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8月6日晚,美國總統川普籤署行政命令,宣布45天後禁止美國個人或公司與TikTok母公司字節跳動進行交易。這被認為是美國對字節跳動全球業務的全面封殺。在此之前,川普已經同意由一家美國公司接管TikTok在美業務。
一些網上的聲音並不理解TikTok面對川普封殺所做的努力和犧牲。有人認為TikTok應該直接退出美國市場,專注國內發展,也有人不認同字節跳動的全球化嘗試。這讓人想起那位被拿破崙奉為「戰神」的迦太基名將漢尼拔。
迦太基位於北非,跟強盛的羅馬一度勢均力敵。公元前218年,漢尼拔挺進到義大利腹地,甚至有望攻克羅馬城,但他的遠徵並未得到國內的支持,最後難以為繼。國內輿論的短視,讓漢尼拔撤回北非本土,後又因為政敵和輿論的內外打壓,出走小亞細亞。羅馬共和國的真正目標不是漢尼拔,而是迦太基,乃至整個地中海世界。
圖:漢尼拔像
沒有人走過的路
迦太基是一個傾向於和平的商業民族,以航海和貿易為主,跟義大利半島上的羅馬共和國隔海相望,中間隔著西西里島,這是迦太基重要的糧倉。
羅馬共和國以民主制度聞名於世,設有元老院、公民大會和執政官,組成了三維政治架構。這樣的框架影響深遠,美國參議院Senate就源自羅馬時期的元老院,國會山(Capitol Hill)來源於代表古羅馬政治中心的山丘。
可以說,那時的羅馬就如同現在的美國。它擁有強大的軍團組織,不斷擾亂地中海的商業活動,阻斷交通路線,逼迫迦太基籤訂貿易協定,並且搶奪了物產豐富的西西里島。與此同時,羅馬也扮演著世界警察的角色,對周邊的城邦和部落有著很強的政治輻射力。
在漢尼拔之前,迦太基和羅馬就已經進行了一次戰爭,最後以失敗告終。他繼承了父親的權力,成為迦太基的軍事統帥,一邊負責國內事務,同時準備出徵海外。
漢尼拔集結了一支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軍隊,並用一種更加平等的關係將不同族群和語言的人們凝聚在一起。他給西班牙人放了一整個冬天的假,以示信任,並向腓尼基人承諾,給與他們公民資格。除此之外,還有眾多部落,也加入了漢尼拔的陣營。
公元前218年,30歲的漢尼拔集合隊伍,有10萬之眾。軍隊先是翻越了庇里牛斯山,又兵走險招,挺進阿爾卑斯。高大的戰象踏向積雪的群山,未知的命運需要漢尼拔的判斷力和耐心來拆解。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複雜的地形和山地部落的侵擾讓他們付出巨大的代價,失去了半數軍隊,但卻贏得戰機,打破了羅馬人的作戰計劃。
「要麼發現一條路,要麼走出一條路。」漢尼拔說。相比於羅馬軍團在陸戰領域的工程優勢,漢尼拔的特點是他的戰略思維。敏捷的行軍,往來倏忽的冒險作戰,造就了一支具有現代意味的移動化軍隊。當時的這支軍隊代表了一種嶄新的模式,讓滯重的羅馬軍團難以抵擋。
接下來的8年時間裡,漢尼拔在義大利半島取得了提基努斯河會戰、坎尼戰役等重大勝利。坎尼戰役中,羅馬傷亡慘重,死者名單包括一名共和國執政官、超過一半的軍團將領和五分之一的政府議員。漢尼拔的兵鋒直指羅馬城下,當時城裡的貴族已成驚弓之鳥,貴婦們整日以淚洗面,紛紛奔向寺廟,以秀髮拂拭神像。
漢尼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也給迦太基帶來了大量的財富和戰利品。他像是一枚嵌入義大利半島的釘子,讓羅馬兵團不可戰勝的神話徹底成為過去。羅馬人明白勝利無望,不再與漢尼拔正面交戰,而是尋求其他手段,試圖消耗和拆分這個可怕的對手。
孤掌難鳴的遠徵
公元前210年,漢尼拔37歲,創業遠徵已歷八年。這一年,他仍然取得了局部戰役的勝利,但羅馬軍團的體系核心依舊完整。雙方陷入僵持狀態。當時,漢尼拔有兩個選擇,繼續留在義大利半島,保存有生力量,或是直接撤回到迦太基本土,守成保業。
如果留在義大利的力量能夠保存下來,在維持牽制力的基礎上,漢尼拔有可能改變整體的勢力格局,將義大利半島、西班牙和北非串聯起來,成為那個時代的「國際化」巨頭,同時打造一個開放的地中海商貿格局。
而如果從義大利撤退,長期來看,將會付出遠甚於此的代價。因為羅馬共和國的真正目標不是漢尼拔,而是整個地中海。迦太基所控制的西班牙礦產豐富,是最大的一塊肥肉。漢尼拔遠徵的牽制力是迦太基得以發展的基礎。
圖:漢尼拔遠徵路線
漢尼拔需要增援。只不過,國內的輿論對他的狀況並不支持,就像現在一樣。漢尼拔一方面要應對國外瞬息萬變的戰局,另一方面也要面對國內各種各樣的陰謀論和猜忌。為什麼一定要走出去呢?為什麼漢尼拔要一直待在國外?當時流行的一個論調是,「打勝仗的將軍是不會伸手要錢的,而是送錢回國,給他的人民。」
同樣是在210年,漢尼拔的一生之敵大西庇阿出場。西庇阿家族勢力廣泛,雖然已經有兩位將領被迦太基的軍隊打敗,但整體勢力仍然雄厚。大西庇阿並不大,當時只有24歲,稚嫩的面孔給人一種溫和的假象。
雖然年輕,但大西庇阿還是取得了元老院的政治支持,負責開闢新戰場。正如當年漢尼拔從西班牙翻越阿爾卑斯突襲羅馬一樣,大西庇阿也試圖複製漢尼拔的成功模式,從義大利半島反方向奇襲西班牙,從而牽制漢尼拔。
從英雄到「叛徒」
自此之後,迦太基的格局不斷惡化。漢尼拔已經在外出徵了十五年,因為缺少增援,越來越難以為繼。羅馬人得以恢復力量,於公元前203年跨越地中海,進攻迦太基。漢尼拔只好撤離義大利,回到北非本土。
迦太基與羅馬達成了求和協議,而圍繞在漢尼拔身上的謠言並沒有終止。有人聲稱,漢尼拔無比貪婪,打仗時習慣於將戰利品據為己有。
更嚴重的指控是,漢尼拔在兵臨羅馬城下的時候,明明可以跟對方決戰,卻與羅馬達成秘密協議。沒有人提及漢尼拔當時的困境,也沒有人質疑為何不增援。叛徒、投降派,種種汙言惡語指向這位一心想要抗擊羅馬的名將。古羅馬傳記作家奈波斯曾說,「如果沒有本邦人的憎恨,那麼他似乎有可能打敗羅馬人。」
不僅如此,還有人向羅馬政府送信,控告說漢尼拔與那些反對羅馬的國家暗通往來。羅馬人對漢尼拔的慘痛記憶再次浮現,戰神一日不死,羅馬就不會安寧。他們派遣代表團,趕赴迦太基,要求將漢尼拔帶回羅馬,進行制裁。
無奈之下,漢尼拔只好流亡西亞,試圖藉助其他國家的力量繼續自己的遠徵。但遺憾的是,再也沒有哪個國家有足夠的實力和意願去挑戰羅馬的權威。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84年,64歲的漢尼拔面對羅馬人的追捕,最終服毒自盡。
然而,這並沒有讓羅馬人停止徵服的步伐。
圖:迦太基遺址
「迦太基必須毀滅」,這是當時著名的一句話。沒有了漢尼拔這樣的對手,羅馬更加肆無忌憚地向外擴張,直抵迦太基腹地。公元前146年,迦太基的城池被摧毀。據說,當時羅馬人在廢墟和田野裡撒滿了鹽,讓這片土地不再生長任何作物和草木。
迦太基失去了改寫時代格局的機會。漢尼拔也曾經無限接近過那個國際化的目標,但國內的猜忌與短視葬送了這一切,讓他的遠徵留下無盡的遺憾。相比之下,羅馬則繼續擴張,進入帝國時代,成為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絕對霸主。
博爾赫斯曾經說過,「落在庭院裡的雨,也曾落在迦太基」。現在,歷史的雨水仍然沒有終止,TikTok 的團隊也面臨著當年漢尼拔的困境。
——寫於川普頒發總統令意在封殺TikTok全球業務之際
(作者: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