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Wind金融終端 移動APP
現在的網際網路幾乎就是流量的天下,誰的流量多,誰的曝光度就高,那麼就造就了一條這樣的產業鏈:流量高=曝光度高=收入高。經過央視的報導,微博對流量造假做出應對,流量經濟還能繼續玩下去嗎?
不少明星藝人流量存在造假
近日,央視曝光了一則在網際網路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據報導稱,大部分明星藝人在網絡上的流量存在造假嫌疑!
在社交媒體和一些新媒體平臺上,人們常發現某些用戶每次發布的普通內容,獲得的瀏覽量或是點讚數輕易就能突破百萬、千萬甚至上億,某明星發布的一條宣傳新歌視頻的微博,獲得了超過一億次的轉發,而新浪微博目前的註冊用戶僅為3.37億人:相當於每三人中就有一人轉發此微博。這些網絡數據背後的真實性令人嚴重懷疑。
北京某數據公司總裁曹永壽:它不是由真人刷出來的,而是由機器利用軟體刷出來的。
根據曹先生的提示,記者在某電商平臺上,輸入新浪微博的名稱,系統優先給了大量幫助用戶漲粉絲或是數據增量的業務選項。10元錢的基本套餐,就能買到400個粉絲,或可以轉發指定微博100次。還可根據需求,實現粉絲活躍程度和地域真實性的專門訂製。賣家稱有很多藝人和網紅都來找他們購買過。
北京某數據公司總裁曹永壽:水軍造的內容幾乎都一致,並且很多水軍都是在凌晨上線。如果一萬個粉絲,每個人註冊十個白號,每個白號每天發一百條資訊或信息,那就是十萬乘以一百,一天就能到一千萬。其實真實數字只是一萬人。
微博給出回應
2月24日,微博發布關於某些微博轉發數據異常偏高問題的說明:在2月3日已經調整了對微博轉發、評論計數顯示方式;刷數據主要表現為刷轉發、刷評論,目前這種已經脫離常識的數據也都並非由真人粉絲完成,而主要是藉助各種可以登錄多個微博帳號的「外掛」軟體完成,而「外掛」的開發運營者,則依靠登錄帳號的數量賺取利潤。
以下為全文:
微博已經注意到,央視等媒體所報導的明星帳號微博轉發數據異常偏高問題。針對報導中所反映的明星帳號「流量造假」的問題,為回應關切和疑問,作出如下說明:
1、針對央視報導所反映出同一類問題,微博在2月3日已經調整了對微博轉發、評論計數顯示方式。調整後,微博轉發、評論計數顯示上限均為100萬,即轉發、評論實際數量超過100萬時,相應的轉發、評論數量均顯示為100萬+。該調整及調整目的在1月8日也已公告。
2、以上計數顯示方式調整的目的,就是打破唯數據觀、唯流量觀所帶來的「囚徒困境」式攀比,為了將粉絲群體從這種惡性「競賽」中解脫出來。
3、除了轉發評論顯示方式調整外,微博的熱搜、明星勢力榜、熱門話題榜等榜單產品一直堅持用戶的多次重複行為不能計數的規則和策略。
4、明星帳號數據異常偏高的背後,是流量「競賽」已經蛻變為網際網路黑產對整個產品和社會的侵蝕。在這種「競賽」中,微博作為平臺不僅收穫不到正常的用戶和流量,反而要承擔由此帶來的風險,微博是完全不願意見到這種「競賽」繼續下去,並且也做出了相關的產品調整。
5、刷數據主要表現為刷轉發、刷評論,目前這種已經脫離常識的數據也都並非由真人粉絲完成,而主要是藉助各種可以登錄多個微博帳號的「外掛」軟體完成,而「外掛」的開發運營者,則依靠登錄帳號的數量賺取利潤。
6、為了使轉發評論數據能夠「欺騙」微博平臺的作弊系統,「外掛」所承載的帳號來源已經從批量註冊的機器帳號「進化」到了盜取用戶的正常帳號,甚至藍v機構帳號。
7、針對以上現象中可能存在違法犯罪行為,從去年開始微博已經多次向公安機關提供所掌握的證據材料進行報案。
微博作為用戶數量眾多的社交媒體平臺,始終願意承擔企業的主體責任和運營平臺的社會責任,但是在面對無所不用其極的網際網路黑產時,也需要相關執法機構的幫助,仰賴法律規則的完善。
流量經濟市場大
現在的網際網路幾乎就是流量的天下,誰的流量多,誰的曝光度就高,那麼就造就了一條這樣的產業鏈:流量高=曝光度高=收入高。這已經成了網際網路業內的常態,而流量造假的事情早就不是第一天被人們所控訴了,但是各大平臺和個人不僅沒有反省,還繼續變本加厲,將這視為一種提高收入的手段。
而這樣的怪象也催生了一種新產品,那就是以刷數據為生的「外掛」,某些明星或者公眾人物要想獲得高度曝光,只需要花錢,就可以幫你刷數據,而微博的熱搜、明星勢力榜、熱門話題榜都可以靠這種方式刷上去。這樣的頑疾已經存在很長時間了,卻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
除了流量造就的明星,讓明星身價大漲外,流量本身也有很大的價值。如公眾號粉絲規模大,就能受到資本的追捧。近年來A股上市公司頻頻出現收購公眾號等自媒體事件。曾幾何時,就有瀚葉股份、利歐股份、驊威文化等上市公司發布天價收購微信公號的計劃,不過以終止收場。
2018年10月12日晚,利歐股份表示,終止以23.4億元現金收購蘇州夢嘉傳媒有限公司(一家主營微信自媒體的內容營銷公司)75%股權的計劃,理由是「鑑於近期證券市場的巨大波動,協議各方對標的公司估值存在較大差異」。
蘇州夢嘉是一家主營微信自媒體內容營銷的網際網路公司,目前已積累2.8億(不去重)的訂閱用戶,旗下公眾號數量合計4825個,每年為快消、服裝、化妝品、3C、食品、家居、保健品、金融、小說、在線娛樂等行業約2500名客戶提供服務。
2018年10月26日晚,瀚葉股份公告稱終止38億收購依託「微信生態圈」的深圳量子云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權,原因是「當前資本市場環境及產業政策發生變化」。
6個月前,瀚葉股份公布了這一收購計劃,量子云旗下有將近1000個微信公號,累計粉絲2.4億人。
「981個微信公眾號,估值38億元」,該重組方案拋出後,市場對其「估值的公允性及經營可持續性」、「公號真實粉絲數量」提出了質疑。
儘管瀚葉股份隨後將量子云的整體估值由38億元下調為32億元,不過這一收購計劃終究未成。
而上市公司星期六則順利實現收購,繼續在內容投入和商業變現之間,尋求平衡。
2018年12月6日,星期六收購遙望網絡事項獲得證監會有條件通過。星期六擬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收購遙望網絡 88.5651%股權,其中星期六擬以現金方式支付交易對價4.72億元,擬以發行股份的方式支付交易對價 12.99億元。
遙望網絡的流量覆蓋了各種傳統PC與移動端流量。以移動端流量來源為例,遙望囊括了騰訊生態圈及各類短視頻平臺、微博、今日頭條等流量資源。
此外流量帶來的廣告收入更是最直接的經濟價值。如:近日,咪蒙註銷了自己的公眾號,有望達到8位數的經濟損失。到2018年,該公眾號粉絲達1400萬,其公告收入頗豐。
(圖片來源:財經連環話公眾號)
這廣告價位,這廣告量,難怪咪蒙在接受《創業邦》採訪時表示:公眾號讓她每年賺到8位數!
打破流量痴迷,用真實作品吸引觀眾
對於虛高的數據,專家表示,數據造假不僅損害了社會上人與人之間誠信的基本原則,也讓市場陷入了不注重品質而唯流量至上的惡性循環。
網際網路專家吳純勇:流量造假,基本上違背了誠信的原則。它的本質其實都是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這樣一個不健康的產業鏈和生態鏈就慢慢形成了。而當數據造假成為一種產業,每個參與其中的人都因自身獲利而或多或少助長了造假現象的持續蔓延。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周星:明星流量大的時候,他的曝光率,和他受到廣告主的關注度就越大。因此難免會發生鼓動粉絲集群式地去製造流量。但是,還有一個很重要問題是傳媒機構也需要利益,一旦發現比較容易投合這種情緒的時候它會得利。
相關人士表示,流量造假受損害最大的是廣告主,因為它大量的預算被浪費。另外,數據造假帶來的負面影響已觸及行業道德底線,阻礙市場的健康發展。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周星:當然要有政策去抑制這些流量製造機構。除此之外,堅實地推動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好的東西,讓它們真正成為不是短效,而是長效的典範,我覺得這個才是重要的。
(Wind綜合央視財經、財經連環話、21世紀經濟報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