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記住的不應只有大禹

2020-12-20 Z雙C

大禹治水是各位耳熟能詳的故事了,但今天再讀,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大禹,姓姒,傳言為顓頊後裔,鯀(gun)的兒子。

但大禹並不是名字。

他姓姒,名叫姒文命。

在我們現在看來,這名字可以說是取得極好了。文命,很美的一個名字。『文』古義為花紋或紋身,『命』就是令的意思,只是比令更強調一點。最開始就是命令的意思。(這裡都是古意)

所以文命,貌似是指他身上可能是紋有類似嶽飛的 『精忠報國』 之列的刺字(純屬猜的),有可能是他背負著什麼使命。當然,我覺得後者的可能性更大。

因為他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死了,估計是族裡的長輩為了讓他發奮圖強,振新家族,便給取了這麼個名字

但這側面表達了大禹小時候的地位不高,雙字名,屬於賤名。

自古以來,單字為尊,雙字為賤。

這種情況直到魏晉五胡亂華之前,都是傳統。越往古代,越是如此。

比如帝嚳,就叫『夋』,夏啟就叫『啟』,大羿就叫『羿』,初代商王成湯,就叫『湯』。

周公名『旦』,孔子名『丘』,秦始皇名『政』,漢高祖名『季』,漢文帝名『恆』,漢武帝名『徹』。

還有我們熟悉的三國,只有黃巾軍裡一些人才有叫雙名的,但凡有點身份的人都不會叫雙名。只有孫尚香是雙名,但正史並沒有記載她,最早出現在元雜劇中。

舜、堯、大禹都是諡號。

注意,『大禹』是諡號,禹只是簡稱。他是第一個用兩個字來表達諡號的人,諡號嘛,字越多越好,先秦基本都是一個字諡號,漢以後偶爾會有兩個字的諡號。從唐宋開始就多了,七八個、十幾個字的諡號,清朝是最不要臉,二十多個字的諡號都有……

舉個例子,康熙的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感受一下他們的不要臉。

好了,說回來,為何長輩不取單名,這跟他小時候整個家族地位卑微有關。

按周時期的說法,共工、三苗、鯀和驩(huan,一聲)兜,乃是四罪。

即上古的四大罪族,直白點,被流放者,全族被掛上罪人標籤。

根據《左傳》:『流共工於幽州,放驩兜於崇山,遷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

共工氏是因為,曾與顓頊爭帝,還經常決堤放洪水。

驩兜一族,據說是丹朱一族,被人民趕下帝位後,他和他的族人們估計不服舜。但沒有證據說明驩兜是丹朱。

三苗就是九黎後裔,蚩尤的後人,一直都是罪族。

最後一個,鯀族,罪名是:帶著族人,偷了帝的息壤,沒有等待帝的命令,就擅自去填洪水,結果被直接斬首,全族流放。

由於鯀的治水失敗,直接導致禹從小就是社會地位較低的被流放者。這就是為什麼會給大禹取賤名的原因了。

大禹最終逆襲,登上帝位的原因是什麼呢?我想不會有人不知道:大禹治水。

說了那麼多終於說回來了。

傳說大禹治水走遍天下,曬得皮膚黝黑,滿手老繭。

司馬遷評價:「禹勤溝洫,手足胼胝。言乘四載,動履四時。娶妻有日,過門不私。九土既理,玄圭錫茲」

大概意思說大禹親自疏通溝渠,手腳全是繭,教人水行乘舟,陸行乘車,泥行乘橇,山行乘輦,一年四季都在行走天下。剛娶了妻子就走了,路過家門都不回去看。如此直到九州水患處理好,舜重重地賞賜了他玄色的玉圭。

玄色玉圭什麼意思呢?不同名稱的圭是賦予持有不同權力的依據,比如遇自然災害,天子派去撫恤百姓的大臣所持的信物,叫做珍圭。持有者行使和解或婚娶的職能,叫做穀圭。持有者行使嘉獎的職能叫做琬圭,持有者行使處罰的職能,叫做琰圭。

至於特大功業,則是賜玄圭。

這是西漢人說的,年代有些遠。我們直接看年代最接近的文獻,《山海經》。

《山海經》:「河水出東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導積石山。」

這是海內西經描述崑崙之虛的一段,在這段前後,還分別介紹了赤水、黑水、若水、洋水等水系。

那麼『河水』是什麼水?在這裡告訴各位一個小知識,在先秦時期,我國只有一條水系配稱為『河』,那就是黃河。

沒錯,『河』不是我們現在這個意思,在上古它是黃河獨有的名字。

同樣,『江』也不是指別的,專門特指『長江』。河伯不是別的地方的水伯,而是黃河水伯。

我們現在文化中叫什麼河、什麼河,在古代寫作什麼水、什麼水。黃河叫河水,長江叫江水。《三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山海經這裡寫的非常奇怪,它寫黃河發源於崑崙東北,往北邊流,接著又西南入渤海,然後又出海外,往西又往北,經過大禹疏通過的積石山。

積石山在哪?

山海經原文:「軒轅之丘……又西三百裡,曰積石之山,其下有石門,河水冒以西流,是山也,萬物無不有焉。」

具體在甘肅省,今祁連山脈延伸出去的一座山,那裡確實積石遍布,大塊的巨石堆了一地,有一條峽谷,有明顯地開鑿痕跡,並且有水蝕痕跡,那可能是曾經的黃河故道之一,國外學者也有考證,積石山發生過大洪水。

黃河多次改道,光是記載的就有二十六次。

所以上古時,黃河怎麼走,我們已經無法考證了。

這段文字,看來也許很詭異,黃河怎麼往西往北?

有一個詞黃河九曲就很好的說明了這個問題,它並不是一條直道的往東,如果將其河段放大細分,會發現它是扭扭曲曲,上上下下,左右左右,最終流入大海。

其實現在的黃河,也是這樣的,從巴顏喀拉山脈流出,往東北流一段距離,突然往西北折,一直流到祁連山脈南部,才繼續往東。

另外山海經這裡的渤海,不是我們認知中的渤海,在我看來是青海湖。

因為青海湖就在祁連山脈南段,積石山南部。

在禹的時代,為了治水,開鑿了積石山,讓黃河改道、洩洪。

這段山海經,記載的就是當時的河道。

所以積石山這段的意思便是:【黃河從崑崙東北方向的那座山流出,一路往北奔流了一段路,一直流到祁連山脈被阻隔,接著又往西南折返,折返時,流入了青海湖。然後青海湖水勢上漲,衝擊出一條河,也就是黃河流入青海湖又流入,繼續往西,往北,直到祁連山脈大禹鑿開的積石山。】

過了積石山以後,往哪流,我就不知道了,這裡沒寫,其實也不重要。

總之,這一段,就是介紹黃河上遊的一小段走向,順帶介紹了大禹開鑿山路,疏通水道,篡改黃河。

以上,就是山海經對於大禹治水的一個片面記載。

山海經另一段文字,也佐證了這一點:「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檻大逢之山,河濟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積石。」

這段說積石山東邊有個先檻大逢山。黃河、濟水都流過它,海北浸潤著它。這間接證明,那裡的『海』正是青島湖。

關於大禹治水,山海經還有嗎?有。

《山海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朽塗之山,青水窮焉。有雲雨之山,有木名曰欒。禹攻雲雨。」

意思很簡單,有座朽塗山,青水流到它這就沒了。還有雲雨山,山上有欒木。大禹攻過雲雨山。

《山海經》:「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負子,有兩黃獸守之。有水曰寒署之水。水西有溼山,水東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國山。」

意思也很簡單:西北海外,大荒中,有個破缺的山,叫不周負子。有兩黃獸鎮守。還有一條河叫寒暑水,這條河西邊有座溼山,東邊有幕山。大禹攻過這些共工國的山。

這兩段話有個共同的結尾,禹『攻』過。

這個 『攻』 其實和 『導』一樣, 就是描述大禹開山鑿路,疏通黃河。

我們在回看鯀

山海經描述了鯀竊帝息壤,以湮洪水。

而對於禹的描述,卻是他『攻』一座座山。

也就是說:「鯀不通水性,嚴加堵塞,想要阻擋洪水,最終失敗,而大禹深知堵不如疏的道理,採用開山導流的方式,宣洩黃河,治理洪水,得以成功。」

以上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大禹治水的故事。

然而事實真就這麼簡單嗎?山海經裡有更多的細節。

鯀並非不知道堵不如疏,《山海經·大荒北經》:「有榆山。有鯀攻程州之山。」

這裡明確寫了,鯀也『攻』過一些山。

這說明鯀也是懂得開山鑿路,疏通洪水的。那為什麼他失敗了?而禹卻成功了呢?

我給大家說兩個原因。

第一,經驗不足。

鯀雖然也開山鑿路,但是他是先驅者,在他之前可能沒人這麼做過,萬事開頭難。

就像是我們近代為了祖國獨立的先驅者們一樣,在黑暗中不斷摸索,錯誤多,失誤多,是非常正常的。

山經裡記載了那麼多山脈水系,都是禹整理的嗎?也不盡然,而是他的家族歷代所積攢的經驗。

秦始皇一統六國,也是奮六世之餘烈。漢武帝北擊匈奴,也是依靠著文景之治的底子。

治水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貢獻,禹只是最後完成拼圖的人。

這也是為何舜信任禹,還是把治水交給他們家族的原因,他們家世代治水,乃是治水名門。

第二就是性格固執。

《山海經》:「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我們先說息壤到是什麼呢?

傳說息壤是自己會變多的土,東漢高誘註解說:「息土不耗減,掘之益多,故以填洪水。」

這個註解,誤導了人們將近兩千年,直接給鯀禹治水更添了神話色彩。也給現代洪荒流小說,增添了一大先天靈寶。

於是乎,到了晉朝郭璞注,跟著寫道:「息壤者,言土自長息無限,故可以塞洪水也。」

他們真的不知道什麼是息壤嗎?他們只是故意神異上古人物罷了。

《說文》:壤,柔土也。

《論衡·率性》:深耕細鋤,厚加糞壤。

東漢劉熙的《釋名·釋地》說:壤,瀼也,肥濡意也。

南朝梁,顧野王的《玉篇》說:地之緩肥曰壤。

三國時期的鄭玄,經學大家,他註解周禮寫:「壤,亦土也,變言耳。以萬物自生焉則言土。土,猶吐也。以人所耕稼樹藝焉,則言壤。壤,和緩之貌。」

綜上所述,壤就是肥沃的土地,類似於東北黑土地。

那什麼叫息呢?

息,出入氣也。

於是息壤,鯀禹治水裡的意思,就被人引申為了會呼吸的土,它是活的,可以生長,即所謂『土自長息無限』。

那麼,息壤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西漢《淮南子·地形訓》記載:「土地各以其類生……輕土多利,重土多遲……是故堅土人剛,弱土人脃。壚土人大,沙土人細。息土人美,耗土人醜。」

表面翻譯一下,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輕土上的人敏捷,重土上的人遲鈍,堅土上的人剛強,弱土上的人柔弱,壚土上的人高大,沙土上的人矮小,息土上的人漂亮,耗土上的人很醜。

對比一下可以發現,息土,乃是極好的土。

《九章算術注》,「壤謂息土,堅謂築土。」

築土就是夯實的土,用來壘土建堤之類的。

也就是說,壤是最鬆軟肥沃柔蜜的土地。

『壤謂息土』,息土已經是鬆軟肥蜜到仿佛會呼吸的土了,古人讚頌,生活在息土的人會很漂亮。

那麼『息』『壤』這兩個詞合併,又是何等肥沃?

解讀了這麼多,你們可以直接認為,息壤乃是當時,最最最最珍貴,肥沃澆灌的最高級土壤。

一直以來,古人都知道息壤是什麼,帝之花園土而已,全天下最肥沃的土。

看上面說的,我們便就知道,鯀是把帝之花園土,給偷了,拿去堵洪水……

息壤一定是在高處,是在洪水淹不到的地方,不然在那個時代,早就被衝沒了。

先不談對錯,挖了息壤填洪水這個行為在上古,一定是作死的。

事實的確如此,鯀被羈押到羽山之郊,然後被帝派祝融明正典刑了。

那麼這個帝,到底是誰呢?鯀又為何如此作死,跑去拿息壤填洪水了呢?不知道這麼做會死嗎?為何不待帝命?

對於鯀的死屈原在《離騷》裡提及了:『鯀婞直以亡身兮,終然夭乎羽之野』。

婞,倔強固執,不聽從。

直,意為不彎,引申為剛直。

大概我要我以為,不要你以為。

婞直,就是頑固頂撞,不圓滑,剛烈直率,腦子不轉彎。

屈原這話的意思很明白:鯀這個人因為『婞直』而死,最終落得暴屍於羽山的荒郊野外。

這也正應了《山海經》裡的:「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殺鯀。

他性情耿直,頑固倔強。帝堯很嫌棄他,因為鯀總是固執己見,不聽他的命令。只要他的建議,沒有被帝堯接受,鯀就會不等帝堯的命令,直接去做。

這種人,帝堯願意讓他領導百工就怪了,情商太低了,政治覺悟為零。

可想而知,鯀的治水,困難重重,帝堯根本不可能全力支持他。

沒有領導上級們的支持,沒有各方面的廣開綠燈,甚至可能還有人阻撓。

光憑鯀鐵頭娃一樣硬著頭皮去做,能做出什麼成績?

九年下來,鯀有一套堵、梳並用的理論,可完成度太低了。

黃河還是泛濫了,鯀已經預料到了洪水將至,堤壩根本支撐不了多久,小股的潰流,很快就會變成無數大股的洪流,下遊百姓將陷入滔天洪水之中。

對此,他只能不停地加固堤壩,往水裡填土,他已經瘋狂了,瘋狂到根本不管什麼息壤不息壤的,帝之花園土,皇家莊園又如何?一樣給刨了填黃河!

洪水面前,唯人命大如天。

最後,他失敗了。

《淮南子》:「江淮遍流,四海溟涬。民皆上邱陵,赴樹木。」

可能給民眾拖延了時間吧。

對此,鯀背負了巨大的罪行,『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殺鯀於羽郊。』

不僅無功,反而有過。他拿了帝之息壤,去填洪水!死罪!

殛殺,全族流放!

鯀會不知道挖了息壤是什麼罪過嗎?

不用息壤,治水失敗,會死很多人,這是天災,罪不至死。用了息壤,毀壞土地,要知道上古土地就等於不餓肚子,這是人禍,死罪。

鯀選擇了死罪,選擇儘可能地救人。也許他並沒有救太多人,也許他真的救了很多人。

息壤沒了還能再造,人死了卻不會復生。

人活著就有希望,鯀可以死,他把希望留下去了。

他只是一名先驅者,他摸索著降服黃河的方法,他知道堵疏並用,儘管並不被帝堯所支持,儘管困難重重,可已經盡全力地去做了。

也許他治水犯了很多錯誤,甚至因為頑固倔強,固執己見才導致九年無功,

但先行者篳路藍縷,披荊斬棘,乃從蠻荒之中,摸索出路來。最難莫過於第一人。

他的所有失誤,對於後人來說叫做經驗。

鯀或許早就料到自己會失敗,所以最後只想救更多的人,人活著便是希望,來等真正降服黃河的那個人。

他也許根本沒想到,那個人是自己的兒子。

先驅者所有的失敗,只為拼上時代交給他的拼圖,所以失敗是成功之母,後來者比前人更優秀,只因他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時代在前進。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所謂天命之子,不過是無數先祖的犧牲,所最後匯聚的血色凝結。不過是時代的拼圖,終於等來了最後一塊罷了。

「……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生,衍生之意。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鯀復生禹。

禹接過父輩的遺志,失敗乃成功之母,他努力琢磨著先輩們留下的資料,完善著堵疏並用的治水理論。

並最終,等來了那個能洞察人心,極有識人之明,且善於用人,乃至讓後人都懷疑是穿越者的舜。(關於舜會在再出專門的一篇來介紹)

在山海經裡,雖然殺鯀的帝,與用禹的帝,都只寫了『帝』這一個字,沒有指明是誰。

但我認為,如果是堯殺得鯀,那麼重用禹的,必不可能是堯。

全族流放然後自己打臉?即便如此,那也是堯將治水之事,託於舜。

禹治水幾十年,遇到的困難不計其數。

而這幾十年,都在舜的任期裡,這背後沒有舜的完全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重用禹的人,肯定是舜,舜也有這個識人之明和用人之能。

鯀的失敗,禹的成功,不僅僅是經驗的差距,在我看來,還有帝是否全力支持與信任。

還記得上面說禹開水道用的兩個字嗎?

導與攻,一字之差,或許是完全不一樣的過程。

積石山也地處偏遠,沒人居住,所以只是『導』。

而雲雨山、共工國山,都明顯是在各大氏族的實際控制範圍內,有人住。

各位想一想,在別人的底盤,鑿別人的山,一點衝突都沒有?

所以這裡的攻可能有戰爭的意思。

洩洪導流,如果會淹沒聚居區,那是要遷徙的。

開別人的山,還要遷徙別人的民,恐怕不是那麼簡單的,以現代的組織度,都是非常困難的事,那時代必然爆發極大的衝突和社會矛盾。

兵戎相見,是很正常的。

但是顯然,舜非常支持禹,有這位帝王為禹背書,充當禹的堅實後盾,禹才能成功啊。

鯀攻過榆山、程州之山,最後還是失敗。

那禹攻雲雨山,攻共工國的各種山,結果如何呢?

山海經:「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環,食於九土。其所歍所尼,即為源澤,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禹湮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為池,群帝因是以為臺。在崑崙之北。」

意思大概是相繇是共工氏的附庸,圖騰是九首蛇身,且自環。(哇塞,有沒有感覺很熟悉?難道相繇是上古九頭蛇組織?九頭蛇萬歲!)

開玩笑的,總之這個相繇氏,很厲害,會吞噬很多土地,其嘔吐之物,會把大地變成溪流沼澤,上面的水都是苦的,估計是汙水,動物們都沒法生存。

禹堵了洪水,滅了相繇,血都是猩臭的,汙染土地,植物都沒法生長。

那片地方就是池沼,很多水,無法居住,禹往上填土,並把腐爛的汙染的土挖走,可那裡依舊是池沼,填上去的好土也被汙染了。

最後禹把挖出的淤泥,堆砌成臺,便是群帝臺,在崑崙之北。

這個臺,大約就是山海經裡寫的『帝嚳臺、帝堯臺、帝丹朱臺、帝舜臺』。

從這可以看出其實禹,情商還是有的……

總之,這段文字,就是記載禹治水期間,疏導山川期間,所遇到的麻煩。

攻共工國山,並不順利,共工氏不願再次遷徙,不願山被挖開,直接和禹兵戎相見。

《淮南子》也有類似記載。

「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江淮遍流,四海溟涬。民皆上邱陵,赴樹木。」

磕磕絆絆,禹和舜兩個極有能力的人,最終完成了這份偉業,降服了黃河。

並在這期間,禹周遊列國,踏遍山川,寫下連山經,即《山海經》裡的『山經』。

大禹治水的神話,太過有失偏頗,人人皆只稱頌成功者,卻忘了失敗的先驅者。

先秦以前,還叫鯀禹治水,到了魏晉之後,變成了大禹治水,並且完全神化,乃至因為鯀最後死於『竊帝息壤以湮洪水』,所以傳說內容變成了鯀只知道堵,而不知道梳。大禹知道浚川疏流,所以成功治水。

以至於原本的鯀禹治水,變成了大禹治水。

可看了山海經,我們知道,真相是禹站在了自己父輩們的肩膀上,鯀就已經有了堵疏並用的理論了,只是阻力太大,最後失敗了。

他是失敗者,也是先驅者。鯀完成了自己的時代使命,禹也完成了自己的時代使命,便如此而已罷了。

沒有秦孝公商鞅變法,沒有秦惠文王連橫破縱,沒有秦武王聯越制楚,沒有秦昭襄王鯨吞蠶食,長平一戰打碎趙之國運,又哪有秦始皇一統天下。

漢武帝北擊匈奴,功在文景。盛唐之勢,起於隋治。趙宋清平,緣自郭柴。

大禹降服黃河,繼承於鯀。布土九州,力賴於舜。

舜起於微末,恩重莫過於堯授。堯受禪於兄,天命革異自顓頊。顓頊絕地天通,棄琴乃孺與少昊。少昊德澤夷夏,芳華皆承之炎黃。

先祖披荊斬棘,只為後人繁衍生息。後人優於前人的本質,便是前人的犧牲與奠基。

相關焦點

  • 大陸澤文化:大禹與大禹治水
    斷定這件器物的年代應屬西周中期後段,即周孝王、夷王前後,並定名為遂公盨。此後李學勤先生發表了《遂公盨與大禹治水傳說》一文,載於2003年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遂公盨,高11.8釐米,口徑24.8釐米,重2.5千克。橢方形,直口,圈足,腹微鼓,獸首雙耳,耳圈內似原銜有圓環,今已失,圈足正中有尖擴弧形缺,盨蓋缺失,器口沿飾分尾鳥紋,器腹飾瓦溝紋。
  • 大禹到底存不存在?重大考古發現!破解大禹治水的歷史真相之謎
    很多中外學者認為大禹是一個子虛烏有的歷史人物,尤其是西方學者,更是幾乎全盤否定大禹和夏朝的存在,那麼作為中華文明史上的上古偉人,大禹到底存不存在,大禹的記載是信史還是純屬杜撰?考古不斷出土的大禹遺址,或揭開了歷史真相!
  • 大禹治水是真是假?其實大禹和黃帝或是同一人
    文/桓大司馬 在前文我們談了「大禹治水」為什麼不可信,或至少被嚴重誇張。今天我們來談談古人為什麼要製造這樣一個「大禹」。 《尚書》裡有與相當多與大禹相關的內容,還有一篇專門的《大禹謨》,《詩經》裡也有,可見「大禹」是商周時代就已經被傳頌的人物。
  • 舞臺劇《大禹治水》下月公演 講述「重慶女婿」大禹故事
    《大禹治水》的故事對於每個炎黃子孫都不陌生。對重慶人來說,大禹就更顯親切了。相傳重慶南岸區的塗山正是因大禹娶塗山氏之女而名。「禹王廟」「塗山寺」等古建也是對這位「重慶女婿」的紀念。27日,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從重慶市歌劇院獲悉,該院打造的跨界融合舞臺劇《大禹治水》將於4月28日正式公演,市歌劇院院長劉光宇接受採訪,分享了創作心得。劉光宇。
  • 在「大禹治水」的畫像中,大禹本人為何手拿一把叉子?這能治水?
    歷史上孫叔敖,西門豹,李冰等人都是赫赫有名的治水能手,但實際上他們大多數所贏得的效果並不明顯,直到大禹的出現,才真正在治水方面取得突破性的成果。也因此大禹治水成為了中國最著名的神話傳說之一,中國歷史治水第一人的桂冠也當屬大禹無疑。人民對英雄總是存在崇拜的意識,故此後人將其故事傳承為傳說,更為其雕塑畫像。
  • 大禹治水的傳說,我們來看看神話中的大禹
    我們在歷史書上學到過大禹治水的故事,他為了治水曾經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還是我國的第一個朝代夏朝的建立者,中國從「禪讓制」變成了「繼承制」。今天我們來看看在神話傳說中,大禹治水的這個故事。這時有以為叫做鯀的的天神非常同情人們的遭遇,他不忍心人民受這種苦難,於是決定幫助人們治理洪水,鯀看著這一片汪洋似的洪水,他想到了想要治理洪水,只能靠天帝的一件寶物——息壤。這息壤是一塊隨心而長的黃土塊兒,只要用的人說「長」,它就會變大。鯀想著只要把息壤放到被洪水淹沒的陸地上,只要讓息壤變大,把水都擠走了就可以了,於是他打聽到了息壤的存放之地。
  • 什麼是大禹節水?「三水三農」是什麼?大禹治水收錄來源是什麼?
    什麼是大禹節水?「三水三農」是什麼?大禹治水收錄來源是什麼?據了解,在剛上市的前三年裡,大禹節水的收入結構比較單一,主要收入來源為節水農業工程與節水材料,2013年才開始逐步增加了設計收入。到了2019年,大禹節水的收入結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收入來源最大的是智慧農水項目建設,其次是農水科技產品服務與銷售,同時農水信息化和項目運營服務也初顯端倪。從毛利率水平來看,毛利率最高的正是農水信息化和項目運營服務,高達45.69%,顯示了未來有較好的利潤空間。
  • 鯀和大禹都治過水,為什麼一個失敗一個成功
    大禹治水提到大禹治水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詳,但是在大禹之前也有人治過水,但是此人卻很少被人說起,就是大禹的父親鯀,大禹的父親鯀也有治水的經歷,但是很少被人提起,原因就是失敗了,而且還因此丟了性命。事實就是如此人們往往只能記住成功者,不會在意失敗者,但是失敗者就真的一無是處嗎?鯀的失敗小編今天就從另一個方面解讀一下這父子二人的治水經歷。鯀(gun)開始其實指的是一種大魚,後來就變成了專指大禹的父親了。其實啊鯀也是一個治水的能臣,他在當時那個年代能想到築壩圍水這樣的方法,說明這個人不笨。
  • 大禹治水的前世今生
    後代的人都稱頌禹治水的功績,尊稱他是大禹。關於大禹治水的氣候背景重建從一個側面證實了史前大洪水發生的真實性, 但關於大禹治水也存在許多疑問。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對大禹是否真的能治理好洪水災害的疑問, 它直接涉及到一些學者對洪水災害是否真實發生的懷疑。根據歷史文獻記載, 鯀採用「堙障」法, 修築堤壩圍堵洪水, 而大禹成功治理洪水的關鍵是採取疏導的方法。
  • 禹城:禹興與大禹治水的故事
    而我所掛職鍛鍊的禹興街道,雖然剛剛成立,但也深受大禹精神的影響,公而忘私、憂國憂民的奉獻精神,艱苦奮鬥、堅忍不拔的創業精神,以及尊重自然、因勢利導的科學精神,都在禹城人和禹興人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禹興,得名於大禹治水而興,版圖又神似麒麟,這些古老又有些神秘的元素深深吸引著我,通過考究發現,新生的禹興街道雖然年輕,但與悠久的上古歷史傳說有著不解之緣。
  • 傳說大禹是蟲子,歷史上治水的大禹到底是誰?大家都被騙了
    不知道是有人杜撰的,還是一直就流傳下來的,在歷史上也真有其事。比如精衛填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等。像嫦娥奔月,我們都知道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根本沒有神仙存在,而月球離我們也很遠,只有依靠科學技術,才能夠登上月球去看一看。但是像大禹治水,說是夏朝時候發生的事情,是真實存在的呢?還是神話呢?因為這個事情好像是人為可以做到的,但是憑藉那個時候古代人的智慧和技術能否實現呢?
  • 文史日記|20210118: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可信嗎?
    小時候我們學歷史,都聽過大禹治水的故事。其中,大禹為了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事件被人們廣為流傳。的確,早先宣傳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事件,都在為大禹這種「舍小家為大家」的犧牲和獻身精神而讚嘆,從宣傳的角度看這是沒有錯的。 當然,我不否認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事件的事實性,但歷史始終是人創造的,它離不開人性的優點,也脫不掉人性的缺點。或許,從人性的角度去分析以前的歷史,更能接近事件的真相。
  • 大禹治水是真實存在的嗎?
    大禹治水的來歷嘛,史記什麼的都有記載,大概很多人都已經聽爛了這個版本了。我來講一個新鮮點的吧。上古三大奇書之一的山海經,記載了鯀禹治水的神話故事。但你要說它是神話吧,好像又不確定,畢竟山海經上記載的很多東西,有的現在都被一一證實確實存在了。
  • 大禹治水多年不入家門,只因其父鯀治水不力
    舜帝經過一番考察,覺得鯀的兒子大禹有才能,並且品行高尚可以任用,於是就讓大禹主導治水。舜並沒有因為鯀的過失而對大禹歧視,依然重用他,這點讓大禹很是感動,他決定不辜負舜帝,治好水患。大禹經過一番考察,吸取了父親鯀的教訓,他覺得水患只能疏通河道,才能徹底治理。
  • 大禹治水發生在哪一時期?大禹治水成功的秘訣與外部環境相關
    「大禹治水」是中國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那麼歷史上真的有大禹這個人嗎,大禹又是怎麼治理洪水的?下面就以史料、考古結合的探究方式,來向大家講述「大禹治水」的整個經過。「大禹治水」發生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這一時期正是堯帝、舜帝統治的時期。
  • 大禹治水的神話傳說
    人們都推舉聰明能幹的大禹來治理水患,大禹深知水患沒有消除,人們都不能耕種田地,也就不能收穫糧食,生存就受到了嚴重的危脅。大禹召集眾人共同分析水患的原因,並實地考察。廣闊的原野上交織著無數的江河湖海,大禹不辭勞苦,不畏艱險,跋山涉水,頂風冒雨走遍了九州大地。終於找到了水患的原因和治理的措施,採用疏導的辦法把洪水引入大海。
  • 都聽說過大禹治水,而卻不知道大禹治水的原因,當年治水是這樣的
    都聽說過大禹治水,而卻不知道大禹治水的原因,當年治水是這樣的。中國歷史上發生了很多神奇的事情,也有很多的傳說。這些傳說都和不同的名人有關,在以前的社會,還沒有出現封建王朝。而那時整個國家的統治者,是全天下最為賢明之人。
  • 大禹治水真的發生過嗎?
    我們回頭再來看大禹治水的故事,確實充滿了謎團。古代地理學名著、成書於北魏的《水經注》有這麼一條記載:"昔大禹疏龍門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水歷其間,故謂之伊闕。" 意思就是說:從前大禹劈開龍門山疏通水道,劈開後的兩座山相對,遠望好像闕,解釋一下,這個闕是指古代宮殿前面的兩座高臺,伊水從中間流過,所以就叫伊闕。
  • 漢畫「大禹治水圖」給今天的啟示
    漢畫像石「大禹治水圖」  從遠古流傳至今的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當筆者參觀徐州漢畫像石館時,被這裡展示的「大禹治水圖」漢畫所震撼。  「大禹治水圖」原石出土於山東臨沂地區,為高浮雕加陰線刻畫像,以橫幅長卷式由右向左展開畫面。
  • 它是上古神龍,助「大禹治水」後被斬首,民間百姓卻說殺得好?
    要說起我國的歷史裡面那麼多的故事,那可真的是三天三夜都說不完的啊!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神話故事我想很多人都會有所了解。大禹為了治水,為了平定洪水的禍患給百姓一個安穩生活環境付出了太多的東西,大禹的父親鯀為了治水,甚至不惜觸怒天帝,把息壤偷出來讓大禹拿去平洪水,但是他也因為這樣而讓天帝殺死了,大禹為了治水失去了自己的父親,但是面對洪水肆虐的黃河流域,看著那些百姓民不聊生的日子,大禹強忍悲痛繼續治水,在沒有父親的幫助下大禹治水的道路非常艱難險阻,甚至在治水的過程中還遭到了共工和淮河水神無支祁的組撓,讓大禹治水的過程越來越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