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商報 合肥網訊 自第五版後,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訂的《現代漢語詞典》,取消了「六」字用於地名的lù讀音。「考慮過六安的感受麼?」「考慮過六合的感受麼?」,針對此,一直以lù音而非liù音作為地名稱謂的安徽六安、南京六合居民,近日在網絡上發問爭論,兩地媒體紛紛轉評。綜合網民言論,記者發現,認同並懷戀lù音讀法的佔據多數。
社科院詞典編輯室:
不應放棄普通話讀音去讀方言音
《現代漢語詞典》編訂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是如何解釋取消「六」字的lù音讀法?
「lù、liù屬於文白異讀,lù是文讀音,保留在很多方言區,如安徽、江蘇等地」,答覆記者詢問,中國社科院詞典編輯室表示:「主張讀lù的人說,根據『名從主人』的原則,按照當地人的語言習慣,六安、六合等地名中的『六』應該讀作lù,但在安徽、江蘇的方言中,不僅『六安、六合』這樣的地名讀lù,語文義的『六』也是如此,所以『名從主人』,說的是人名、地名中出現多音字的取捨原則,而不是放棄普通話的讀音去讀方言音。」因此,「根據這樣的調查研究,自第5版,刪去了『六』字lù的讀音。」
記者查閱《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發行時的說明,卻發現對新版詞典有如下解釋:「在新版詞典中,方言詞或地區詞對普通話的影響也可見一斑。如來自臺灣地區的新條目有『嗆聲、力挺、糗、捷運』以及與選舉文化有關的『拜票、謝票、站臺』等」;而「由於趙本山小品和電視劇的廣泛影響,東北方言的『忽悠、嘚瑟、指定』等方言也被收入。」
文字學專家:
傳承歷史文化的古音不應輕易修改
那麼「六(lù)安」一說,是普通話發音之誤,還是方言文化的沿襲?
記者在採訪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語言學部委員、中國文字學會會長、安徽大學教授黃德寬時,他給出了和社科院詞典編輯室不同的意見。
著有《漢語文字學史》《漢字闡釋與文化傳統》等學術作品的黃德寬認為,「除非是因為嚴重影響交際」,去除六安(lù)這種沿襲古音的讀法「不太妥當」。他解釋說,六安歷史悠久,自戰國便存在lù的古音。記者了解到,自春秋戰國,六安歷經硝煙紛爭,至公元前121年,淮南王劉安、衡山王劉賜謀反案發自殺,漢武帝取今六安所處的「衡山國」安豐等縣首字,意 「六地平安,永不反叛」。自此,六安地名沿用歷代,lù之古音亦沿襲至今。
黃德寬之所以不贊成將六(lù)安讀音取消,主要有兩個原因,「名隨其主,古代的城邑封地而來的叫法,不應輕易更改,正如不能輕易去更改一個人的姓名一樣;其次,地名文化積澱深厚,是歷史文化的傳承,這種特殊性也決定地名古音的更改,需尤為慎重,建議將六(lù)安保留」。
省民政廳、語委:
安徽省曾複查並同意保留六安古音
根據黃德寬教授的解釋,記者查閱了解到,就在《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發行的2005年次年,安徽省曾於2006年元月專門對六安和蚌埠地名讀音的審定進行了複查,六安市針對複查進行了專門解釋:六安地名為漢武帝時期確定,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六安」的「六(lù)」不僅反映著當地地貌特徵,也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有著鮮明的區域性特點和特殊含義。「正因此,《康熙字典》和現代辭書均認定『六安』的『六』讀lù」。
安徽省民政廳及安徽省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將報省人民政府,結果決定同意了六安保留古音「lù」。
(汪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