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瑪戰役,羅馬決勝的關鍵之戰,迦太基強國之夢的最後掙扎

2020-12-09 從墨文筆

羅馬與迦太基之間的矛盾源於羅馬的逐漸強大。完成了義大利半島統一過後的羅馬,儼然變為了地中海區域的一大強國。在其勢力向地中海發展時,遇到了來自北非強國迦太基的阻攔。兩者之間進行了將近一個世紀之久的戰爭,因為羅馬稱當時的迦太基人為布匿庫斯,故將這一場長達將近一百年的戰爭稱為布匿戰爭。布匿戰爭分為三個階段,分別被稱為第一次布匿戰爭、第二次布匿戰爭以及第三次布匿戰爭。扎瑪戰役發生在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成為影響羅馬人結局的關鍵戰役,也是迦太基強國之夢的最後掙扎。

羅馬擴張圖

在第二次布匿戰爭前期,迦太基軍隊在著名將領漢尼拔的統率下,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坎尼會戰。漢尼拔以2000士兵是傷亡換取了羅馬78000多人,其中包括當時的執政官埃米利烏斯,眾多軍團將領,以及一百八十位羅馬元老院的元老。對羅馬造成十分沉重的打擊。後來,羅馬元老院派遣十分年輕的西庇阿作為羅馬軍統帥前往西班牙,與迦太基軍隊作戰。年輕的西庇阿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在西班牙取得了一系列輝煌戰績,之後又在伊利帕特戰中打敗迦太基取得了戰爭的決定性戰役,第二次布匿戰爭的主動權開始轉入羅馬人手中。

西庇阿在西班牙經過三年的戰爭,不但打敗了迦太基軍隊,而且還與北非的努米底亞王國結成聯盟關係,共同反對迦太基。當時努比底亞受到馬塞尼撒王國的侵襲。馬塞尼撒王國在努比底亞王去世時,乘人之危,佔領了努比底亞大片領地,引起努比底亞人民的不滿。而迦太基又與馬塞尼撒王國結盟,並且聯姻。使得繼位的努比底亞國王不僅對馬塞尼撒王國懷恨在心,而且對迦太基也充滿怨懟。

西庇阿形象

西庇阿考量過後,決定利用這個矛盾,幫助努比底亞奪回此前被馬塞尼撒王國佔領的土地,並與其結為同盟,共同對付迦太基。西庇阿之所以要與努比底亞結盟,除了想要藉此消滅迦太基在西班牙的軍隊外,還希望可以以西班牙為墊腳石,把戰爭擴展至非洲,徹底徵服迦太基。

公元前205年,漢尼拔軍隊由於被羅馬人切斷補給,已經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了,被壓縮到了義大利最南邊。西庇阿在西班牙取得勝利後回到了義大利,當選了羅馬的執政官。他看到漢尼拔軍隊雖然被壓縮到了最南邊,仍有實力與羅馬進行長期對峙,依然是羅馬的心腹大患。於是,他向羅馬元老院提議向迦太基在北非的本土發起進攻,將戰爭由歐洲引到敵國本土,迫使在義大利的漢尼拔軍隊為救援迦太基而撤退;然後再伺機將其殲滅。這一提議在b保守的元老院看來十分的冒險,竭力反對這個計劃 。西庇阿據理力爭,最後元老院同意將在坎尼會戰中剩下的兩個敗軍殘部組成的兵團交給他,同意他在情況有利的條件下,渡海進攻迦太基本部。

羅馬元老院

僅兩個人兵團的兵力想要進攻迦太基,達到使漢尼拔不得不撤退的效果是不可能的。他提出了援助要求,但被拒絕了,這個結果他沒有感到意外。他知道,在這些年長的元老們以及他的政敵們面前,僅僅是依靠口頭爭取是不可能讓他們相信他的,唯一的希望就是自己創造條件。於是,他出發去到他管轄的西西里省,接管元老院給的兩個兵團。到達西西里後,他大力募兵擴軍,加緊對新招募的以及接管過來的羅馬軍隊的操練,積極做戰爭準備;還讓他的副將先行一步,渡海秘密登陸迦太基北部沿海,堪稱當地的地形以及軍情,做好軍隊到迦太基後的補給工作。

公元前204年春,西庇阿帶領自己招募來的2.5萬名士兵,從西西里出發,渡過地中海在迦太基的北部烏提卡附近登陸。迦太基人沒有料想到羅馬人會突然渡過地中海,進攻他們的本部,所以戒備十分鬆懈,西庇阿幾乎沒有受到阻力的成功登陸,並迅速與努米底亞在北非的軍隊會合,駐紮在離烏提卡不遠的地方,接著就開始向烏提卡發起進攻。面對敵人的進攻,迦太基人反應過來,集結了2萬步兵、7000騎兵以及140頭戰象,與馬塞尼撒王國西法克斯的軍隊一起,進行反擊。在軍隊數量上,迦太基方佔據優勢。西庇阿自知兵力不足,在沒有攻下烏提卡的情況下又找到敵人援軍攻擊,不得已撤退對烏提卡的包圍,退到烏提卡東面的一個小島上,準備在那裡紮營過冬。

15世紀西方人筆下的迦太基軍隊

西庇阿撤退後,迦太基主動提出談判,締結合約,這讓西庇阿感到有機可乘,便假裝同意談判。他利用與迦太基的和談拖延時間,自己則暗中派遣使節和偵探前往迦太基軍隊探查敵情;同時也加緊時間調配兵力和物資,在陸地上強攻不下烏提卡就選擇從船上進攻,並在船上安裝攻城器械;抓緊時間做戰鬥準備

公元前202年的,漢尼拔從義大利回到了迦太基。迦太基人見西庇阿雖然派遣使節與迦太基人進行和談,但一直沒有拿出誠意,方雙的和談也隨之告吹。秋天,西庇阿率領羅馬軍隊與漢尼拔在迦太基城附近的扎瑪進行決戰。雙方擺開陣型後,迦太基首先發起進攻。80頭戰象衝向羅馬軍隊。西庇阿在迦太基戰象衝過來時,命令一線部隊突然鼓角齊鳴,喊聲四起。戰象被羅馬人突然發出的聲音驚嚇到了,許多戰象都脫離了控制,四下亂竄,有的從羅馬軍隊故意留出的通道衝到了陣型後方;有的則被羅馬士兵的投標槍擊中,受傷後逃離戰場;也有的轉身衝向迦太基軍隊。

古代戰場上的戰象

迦太基軍隊因為戰象的失控而一片混亂,西庇阿抓住機會,在迦太基人還未調節好時,下令兩翼的羅馬與努米底亞騎兵發起進攻將迦太基的騎兵逼到沙漠地區。然後羅馬步兵發起了正面進攻,很快突破迦太基軍隊的前兩道防線,但是羅馬士兵的傷亡也十分慘重。在羅馬軍隊衝擊迦太基的第三道防線時,追擊迦太基軍隊的騎兵趕回來了,在迦太基的後方發起進攻,對迦太基軍隊形成前後夾擊之勢。腹背受敵的迦太基軍隊最終還是沒能抵擋住敵人的進攻,隨即大敗,漢尼拔落荒而逃。迦太基士兵陣亡人數達2萬人,而羅馬軍隊傷亡僅5000餘人。

漢尼拔形象

結語

扎瑪戰役中,從開戰前的實力來看,交戰雙方旗鼓相當,都使用了他們當時所擁有的強大兵力,包括,步兵、騎兵、戰象等。作戰規模在古代的戰役中也算龐大,戰鬥也十分激烈;兩位指揮作戰的將軍也都十分有名,一位是被一些西方人認為是「戰略之父」的漢尼拔,一位是此前在西班牙與迦太基的對戰中獲得多次勝利的西庇阿,可謂是強強對決。

不過,在扎瑪戰役中,顯然西庇阿更勝一籌。作戰之初,西庇阿謀劃得當,指揮巧妙,由被動變為主動,將戰爭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再加上羅馬士兵的配合得當,英勇作戰,從而獲得派戰爭的勝利。這次戰役成為羅馬與迦太基第二次布匿戰爭的最後一戰,第二次布匿戰爭就此結束。另外,還有一個關鍵的點在於,開戰之前,東努比底亞的轉向了他們一方,東努比底亞的騎兵十分強悍,與羅馬騎兵組合形成騎兵上的優勢。扎瑪戰役最終決定了第二次布匿戰爭有利於羅馬的結局。

羅馬軍團

這次戰役,沉重地打擊了迦太基,再加上迦太基在西班牙的失敗此後,迦太基的國力一蹶不振,海上強國之夢徹底被羅馬人破滅,軍事力量也被徹底摧毀,而羅馬一躍成為西地中海的霸主。扎瑪戰役是羅馬發展歷史上的偉大轉折點之一,它使得羅馬跨過統一義大利的門檻。踏上的支配地中海世界的坦途,使得羅馬的對外擴張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而迦太基,戰敗後在羅馬軍隊的威脅下,籤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其國家軍隊力量的發展被羅馬嚴格限制,再也沒有實力與羅馬對抗。不久,羅馬人為了以絕後患,在迦太基人反抗外族入侵時,以迦太基違背條約為由,出兵攻打迦太基,將迦太基徹底毀滅,變為羅馬在北非的行省。

參考資料

《布匿戰爭

相關焦點

  • 羅馬與迦太基人最後一戰史稱「扎馬之戰」
    羅馬與迦太基人最後一戰史稱「扎馬之戰」。在這次大戰役前,雙方曾一度進行和談,可是合約很快就被撕毀了。扎馬之戰爆發的準確時間可以根據日食發生的日期推算出來。因為戰鬥進行到最關鍵的時候,曾經發生了一次日食。生活在迦太基境內的努米底亞人倒向了羅馬,他們的騎兵明顯強過迦太基軍。
  • 羅馬徵服馬其頓之戰,羅馬連戰連勝,馬其頓方陣為何走下神壇!
    從此,馬其頓正式變為羅馬版圖的一部分,有羅馬中央政府直轄。馬其頓的衰敗馬其頓位於希臘東北部,在希臘其他各邦進入高度繁榮之時,馬其頓還只是當時人們認為的蠻夷之地。馬其頓真正進入大眾眼帘並且被記住,得益於馬其頓年輕而又神勇的王——亞歷山大。
  • 漢尼拔坎尼大勝後,為何未能佔領羅馬?
    坎尼之戰拉開序幕第二次布匿戰爭在迦太基和羅馬人之間爆發後,兩支大軍在坎尼平原上展開了你死我活的拼殺。他們之間為了贏得整個地中海地區的控制權,雙方不得不殊死相搏。坎尼會戰是第二次布匿戰爭的著名戰役,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役之一,使漢尼拔成為戰神。
  • 開場勢如破竹,為何還輸了第二次迦太基戰爭?漢尼拔:小看了羅馬
    漢尼拔:背水陣、火牛計我都會用》一文,我們明白漢尼拔不缺謀略,那麼為何漢尼拔再第二次迦太基戰爭中,還是以失敗告終?我們首先要明白漢尼拔的第一步戰略,漢尼拔進入羅馬之後,採取的是分化瓦解戰術。這裡我們可以從以下事例中看出,再拉西美諾湖之戰之後,他很仁慈地對待羅馬的同盟者,沒有勒索贖款而釋放他們回家去,以便安撫他們的市鎮。
  • 你可以不知道迦太基,但你必須要知道漢尼拔?
    迦太基主帥漢尼拔率6萬大軍穿過阿爾卑斯山,入侵羅馬。羅馬則出兵馬賽切斷漢尼拔的補給,此時迦太基國內矛盾激發,漢尼拔回軍馳援,羅馬乘機進攻迦太基本土。迦太基戰敗,喪失全部海外領地,交出艦船,並向羅馬賠款。第三次布匿戰爭(前149年-前146年),這是一場羅馬以強凌弱的侵略戰爭。羅馬主動進攻,長期圍困迦太基城,迦太基不甘被進攻,於是奮起作戰。
  • 迦太基人的璀璨之星——漢尼拔
    漢尼拔出生在迦太基的一個軍事貴族家庭,他出生的時候,正值羅馬和迦太基在地中海上的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束的時候,這場戰爭讓地中海西部強國迦太基實力大損,此消彼長,羅馬的實力則蒸蒸日上,漢尼拔的命運也似乎已經註定要為迦太基的霸權而戰。
  • 漢尼拔的悲劇和迦太基的沒落
    這讓人想起那位被拿破崙奉為「戰神」的迦太基名將漢尼拔。 迦太基位於北非,跟強盛的羅馬一度勢均力敵。公元前218年,漢尼拔挺進到義大利腹地,甚至有望攻克羅馬城,但他的遠徵並未得到國內的支持,最後難以為繼。國內輿論的短視,讓漢尼拔撤回北非本土,後又因為政敵和輿論的內外打壓,出走小亞細亞。羅馬共和國的真正目標不是漢尼拔,而是迦太基,乃至整個地中海世界。
  • 品讀《最後的戰役——解放舟山群島之戰》
    長篇紀實文學《最後的戰役——解放舟山群島之戰》,是作者劉志遠作為舟山群島戰役的親歷者,在創作《渡海戰役》《跨海東徵》之後的又一部力作。其中匯集了舟山群島戰役中的指戰員們英勇、機智、頑強、堅忍不拔、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事跡,點點滴滴,由淺入深,匯涓出一條革命前輩亮劍舟山的輝煌軍史之河。
  • 書摘|迦太基必須滅亡:天才漢尼拔為何救不了祖國?
    但從波利比烏斯時代開始,歷史學家們為了避免把這座城市與迦太基母邦搞混,經常稱其為「新迦太基」,也就是「新的新城」。哈斯布魯克為確保人們能感受到他的存在,在該城所在地的山丘上為自己建造了一座宏偉的宮殿。更重要的是,從北非前往卡塔赫納極為便利,卡塔赫納於是成為連接迦太基與西班牙一系列港口與堡壘的關鍵紐帶。
  • 作為羅馬的最強對手,迦太基的覆滅為何如此徹底?
    文/王凱迪 羅馬帝國的崛起建立在徵服環地中海的各個文明的基礎之上,與至今仍然被世人視為西方文明濫觴的希臘完全不同的是,曾經一度給羅馬帶來滅頂之災的北非強邦迦太基,卻在被羅馬徵服之後被世人所遺忘。無論是從民族文化還是歷史遺蹟來看,迦太基人就像是瞬間消亡於歷史之中。
  • 西方歷史上十大很少被人提及的戰役,你知道多少個?
    汪達爾艦隊擊沉了100多艘羅馬船隻,約有10000名羅馬士兵在戰鬥中喪生。這場戰役使得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成為必然。由於無法獲得非洲的資源,西方無法維持一支強大的軍隊來擊敗其眾多的敵人。無論從哪方面來說,這都是結束的開始。 8.
  • 同樣被羅馬徵服,為何迦太基消失無蹤,希臘卻留下文化
    希臘文明依舊是後世之人關注和研究的重要課題,迦太基則僅作為羅馬的被徵服者而捎帶被提及。同為被羅馬徵服的城邦,其結局為何如此大徑相庭?油畫《摧毀迦太基》作者:19世紀畫家愛德華·波音特 畫中羅馬士兵正用投石器攻打迦太基城門迦太基:兩千八百多年前的地中海女王迦太基是兩千多年前擅長經商的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的一個貿易城邦,其中心區域即現在的突尼西亞首都所在地,隔著地中海和羅馬遙遙相望。
  • 發音不準帶來的災難,迦太基軍隊陷入絕地!漢尼拔如何突圍而出?
    無獨有偶,時隔六十餘年,即公元前217年,遠離中華萬裡之外,在今天的義大利半島上,羅馬和迦太基兩軍對壘的第二次布匿戰爭中,迦太基的統帥漢尼拔(公元前247-公元前183),也使用火牛陣從羅馬軍團的包圍中突圍而出。二次布匿戰爭開始時,漢尼拔率六萬迦太基軍隊由西班牙出發,行程千餘裡,越過阿爾卑斯山,出現在義大利的波河平原上,連續大敗兩支羅馬人的軍隊。
  • 坎尼會戰,奠定漢尼拔歐洲四大統帥的成名之戰!
    坎尼會戰,發生於公元前216年,是迦太基主帥漢尼拔對羅馬軍隊一次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是世界戰爭史上一次經典的殲滅戰。這場戰役中,漢尼拔率3萬3千名士兵在冬季翻越阿爾卑斯山脈,進入義大利境內,隨後在坎尼城與8萬7千人的羅馬軍團相遇,雙方展開激戰,漢尼拔以損失1萬六千人的代價,擊敗了羅馬軍團,殲滅7萬8千人。
  • 通往徵服者之路:漢尼拔經典戰役之坎尼會戰復盤(三)
    可以說,在坎尼之戰發生時,尚不成熟的羅馬「線式戰術」,完全名不副實,除了完成基本的前後列部隊輪換完,並無力起到更高層次的戰術作用。可以說,直到BC3世紀之前,羅馬人反而都是戰場上騎兵佔優的一方,比如在對抗薩莫奈軍隊時,羅馬及其同盟騎兵就往往處於有利的一方;在一些戰役中,薩莫奈騎兵甚至完全沒有出場的記錄,很可能是因為他們剛開戰端就被絕對數量優勢的敵軍騎兵驅逐了。而在對抗凱爾特騎兵時,羅馬騎兵的表現也不算差,在BC295年決定性的森提烏姆會戰中,兩翼的羅馬、拉丁同盟和坎帕尼亞騎兵,都在對抗凱爾特、薩莫奈騎兵的戰鬥中獲勝。
  • 《中途島之戰》和《決勝中途島》哪部更好看?
    2019年,一部美國大片《決勝中途島》上映了。火爆的戰鬥場面,現代技術的再現形式,讓觀眾大呼過癮。這部電影翻版了1976年版的《中途島之戰》。兩部影片有很多共同之處,也有很大的不同。其實,76年版的中途島之戰,也有很多可取的地方,比如影片的長度為2個多小時,較好地交代了整個戰役的過程,而且影片中對於雙方運用戰術與輪番轟炸的情節講述的更加具體,還借用了一些歷史資料,顯得十分真實。2019年版中途島之戰,情節被大大壓縮,有些倉促,場面大於敘事。中途島之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大海戰。
  • 在陸地上無敵的羅馬士兵,結果在海戰上吃了「大虧」
    該條約規定:「羅馬人及其聯盟不應航行過美麗海角(位於迦太基城以北不遠—引者)」,如被暴風雨或被敵人趕到那裡去,除修船、奉獻犧牲外,不得購買任何東西,「不能在那裡停留五天以上」;羅馬船隻上因出賣貨物到利比亞、撒丁的人,要有書記的介紹和國家的擔保;在這個前提下,迦太基不加害羅馬及拉丁城市的人;迦太基保證不佔領羅馬及脫離羅馬的拉丁城市,不在拉丁姆修建任何工事。
  • 陸戰所向披靡,海戰卻節節敗退,羅馬人仍舊擊敗迦太基掌控西西里
    但是迦太基的這種興盛和戰略位置在給自己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引起了旁人的注意。最終在數次戰爭之後,迦太基並沒有敵得過羅馬的侵襲而最終消失在歷史的進程中。而這三次的布匿戰爭為什麼會發生呢?同時在這系列的戰爭中,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 迦太基:一個海上帝國的興衰
    迦太基人崇拜許多神,在宗教方面,他們很開放包容。作為腓尼基神來說,迦太基人主要崇拜巴力神。這個神源自中東,是迦南神話中的暴風與雷電之神,是地位最高的神。那位第二次布匿戰爭中的名將漢尼拔•巴卡與巴力的關係密不可分,漢尼拔的意思是「巴力是仁慈之主」而巴卡是「雷電」。從神職上看來,巴力和古埃及的戰神賽特可能會有互相影響的關係。
  • 力敵強敵漢尼拔的羅馬群英
    此後,漢尼拔以2萬6千人左右的部隊,通過四場主要戰役,即提契諾戰役、特雷比亞戰役、特拉西梅諾戰役以及坎尼戰役,粉碎了當時羅馬共和國寶貴的有生力量,將羅馬人的大本營、義大利半島的力量對比一下逆轉。為此,羅馬軍隊對漢尼拔的軍隊打起了陣地戰,公元前212年,羅馬共和國投入6個軍團進攻漢尼拔之前的老巢加普亞城,同時在塔蘭託和加普亞中間安排格拉古領著奴隸軍團攔截漢尼拔,不過,羅馬人深知格拉古的軍隊被突破也不過是時間問題,因此,圍攻加普亞的6個軍團,只能在圍城的地方修建營壘,以包圍戰圍困加普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