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過2021年公號改版,會新增一些內容。今天就來開啟這個主題——兒童哲學。實際上我應該加一個引號:「兒童哲學」,我並不想與目前大熱的兒童哲學混為一談,這只是結合了我的兒童哲學觀以及對抽象思維發展的認識所產生的一個主題。雖然我也會推薦一些正兒八經被稱為「兒童哲學繪本」的圖書,但更多時候我希望大家不要局限於這個名稱上。這樣無論是你選書的範圍,還是你內心期盼,都不會太死板。通過「聊天」促進孩子思想逐漸成熟,心靈逐漸豐滿的過程中,也能充實自己的心靈。
今天的主題,應該是「寂靜」。
這個詞有不少近義詞:安靜,平靜,寧靜。意義上均有些微差異。在這裡,我更加喜歡「寂靜」這個詞,體現出一種相對性,一種人與環境的關係。
談到關係,對於兒童首先發展出來的是一種對世間萬物普遍反應出來的「因果關係」,儘管這件事在哲學上還存在許多質疑,量子物理也對因果律形成了衝擊,但在普通人眼中,因果關係就是奠定一切基礎的邏輯之一。我們的孩子可能生下來就被我們有意無意間灌輸了因果關係,因而逐步地也可能是刻板地把事情的前因後果聯繫了起來思考。不知道這算是「幸事」還是「不幸」。
我兒子2歲看過這樣一本書《尿譁譁》。
有一組畫面是這樣的:
看第一頁的時候,我說「尿譁譁」,他說「下雨了」。
看第二頁的時候,我什麼也沒有說,他說「不是下雨」。
他看不懂文字,我也沒有指讀過,但是他自然地把前後兩頁關聯了起來,並自己推導了這裡頭的邏輯,第二頁的「雨點」其實就是第一頁的「雨點」,既然第二頁上是蟲子在尿尿,那麼第一頁上就不是下雨,所以他說「不是下雨」。
「下雨了。」
「不是下雨。」
這兩句話裡頭包含了許多話,他沒有講出來,但你能明白他想表達的「因為.所以」。
為什麼會這樣呢?研究嬰兒認知的心理學家發現,即便是幾個月大的嬰兒也能聯繫兩個時間點前後的事件,去做出簡單的因果判斷。很顯然,人生來會自動聯繫事情的前後,進行因果判斷。似乎人的基因中被植入了這樣一種認識。
看到上面兩頁畫,你不會認為兩頁沒有關聯,不會認為一頁就是在「下雨」,一頁就是蟲子在「尿尿」。無論從任何角度,你都可能會向孩子證實第一頁的「四滴雨滴」就是第二頁蟲子的「四滴尿」——哪怕這是一本無字書。
這就是人的一種慣性思考,也是兒童具有的。因而,兒童哲學,沒有什麼高大上的開始,不必要一下子深入到各個哲人的話題,什麼「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我是誰」,「我為什麼存在」,「善與惡」抑或是「卑微與高貴」,兒童哲學,著眼點是從兒童能掌握的基本邏輯入手,從最貼近他們生活的事件入手,引發他們思考,甚至有時候並不引發他們回答你的問題,而僅僅是一種思考的體驗罷了。
有這樣一個猶太民間故事,十分有意思,先給大家看第一個版本的故事,這個故事被改變成了象是一則寓言的樣子,凝練,去掉了一些繁文縟節,情緒的修飾,剩下一個時間線特別清晰的故事。
《太吵啦》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老爺爺彼得住在一個老房子裡,每天經受著床吱扭吱扭,地板嘎吱嘎吱,樹葉沙沙沙的折磨,終於有一天他忍不住去尋找村裡智慧的人,請他幫助解決這個問題。
智慧的人沒有多說什麼,讓彼得弄一頭母牛來,雖然彼得有疑惑,但是也照辦了,接著事情一發不可收拾,母牛叫,彼得苦惱,智慧的人一次又一次讓他去弄一種動物回來,這裡故事不斷地在循環重複中。可能你會覺得這樣的故事就是為了拉長篇幅,其實用一句話概括智慧的人讓彼得依次弄來了母牛、驢、綿羊、母雞、貓、狗不就行了?
然而有時候概括真達不到相應的效果,正如故事帶給你的啟發,許多事必須一遍又一遍去經歷,才會有最終的領悟。
兒童的學習也是如此,很多家長期望著一次性把知識教給孩子,怎麼凝練,什麼樣的方法更好,就怎麼講,捨不得多費些口舌與孩子互動,也不能忍受繞點遠路,覺得毫無意義。但殊不知成人越是想體現聰明,就越是失去智慧。
智慧的人最終「治癒」了彼得。
在彼得忍無可忍的時候,智慧的人讓彼得現在把所有的動物都放了吧!
我想彼得這個時候應該是非常樂意做這件事,恐怕也不需要細想裡頭的理由,在忍無可忍之時,內心希望的是趕緊回復生活的原貌——而那就是最好的。
最終彼得上床去睡覺,做了一個非常安靜的夢。
這裡頭的道理也許你不必說出來,兒童內心也模模糊糊能明白,你不妨和孩子討論討論。
另一本相對更加還原猶太民間故事的是下面這本獲得1978年凱迪克銀獎的圖畫書——
《絕妙的餿主意》
故事內容是差不多的,只是這本書描繪的細節更多,主角換成了一個貧窮而不太走運的人,一家八口人擠在一個小棚屋裡,由於夫妻吵架,孩子打鬧,生活又艱難,有一天這個可憐的人實在受不了去找長老,請他給自己出點主意。
長老一樣也是讓男人找了一些動物趕到棚屋裡和他們一起生活,這裡不同的是,男人家裡有許多人,原本也養了這些動物,只是沒有生活在一起。後面的過程是類似的,每當長老讓男人趕某樣動物到棚屋裡,他的生活就更加喧鬧更加亂七八糟,男人的確也抗議過,但是依舊照著長老的話去辦了。
這樣一次比一次更糟,儘管他內心覺得長老是不是瘋了,但一次次地遵照長老的指示去做了,直到長老讓他把所有的動物都趕出屋子,他歡天喜地地馬上去做了。
那天晚上,可憐的人得到安寧。
在他們的意識裡,屋子也變大了,連空氣都新鮮了,呼吸也順暢了。
第二天,他跑去感謝長老,感謝長老讓他的生活變得甜蜜無比,感謝長老給了他安靜,寬敞,平和而美妙的生活。
你說,這一切是誰給的呢?
在將喧鬧推向了極致後,再恢復到原初狀態,竟然感受到了不一樣的安寧。這或許就是「相對性」給人帶來的獨特感受吧。之所以每個人有這樣或那樣的認識,不過是因為各自的經歷,所知,經驗不同,因而認識就不同,大家都是在頭腦中,聯繫了各種各樣的事,有了自己的看法。
早上看到昨天文章一條評論,有個讀者說:這也太小心翼翼了吧,她給22個月大的兒子就比劃了那個手勢,沒那麼誇張吧。——這裡她用了兩個詞「小心翼翼」,「誇張」。但在我看起來,這件事既沒有什麼誇張的地方,也不需要小心翼翼。真的受到手勢困擾的孩子也不是一個兩個,是太多了,只不過人們可能沒有意識到而已。比如昨天文章發到群裡,就有不少家長這麼說👇我並不覺得為了避免困擾產生,而迴避一些不必要的「教授」是一種小心翼翼,因為這並不是一種什麼生活習慣,並不是要你躡手躡腳走路,需要你去控制什麼。但有些人覺得這是小心翼翼,那可能是因為他們更重視自己教孩子的一切,對於「教」與「不教」都看成是很大的事,似乎改變就需要費很大力氣,相對來講感官上就會覺得需要「小心翼翼」,因為要刻意控制。許多詞,諸如「喧鬧」,「安靜」都類似,人們對待同一件事,同一個場景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上面是個小插曲,現在讓我們回到今天的主題,再來看一本截然不同的繪本吧!
《愛上喧鬧聲的小婦人》
從前有個小婦人,在城市裡住慣了,習慣了城市的喧鬧聲,當她搬到鄉村的時候,雖然空間大了,寬闊舒適,但是她的心卻靜不下來.
為什麼呢?
不知道成人有沒有一種感受,如果內心特別亂的時候,環境很安靜,反而會顯得情緒更加焦躁。
上面的故事,是從喧鬧回歸安靜;而這則故事則是一個相反的過程,從安靜走向喧鬧。但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每個人都得到了屬於自己的生活的美妙感。
最終,小婦人農莊裡充滿了動物的聲音,機器的聲音,孩子們玩鬧的聲音,她終於滿足了,找到了心靈的安寧。
也許這就是雖然人們一直吐槽著「一地雞毛」的日子,但時不時還能體會到生活的溫馨與幸福。沒有矛盾反差的人生,就沒有幸福可言。到底怎樣看待「喧鬧」和「安靜」,這些詞(現象)背後你體會到的是什麼,那並不由你的「邏輯」說了算,而是由你的「心靈」說了算。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進行數學啟蒙的同時,應該進行哲學啟蒙的道理。
前面我講的這些故事,都可以用「安靜」來形容,他們獲得了最終心靈的安靜(平靜,寧靜)。他們經歷了變化,從而在反差和對比中找尋到了「安靜」。那麼下面這則故事,則讓你體會到一種更高層次的境界。假如前面的書4+歲的孩子可以講一講,那麼下面的書應該是5+甚至6+的孩子閱讀才行,甚至有的時候一名初中生才能從中體會到深意(假如他們的生活能給予他們回顧的話)。
《寂靜之聲》
一個小男孩,偶然間在一位琴師那裡得到了一個神秘的啟示——
「最美的聲音,藏在聲音之間,是寂靜。」
起初他沒有理解,小男孩就到處尋找「寂靜之聲」。
他在喧鬧的地方找不到,在安靜的屋子裡也找不到。
畫面配合那些擬聲詞,你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去想像這樣的場景。
「嗒-,嗒-,嗒-」
「嘎吱——」
當他沉浸到書中,渾然忘我,但是聽覺還靈敏的那一刻,他捕捉到了寂靜之聲。
這是一種難以用語言描繪的狀態。「渾然忘我」,我只能這麼形容,由於「忘我」,身心靈仿佛融入環境,對環境之聲反而更加敏感,你可以說聽覺變得異常靈敏,因為心靈特別充盈。
這樣的書,不僅僅需要你講,你和孩子聊,更需要去體驗,可能你需要帶著孩子去爬山,站在山巔聽鳥鳴與風聲,或是帶著孩子去湖泊,聽石頭撞擊水面的聲音,或者站在圖書館的走廊上,聽腳步聲,書頁翻閱的聲音.總之,你需要靜默,但安寧。
很多東西我們並不能從書本中獲得,我們只能通過感受,領悟。
兒童哲學,不過是兒童對生活細節的反思,對人與環境(他人)的關係的體認。我個人的兒童哲學觀是:兒童哲學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兒童成為思想家和哲學家,變得邏輯更加精湛,而是讓兒童學會平衡自己,讓智慧更加通融。兒童哲學不可能在當下發生作用,它化於無形,長期滲入心靈,會在不知不覺間改變一個人。
我們兒時的一些經歷,可能某一刻會被刻畫到生命裡,永遠不能抹去。就像我永遠不能忘記第一次去興隆觀測站的時候,在深夜時分,躺在草地間,仰望星空,滿天繁星近在眼前,似乎整個人,整個世界都被星光籠罩的感覺,特別靜穆美妙,那種感動畢生難忘。人本主義的高峰體驗,不過如此。田村茂,有一本相當出色的繪本,就是描繪他六十年前的深刻在頭腦中的畫面。
《安靜》
這本繪本色彩極度怡人,簡直可以用心曠神怡來形容。我沒有看到第二本繪本用了這樣的「藍色調」。
畫面對於有些人來講,可能覺得「浪費」,因為整本書就沒有什麼文字,有文字也看上去「沒有意義」。
「呱呱,呱呱」
「唧唧唧唧」
「吧嗒吧嗒」
「啪嗒」
或者完全沒有文字,只是一個動作。
所有的聲音——
「哦嗚-哦嗚-」
「咕嚕嚕-」
「汪汪」
「嗚-汪」
還有所有的動作
都是為了烘託那個聲音——
「撲通」
以及,
那一幕——
「晚上好啊,爺爺!」
「呀!美麗的咖喱飯出鍋了喲!」
所有的事情,在當下似乎都是同時發生的,是在腳步未加片刻停留的時間裡發生的,它們被貫穿在一起,形成了一種迴響,深深印刻在田村茂的頭腦和心靈中。
他用了一種十分美妙的敘述手法,將那一幕再現了。
用了十分寧靜深遠的色調突顯了那一刻的「安靜」。你可以說,這也是「寂靜之聲」,但是一種特別有溫度的寂靜之聲。
對於這些詞:安靜、平靜、寧靜、安寧、寂靜。你或許可以跟孩子聊一聊,學齡前孩子的體會不會那麼深刻,但是小學生可以。
如果你只是在說詞語,你在進行的是語文啟蒙;如果你只是在說時間先後,先發生了什麼,後來發生了什麼,你只是在進行邏輯啟蒙,有序性的啟蒙;如果你將現象、邏輯、經驗和反思結合在一起,將不同的書本在不同時刻(時期)給孩子展現不同的方面,你是在進行哲學啟蒙。
今天的文字就寫到這裡,希望你會喜歡這個新欄目~喜歡的話,記得【在看】【點讚】和【留言】哦~
歡迎加入數學思維交流群
微信號|xiaoshuixing2020
或公眾號輸入「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