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離「最好的教育」還差一個兒童哲學

2020-12-27 澎湃新聞

去年,一部探訪不同國家兒童教育的記錄片《他鄉的童年》火了。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一時間成了熱搜話題。

被稱為「教育最成功的國家」的芬蘭,進入了國內老師家長們的視線。

和國內小學生的學習壓力相比,芬蘭的孩子們過得簡直太幸福了……

沒有考試,沒有競爭,也沒有升學的壓力。

學習對於他們來說像遊戲一樣充滿樂趣。

「因為我們想要避免競爭

任何形式的競爭」

你以為,這種「放羊」式的培養會影響成績?不存在的!

在2012年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中,芬蘭學生的閱讀、科學成績都是歐洲第一。

更難能可貴的,他們很早就具備思辨性思維。

在被問到「什麼是成功"時,一個9歲的孩子說:「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好,平等的,沒有人是最好的。」

你聽聽!

成功、平等、自由,是多少人到成年之後也沒有嚴肅思考過的命題。

這種思辨能力,與芬蘭人注重兒童階段的哲學教育不無關係。

在芬蘭,有一種獨特的教學方式,被稱為「現象教學」:基於生活真實話題,融合各學科知識,培養孩子融會貫通的思考能力。

比如,在一所小學,三年級的學生有門主題為《時間、年齡、我》的課程。

在這門課程中,老師融合數學、生物學、藝術等多門類知識,讓孩子們理解時間的意義。

老師還會帶他們去康復中心,和老年人一起互動、畫畫、做遊戲,從而直觀地感受和思考,時間在人身上留下的痕跡。

通過這門課程,孩子們不僅能學會實用的知識,例如怎麼計算時間等,更重要的是,他們開始嘗試哲學性地思考:

什麼是時間?

我和時間是什麼關係?

為什麼人會老去?

我和他人又是什麼關係?

「他們會記得他們與這些老人的對話

了解自己是誰很重要

如果你身邊誰也沒有的話

你什麼也不是」

在開放的學習和自由的討論中,孩子們掌握了更全面的知識,鍛鍊了自己的思辨能力,看待事物的格局也更寬廣。

這樣更側重思辨性能力的課程,如果放到中國的教育環境下,有沒有可能呢?

很多家長聽到孩子的「靈魂發問」時,常常不知道如何應對。還有些家長對此視而不見,覺得"孩子還小,說多了也聽不懂」,或者認為「知道這些亂七八糟的有什麼用,又不能提高成績。」

正因沒有注重思維能力的培養,缺少把哲學貫通進教育理念的意識,導致中國的孩子雖然很聰明,成績也很優秀,但思辨能力卻普遍不如歐美國家的孩子們。

中國人所認為虛無縹緲又「無用"的哲學課,恰恰是被歐美國家視為兒童學習的重要課程。

在許多歐美國家,「兒童哲學」都被當作重要的課程,對兒童進行哲學教育,能激活兒童心靈中的思索潛能。

在法國,很多家長會帶孩子參加「兒童哲學工作坊」。他們的平均年齡在十歲以內,有的孩子甚至在三歲左右就已經開始學習了。

學習過程中,老師會充分鼓勵孩子自由發表意見,勇敢發問,從不輕易評論其回答得好不好、對不對。

等上了中學,哲學更是高中畢業會考的必考科目。

2019年,法國高考的哲學考題就有:

「人是否可能擺脫時間?」

「文化多元是否是人類團結的障礙?」

「道德是政治的最佳境界嗎?」

「承認義務是否是放棄自由?」

……

這些題目對於很多成年人來說,都有很大難度,而法國人在讀高中時,就已經在思考這麼有深度的哲學問題了。

由芬蘭和法國的教育經驗來看,從小接受哲學訓練的孩子,具備更優秀的邏輯思維能力,更善於獨立思考,眼界更加開闊,對抽象命題有自己的看法。這些素質不僅能遷移到其他學科的學習上,也讓一個人進入社會更加順利。

———從娃娃抓起———

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哲學家

有人說,孩子那麼小,他們懂什麼是哲學嗎?

答案是肯定的。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小哲學家。

平日裡,我們常聽到孩子問一些「大問題」,比如:

「我從哪裡來?」

「我為什麼要學習?」

「我為什麼不能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這些其實都是哲學問題。

稚嫩地思索,是他們與生俱來的天賦之一。

每個孩子內心深處都蘊藏著無盡的潛能,只是有些人的潛能在長大過程中有幸被激活了,而有些人則沒有。

———拒絕「填鴨」!———

兒童哲學,重在激發與啟蒙

學校的課程、課外的輔導班,大多是教會孩子一種技能,側重的是知識的灌輸。而哲學訓練更側重的是對孩子進行智慧啟蒙。

好的哲學教育就像蘇格拉底的父親在雕刻石獅時所說:「我不是在雕刻它,只是在喚醒它。」

每個孩子都潛藏著強大的理解、思考、探索的能力,讓孩子從小接觸一點哲學,不要讓這些寶貴的探索精神,在他們成長過程中輕易被應試教育和社會規則埋沒。

學習兒童哲學,其實很「實用」

說到底,哲學這東西「虛無縹緲」,學哲學到底有什麼用呢?

其實,兒童哲學能大大提升孩子整體的學習能力,好處多多:

幫助孩子認知自我和世界、完成智慧啟蒙;

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哲學思維作為主線,把孩子們學的各科零碎的知識串聯起來,形成他較完整貫通的思索方式和能力,進而將知識的學習和人生的成長連貫起來;

提升孩子的情商、社交能力……

對於家長而言,和孩子一起感受哲學的魅力,也是一樁樂事,不僅可以更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拉近親子關係,自己也能從中感悟到不少寶貴的心得。

讓孩子及早接觸哲學非常重要,然而在國內,相關的兒童哲學教育材料還相當少見。要麼太深太難,不符合孩子心理發展階段的特點,讓孩子很難提起興趣;要麼又太淺,以似是而非的故事為主導,讓孩子學後沒有收穫。

為此,三聯中讀精心籌備了《哲學啟「萌」——讓孩子受用一生的極簡哲學課》

這門課程內容按照難度,由淺入深進階設計,不會給孩子太大的學習壓力。每次課程都以一個故事,一部動漫,甚至是孩子生活中的真實經歷為引線進入,非常適合小學高年級至初中低年級的孩子及家長一起學習。

課程共有25個主題,每個主題包含哲學史上的一位大師和一個著名命題,讓孩子在生動有趣的課堂中就能領悟哲學的真諦。

課程的線索由「自我」到「他人」再到「社會」,讓孩子把視線從「我」逐漸轉移到外界。與此同時,孩子也將從「思維(intelligence)」的訓練提升至「智慧(wisdom)」的薰陶。

早鳥價:99元

原價:129元

訂購即贈

姜宇輝開設的中讀小課《小小哲學家》

打卡全部課程還可獲贈

兒童哲學名著《與兒童對話》圖書一本

還可加入課程社群+主講人每周線上直播讀書會

與姜老師和「圈內人」1V1交流

長按二維碼即可購買

����

主講人簡介

姜宇輝,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最受歡迎的教授之一,是學生口中淵博、風趣的「姜帥」。

他碩士畢業於巴黎高等師範學校,與著名的哲學家薩特、福柯是校友。

他不僅是一位哲學學者,也是一位當代藝術研究者和實踐者,從後現代哲學到前衛的聲音藝術,「最酷的哲學教授」非他莫屬。

此外,他還是一個正在上小學二年級的女兒的爸爸。在與女兒談論哲學的過程中,他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與切身體會。

他在中讀開設的專欄《姜人生哲學到底》是最受歡迎的專欄之一,播放量超過百萬次。

課程大綱

課程亮點

1

聽過這門課,就是小小哲學家

從人類童年時期的古希臘哲學開始講述,解讀25+不可不知的哲學史重大命題,從日常生活出發,親切口吻講述,零基礎也能聽得懂。

2

「紀念碑谷」式進階解讀

課程精心分為三大板塊,「自我」到「他人」再到「世界」,問題越來越大,難度越來越高,引導孩子從關照自身到關心他人、社會,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3

沉浸式聽課體驗

每小節15-20分鐘的音頻課程、方便複習的完整文稿、25張精美定製插畫,3大環節,構建立體式學習體驗,讓孩子沉浸其中。

4

1v1互動,答疑解惑

購買課程即可加入主講人所在的哲學啟「萌」群,有機會與哲學教授爸爸1v1交流,諮詢聽課疑惑,交流育兒經驗。

原標題:《我們離「最好的教育」還差一個兒童哲學》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兒童哲學與學校教育專欄|潘小慧教授《兒童哲學:讓兒童成為良好的思考者》
    「我們離『最好的教育』還差一個兒童哲學。」在網絡上看到的這句話雖有誇張之嫌,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擊中了我們教育的真正軟肋。
  • 【專題】兒童哲學與教育
    (杭州師範大學 經亨頤教育學院,杭州 311121)摘 要:兒童哲學主要是在繼承和發展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基礎上形成的,因此剖析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繫至關重要。從李普曼的自傳式記錄中即可發現杜威在實踐、藝術、邏輯等方面的思想對其創立兒童哲學產生了重要影響。
  • 【新聞隨筆】兒童哲學教育離不開老師和家長
    作為一個擁有深厚教育傳統的民族,處於孩提時代的先哲們已經懂得用「哲學眼光」看待問題。當朱熹的父親手指天空說「此為天也」時,幼年朱熹已經可以提出「天之上何物?」的疑惑;與朱熹並稱「朱陸」的陸九淵,在三四歲時深思「天地何所窮際」以至於廢寢忘食。隨著時代的進步,兒童接受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提出的「哲學追問」也是五花八門。兒童的世界有哲學,研究兒童哲學,對兒童實施相應的哲學教育確有必要。
  • 我們離精準預防青少年犯罪還差多遠
    原標題:我們離精準預防青少年犯罪還差多遠 回歸正途的門一點點關閉,通向罪惡的門一點點開啟。 父母離異、「黑戶」身份、故意縱火時因不滿14歲未被懲罰——在小山(化名)的人生裡,危險因子漸漸聚成一簇簇火苗,最終噴射出駭人的火舌,吞噬了他的未來。
  • 兒童如何學習西方哲學?法國人寫了十本普及讀物
    兒童如何學習西方哲學?       少年兒童是否需要學習哲學?同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孫周興教授這幾年發現,願意報考哲學系本科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我們現在的年輕人不喜歡哲學?哲學,這個最偉大的學問、最偉大的智慧、最好的學問沒有人喜歡。」
  • 繪本中的智性探究:什麼是兒童哲學繪本?
    真正將這種潛能轉變為一項教育改革運動,而使得兒童哲學(Philosophy for Children)在教育界和哲學界成為一個研究領域的是哥倫比亞大學哲學教授李普曼(Matthew Lipman),他在1970年代發現身邊的大學生存在邏輯混亂、表達困難的問題,而決心通過將哲學探究引入中小學課堂,從而讓孩子從小就能學會獨立思考的能力。
  • 艱深的哲學+天真的兒童=奇妙的反應 武漢一小學常設兒童哲學課
    學生每周上一節兒童哲學課,由學校的4名道德與法治教師教授,另外吸納對此感興趣的一二年級學生加入「兒童哲學閱讀」社團。在人們眼中,哲學意味著艱深難懂,為何學校要特意開設這門普適課程?面向兒童的哲學課該怎麼上,如何讓學生愛上這門課並學有所獲?楚天都市報記者進行了採訪。物質概念竟能這麼講昨日下午3時許,在光谷十一小的兒童哲學教室裡,該校305班的學生迎來了這周的兒童哲學課。
  • 寧姐137空中課堂|兒童哲學和成人哲學有什麼不同?——《小腦袋裡的...
    給張教授的一封信:我們家的小芋圓已經上二年級了,從他幼兒園老師的朋友圈看到了這個節目。時長也不長,孩子現在可以專注地看完一整期,也會在收看的同時和我討論,頗有番唇槍舌劍的兆頭,令人感動又好笑。雖然我覺得他還不是太能理解哲學是什麼,不過就像上一期張教授說的一樣,他問了我一個問題一下子就把我給問倒了——兒童哲學和大人的哲學有什麼不同呢?
  • 兒童小哲學
    就是哲學問題真諦的源泉,從某種語境上,兒童哲學不是讓孩子學哲學而是讓成人反思自己的思維。孩子每天成長就像一面鏡子,反映成人與孩子打交道的方式。我們也關注到和意識到「身體經驗」對兒童哲學探究的重要性,為我們探求其實操的遊戲策略方便家長和老師們互動,正像盧梭所言:「我們最初的哲學老師是我們的腳、我們的手和我們的眼睛」。      與幼兒一起做哲學就應當避免像成人學習般久坐,應當嘗試多種途徑調動孩子的感官,通過繪畫、戲劇、遊戲等多元化來做哲學,多角度展現兒童精神世界,這才能使幼兒園的兒童哲學賦予更多意義。
  • 【專欄】兒童哲學的內涵、歷史沿革與意義
    兒童提出並探索哲學問題是他們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並不是成人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的需要,提前透支兒童能力的一種非自然幹預;它也不是兒童偶爾為之的特殊行為,更不是只有少數出生優越家庭的孩子才有的行為,而是大多數孩子在一個相對健全的家庭和學校教育氛圍之中,自然就有的表現。
  • 80後哲學博士在小學課堂的一次教育實驗:原來,兒童天生就是哲學家
    哲學成為他和這些「10後」小學生的精神連接,他說:「當我談自我意識,這些七八歲的孩子會追問,自我的來源是什麼;當我和他們談為什麼要學習,卻發現他們既考慮詩和遠方,也會想到柴米油鹽。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而我要做的就是保持他們思考的習慣。」面臨道德困境,小學生也有自己的選擇標準「醫療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我們應當如何分配這些資源?
  • 第五屆全國兒童哲學與率性教育高峰論壇暨少數民族兒童的教育與成長學術研討會隆重召開
    延邊大學聯合舉辦的「第五屆全國兒童哲學與率性教育高峰論壇暨少數民族兒童的教育與成長學術研討會」在延邊大學隆重舉行。」「兒童經驗、思維與有過程的歸納教學」等話題展開,聚焦少數民族兒童的教育與成長,充分展示了兒童哲學與率性教育的研究最新進展。
  • 臺大哲學博士的兒童哲學體驗活動——傭兵之國的秘密
    2019年春季,杭州青少年活動中心文學部開設了兒童哲學閱讀課程。課程開設以來,經常有家長來諮詢:老師,這麼小的孩子學哲學,會不會太難?會不會變得太愛鑽牛角尖?其實,兒童哲學,並不是像外人想像的那樣,講述深奧的道理,而是讓孩子們自己提問、自己思考,讓孩子們用批判性的眼光來看待習以為常的世界。
  • 論壇回顧|高振宇:如何運用兒童哲學構建友好型課堂?
    很高興有機會來到百仕達的美麗校園,跟大家一起分享關於兒童友好的話題。我個人是長期從事兒童哲學教育的一些探索和實踐,所以我想從兒童哲學的角度來談一談如何構建一種兒童友好型課堂的實踐路徑。首先做一個全球兒童哲學發展的簡要回顧。
  • 個性化教育離我們還有多遠?
    這套教材裡,語文課本目錄後的第一頁,用整頁的篇幅寫著「we are special」(我們是特別的)。現有教育理念是個性化教育的殺手適合才是最好的尼爾認為,培養一個快樂的清潔工,遠比培養出一個精神不正常的學者要強得多。學校不強制上課,比如一個孩子,5歲到夏山學校,17歲離開時,已經在學校呆了12年,而這期間他沒有上過一節課。作為中國的家長,能接受嗎?多數中國父母認為學校書本的知識和考試分數才最重要,做任何與考試無關的事情都是不應該的。有幾個家長能夠接受孩子到12歲還不識字?有幾個家長能接受孩子從小放棄考大學?
  • 【兒童哲學第一彈】觸及寂靜
    說過2021年公號改版,會新增一些內容。
  • 兩江新區星湖學校開設兒童哲學啟蒙課
    10月31日,兩江新區星湖學校二年級1班的語文老師謝承伶帶領著學生們,正在上兒童哲學啟蒙課。    每周一節課每節課講一句經典    「花壇邊的樹怎麼長成碗口粗的模樣?」「我們的教學樓又是怎樣建成的?」謝承伶問。    「粗壯的樹木都是由小樹苗長成的。」「教學樓是一塊磚一塊磚蓋起來的。」學生們回答。
  • 基督教教育||教育哲學(一)
    我們需要去思考這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為了發展一個合乎聖經的教育哲學,我們首先需要問:我們進行基督教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我們的目的乃是培養教育良好的、表達清晰的、敬畏上帝的、舍己的和傑出的基督徒青年,他們致力於他人的益處,並努力在每一個領域表現卓越。
  • 從哲學視角來看:好的教育危險重重嗎?
    也許你會覺得這樣的問題很為難孩子,這只不過是童書媽媽兒童哲學日間營裡,Shiro老師給孩子們出的眾多問題中的一個而已。大小哲學家們又是如何看待教育、選擇與未知的呢?我們來看兒童哲學日間營主教老師Shiro的分享。從開始應用我的法國老師奧斯卡·伯尼菲博士的哲學踐行,在北京和臺北分別設計和帶領「兒童哲學」的寒暑假營,今年冬天已經進入了第三年。
  • 自閉症兒童離天才只差一步
    自閉症兒童離天才可能僅僅一步之遙。Ruthsatz說:「我們的發現說明,天才兒童與自閉症患兒有著某些共同特徵,但一些物質抑制了天才孩子們表現出與自閉症相關的一些缺陷。」   這項研究同時發現,事實上是他們超凡的存儲記憶能力提高了他們的一般智力分數,但與此同時,他們在自閉症特質測評中的分數均超過99分。   為了這項研究,研究者們通過網絡和電視上的奇人異事或是他人推薦,確認了八名神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