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果媽最近特別頭疼,因為她家果果變得特別好動,就算是去到陌生的環境裡,也不會像別人家的乖巧寶寶那樣安安靜靜的。自家寶寶好像裝了發動機一樣,一下都停不下來。
「這樣好動,以後上學了怎麼辦?會不會注意力變得很差?有什麼辦法可以引導寶寶,至少讓他能安靜坐下個10分鐘!」
其實,很多人對待寶寶的好動都有誤會,常常將好動等同於多動症、注意力不集中。這兩個還真的不是同一個概念!
好動=注意力差?別誤會寶寶!
首先我們要知道,多動症是「兒童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的俗稱,主要有三種類型,分別是注意力缺陷為主型、多動為主型以及混合型。
注意力缺陷為主型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不一定會有行為上的多動,沒有明顯的坐立不安,但注意力非常分散,難以集中。
多動為主型主要表現為坐立不安、小動作不斷。
混合型則是結合了以上兩種表現。
為什麼這麼多的家長認為自己寶寶有「多動症」呢?
一方面是寶寶確實活潑好動,安靜不下來;另一方面是因為很多家長都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忽視了孩子認知發展的特點,本該活潑亂跳的孩子因為無法安靜坐著,而被懷疑是多動症。
好動寶寶,可能是小小探索家!
寶寶之所以好動,一方面是他們的運動機能比較好,精力旺盛,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他們通過動的方式來學習。
比如,當寶寶進入嘴巴敏感期時,他會喜歡用嘴去探索,抓到任何好奇的東西都會想要往口裡塞;當寶寶進入空間敏感期時,活動能力也大大提高,不僅學會了抬頭、翻身、坐立、爬行,隨著探索空間的加大,他會喜歡四處搗亂,自然就成了媽媽眼中的好動寶寶。
其實,好動寶寶實在對周圍進行探索,在接觸到新鮮事物時,經常會把把聽到、看到和感受到的東西留在腦海裡,逐漸形成獨立的思維能力。對於小月齡寶寶來說,好動探索欲強,大腦活動的機會也越多。
好動寶寶,如何提升專注力?
有家長老認為自家寶寶的專注力太差了,不能長時間集中於某一件事上。
事實上,大部分家長對寶寶的專注力是不是存在誤解?試想一下,讓一個1歲的寶寶專注於某一件事10分鐘,是不是要求太高了?
孩子的專注力是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完善,專注的時間也會不斷增加。一般來說,在0~1歲的時候,寶寶的專注力集中時間不超過1分鐘,如果有新的刺激,孩子的注意力也容易被轉移;1~3歲的時候,專注時間在2~8分鐘;3~4歲,專注時間可以達到5~8分鐘。
每個孩子又都有個體差異,只要寶寶能達到以上的這個標準,算不得是好動,反而說明了他有一定的專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