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2年,武田信玄受幕府將軍之託,率兵攻打德川家康,即三方原之戰。這場仗把德川家康打得大敗,而威震日本大名的甲州鐵壁軍團也正是在這場仗中凝結而成。
舊說大多描述信玄攻打德川家康、織田信長的目的是上洛(前往京都),事實並非如此。武田家在三方原之戰前後確實從未攻打過家康,而且明明把德川軍打的落花流水,卻沒乘勝追擊置家康於死地。通過三河國之後正是織田信長的尾張國,不過此時的織田家已經將根據地移至美濃國,信長本人則身在京都跟幕府將軍對打,無法動彈,清州城如同空城。倘若信玄沒病倒,應該可以拿下尾張,上述這些事實令後人誤以為信玄南下的目的是上洛。
然而,在尾張國之後不但有美濃國,還有近江,信玄必須突破此二國的城牆才能跨上京都之地。試想,即便武田軍有兩萬五千人馬,此事真的能實現嗎?
何況武田軍團中有八成士兵都是農民,也就是「兼職士兵」。武田軍團雖然強悍,但是「兵農不分家」正是他們的致命傷。攻打德川家康時已值歲末,這些兵團要在春季前趕回老家種田,哪來的餘裕再去跟美濃國、近江國交戰?
由此看來,信玄率領大軍南下遠徵的真正目的是「上洛效果」,而非「上洛」。他只要拿下三河、尾張兩國,織田信長勢必會派駐大軍力阻信玄繼續擴張領地,如此一來,信長便無法長駐京都,幕府將軍也就能保住地位。事實上,信玄一死,織田信長便派七萬大軍圍住京都二條城,放逐了室町幕府第十五代將軍足利義昭,長達二百餘年的室町幕府就此閉幕。
說句題外話,信玄過世四個月前才組成的甲州鐵壁軍團,繼任者勝賴自盡後,失去主子的這些武士到底何去何從呢?正是曾遭這支軍團痛擊的德川家康收容了他們。基於感激,他們日後在關原合戰中也拼命立功。
此外,家康五男信吉的生母跟武田家有親戚關係。信吉二十歲時前往水戶任職藩主,鐵壁軍團也全體跟去。但信吉翌年病逝,家康命么兒賴房繼任,而鐵壁軍團也全體留任。換句話說,輔助江戶時代德川御三家水戶藩首任藩主的家臣,正是武田家的鐵壁軍團,也可以說是時勢造就的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