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哲學與學校教育專欄|潘小慧教授《兒童哲學:讓兒童成為良好的思考者》

2021-12-27 思考拉兒童哲學研究中心

「我們離『最好的教育』還差一個兒童哲學。」在網絡上看到的這句話雖有誇張之嫌,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擊中了我們教育的真正軟肋。很長一段時期以來,因為我們的教育普遍缺乏對孩子思維能力和獨立思想的培養,缺少把哲學貫通進教育實踐的意識和方法,使得許多孩子雖然看起來很聰明,學習成績也很優秀,但是思辨能力卻嚴重不足。但是在許多歐美國家,兒童哲學都被當作極為重要的課程,對兒童進行哲學教育,就能激活兒童內心的思考潛力,從而真正成為一個會思考、有想法的人。那麼,兒童哲學的內涵與特點是什麼?兒童哲學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兒童哲學與傳統的國學教育之間是什麼關係?帶著這些問題,我們採訪了臺灣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兒童哲學研究專家潘小慧女士。

《新課程評論》:潘教授,您好!首先非常感謝您能就兒童哲學與學校教育的話題,接受我們的訪問。我們知道,兒童哲學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距今也有近半個世紀之久了,但我國中小學教師對兒童哲學的了解和運用還非常有限。甚至有一些專門研究教育的博士和青年學者對兒童哲學也不甚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潘小慧:我想,主要的原因可能在於「哲學」這個詞往往給人一種既艱深又枯燥的感覺。至於「兒童哲學」,很多人就更覺得費解了。這裡其實有兩個誤解。第一個是,認為哲學是大學哲學系師生的專利。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哲學是每一個有理性的人包括兒童的權利。哲學最可貴的地方並非一堆艱澀的專有名詞或術語,而是時時處處向生活發問的精神。而兒童在這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美國哲學家馬修斯在《童年哲學》中就說:「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第二個是,認為哲學是成人的專利。這也並非事實。思考和探索人生也是兒童具有的一項不可讓渡的基本權利。臺灣兒童哲學發起人楊茂秀教授就說:「孩子處於好奇驚異之心最活潑時,應該是哲學播種的最好時機,小孩像哲學家一樣,對自己說的話感興趣,愛去玩語言的遊戲,哲學不應該只是艱澀的名詞及想不通的弔詭而已。」《新課程評論》:的確如此。小孩子的很多發問都具有哲學意味,甚至本身就是哲學發問。比如,小孩子喜歡問各種「為什麼」。可是,當成人之後,大多數人都失去了童年那種好問的精神。我曾參與過一個文化講座,主辦方竟然讓我幫忙在小紙條上寫六七個問題,然後再把每一個問題分發給不同的聽眾,讓他們在講座結束後可以向主講人發問。為什麼我們長大後往往就對哲學或思考失去了興趣和能力?潘小慧:這其實反映了我們的教育長久以來存在的問題。大人們普遍不關心「為什麼」,不注重思考,不強調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而在乎的是成效、成績與排名。於是,那些難得冒出來的思考種子、哲學幼苗,很快就被壓抑下去了。一旦小孩子長大成人,就又變成了像他的父母和老師輩的大人。這像極了英國著名科學家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所提及的「覓母」理論。就是說,文化的基本單位,通過非遺傳的模式,特別是模仿而得到傳遞。這必須得到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與警覺,從而改變我們固有的教育理念和方式。

《新課程評論》:什麼樣的教育就造就什麼樣的人。那麼,兒童哲學究竟是一門怎樣的學問呢?它的目的是什麼呢?潘小慧:兒童哲學作為一門學術,既是哲學的一個分支領域,也是一種「兒童學」。兒童哲學的起源,是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當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教授李普曼創始的一項以兒童為對象的哲學教育計劃。也因此,李普曼被稱為「兒童哲學之父」。兒童哲學是一門探索兒童思考的學問,引導與啟發兒童原有的思考潛力,同時教育兒童學習的態度,培養他們推理、判斷、創造的思考能力,並養成隨時反省、檢視自我、為自己思考、尋求意義的哲學習慣。所以,兒童哲學的目的並非要造就兒童成為一名哲學家或決策者,而是希望通過這些思考方式鼓勵兒童去驗證自己的觀點,幫助鼓勵兒童成為一個良好的思考者,能夠為他們自己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找出自己的意義。《新課程評論》: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育就是教人學會思考。那麼,兒童哲學很顯然主要就是教會孩子如何正確、深入地思考。那麼,兒童哲學主要帶來哪些思考方式呢?潘小慧:兒童哲學的教學方式,主要就是形成一個哲學教室,這個教室就是一個「探究團體」。哲學教室除了一些教師設計的、屬於「課堂式」「主題式」的討論課程外,也強調日常生活中的哲學思考經驗。這種思考經驗乃是在日常生活中加入哲學的材料,以期引發孩子的思考,也將有助於孩子發展自己的思考模式。這種融合生活經驗的哲學思考有四大要點,有人稱為「4C思考」。(1)批判性(critical thinking),即思考自己為何這樣想、別人為何這樣想等;(2)創造性(creative thinking)思考,即探究能不能有原創性的想法,因為哲學強調的是能否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東西;(3)關懷性(care thinking)思考,當進行團體討論時,是否顧慮到他人的感受;(4)合作性(cooperative thinking)思考,有別於個人獨自的思索與探究,兒童哲學的探究團體更強調群體共同參與協作,相互激蕩出各種火花,甚至透過協商達成某種共識。這四種思考類型,可以引導孩子學習「思考的內容」「思考的方法」以及「思考的態度」。更重要的是,要讓哲學與生活融合在一起,讓孩子能夠自由自在地運用哲學的思考去面對生活的種種經驗。《新課程評論》:您說到哲學教室就是一個探究團體。探究團體應該怎麼理解?在探究團體中,教師和學生處於什麼位置?分別扮演什麼角色呢?潘小慧:探究團體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皮爾士提出的觀念,他認為哲學探究可以依照一定的程序,以團體對話和討論的方式合作完成,以達「共同思考」的目的。因為學習者在探究過程中扮演主體的角色,因此必須主動參與探究,主動思考,並且反省整個過程,親自體驗討論的內容,了解議題的內涵,才能夠得到最大的效果。這和杜威的「做中學」非常類似,就是經由自身的實際參與,學會自我學習的方法。至於教師和學生在探究團體中的角色,和傳統教育是有很大區別的。教師必須保有開放的心胸,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更要幫助學生設法找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教師的角色不再是權威者,而是顧問,給學生提供自己的經驗並和學生交換心得。教師在做好引領者、引導者、調節者和促進者的同時,通過個人不同的經驗交流,培養學習一種全面領會知識與展望未來的能力。學生在對話討論的過程中,除了可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外,更學習了如何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及尊重每個人均有公平的發言機會的權利。《新課程評論》:這樣的探究團體真的就是對傳統教育觀念的挑戰。那麼,要實現良好的對話和討論,教師的物理空間設計就應該不同於傳統的那種方式吧?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呢?第一,地點要避免嘈雜。因為嘈雜的環境讓人無法專注學習,也無法聆聽與討論。第二,桌椅不可以是固定的,應根據課程的不同需求,例如小組人數、桌椅必須可以移動、可以調整。第三,空間布置要採取圓形的或長方形的桌椅排列方式,所有參與者形成一個圓形或長方形的溝通網,使團體成員能夠舒適地、直接地、清楚地看到教室每一個成員,不僅方便討論,也有助於發現討論成員的非語言表達方式,如表情、動作等。第四,在教室設備方面,需要白板或黑板一面,以方便將討論問題寫上,並讓成員清楚地看到問題的呈現過程。探究團體中,包含教師在內的每位成員的發言權利和遵守規則的義務都是相同的。另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探究團體中每個人所使用的一些常用語式要有所變化,要更多地使用這樣一些語言。比如,「我有意見,可以現在說嗎?」「對是對了,不過,我有一點補充。」「我承認我錯了,我現在修正……」等等。這樣做,主要是讓孩子們從小形成民主素養。

《新課程評論》:這種通過對話和討論促進思維的方式,應該可以追溯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吧?潘小慧:是的。事實上,兒童哲學的產生本身就深受蘇格拉底對話的影響。柏拉圖記載了蘇格拉底早期對話當中的對話程序,這種方式並非為訓練專家,而是適用於普通人,當然可以作為兒童哲學的重要方法。蘇格拉底方法是教導學生如何進行哲學思考,而不是通過蘇格拉底方法讓學生知道許多哲學家的知識或理論。當然,兒童哲學教育的主要目的也不在於讓學生知道或記誦許多哲學家的知識或理論。《新課程評論》:是的。兒童哲學的核心目的在於激發學生的思考活力,而不是讓學生背誦更多的知識。這讓我想到當前的國學教育。國學,大部分其實都是哲學知識,比如「四書五經」,還有《三字經》《千字文》等,都蘊含著大量的哲學思考。可是,我們目前的國學教育基本都是「誦讀+講解」式的。那麼,兒童哲學的方法可以引入國學教育嗎?如果可以,應該如何與國學教育結合呢?潘小慧:兒童哲學與國學教育當然可以結合。國學經典是教育內容的部分,但是在方法上,可以使用兒童哲學的方式。這就和之前傳統的讀經、講解等方式非常不同。因為會引入兒童哲學強調的討論、引導,會將兒童帶入哲學探究團體的模式,然後再帶入蘇格拉底對話的模式。舉個例子,比如我們要教孩子們讀《論語》中的某一個段落,討論什麼樣的人是正直的人的問題時,傳統教育方式就是把「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這個文本讀一遍,然後再解釋一遍。但是,如果加入了兒童哲學或蘇格拉底對話的模式,那麼教師就要討論葉公的正直和孔子的正直為何會呈現出不一樣的理解,要帶領孩子們討論他們對「父為子隱」或「子為父隱」是如何理解,或者是那個父親「攘羊」時,作為子女的你們會怎麼做。這個討論應該是開放式的,不能預設標準答案。這樣的教育方式就跟傳統的讀經方式非常不同。因為真理的探究歷程需要一個帶領的過程,孩子們通過這個過程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這跟教師用灌輸的方式迫使孩子接受某一答案很不相同。孩子們在學習經典的過程當中,經典文本就會通過活潑的開放式討論,展現出自身的生命力和活力。如果從倫理教育的角度來看,跟兒童讀經相比,兒童哲學絕對優於純粹的兒童讀經。當然,並不是說每一篇經典都值得討論,當孔子跟弟子或者其他人在對話,針對一個主題有不同的看法時,這就非常適合引入兒童哲學。比如說交朋友,孔子有不同的說法。那我們在帶入這個原典的時候,就可以先問孩子們有沒有好的朋友,或有沒有不好的朋友,請他們說出來就可以進行分類,看他剛剛舉的是哪一種朋友類型,好的朋友是屬於「友直」「友諒」還是「友多聞」,還是其他的;不好的朋友屬於「友便闢」「友善柔」還是「友便佞」,接著就可以開始有所對應。這樣的教學方式與單純的讀經相比會有更好的效果。《新課程評論》:兒童哲學可以和國學教育融合,那麼兒童哲學更應該可以和具體的學科教學相融合了,是這樣嗎?如果可以融合,那應該怎麼做呢?潘小慧:這個當然可以。如果專門給學生開設兒童哲學課,還存在一定難度的話,就可以先採取兒童哲學和學科教學融合的方法,比如,和語文、數學等學科都可以融合。我可以跟你分享,我曾指導過很多小學老師在教學中使用兒童哲學,其中一個是數學老師,主要教幾何。這個老師首先把幾何課程鑽研得非常透徹,然後就採用蘇格拉底對話的模式進行教學。具體怎麼操作呢?班裡有30個學生,他將這些學生平均分為兩個組,每個組15人。這一周,先讓第一個組15人圍成小圈,讓第二個組15人在外面圍成大圈,這樣就形成一個內圈和一個外圈。內圈的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進行發言、對話和討論,外圈的學生主要是聆聽。到了下一周,內圈和外圈的學生再對換一下。如此這樣反覆。六個星期之後,效果就出來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濃厚了很多,學習的主動性也強了,學習成績自然也提高不少。《新課程評論》:這樣確實很好,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感。那麼,教師的角色應該就變了,和傳統課堂中的教師應該會有很大不同。另外,並非所有的課都需要這樣來上吧?是否應該在內容上有所選擇?潘小慧:是的,在這種探究團體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成為引導者而不再是灌輸者,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是讓學生記住多少知識,而是注重對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當然,可以採用教研組集體備課的形式,大家一起討論形成更優化的、有利於學生對話和探討的教案。當然,正如你說的,不是所有的課都要採用探究團體的模式進行,也不現實。老師們需要做的,主要是選擇那些具有開放性特徵、適合相互交流和探討的話題,比如,幾何中就有一些定理的推導,是很適合這種探討方法的。《新課程評論》:在這裡面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在這個探究團體模式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有一些事先約定的規則吧?比如,外圈的學生是否需要認真聆聽做好記錄?內圈的學生如何發言?是這樣吧?潘小慧:是的。這個必須要有,而且非常重要。一般是發言前必須舉手,而且整個探究過程中同一個時間裡只能有一個人發言的聲音。開始之前,老師常常會帶領學生們一起做一個「發言球」或「發言棒」,這個「發言球」或「發言棒」傳到誰的手裡誰才可以發言。當一個學生在發言時,其他學生必須認真聽,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發問和觀點,不能嘲笑任何一種聲音。當然,插嘴是可以的,當別人發言時,你突然很有觸動想說話時,可以插嘴,但是也必須舉手,申請發言。《新課程評論》:「發言球」或「發言棒」的形式非常好!將發言規則具象化了。潘小慧:是的。「發言球」或「發言棒」其實只是一種象徵物,是一種提醒。當然,不限於「球」或「棒」,其他小物品也可以,只要是大家共同接受的,提前約定好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很好地參與到知識學習當中,更重要的是可以學會如何與人交往,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形成好公民的品格。《新課程評論》:不管是開展專門的兒童哲學課,還是將兒童哲學與各學科教學相融合,這對廣大教師都是一種挑戰,對教師個人的哲學素養、人格魅力、組織管理能力等都有較高的要求。那麼,如果一個教師想系統地學習和掌握兒童哲學,應該如何入手呢? 
潘小慧:首先的一個,可以說是最為重要的一個,就是理念的轉變。我每一次出去給教師們做關於兒童哲學的講座,第一個就是希望他們能轉變固有的教育理念,進行自我「鬆綁」,這種「鬆綁」既是認知層面的,也是精神層面的。我要讓大家知道,兒童哲學其實不只是一種方式和方法,更是一種教育哲學,它指向的是,我們到底要培養什麼樣的人。肯定不是只會死讀書,只會考試,只會拿分數的人。教育的目的是「學以成人」。什麼才是成人?要有獨立的判斷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要是良好的思考者。這是我們做教育的初衷和初心,也是兒童哲學的核心目的。每一個教師都要向蘇格拉底和孔子學習,因為蘇格拉底和孔子面對學生都是啟發引導式的,都是因材施教的,他們都認為每個孩子自身都有真理存在,不需要教師從外面強加給他。一個孩子生命中本身的真理沒有展開,那是他還沒有遇到一個好的引導者。《新課程評論》:您說得太好了。學習兒童哲學,第一步就是要建立正確的理念,要明白哲學不是一套固定的知識體系,兒童哲學並非給孩子們灌輸這些知識體系。兒童哲學指向的是好教育,以及教育的本質。那麼,正確的理念建構起來之後,下一步怎麼做呢?潘小慧:下一步就是了解兒童哲學的探究團體,掌握探究團體的組建方法和主要特點。這個在前面已經有過介紹了。至於第三步,就是學習蘇格拉底對話的模式。蘇格拉底對話有一套程序或者說步驟,基本分為五個步驟:第一,決定回答的問題。這是老師提前設計好的。第二,是搜集與主題相關的案例,也是學生的具體生活經驗,讓每一個學生都來回答。比如,如果主題是「公平」,就讓孩子們舉出在生活中遇到的自己認為體現公平或不公平的實例。第三,是選定一個適當的案例,作為進一步分析的基礎。第四,就是制訂一個普遍的定義。每個組把自己組的定義寫出來,讓所有人都看得到,方便大家討論。第五,檢視並修正定義。也就是關於主題讓大家形成一種共識。《新課程評論》:這個步驟很清晰,但是必須嚴格按照這個步驟和程序走嗎?潘小慧:不必完全按照這個步驟走,在教學過程中選幾個即可,比如第二個和第四個,都很容易操作,而且會很有效。至於要注意的問題,就是教師選的主題一方面可以體現出「大哉問」的特點,比如關於公平、關於幸福、關於誠實等,但另一方面,討論的具體問題要形象、易懂,不能太抽象。另外,兒童哲學是一個非常廣闊的領域,若要系統地學習,一定要讀一些專業的書籍,比如李普曼的《教室裡的哲學》和《靈靈》,馬修斯的《童年哲學》和《哲學與小孩》等書。當然,也可以讀我的《兒童哲學的理論與實踐》一書。

《新課程評論》:好的,潘教授。非常感謝您能接受我們雜誌的專訪。



註:本文刊發於《新課程評論》2021/1「兒童哲學與學校教育專題」欄目。訪談者為《新課程評論》雜誌編輯部主任餘孟孟,歡迎關注此專欄的後續文章。

文/潘小慧

臺灣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評新課程,論大教育。《新課程評論》設置「名家」「專題」「研究」「縱橫」「弦歌」「環球」等欄目,刊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領域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以理性、建設性助力教育發展,展示一線教育教學成果,加強學術交流對話。
通訊地址: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營盤東路3號新聞出版大廈2樓

相關焦點

  • 【專欄】兒童哲學的內涵、歷史沿革與意義
    目前兒童哲學在主要國家和地區都建立了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組織,如覆蓋澳大利亞、紐西蘭和新加坡等國的「澳大利亞哲學在學校協會聯盟」(FAPSA)、歐洲兒童哲學促進基金會(SOPHIA)、英國哲學探究與教育反思促進協會(SAPERE)、拉丁美洲兒童哲學中心(CELAFIN)、財團法人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臺灣地區)等。
  • 第五屆全國兒童哲學與率性教育高峰論壇暨少數民族兒童的教育與成長學術研討會隆重召開
    延邊大學聯合舉辦的「第五屆全國兒童哲學與率性教育高峰論壇暨少數民族兒童的教育與成長學術研討會」在延邊大學隆重舉行。」「兒童經驗、思維與有過程的歸納教學」等話題展開,聚焦少數民族兒童的教育與成長,充分展示了兒童哲學與率性教育的研究最新進展。
  • 【專題】兒童哲學與教育
    (杭州師範大學 經亨頤教育學院,杭州 311121)摘 要:兒童哲學主要是在繼承和發展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基礎上形成的,因此剖析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繫至關重要。從李普曼的自傳式記錄中即可發現杜威在實踐、藝術、邏輯等方面的思想對其創立兒童哲學產生了重要影響。
  • 兩江新區星湖學校開設兒童哲學啟蒙課
    謝承伶微笑著看學生們,道出了這堂「哲學啟蒙課」的主題: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小小的積累並不一定會讓事物越來越好,而是要考慮做事的方式、方向。學生們若有所思,連連點頭。    謝承伶告訴記者,從今年9月起,該校便在全校各個年級開設了兒童哲學啟蒙課,每周一節,每一節課講一句經典,每學期18句,6年共教授學生216句經典名句。
  • 我們離「最好的教育」還差一個兒童哲學
    正因沒有注重思維能力的培養,缺少把哲學貫通進教育理念的意識,導致中國的孩子雖然很聰明,成績也很優秀,但思辨能力卻普遍不如歐美國家的孩子們。中國人所認為虛無縹緲又「無用"的哲學課,恰恰是被歐美國家視為兒童學習的重要課程。在許多歐美國家,「兒童哲學」都被當作重要的課程,對兒童進行哲學教育,能激活兒童心靈中的思索潛能。
  • 艱深的哲學+天真的兒童=奇妙的反應 武漢一小學常設兒童哲學課
    學生每周上一節兒童哲學課,由學校的4名道德與法治教師教授,另外吸納對此感興趣的一二年級學生加入「兒童哲學閱讀」社團。在人們眼中,哲學意味著艱深難懂,為何學校要特意開設這門普適課程?面向兒童的哲學課該怎麼上,如何讓學生愛上這門課並學有所獲?楚天都市報記者進行了採訪。物質概念竟能這麼講昨日下午3時許,在光谷十一小的兒童哲學教室裡,該校305班的學生迎來了這周的兒童哲學課。
  • 學校開設兒童哲學啟蒙課 用故事教孩子學會思考
    10月31日,兩江新區星湖學校二年級1班的語文老師謝承伶帶領著學生們,正在上兒童哲學啟蒙課。▲10月31日,兩江新區星湖學校二年級一班的語文老師謝承伶帶領著學生們,在校園裡認識身邊的事物,培養孩子們的哲學思維。
  • 重要通知 | 2021年思考拉兒童哲學進幼兒園(學校)志願者招募
    ,開展兒童哲學相關活動,共同推進基於兒童哲學的教學研討與反思改進,從而為普及和發展兒童哲學教育做出自己的貢獻。為此,思考拉中國兒童哲學研究中心擬面向全國各主要城市的在校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學及哲學專業優先)及少數感興趣的社會人士,招募「思考拉兒童哲學進幼兒園(學校)」項目的志願者。
  • 招募:奧斯卡設計的兒童哲學日間營
    從兒童的觀點和經驗出發,而不同的思考方式創造反差,練習用不一樣的角度理解事情、開始覺察自我。思辨與對話,就成為了獨立思考的起點。兒童哲學歷史美英法等國情況介紹兒童哲學從美國發源,由哥倫比亞教授李普曼創立,從幼兒園一直到青少年的兒童哲學課程,在美國已有五十多年的歷史,有5000個學校開設兒童哲學課程
  • 寧姐137空中課堂|兒童哲學和成人哲學有什麼不同?——《小腦袋裡的...
    上周我們了解到,創造良好的哲學互動氛圍、運用合適的話術規避直接為孩子灌輸信息都是能幫助我們改善親子溝通的方式。爸爸媽媽們是不是覺得很有用呢?快和家裡的寶寶一起試試看吧!今天,張華教授還會為大朋友們解惑哦。事不宜遲,讓我們趕快來看看今天收到的是什麼樣的問題吧!
  • 【專欄】問題取向的兒童哲學討論 ——以奧斯卡.柏尼菲《哲學.思考.遊戲》為例(二)
    在這裡,還是要思考柏尼菲的問題討論方式跟李普曼的兒童哲學有何差異。 基本上李普曼是比較重視邏輯思考教育,認為兒童本身就可以進行邏輯思考教育, 以哲學教室為例,其認定小學五六年級生就能夠有基本邏輯推理的思考模式,所以在哲學教室的設計就是從邏輯思考來設計,這從他之後出版的教師手冊中,所列出的討論問題就可知其一二,簡言之,哲學教室是兒童版的邏輯批判思考。
  • 兒童小哲學
    就是哲學問題真諦的源泉,從某種語境上,兒童哲學不是讓孩子學哲學而是讓成人反思自己的思維。孩子每天成長就像一面鏡子,反映成人與孩子打交道的方式。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      兒童哲學探究不再僅局限於當下國內流行的兒童哲學課程既繪本課教學活動中,而是融入到兒童完整的生活世界,沙坑旁、堆滿樂高玩具的構建區,河邊草地等互動的環境中,可以隨時隨地與孩子進行智性探究
  • 繪本中的智性探究:什麼是兒童哲學繪本?
    近來,「兒童哲學」這個字眼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了教育圈和媒體的視野中。與此同時,兒童哲學不僅進入了國內的某些幼兒園、小學的課堂,也吸引了不少童書出版者的關注,市場上湧現出了一些標有「兒童哲學啟蒙」字樣的繪本。那麼,什麼是兒童哲學,兒童哲學與繪本是怎麼聯繫在一起的,究竟什麼樣的繪本才算是兒童哲學繪本呢?
  •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2019年「兒童哲學理論與實踐」暑期學校報導
    兒童哲學系列專題講座2019年7月4日,華東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劉曉東教授為大家帶來了《發現「偉大兒童」:教育學、詩學與哲學視角》和《兒童哲學課:不止培養哲學化思維》兩場專題講座。關於蘇格拉底式詰問,關於面對問題的態度,鄭教授提出以下四點:第一,我們提問並非是因為我們知道的更多;第二,並非我們問的越多就越好;第三,一切提問都是為了更好的思考而服務;第四,好的問題應該是學生覺得有意義的問題。」《哲學觀的變革與兒童哲學實踐》講座包含:「哲學觀的變革:哲學的非哲學化發展、哲學觀變革下的教育」、「教育如何面向『人』」、「何以為學:『面向人』的兒童哲學活動應如何開展」三個部分。
  • 論壇回顧|高振宇:如何運用兒童哲學構建友好型課堂?
    高振宇是杭州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教育學博士、兒童哲學研究中心主任、國際哲學與人文科學理事會(CIPSH)教席合作辦公室執行秘書、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基礎理論專委會副主任、亞太兒童與青少年哲學協會執行委員,澳大利亞坎培拉大學兼職教授,《新兒童研究》執行副主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ilosophy (國際哲學期刊)編委。
  • 【新聞隨筆】兒童哲學教育離不開老師和家長
    作為一個擁有深厚教育傳統的民族,處於孩提時代的先哲們已經懂得用「哲學眼光」看待問題。當朱熹的父親手指天空說「此為天也」時,幼年朱熹已經可以提出「天之上何物?」的疑惑;與朱熹並稱「朱陸」的陸九淵,在三四歲時深思「天地何所窮際」以至於廢寢忘食。隨著時代的進步,兒童接受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提出的「哲學追問」也是五花八門。兒童的世界有哲學,研究兒童哲學,對兒童實施相應的哲學教育確有必要。
  • 從小哲學到大哲學的課程力量 ——記平和學校兒童哲學課程見習活動
    課程中心兒童哲學教研室主任顏志豪老師(小朋友的「大黑老師」)則為大家做全程導遊與組織接待,讓我們深刻理解兒童哲學課程與平和學校「平而不庸、和而不同」辦學理念的契合,及其與平和整體課程的生成關係,並為大家現場隨堂展示小學四年級的兒童哲學課「該不該安裝犯罪掃描儀晶片」與「美與藝術:兒童畫與原始壁畫」。
  • 兒童哲學的可能性:平和校園裡的小蘇格拉底
    1977年,IAPC開始在新澤西以及其他部分地區做中小學的師資培訓,進一步推廣兒童哲學的教研成果。從世界範圍來看,兒童哲學的影響力已經遠遠超出了美國,藉助較為成熟的師資培養模式,向世界各地輸出從事兒童哲學的師資,並建立促進協會分部,進一步介入師資培養以及對兒童哲學教材做本土化改造,進而影響當地的基礎教育。
  • 臺大哲學博士的兒童哲學體驗活動——傭兵之國的秘密
    2019年春季,杭州青少年活動中心文學部開設了兒童哲學閱讀課程。課程開設以來,經常有家長來諮詢:老師,這麼小的孩子學哲學,會不會太難?會不會變得太愛鑽牛角尖?其實,兒童哲學,並不是像外人想像的那樣,講述深奧的道理,而是讓孩子們自己提問、自己思考,讓孩子們用批判性的眼光來看待習以為常的世界。
  • 以繪本為載體的兒童哲學研究初探
    一、孩子是個哲學家在第一次聽到「兒童哲學」這個概念的時候,我的腦袋裡打滿了許多問號。因為一提到哲學,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晦澀難懂的文字、枯燥無味的理論,所以我無法將兒童和哲學這兩個看起來相去甚遠的事物聯繫在一起。但通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和學習,我發現正如人們所說——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