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是各位耳熟能詳的故事了,但今天再讀,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大禹,姓姒,傳言為顓頊後裔,鯀(gun)的兒子。
但大禹並不是名字。
他姓姒,名叫姒文命。
在我們現在看來,這名字可以說是取得極好了。文命,很美的一個名字。『文』古義為花紋或紋身,『命』就是令的意思,只是比令更強調一點。最開始就是命令的意思。(這裡都是古意)
所以文命,貌似是指他身上可能是紋有類似嶽飛的 『精忠報國』 之列的刺字(純屬猜的),有可能是他背負著什麼使命。當然,我覺得後者的可能性更大。
因為他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死了,估計是族裡的長輩為了讓他發奮圖強,振新家族,便給取了這麼個名字
但這側面表達了大禹小時候的地位不高,雙字名,屬於賤名。
自古以來,單字為尊,雙字為賤。
這種情況直到魏晉五胡亂華之前,都是傳統。越往古代,越是如此。
比如帝嚳,就叫『夋』,夏啟就叫『啟』,大羿就叫『羿』,初代商王成湯,就叫『湯』。
周公名『旦』,孔子名『丘』,秦始皇名『政』,漢高祖名『季』,漢文帝名『恆』,漢武帝名『徹』。
還有我們熟悉的三國,只有黃巾軍裡一些人才有叫雙名的,但凡有點身份的人都不會叫雙名。只有孫尚香是雙名,但正史並沒有記載她,最早出現在元雜劇中。
舜、堯、大禹都是諡號。
注意,『大禹』是諡號,禹只是簡稱。他是第一個用兩個字來表達諡號的人,諡號嘛,字越多越好,先秦基本都是一個字諡號,漢以後偶爾會有兩個字的諡號。從唐宋開始就多了,七八個、十幾個字的諡號,清朝是最不要臉,二十多個字的諡號都有……
舉個例子,康熙的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感受一下他們的不要臉。
好了,說回來,為何長輩不取單名,這跟他小時候整個家族地位卑微有關。
按周時期的說法,共工、三苗、鯀和驩(huan,一聲)兜,乃是四罪。
即上古的四大罪族,直白點,被流放者,全族被掛上罪人標籤。
根據《左傳》:『流共工於幽州,放驩兜於崇山,遷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
共工氏是因為,曾與顓頊爭帝,還經常決堤放洪水。
驩兜一族,據說是丹朱一族,被人民趕下帝位後,他和他的族人們估計不服舜。但沒有證據說明驩兜是丹朱。
三苗就是九黎後裔,蚩尤的後人,一直都是罪族。
最後一個,鯀族,罪名是:帶著族人,偷了帝的息壤,沒有等待帝的命令,就擅自去填洪水,結果被直接斬首,全族流放。
由於鯀的治水失敗,直接導致禹從小就是社會地位較低的被流放者。這就是為什麼會給大禹取賤名的原因了。
大禹最終逆襲,登上帝位的原因是什麼呢?我想不會有人不知道:大禹治水。
說了那麼多終於說回來了。
傳說大禹治水走遍天下,曬得皮膚黝黑,滿手老繭。
司馬遷評價:「禹勤溝洫,手足胼胝。言乘四載,動履四時。娶妻有日,過門不私。九土既理,玄圭錫茲」
大概意思說大禹親自疏通溝渠,手腳全是繭,教人水行乘舟,陸行乘車,泥行乘橇,山行乘輦,一年四季都在行走天下。剛娶了妻子就走了,路過家門都不回去看。如此直到九州水患處理好,舜重重地賞賜了他玄色的玉圭。
玄色玉圭什麼意思呢?不同名稱的圭是賦予持有不同權力的依據,比如遇自然災害,天子派去撫恤百姓的大臣所持的信物,叫做珍圭。持有者行使和解或婚娶的職能,叫做穀圭。持有者行使嘉獎的職能叫做琬圭,持有者行使處罰的職能,叫做琰圭。
至於特大功業,則是賜玄圭。
這是西漢人說的,年代有些遠。我們直接看年代最接近的文獻,《山海經》。
《山海經》:「河水出東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導積石山。」
這是海內西經描述崑崙之虛的一段,在這段前後,還分別介紹了赤水、黑水、若水、洋水等水系。
那麼『河水』是什麼水?在這裡告訴各位一個小知識,在先秦時期,我國只有一條水系配稱為『河』,那就是黃河。
沒錯,『河』不是我們現在這個意思,在上古它是黃河獨有的名字。
同樣,『江』也不是指別的,專門特指『長江』。河伯不是別的地方的水伯,而是黃河水伯。
我們現在文化中叫什麼河、什麼河,在古代寫作什麼水、什麼水。黃河叫河水,長江叫江水。《三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山海經這裡寫的非常奇怪,它寫黃河發源於崑崙東北,往北邊流,接著又西南入渤海,然後又出海外,往西又往北,經過大禹疏通過的積石山。
積石山在哪?
山海經原文:「軒轅之丘……又西三百裡,曰積石之山,其下有石門,河水冒以西流,是山也,萬物無不有焉。」
具體在甘肅省,今祁連山脈延伸出去的一座山,那裡確實積石遍布,大塊的巨石堆了一地,有一條峽谷,有明顯地開鑿痕跡,並且有水蝕痕跡,那可能是曾經的黃河故道之一,國外學者也有考證,積石山發生過大洪水。
黃河多次改道,光是記載的就有二十六次。
所以上古時,黃河怎麼走,我們已經無法考證了。
這段文字,看來也許很詭異,黃河怎麼往西往北?
有一個詞黃河九曲就很好的說明了這個問題,它並不是一條直道的往東,如果將其河段放大細分,會發現它是扭扭曲曲,上上下下,左右左右,最終流入大海。
其實現在的黃河,也是這樣的,從巴顏喀拉山脈流出,往東北流一段距離,突然往西北折,一直流到祁連山脈南部,才繼續往東。
另外山海經這裡的渤海,不是我們認知中的渤海,在我看來是青海湖。
因為青海湖就在祁連山脈南段,積石山南部。
在禹的時代,為了治水,開鑿了積石山,讓黃河改道、洩洪。
這段山海經,記載的就是當時的河道。
所以積石山這段的意思便是:【黃河從崑崙東北方向的那座山流出,一路往北奔流了一段路,一直流到祁連山脈被阻隔,接著又往西南折返,折返時,流入了青海湖。然後青海湖水勢上漲,衝擊出一條河,也就是黃河流入青海湖又流入,繼續往西,往北,直到祁連山脈大禹鑿開的積石山。】
過了積石山以後,往哪流,我就不知道了,這裡沒寫,其實也不重要。
總之,這一段,就是介紹黃河上遊的一小段走向,順帶介紹了大禹開鑿山路,疏通水道,篡改黃河。
以上,就是山海經對於大禹治水的一個片面記載。
山海經另一段文字,也佐證了這一點:「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檻大逢之山,河濟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積石。」
這段說積石山東邊有個先檻大逢山。黃河、濟水都流過它,海北浸潤著它。這間接證明,那裡的『海』正是青島湖。
關於大禹治水,山海經還有嗎?有。
《山海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朽塗之山,青水窮焉。有雲雨之山,有木名曰欒。禹攻雲雨。」
意思很簡單,有座朽塗山,青水流到它這就沒了。還有雲雨山,山上有欒木。大禹攻過雲雨山。
《山海經》:「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負子,有兩黃獸守之。有水曰寒署之水。水西有溼山,水東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國山。」
意思也很簡單:西北海外,大荒中,有個破缺的山,叫不周負子。有兩黃獸鎮守。還有一條河叫寒暑水,這條河西邊有座溼山,東邊有幕山。大禹攻過這些共工國的山。
這兩段話有個共同的結尾,禹『攻』過。
這個 『攻』 其實和 『導』一樣, 就是描述大禹開山鑿路,疏通黃河。
我們在回看鯀
山海經描述了鯀竊帝息壤,以湮洪水。
而對於禹的描述,卻是他『攻』一座座山。
也就是說:「鯀不通水性,嚴加堵塞,想要阻擋洪水,最終失敗,而大禹深知堵不如疏的道理,採用開山導流的方式,宣洩黃河,治理洪水,得以成功。」
以上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大禹治水的故事。
然而事實真就這麼簡單嗎?山海經裡有更多的細節。
鯀並非不知道堵不如疏,《山海經·大荒北經》:「有榆山。有鯀攻程州之山。」
這裡明確寫了,鯀也『攻』過一些山。
這說明鯀也是懂得開山鑿路,疏通洪水的。那為什麼他失敗了?而禹卻成功了呢?
我給大家說兩個原因。
第一,經驗不足。
鯀雖然也開山鑿路,但是他是先驅者,在他之前可能沒人這麼做過,萬事開頭難。
就像是我們近代為了祖國獨立的先驅者們一樣,在黑暗中不斷摸索,錯誤多,失誤多,是非常正常的。
山經裡記載了那麼多山脈水系,都是禹整理的嗎?也不盡然,而是他的家族歷代所積攢的經驗。
秦始皇一統六國,也是奮六世之餘烈。漢武帝北擊匈奴,也是依靠著文景之治的底子。
治水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貢獻,禹只是最後完成拼圖的人。
這也是為何舜信任禹,還是把治水交給他們家族的原因,他們家世代治水,乃是治水名門。
第二就是性格固執。
《山海經》:「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我們先說息壤到是什麼呢?
傳說息壤是自己會變多的土,東漢高誘註解說:「息土不耗減,掘之益多,故以填洪水。」
這個註解,誤導了人們將近兩千年,直接給鯀禹治水更添了神話色彩。也給現代洪荒流小說,增添了一大先天靈寶。
於是乎,到了晉朝郭璞注,跟著寫道:「息壤者,言土自長息無限,故可以塞洪水也。」
他們真的不知道什麼是息壤嗎?他們只是故意神異上古人物罷了。
《說文》:壤,柔土也。
《論衡·率性》:深耕細鋤,厚加糞壤。
東漢劉熙的《釋名·釋地》說:壤,瀼也,肥濡意也。
南朝梁,顧野王的《玉篇》說:地之緩肥曰壤。
三國時期的鄭玄,經學大家,他註解周禮寫:「壤,亦土也,變言耳。以萬物自生焉則言土。土,猶吐也。以人所耕稼樹藝焉,則言壤。壤,和緩之貌。」
綜上所述,壤就是肥沃的土地,類似於東北黑土地。
那什麼叫息呢?
息,出入氣也。
於是息壤,鯀禹治水裡的意思,就被人引申為了會呼吸的土,它是活的,可以生長,即所謂『土自長息無限』。
那麼,息壤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西漢《淮南子·地形訓》記載:「土地各以其類生……輕土多利,重土多遲……是故堅土人剛,弱土人脃。壚土人大,沙土人細。息土人美,耗土人醜。」
表面翻譯一下,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輕土上的人敏捷,重土上的人遲鈍,堅土上的人剛強,弱土上的人柔弱,壚土上的人高大,沙土上的人矮小,息土上的人漂亮,耗土上的人很醜。
對比一下可以發現,息土,乃是極好的土。
《九章算術注》,「壤謂息土,堅謂築土。」
築土就是夯實的土,用來壘土建堤之類的。
也就是說,壤是最鬆軟肥沃柔蜜的土地。
『壤謂息土』,息土已經是鬆軟肥蜜到仿佛會呼吸的土了,古人讚頌,生活在息土的人會很漂亮。
那麼『息』『壤』這兩個詞合併,又是何等肥沃?
解讀了這麼多,你們可以直接認為,息壤乃是當時,最最最最珍貴,肥沃澆灌的最高級土壤。
一直以來,古人都知道息壤是什麼,帝之花園土而已,全天下最肥沃的土。
看上面說的,我們便就知道,鯀是把帝之花園土,給偷了,拿去堵洪水……
息壤一定是在高處,是在洪水淹不到的地方,不然在那個時代,早就被衝沒了。
先不談對錯,挖了息壤填洪水這個行為在上古,一定是作死的。
事實的確如此,鯀被羈押到羽山之郊,然後被帝派祝融明正典刑了。
那麼這個帝,到底是誰呢?鯀又為何如此作死,跑去拿息壤填洪水了呢?不知道這麼做會死嗎?為何不待帝命?
對於鯀的死屈原在《離騷》裡提及了:『鯀婞直以亡身兮,終然夭乎羽之野』。
婞,倔強固執,不聽從。
直,意為不彎,引申為剛直。
大概我要我以為,不要你以為。
婞直,就是頑固頂撞,不圓滑,剛烈直率,腦子不轉彎。
屈原這話的意思很明白:鯀這個人因為『婞直』而死,最終落得暴屍於羽山的荒郊野外。
這也正應了《山海經》裡的:「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殺鯀。
他性情耿直,頑固倔強。帝堯很嫌棄他,因為鯀總是固執己見,不聽他的命令。只要他的建議,沒有被帝堯接受,鯀就會不等帝堯的命令,直接去做。
這種人,帝堯願意讓他領導百工就怪了,情商太低了,政治覺悟為零。
可想而知,鯀的治水,困難重重,帝堯根本不可能全力支持他。
沒有領導上級們的支持,沒有各方面的廣開綠燈,甚至可能還有人阻撓。
光憑鯀鐵頭娃一樣硬著頭皮去做,能做出什麼成績?
九年下來,鯀有一套堵、梳並用的理論,可完成度太低了。
黃河還是泛濫了,鯀已經預料到了洪水將至,堤壩根本支撐不了多久,小股的潰流,很快就會變成無數大股的洪流,下遊百姓將陷入滔天洪水之中。
對此,他只能不停地加固堤壩,往水裡填土,他已經瘋狂了,瘋狂到根本不管什麼息壤不息壤的,帝之花園土,皇家莊園又如何?一樣給刨了填黃河!
洪水面前,唯人命大如天。
最後,他失敗了。
《淮南子》:「江淮遍流,四海溟涬。民皆上邱陵,赴樹木。」
可能給民眾拖延了時間吧。
對此,鯀背負了巨大的罪行,『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殺鯀於羽郊。』
不僅無功,反而有過。他拿了帝之息壤,去填洪水!死罪!
殛殺,全族流放!
鯀會不知道挖了息壤是什麼罪過嗎?
不用息壤,治水失敗,會死很多人,這是天災,罪不至死。用了息壤,毀壞土地,要知道上古土地就等於不餓肚子,這是人禍,死罪。
鯀選擇了死罪,選擇儘可能地救人。也許他並沒有救太多人,也許他真的救了很多人。
息壤沒了還能再造,人死了卻不會復生。
人活著就有希望,鯀可以死,他把希望留下去了。
他只是一名先驅者,他摸索著降服黃河的方法,他知道堵疏並用,儘管並不被帝堯所支持,儘管困難重重,可已經盡全力地去做了。
也許他治水犯了很多錯誤,甚至因為頑固倔強,固執己見才導致九年無功,
但先行者篳路藍縷,披荊斬棘,乃從蠻荒之中,摸索出路來。最難莫過於第一人。
他的所有失誤,對於後人來說叫做經驗。
鯀或許早就料到自己會失敗,所以最後只想救更多的人,人活著便是希望,來等真正降服黃河的那個人。
他也許根本沒想到,那個人是自己的兒子。
先驅者所有的失敗,只為拼上時代交給他的拼圖,所以失敗是成功之母,後來者比前人更優秀,只因他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時代在前進。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所謂天命之子,不過是無數先祖的犧牲,所最後匯聚的血色凝結。不過是時代的拼圖,終於等來了最後一塊罷了。
「……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生,衍生之意。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鯀復生禹。
禹接過父輩的遺志,失敗乃成功之母,他努力琢磨著先輩們留下的資料,完善著堵疏並用的治水理論。
並最終,等來了那個能洞察人心,極有識人之明,且善於用人,乃至讓後人都懷疑是穿越者的舜。(關於舜會在再出專門的一篇來介紹)
在山海經裡,雖然殺鯀的帝,與用禹的帝,都只寫了『帝』這一個字,沒有指明是誰。
但我認為,如果是堯殺得鯀,那麼重用禹的,必不可能是堯。
全族流放然後自己打臉?即便如此,那也是堯將治水之事,託於舜。
禹治水幾十年,遇到的困難不計其數。
而這幾十年,都在舜的任期裡,這背後沒有舜的完全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重用禹的人,肯定是舜,舜也有這個識人之明和用人之能。
鯀的失敗,禹的成功,不僅僅是經驗的差距,在我看來,還有帝是否全力支持與信任。
還記得上面說禹開水道用的兩個字嗎?
導與攻,一字之差,或許是完全不一樣的過程。
積石山也地處偏遠,沒人居住,所以只是『導』。
而雲雨山、共工國山,都明顯是在各大氏族的實際控制範圍內,有人住。
各位想一想,在別人的底盤,鑿別人的山,一點衝突都沒有?
所以這裡的攻可能有戰爭的意思。
洩洪導流,如果會淹沒聚居區,那是要遷徙的。
開別人的山,還要遷徙別人的民,恐怕不是那麼簡單的,以現代的組織度,都是非常困難的事,那時代必然爆發極大的衝突和社會矛盾。
兵戎相見,是很正常的。
但是顯然,舜非常支持禹,有這位帝王為禹背書,充當禹的堅實後盾,禹才能成功啊。
鯀攻過榆山、程州之山,最後還是失敗。
那禹攻雲雨山,攻共工國的各種山,結果如何呢?
山海經:「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環,食於九土。其所歍所尼,即為源澤,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禹湮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為池,群帝因是以為臺。在崑崙之北。」
意思大概是相繇是共工氏的附庸,圖騰是九首蛇身,且自環。(哇塞,有沒有感覺很熟悉?難道相繇是上古九頭蛇組織?九頭蛇萬歲!)
開玩笑的,總之這個相繇氏,很厲害,會吞噬很多土地,其嘔吐之物,會把大地變成溪流沼澤,上面的水都是苦的,估計是汙水,動物們都沒法生存。
禹堵了洪水,滅了相繇,血都是猩臭的,汙染土地,植物都沒法生長。
那片地方就是池沼,很多水,無法居住,禹往上填土,並把腐爛的汙染的土挖走,可那裡依舊是池沼,填上去的好土也被汙染了。
最後禹把挖出的淤泥,堆砌成臺,便是群帝臺,在崑崙之北。
這個臺,大約就是山海經裡寫的『帝嚳臺、帝堯臺、帝丹朱臺、帝舜臺』。
從這可以看出其實禹,情商還是有的……
總之,這段文字,就是記載禹治水期間,疏導山川期間,所遇到的麻煩。
攻共工國山,並不順利,共工氏不願再次遷徙,不願山被挖開,直接和禹兵戎相見。
《淮南子》也有類似記載。
「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江淮遍流,四海溟涬。民皆上邱陵,赴樹木。」
磕磕絆絆,禹和舜兩個極有能力的人,最終完成了這份偉業,降服了黃河。
並在這期間,禹周遊列國,踏遍山川,寫下連山經,即《山海經》裡的『山經』。
大禹治水的神話,太過有失偏頗,人人皆只稱頌成功者,卻忘了失敗的先驅者。
先秦以前,還叫鯀禹治水,到了魏晉之後,變成了大禹治水,並且完全神化,乃至因為鯀最後死於『竊帝息壤以湮洪水』,所以傳說內容變成了鯀只知道堵,而不知道梳。大禹知道浚川疏流,所以成功治水。
以至於原本的鯀禹治水,變成了大禹治水。
可看了山海經,我們知道,真相是禹站在了自己父輩們的肩膀上,鯀就已經有了堵疏並用的理論了,只是阻力太大,最後失敗了。
他是失敗者,也是先驅者。鯀完成了自己的時代使命,禹也完成了自己的時代使命,便如此而已罷了。
沒有秦孝公商鞅變法,沒有秦惠文王連橫破縱,沒有秦武王聯越制楚,沒有秦昭襄王鯨吞蠶食,長平一戰打碎趙之國運,又哪有秦始皇一統天下。
漢武帝北擊匈奴,功在文景。盛唐之勢,起於隋治。趙宋清平,緣自郭柴。
大禹降服黃河,繼承於鯀。布土九州,力賴於舜。
舜起於微末,恩重莫過於堯授。堯受禪於兄,天命革異自顓頊。顓頊絕地天通,棄琴乃孺與少昊。少昊德澤夷夏,芳華皆承之炎黃。
先祖披荊斬棘,只為後人繁衍生息。後人優於前人的本質,便是前人的犧牲與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