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不知道迦太基,但你必須要知道漢尼拔?

2020-12-25 天天K書

說到漢尼拔,大部分年輕人想到的,肯定是米高梅電影公司所製作電影中的變態殺人魔(該片異常變態,不推薦觀看)。

我們今天的主角不是電影裡面的那個變態漢尼拔,而是古羅馬時期北非不太知名國家------迦太基的國王漢尼拔一世。

首先,先來聊聊迦太基這個國家!

迦太基其實一個挺悲催的國家,在古希臘的巔峰時期,一直在與古希臘爭奪地中海的霸權地位;羅馬崛起後,則與新興的古羅馬爭奪霸權。從古迦太基建國開始,便與古希臘就地中海沿岸的西西里、薩丁尼亞、義大利南部發生一系列戰爭,史稱希臘-布匿戰爭。這場戰爭並沒有分出勝負,古迦太基在地中海西部建立霸權,古希臘則稱雄於東部。

大約前3世紀,由於古羅馬的崛起,古迦太基與羅馬發生戰爭,史稱布匿戰爭。布匿戰爭共發生三次,在布匿戰爭裡,羅馬和迦太基都損失極為慘重,最終以古羅馬的勝利告終,古迦太基失去了除北非領土之外的所有領土。前146年,古羅馬終於攻破迦太基城,標誌著古迦太基的滅亡。

真正讓迦太基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就是和羅馬發生的三次「布匿戰爭」,雖然三次和羅馬交戰一次都沒贏。

第一次布匿戰爭(前264年-前241年),主要是在地中海上的海戰。開始在西西里島交戰,接著羅馬進攻迦太基本土,迦太基被打敗。

第二次布匿戰爭(前218年-前201年),三個中最著名的戰爭。迦太基主帥漢尼拔率6萬大軍穿過阿爾卑斯山,入侵羅馬。羅馬則出兵馬賽切斷漢尼拔的補給,此時迦太基國內矛盾激發,漢尼拔回軍馳援,羅馬乘機進攻迦太基本土。迦太基戰敗,喪失全部海外領地,交出艦船,並向羅馬賠款。

第三次布匿戰爭(前149年-前146年),這是一場羅馬以強凌弱的侵略戰爭。羅馬主動進攻,長期圍困迦太基城,迦太基不甘被進攻,於是奮起作戰。可惜最後迦太基戰敗慘遭屠城,領土成為羅馬的一個省份——阿非利加行省。

漢尼拔在軍事上的主要成就

漢尼拔為人所熟知的事跡,除了最後的服毒自殺,主要就是:

1 戰略上從北方打擊羅馬

2 坎尼戰役對羅馬的大勝

3 扎馬戰役對羅馬的惜敗

然而如果分析下漢尼拔開戰前,自身所處的地位與實力,與羅馬勢力進行一個強弱對比。就不難想像到,漢尼拔此人的強悍之處。

其實單從上面的幾次戰績來判斷,很難清晰地看出漢尼拔的在戰略上的高明之處,一個北非的國王又為什麼會被西方稱為戰略之父。

為什麼漢尼拔是戰略之父?

第一,從外交上孤立敵人(和孫子兵法的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不是很像)。漢尼拔精通各種語言,尤其精通希臘語和拉丁語,還有高盧語。這樣不僅僅是為了指揮他手下不同民族不同風俗的僱傭軍,還是為了和羅馬周邊國家、民族結盟,從外交上孤立羅馬。「從外交上孤立敵人,儘量爭取可能的盟友」這個思想是漢尼拔第一次有目的有計劃的實施的(以前希臘人這樣做過,可是他們都只是局部的、習慣性的做)。在戰前漢尼拔和希臘地區的城邦達成了一起進攻羅馬的盟約,他還派遣了大量的信使,和剛被羅馬徵服的高盧人達成了盟約。所以一開戰,羅馬人便同時在西西里、希臘還有伊比利亞開戰,三面作戰使得羅馬人遲遲不能集中兵力取得一個戰場的勝利。

第二、模糊的國界線,軍隊就是國家的邊境(此觀點在古今中外俘獲大批粉絲)。這個戰略思想在西方影響了非常的廣泛,連如今美國的國家戰略「境外戰爭」都是這種戰略思想的現代版。漢尼拔考慮到了戰爭對國家經濟的破壞和平民的危害,所以他才不惜一切把戰爭引向羅馬本土,從而最大化的削弱羅馬人的戰爭潛力,而減少迦太基的損失。這個思想的指引下,漢尼拔完成了那場史無前例的大規模行軍,哪怕部隊不斷逃跑、減員嚴重、道路不通、土著騷擾不斷,漢尼拔也沒有放棄,從而達到了出奇制勝的效果。

第三、提出「分化瓦解」的戰略思想。和外交孤立不一樣的就是他的對象是自己當前的敵人而不是可能的盟友,這在以前「敵人是敵人,朋友是朋友」的西方是從來沒有過的,甚至以後都出現的非常少。他利用間諜、俘虜還有有計劃有針對的進軍從而分化了羅馬和羅馬同盟間的關係,使得羅馬人一度不相信自己的附庸軍團同盟軍團,最終漢尼拔的戰略有了效果:義大利第二大城邦卡普阿倒向漢尼拔。但是由於漢尼拔得不到本土的支援,他沒有足夠的兵力保護這些倒向自己的同盟,所以這個戰略還是失敗了。

第四、信息的獲取和間諜的應用(這個就不多講了,我仿佛聽到我樓上傳來一陣陣電報聲...)。漢尼拔之所以能夠百戰百勝,在異國他鄉、別人的老家門口縱橫馳騁16年,就是漢尼拔意識到了信息的重要性。漢尼拔在開戰前就對羅馬派出了大量的間諜並且派出了大量的信使聯繫周邊國家。開戰前漢尼拔已經和山南高盧的一些部落達成了盟約並且當時的希臘、愛琴海諸城邦達成了一起進軍羅馬的盟約(儘管後來希臘人不敢進軍,但是還是拖住了大量的羅馬軍隊在邊境)。並且漢尼拔還派遣了大量的間諜和信使進入羅馬,刺探軍情,離間羅馬人和羅馬同盟的關係。漢尼拔在義大利的進軍路線連羅馬人都覺得不可思議,那是因為漢尼拔知道羅馬人不知道的道路,這就是間諜的作用。令人津津論道的特拉西米若湖戰役之所以能夠按照漢尼拔的部署,就是因為在此之前漢尼拔巧妙地穿越了大草地,越過了羅馬重兵把守的大路,把羅馬軍團甩在了後面。所以羅馬人怕漢尼拔進軍虛弱的羅馬,不得不在後面緊緊追趕、急於求戰,從而掉入了漢尼拔精心設計的戰場。

第五、僱傭軍制度。漢尼拔在其戰爭中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其軍隊中有很多的僱傭軍,早在遠徵義大利之前,漢尼拔就在西班牙徵集了一支優秀的善於作戰的僱傭軍部隊為其戰略目標服務。

第六、最早將大象應用於戰爭領域。

相關焦點

  • 漢尼拔的悲劇和迦太基的沒落
    一些網上的聲音並不理解TikTok面對川普封殺所做的努力和犧牲。有人認為TikTok應該直接退出美國市場,專注國內發展,也有人不認同字節跳動的全球化嘗試。這讓人想起那位被拿破崙奉為「戰神」的迦太基名將漢尼拔。 迦太基位於北非,跟強盛的羅馬一度勢均力敵。
  • 書摘|迦太基必須滅亡:天才漢尼拔為何救不了祖國?
    對撒丁島人來說,其與羅馬人的關係並不比與迦太基人的關係更親密,直到前177年,羅馬才對撒丁島人取得了大勝。羅馬感興趣的主要是撒丁島的戰略位置,擁有它就能夠保證對整片第勒尼安海海域的控制。他們渴望得到的不是整座島嶼,而是其海岸線,要保證其海港不受海盜以及迦太基戰艦的威脅,因為這些海港可以為羅馬人的艦隊提供補給。如此一來,羅馬就開始有意識地按照控制海洋的原則來制定他們的地中海戰略。
  • 開場勢如破竹,為何還輸了第二次迦太基戰爭?漢尼拔:小看了羅馬
    漢尼拔:背水陣、火牛計我都會用》一文,我們明白漢尼拔不缺謀略,那麼為何漢尼拔再第二次迦太基戰爭中,還是以失敗告終?我們首先要明白漢尼拔的第一步戰略,漢尼拔進入羅馬之後,採取的是分化瓦解戰術。這裡我們可以從以下事例中看出,再拉西美諾湖之戰之後,他很仁慈地對待羅馬的同盟者,沒有勒索贖款而釋放他們回家去,以便安撫他們的市鎮。
  • 發音不準帶來的災難,迦太基軍隊陷入絕地!漢尼拔如何突圍而出?
    無獨有偶,時隔六十餘年,即公元前217年,遠離中華萬裡之外,在今天的義大利半島上,羅馬和迦太基兩軍對壘的第二次布匿戰爭中,迦太基的統帥漢尼拔(公元前247-公元前183),也使用火牛陣從羅馬軍團的包圍中突圍而出。二次布匿戰爭開始時,漢尼拔率六萬迦太基軍隊由西班牙出發,行程千餘裡,越過阿爾卑斯山,出現在義大利的波河平原上,連續大敗兩支羅馬人的軍隊。
  • 迦太基人的璀璨之星——漢尼拔
    漢尼拔出生在迦太基的一個軍事貴族家庭,他出生的時候,正值羅馬和迦太基在地中海上的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束的時候,這場戰爭讓地中海西部強國迦太基實力大損,此消彼長,羅馬的實力則蒸蒸日上,漢尼拔的命運也似乎已經註定要為迦太基的霸權而戰。
  • 戰略之父-漢尼拔.巴卡
    從中可以看出,羅馬在海軍方面是遠遠弱於迦太基的,主要原因還是當時的羅馬有太多的陸地上的事情要處理,海洋對他們來說還是無暇顧及的世界。而羅馬和迦太基在西西里島上多次較量後終於意識到,如果不切斷迦太基的供給,這場戰爭永遠無法結束。至此,羅馬人終於意識到了發展海軍的重要性,也由此與迦太基人的較量從陸地移到了海上。
  • 還原真實歷史《全面戰爭:競技場》迦太基特色兵種介紹
    《全面戰爭:競技場》遊戲中迦太基派系還原於歷史上羅馬崛起前地中海沿岸的霸主:由腓尼基人建立的迦太基城邦。迦太基將領,被稱為西方戰略之父的漢尼拔可以由你選用作為將領出戰。
  • 羅馬與迦太基人最後一戰史稱「扎馬之戰」
    羅馬與迦太基人最後一戰史稱「扎馬之戰」。在這次大戰役前,雙方曾一度進行和談,可是合約很快就被撕毀了。扎馬之戰爆發的準確時間可以根據日食發生的日期推算出來。因為戰鬥進行到最關鍵的時候,曾經發生了一次日食。生活在迦太基境內的努米底亞人倒向了羅馬,他們的騎兵明顯強過迦太基軍。
  • 作為羅馬的最強對手,迦太基的覆滅為何如此徹底?
    極盛時期的迦太基在非洲北部、西班牙南部、撒丁島以及西西里島上都擁有商業殖民地,可以說 擁有了整個西地中海的制海權,勢力盛極一時。 圖/迦太基古城 可以說,迦太基人是真正意義上「逐銅臭之利」的商人,沒有什麼強大的文明可言。
  • 「一生只敗一仗」的漢尼拔,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後次戰敗!
    漢尼拔在義大利轉戰16載,取得了(特別是在初期)巨大的戰果,贏得了諸如特雷比亞、特拉西梅諾湖、坎尼等會戰的勝利。然而,他在徵戰中並沒有得到迦太基的大力支持。公元前207年,他的弟弟哈斯德魯巴率軍增援,結果卻在義大利北部的梅陶羅河畔戰敗而死。事實上漢尼拔在被召回迦太基之前已在義大利南部陷入困境。
  • 扎瑪戰役,羅馬決勝的關鍵之戰,迦太基強國之夢的最後掙扎
    西庇阿之所以要與努比底亞結盟,除了想要藉此消滅迦太基在西班牙的軍隊外,還希望可以以西班牙為墊腳石,把戰爭擴展至非洲,徹底徵服迦太基。公元前205年,漢尼拔軍隊由於被羅馬人切斷補給,已經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了,被壓縮到了義大利最南邊。西庇阿在西班牙取得勝利後回到了義大利,當選了羅馬的執政官。
  • 力敵強敵漢尼拔的羅馬群英
    作為西方歷史上最具威名的統帥之一,名將漢尼拔不可謂不有名,而說到漢尼拔的失敗,大多數人,要麼會歸功於羅馬名將西庇阿,要麼就歸功於羅馬獨裁官費邊,或者兩者兼而有之。但是,在西庇阿崛起之前,即使有費邊制定了成功的拖延戰術,羅馬共和國也必須要有直面漢尼拔大軍的支柱存在,而正是這批人,為羅馬共和國爭取了寶貴的生存時間,為擊敗漢尼拔奠定了基礎。
  • 迦太基:一個海上帝國的興衰
    迦太基人崇拜許多神,在宗教方面,他們很開放包容。作為腓尼基神來說,迦太基人主要崇拜巴力神。這個神源自中東,是迦南神話中的暴風與雷電之神,是地位最高的神。那位第二次布匿戰爭中的名將漢尼拔•巴卡與巴力的關係密不可分,漢尼拔的意思是「巴力是仁慈之主」而巴卡是「雷電」。從神職上看來,巴力和古埃及的戰神賽特可能會有互相影響的關係。
  • 坎尼會戰,名將漢尼拔是如何打出這場經典殲滅戰的?
    迦太基由於失去了西西里島,開始向歐洲西部的伊比利亞半島發展,這時期,迦太基閃現出了一位耀眼的軍事天才--漢尼拔。公元前218年4月,漢尼拔率領一支九萬人的軍隊開始遠徵義大利,這支軍隊主要由迦太基人和在伊比利亞半島徵召的僱傭兵組成,包括1.2萬名騎兵和37隻戰象。漢尼拔無視羅馬的警告,跨過埃布羅河,向東北進軍,羅馬宣布開戰,第二次布匿戰爭爆發。為求兵貴神速,漢尼拔選擇在冬天翻越阿爾卑斯山脈,突然出現在羅馬本土義大利平原上。
  • 坎尼會戰,奠定漢尼拔歐洲四大統帥的成名之戰!
    布匿戰爭共發生了三次,結果是迦太基被滅,迦太基城被夷為平地,羅馬獲地中海西部霸權。雖然迦太基滅亡了,但是迦太基的統帥漢尼拔還是得到了歐洲史學界的認同,其原因就是來自於這場坎尼會戰。第一此布匿戰爭之後,羅馬雖然奪回了西西里島,成了地中海區域最強的國家,但是經過二十多年的戰爭,已是元氣大傷,於是和迦太基啊籤訂合約,兩國罷兵。迦太基由於失去了西西里島,開始向歐洲西部的伊比利亞半島發展,這時期,迦太基閃現出了一位耀眼的軍事天才--漢尼拔。
  • 同樣被羅馬徵服,為何迦太基消失無蹤,希臘卻留下文化
    為了賺錢,腓尼基人和迦太基人會不懼危險遠赴他國。但在當時的人們看來,迦太基人只知道賺錢,沒有娛樂,就像「灰頭土臉的驢子」。希臘傳記作家普魯塔克在自己的作品中寫道:「赴湯蹈火、辛辛苦苦賺來的錢,卻捨不得花一分,這不就和驢子為了搬運燒洗澡水的柴火而弄得灰頭土臉,到頭來卻不能洗澡一樣嗎?」當時人的評價並不是無依據的胡說。
  • 他們都這麼拼了,你有什麼理由不努力
    你有沒有聽見過雪花飄落在屋頂上的聲音?你能不能感覺到花蕾在春風裡慢慢開放時那種美妙的生命力?你知不知道秋風中常常都帶著種從遠山上傳過來的木葉清香?」這是一個熱愛生命的人,一個讓人肅然起敬卻又不會覺得他太過遙遠的人——高處不勝寒的,是西門吹雪,不是他,「四條眉毛」的好基友,花滿樓。作為江南花家的子弟,他本可騎馬倚斜橋,滿樓紅袖招。
  • 《沉默的羔羊》中的經典形象,漢尼拔
    關於片名其實英文的意思是《羔羊的沉默》,而中文譯為《沉默的羔羊》,冷眼一看似乎中文翻譯的沒有錯誤,但如果你看過電影,就會知道,英文的意思就是羔羊的沉默——女探員夢裡的羔羊們終於沉默,不再哀嚎,她的內心得到了平靜。而這段經歷是漢尼拔一直想在斯塔林探員身上尋找的秘密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