦法只能先放下,趕緊給他拿。」
曾看過一個比方,對這種現象的解釋很恰當。
這個比方是這樣說的:「假若哭可以換來糖果,那麼,哭的次數和激烈程度便會增多。」
所以當孩子發現只要他哭,鬧或是滿地打滾時,家人就會立馬放下手中一切工作關注到他,滿足他時,他的學會了這種技能。
那麼無法等待的習慣就慢慢會被養成。
當有一天他發出需求,我們沒有向往常那樣及時給予。他可能遭受到的感覺就是,是不是自己不被重視了?
我們在生活中應審視孩子的需求是什麼?哪些是可以讓孩子自己處理的?我們的反應會幫助孩子成長為一個有能力的人,還是會導致他認為自己無能為力?
在面對孩子的呼喚時,我們需要做出判斷孩子的真正需求,可以延時滿足的我們可以適當延遲,這樣也是培養學會克制、解決問題的品質。
三、達成目的的錯誤表達
在商場中我們常會遇到,躺在街邊滿地打滿,嚎啕大哭的孩子。
很多原因是因為孩子想要買玩具或是其他喜歡的物品,家長沒有給予滿足。各持己見,崩盤後孩子做出的掙扎。
我曾問過不少孩子他們為什麼要滿地打滾,不能好好和家人商量。
他們的答案大多是:「只有這樣,他們才會給我買啊。」
在公眾場地裡面,「滿地打滾、嚎啕大哭」是孩子掌控父母屈服的一個技巧,很多父母見此狀大多是會妥協孩子的要求,來結束這場「鬧劇」。
正如孩子們所言,因為他們知道可能好好和爸媽商量仍得不到他想要的結果,做出尋求過度關注行為是最好的選擇。
很多時候,雖然孩子長大了,可是他們仍然不會正確行為來表達他們的目的。
一、給予應有的關注,增加高質量互動親子時光
0-6歲的孩子有很大的兩項任務需求,就是被愛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
就像朋友家那種情況,二寶的出生確實會給家庭帶來很多的不一樣,對大寶來說也是。原本家人對她百分百的愛和關注,因為有了二寶就需要進行對半分,有的時候甚至是全部都被「奪」走。
後來朋友和我說,她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和大寶做了一次溝通,告訴她媽媽很愛她,但因為弟弟比較小需要得到更多的照顧,在她小的時候媽媽也是這麼照顧她的。媽媽確實很多時候忽略了她,媽媽很抱歉。
然後答應大寶每天她從幼兒園回來後會給她一個擁抱,洗澡和睡前半個小時的時間都會只屬於她。
一個多月後,有天晚上和大寶講完了故事,大寶突然對姐姐說:「媽媽你還是很愛我的,從明天開始我不再搗亂、亂發脾氣了。」
你看,其實孩子的需求也很容易滿足的。
因此生活中,給予孩子應有的關注,他們歸屬感和安全感的需求也就能得到滿足了。
當然這種關注強調的是高質量的陪伴,陪伴不在於時間長短,而在於陪伴質量。
二、培養共情能力,體驗感受
兒童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共情」,它是指能夠為他人著想,能夠站在他人的立場感受他人的感情。
和我們常說的「感同身受」意思一樣。
培養孩子共情能力有一個很好的方式就是「角色扮演」,在情景中讓孩子感受當我們被孩子的過度關注幹擾時的感受是怎樣的。
我們可以選取一個生活中的常發生的場景來和孩子進行角色遊戲,比如說在你打電話時,孩子常以各種「無理取鬧」的理由來博取你對他的關注。
那麼就可以和孩子玩一個這樣的情景遊戲,讓孩子扮演我們的角色,我們扮演孩子的角色。
我們在遊戲中將平常孩子常做的表現呈現出來,然後在遊戲結束後詢問孩子的感受是怎麼樣的?他是否喜歡?他希望爸爸/媽媽在他打電話時怎麼做?
然後再進一步和孩子溝通表達當時你所感受到的感受是怎麼樣,同時傳遞你所期望孩子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怎麼做,會讓你感受舒適。
三、建立規則,明確約定
避免孩子需要過度關注,我們還可以和孩子做約定。
學齡前(0-6歲)的孩子,可以做一些特定的肢體的暗號約定,當孩子在做需求過度關注時,我們可以用肢體進行溝通。
如手放在胸口時,代表我愛你;用手捂住耳朵,說明等孩子不急、不哭鬧的時候才會和她說話。
學齡後的孩子,可以我們可以和孩子共同建立一個行為需求表達約定表,家長和孩子雙方共同約定什麼是情況下哪些行為是可以的,什麼情況下是不可做的,需要對方配合。
當我們與孩子達成適合的關注時,舒適的親子相處模式也就建立。這中相處模式的建立,是需要通過彼此合理要求和合作而獲得。
同時魯道夫.德雷克斯也提示我們:
當我們不再對孩子的要求過度關注給予回應時,我們必須在他們合作及表現好時給予恰當的鼓勵,這樣才能幫助孩子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確定自己的價值。
文章作者簡介:cherry娜,教育工作者,國家高級育嬰師,專注於情感育兒領域寫作,願用文字與你分享教育,分享愛。
歡迎關注cherry娜,你的支持是我最好的寫作動力。
本文cherry娜原創,喜歡文章多多轉發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