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回應明星帳號流量造假,幾十億的天價收購終止,流量經濟還能...

2020-12-17 Wind資訊

來源:Wind金融終端 移動APP

現在的網際網路幾乎就是流量的天下,誰的流量多,誰的曝光度就高,那麼就造就了一條這樣的產業鏈:流量高=曝光度高=收入高。經過央視的報導,微博對流量造假做出應對,流量經濟還能繼續玩下去嗎?

不少明星藝人流量存在造假

近日,央視曝光了一則在網際網路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據報導稱,大部分明星藝人在網絡上的流量存在造假嫌疑!

在社交媒體和一些新媒體平臺上,人們常發現某些用戶每次發布的普通內容,獲得的瀏覽量或是點讚數輕易就能突破百萬、千萬甚至上億,某明星發布的一條宣傳新歌視頻的微博,獲得了超過一億次的轉發,而新浪微博目前的註冊用戶僅為3.37億人:相當於每三人中就有一人轉發此微博。這些網絡數據背後的真實性令人嚴重懷疑。

北京某數據公司總裁曹永壽:它不是由真人刷出來的,而是由機器利用軟體刷出來的。

根據曹先生的提示,記者在某電商平臺上,輸入新浪微博的名稱,系統優先給了大量幫助用戶漲粉絲或是數據增量的業務選項。10元錢的基本套餐,就能買到400個粉絲,或可以轉發指定微博100次。還可根據需求,實現粉絲活躍程度和地域真實性的專門訂製。賣家稱有很多藝人和網紅都來找他們購買過。

北京某數據公司總裁曹永壽:水軍造的內容幾乎都一致,並且很多水軍都是在凌晨上線。如果一萬個粉絲,每個人註冊十個白號,每個白號每天發一百條資訊或信息,那就是十萬乘以一百,一天就能到一千萬。其實真實數字只是一萬人。

微博給出回應

2月24日,微博發布關於某些微博轉發數據異常偏高問題的說明:在2月3日已經調整了對微博轉發、評論計數顯示方式;刷數據主要表現為刷轉發、刷評論,目前這種已經脫離常識的數據也都並非由真人粉絲完成,而主要是藉助各種可以登錄多個微博帳號的「外掛」軟體完成,而「外掛」的開發運營者,則依靠登錄帳號的數量賺取利潤。

以下為全文:

微博已經注意到,央視等媒體所報導的明星帳號微博轉發數據異常偏高問題。針對報導中所反映的明星帳號「流量造假」的問題,為回應關切和疑問,作出如下說明:

1、針對央視報導所反映出同一類問題,微博在2月3日已經調整了對微博轉發、評論計數顯示方式。調整後,微博轉發、評論計數顯示上限均為100萬,即轉發、評論實際數量超過100萬時,相應的轉發、評論數量均顯示為100萬+。該調整及調整目的在1月8日也已公告。

2、以上計數顯示方式調整的目的,就是打破唯數據觀、唯流量觀所帶來的「囚徒困境」式攀比,為了將粉絲群體從這種惡性「競賽」中解脫出來。

3、除了轉發評論顯示方式調整外,微博的熱搜、明星勢力榜、熱門話題榜等榜單產品一直堅持用戶的多次重複行為不能計數的規則和策略。

4、明星帳號數據異常偏高的背後,是流量「競賽」已經蛻變為網際網路黑產對整個產品和社會的侵蝕。在這種「競賽」中,微博作為平臺不僅收穫不到正常的用戶和流量,反而要承擔由此帶來的風險,微博是完全不願意見到這種「競賽」繼續下去,並且也做出了相關的產品調整。

5、刷數據主要表現為刷轉發、刷評論,目前這種已經脫離常識的數據也都並非由真人粉絲完成,而主要是藉助各種可以登錄多個微博帳號的「外掛」軟體完成,而「外掛」的開發運營者,則依靠登錄帳號的數量賺取利潤。

6、為了使轉發評論數據能夠「欺騙」微博平臺的作弊系統,「外掛」所承載的帳號來源已經從批量註冊的機器帳號「進化」到了盜取用戶的正常帳號,甚至藍v機構帳號。

7、針對以上現象中可能存在違法犯罪行為,從去年開始微博已經多次向公安機關提供所掌握的證據材料進行報案。

微博作為用戶數量眾多的社交媒體平臺,始終願意承擔企業的主體責任和運營平臺的社會責任,但是在面對無所不用其極的網際網路黑產時,也需要相關執法機構的幫助,仰賴法律規則的完善。

流量經濟市場大

現在的網際網路幾乎就是流量的天下,誰的流量多,誰的曝光度就高,那麼就造就了一條這樣的產業鏈:流量高=曝光度高=收入高。這已經成了網際網路業內的常態,而流量造假的事情早就不是第一天被人們所控訴了,但是各大平臺和個人不僅沒有反省,還繼續變本加厲,將這視為一種提高收入的手段。

而這樣的怪象也催生了一種新產品,那就是以刷數據為生的「外掛」,某些明星或者公眾人物要想獲得高度曝光,只需要花錢,就可以幫你刷數據,而微博的熱搜、明星勢力榜、熱門話題榜都可以靠這種方式刷上去。這樣的頑疾已經存在很長時間了,卻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

除了流量造就的明星,讓明星身價大漲外,流量本身也有很大的價值。如公眾號粉絲規模大,就能受到資本的追捧。近年來A股上市公司頻頻出現收購公眾號等自媒體事件。曾幾何時,就有瀚葉股份、利歐股份、驊威文化等上市公司發布天價收購微信公號的計劃,不過以終止收場。

2018年10月12日晚,利歐股份表示,終止以23.4億元現金收購蘇州夢嘉傳媒有限公司(一家主營微信自媒體的內容營銷公司)75%股權的計劃,理由是「鑑於近期證券市場的巨大波動,協議各方對標的公司估值存在較大差異」。

蘇州夢嘉是一家主營微信自媒體內容營銷的網際網路公司,目前已積累2.8億(不去重)的訂閱用戶,旗下公眾號數量合計4825個,每年為快消、服裝、化妝品、3C、食品、家居、保健品、金融、小說、在線娛樂等行業約2500名客戶提供服務。

2018年10月26日晚,瀚葉股份公告稱終止38億收購依託「微信生態圈」的深圳量子云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權,原因是「當前資本市場環境及產業政策發生變化」。

6個月前,瀚葉股份公布了這一收購計劃,量子云旗下有將近1000個微信公號,累計粉絲2.4億人。

「981個微信公眾號,估值38億元」,該重組方案拋出後,市場對其「估值的公允性及經營可持續性」、「公號真實粉絲數量」提出了質疑。

儘管瀚葉股份隨後將量子云的整體估值由38億元下調為32億元,不過這一收購計劃終究未成。

而上市公司星期六則順利實現收購,繼續在內容投入和商業變現之間,尋求平衡。

2018年12月6日,星期六收購遙望網絡事項獲得證監會有條件通過。星期六擬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收購遙望網絡 88.5651%股權,其中星期六擬以現金方式支付交易對價4.72億元,擬以發行股份的方式支付交易對價 12.99億元。

遙望網絡的流量覆蓋了各種傳統PC與移動端流量。以移動端流量來源為例,遙望囊括了騰訊生態圈及各類短視頻平臺、微博、今日頭條等流量資源。

此外流量帶來的廣告收入更是最直接的經濟價值。如:近日,咪蒙註銷了自己的公眾號,有望達到8位數的經濟損失。到2018年,該公眾號粉絲達1400萬,其公告收入頗豐。

(圖片來源:財經連環話公眾號)

這廣告價位,這廣告量,難怪咪蒙在接受《創業邦》採訪時表示:公眾號讓她每年賺到8位數!

打破流量痴迷,用真實作品吸引觀眾

對於虛高的數據,專家表示,數據造假不僅損害了社會上人與人之間誠信的基本原則,也讓市場陷入了不注重品質而唯流量至上的惡性循環。

網際網路專家吳純勇:流量造假,基本上違背了誠信的原則。它的本質其實都是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這樣一個不健康的產業鏈和生態鏈就慢慢形成了。而當數據造假成為一種產業,每個參與其中的人都因自身獲利而或多或少助長了造假現象的持續蔓延。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周星:明星流量大的時候,他的曝光率,和他受到廣告主的關注度就越大。因此難免會發生鼓動粉絲集群式地去製造流量。但是,還有一個很重要問題是傳媒機構也需要利益,一旦發現比較容易投合這種情緒的時候它會得利。

相關人士表示,流量造假受損害最大的是廣告主,因為它大量的預算被浪費。另外,數據造假帶來的負面影響已觸及行業道德底線,阻礙市場的健康發展。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周星:當然要有政策去抑制這些流量製造機構。除此之外,堅實地推動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好的東西,讓它們真正成為不是短效,而是長效的典範,我覺得這個才是重要的。

(Wind綜合央視財經、財經連環話、21世紀經濟報導等)

相關焦點

  • 微博陷「流量造假」漩渦 與頭條系零和博弈
    2月25日,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微博流量造假買賣繼續,「沒事的」、「都會有辦法」、「單子較多」,多家流量造假門店客服人員如此表態。此前,有知名藝人經紀人向記者坦承,前述造假已成行內慣例,他還稱,熱搜詞的買賣也愈加平常。「微博形成了自己的娛樂生態,背後有大量資源互換。」
  • 微博轉發評論數限100萬+,粉絲還會繼續刷流量嗎?
    人民日報曾批評流量明星數據造假在微博新規出臺以後新浪微博的新規並不令人感到意外。2019年以來,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已經連發兩篇評論文章,直指當今的流量明星數據造假現象。其中,《誰在給流量數據造假打造溫床》的閱讀量已經超過220萬,於1月9日發布的《拒絕假流量,鍛造好品質》不到24小時閱讀量也超過127萬。
  • 刷量APP被查,頂級流量數據縮水近九成,造假水分卻還沒被擠幹
    然而,自從明星蔡徐坤上億次微博轉發量的幕後推手「星援」APP被查後,近半個月來,大批流量明星的微博「人氣」猛跌,真可謂「潮退方知誰在裸泳」。頂級流量數據縮水近九成此前「星援」APP幕後主犯供稱,曾幫100多名明星「提高人氣」。曾經因「一億轉發」而震驚全網的明星蔡徐坤,在6月17日和18日發布的兩條微博轉發量均為20多萬次。
  • 流量造假風險要點解析(中):一表讀懂流量造假法律規範要點
    ;在刑事規制層面,對於構成刑事犯罪的流量造假行為,存在被認定為構成非法經營罪、破壞生產經營罪、合同詐騙罪的刑事犯罪法律風險。然而,流量造假行為所涉及的法律風險遠不止於案例中所提及的部分。對此,我們檢索了與流量造假行為相關的法律法規,希冀通過系統性的梳理,準確有效地發掘風險點,為直播電商行業相關主體提供合規建議,引導行業健康發展。
  • 根除流量造假的頑疾——訪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曾慶瑞
    【誠信建設萬裡行】  近年來,在流量思維主導的當下,數據造假問題愈發嚴重。1月2日和5日,本報刊發了兩篇記者調查文章《流量造假只會透支信譽》《鎖場、刷榜、買粉絲 誰在給流量數據造假打造溫床》,引發社會熱烈反響。
  • 流量造假風險要點解析(下):一表讀懂流量造假法律規範要點
    通過一文的梳理,我們發現《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網絡直播營銷行為規範》針對流量造假行為作出原則性規定,要求不得通過人工方式或者技術手段實施流量造假、流量劫持以及虛假註冊帳號、非法交易帳號、操縱用戶帳號等行為破壞網絡生態秩序,亦不得採取任何形式進行流量等數據造假,不得採取虛假購買和事後退貨等方式騙取商家的佣金。
  • 微信回應引擎誤翻譯 翻譯流量明星英文名太奇怪
    微信回應引擎誤翻譯 翻譯流量明星英文名太奇怪 2019年3月4日 HuangJiang來源:新郎 繁體
  • 網際網路中的海市蜃樓: 流量造假是如何扭曲、蠶食網絡營銷業的?
    這就是本文所指涉的對象——流量造假。 流量造假的前身:網頁端點擊欺詐  流量造假又稱「流量欺詐」、「點擊欺詐」,顧名思義,其具體表現形式是以機器或人工的手段,偽造出毫無意義的虛假流量。不僅如此,欺詐者還能生成虛假的「用戶畫像」,使這一切更加逼真。 由此導致的後果可想而知:假如你是移動應用的開發者,欺詐者會拿出數據,理直氣壯的跟你說,這是一個有效的廣告點擊,同時還有很不錯的轉化率。你會因為這個點擊和轉化率而付錢,並加大對此方向的預算投入。於是,越來越多的資金被這個黑洞吞噬了。 點擊注入
  • 看了蔡徐坤的微博就知道什麼叫流量了,一條微博平均轉發千萬左右
    本文由明星粉絲團作者蘆笙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圈內一直都說流量藝人,什麼是流量藝人?就是深受大家歡迎,粉絲特別多的藝人。,轉發數據平均下來都是過千萬的,仔細看一下,蔡徐坤的微博粉絲數量總共是一千七百萬,但是他的微博轉發量有時候已經超過了這個數字了,可是,真的每個關注他的人都轉發了嗎?
  • 引流三十六招第十九招:向坐擁千萬粉絲的明星,借流量
    說到流量,有些人,就是自帶千萬級流量甚至上億的流量。而這個自帶流量的群體,說的就是---明星。謝娜、何炅、楊冪國內三位明星,微博粉絲先後過億,像楊穎、陳坤、趙薇等明星也都是8000萬以上的微博粉絲,還有許多上千萬粉絲的明星。由此可見,明星的流量有多大,甚至我們不一定,要蹭上億或者近億粉絲明星的流量,只要蹭一個粉絲上千萬的,只要蹭得好,也夠我們豐衣足食了。
  • 浮誇的流量營造虛假的繁榮,實名制後的流量明星又該何去何從?
    其次,批評者之所以提出批評,是因為某些『流量明星』的行為觸碰到了自己的底線,這跟實不實名沒有半點關係。換句話說,即便實現了網絡實名制,人家該厭惡還是厭惡,並不會因為實名制而對某些『流量明星』產生半分的好感。 最後,對網絡實名制最為牴觸的,其實就是這些『飯圈女孩』捧在心尖的『流量明星』啊!
  • 微博流量大著呢,如何用微博引流?乾貨分享給你們
    微博流量大著呢,如何用微博引流?乾貨分享給你們微博現在還是有很多人玩的,畢竟流量大著呢,特別是明星,一個明星的關注度都很高,微博粉絲多就代表流量大,也就意味著他很火,熱度較高,大家都很想了解他的一切,都很關注,哪怕是一個小小的舉動可能會引起轟動,也會被放大無數倍,這就是所謂的流量。
  • 藝人一條微博轉發過億遭質疑,微博點出了幕後元兇
    儘管央視財經並未點名,但從微博過億轉發和報導配圖來看,可以確定是當紅小鮮肉蔡徐坤。報導引用專家觀點指出,數據造假不僅損害了社會上人與人之間誠信的基本原則,也讓市場陷入了不注重品質而唯流量至上的惡性循環。
  • 萬億「紅人經濟」告別流量買賣時代
    從 2018 年底李佳琦、薇婭的商業影響力的集中引爆,到 2019 年微博、淘寶直播、快手和抖音等流量平臺加速內容變現,影響著 8 億粉絲用戶抉擇的紅人經濟生態, 已經蔚然成林。2020 年,紅人經濟更是迎來了空前爆發,無數明星、CEO湧進直播間,動輒數千萬上億的營銷額令人驚愕。不僅品牌方,中小商家也開始體驗紅人營銷的模式。萬億市場規模的紅人經濟徹底火了。
  • 《演員請就位》黃宥明劍指流量明星,陳凱歌一語中的,暗諷滕華濤
    明星本身就是「注意力經濟」下的產物,其粉絲越多,說明商業價值也就越高。「流量明星」指的就是那些深受歡迎、粉絲眾多的明星。很多資本投資者為了賺取更多的利益,寧願花大價錢去請一些流量明星出演,也不願意花低價錢請一些本身沒怎麼出名的明星。
  • 周杰倫超話「榮登」第一:不是流量明星,為什麼要做數據?
    周杰倫超話「榮登」第一:不是流量明星需要做數據嗎? 「周杰倫微博數據那麼差,為什麼演唱會門票還難買啊?」7月16日,在豆瓣「自由吃瓜基地」小組,有網友提出了這個問題。該貼被有心人搬出豆瓣,在微博等社交平臺廣泛傳播並快速發酵。
  • 微博3.37億用戶,藝人一條微博轉發就上億!背後是誰在操縱買單?
    記者嘗試下載了一個自帶「創建粉絲」和「創建轉發」功能的軟體,將一個近期沒有任何更新的微博帳號填入指定位置,操作幾分鐘後,便發現該帳戶下不斷湧入名字雷同的關注者。為集中力量支持共同的偶像,由粉絲自發組建或經紀公司安排成立的明星微博數據站應運而生。
  • 微博轉發數設限 能否治大V「虛胖」
    新浪微博管理員表示,近期,大V帳號微博轉發和評論涉及數據造假的問題引發了諸多討論。討論的範圍從對流量明星質疑逐步擴展到行業亂象、粉絲異化、平臺責任,直至社會誠信。 在微博裡,某些大V帳號被刷爆的轉發、評論數字,實質上反映的是唯數據論、唯流量觀的滋長和蔓延。
  • 流量造假!騰訊起訴「刷虛假流量」公司獲賠120萬
    目前,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環境下,因流量之爭引發的不正當競爭糾紛逐漸增多。網際網路時代,流量已經成為網際網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但這些流量到底有多少是真實的?流量造假,是這個時代的通病。流量造假是赤裸裸的違法行為。
  • 流量當道、顏值至上,「偶像養成」養成了什麼?
    近年來,伴隨諸多網絡選秀節目熱播以及移動網際網路在青少年中的深度普及,粉絲經濟和偶像產業在我國獲得長足發展。從過去的仰視明星,到如今的「偶像養成」,粉絲群體「用愛發電」決定著偶像明星的成長方向和商業價值。  然而,在繁榮娛樂產業、形成「進口替代」的同時,流量當道、顏值至上的「養成模式」,「一切以愛豆利益為中心」的價值導向和圈層文化,也給粉絲經濟投下了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