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海市寶山區被確定為國家特殊教育改革實驗區,承擔醫教結合實驗項目。根據《國家特殊教育改革寶山區醫教結合實驗區方案》,寶山區聚焦質量,積極推進實驗工作,全面提升了區域醫教結合服務水平。
一、構建醫教結合服務機制
寶山區以教育、殘聯、衛計委三部門為主聯合創建區域一體化醫教結合服務機制。以教師和醫生為兩大主力,區教育局建立了三支隊伍,即特殊教育入學鑑定委員會專家團隊、「華師大寶山區特殊教育研究基地」導師團隊、含45名普通學校特殊教育專任教師的教師團隊。區衛計委建立了三支隊伍,一是依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立「一校一醫」隊伍,提供日常基本服務;二是依託區級醫院資源,由15名指導醫生組成5個指導醫生組,按需指導教師開展康復服務;三是依託寶山醫療聯合體組成的專家醫生團隊,為殘障學生的教育康復訓練解決疑難雜症。
二、拓展醫教結合服務對象
一是拓展不同殘疾類別的服務對象。寶山區將醫教結合服務類別由原來的視覺障礙、聽覺障礙、智力障礙、腦癱肢體障礙、自閉症譜系障礙、言語語言障礙六類拓展為含學習障礙、情緒與行為障礙、多重殘障在內的九類;二是拓展不同安置形式的服務對象,由原來培智學校擴展到培智學校、特教班、隨班就讀、送教上門四種安置形式的殘障學生;三是拓展不同學段的殘疾學生,由原來的義務教育階段向學前及高中職業教育階段兩頭延伸。
三、完善醫教結合診斷與評估流程
每年5月,區特教指導中心對學生學籍系統、特殊教育信息通報系統、殘聯殘疾兒童信息系統信息數據進行比對,實現對殘疾兒童個體成長各階段信息實時了解與監控。6月,區特教指導中心組織疑似殘障學生到市教委指定的醫療機構,為各類殘障兒童進行殘疾診斷以及健康檢查,明確殘疾類別及殘疾程度。7月,參加市特殊教育評估中心的專家綜合評估,「一人一案」提出教育安置及教育康復建議。8月,召開區特殊教育入學鑑定委員會議,根據醫療機構的診斷報告、專家綜合評估意見、殘障兒童的實際情況及家長的意見,落實適合的教育安置。9月前,由區特殊教育入學鑑定委員會進行教育轉介鑑定,根據醫療機構複測評估結果,結合殘障學生的實際狀況及家長的意見,提出轉介安置意見。
寶山區把學生醫學診斷、健康檢查、教育評估、個別化教育計劃、成長手冊等整合到網絡平臺,使教師、家長及時掌握孩子的教育康復情況,對孩子的發展有更全面與清晰的認識。
四、實現醫教結合服務全覆蓋
(一)以早教中心為主體,開展0—3歲高危兒醫教結合早期幹預
寶山區印發了高危兒醫教結合早期幹預家庭操作手冊,早教機構或相關託幼機構優先向高危及有特殊需求的兒童及家長開放,向高危嬰幼兒家庭推廣正確的早期幹預觀念,配合醫教結合早期幹預,組織對新生高危兒實施全身運動(GMs)質量評估篩查。另外採用Gessel發育量表對1歲左右的高危嬰幼兒進行四個能區的篩查。如果存在發育偏離的傾向,由區早教中心、早教指導站、親子(寶寶)苑進行高密度的早教指導幹預,每兩周在寶山早教中心進行一次集中評估指導。發育嚴重偏離傾向的則由專業康復醫院介入康復指導。
在孩子出生的12個月以內,早教指導老師與社區兒保醫生定期上門隨訪,進行嬰幼兒生長發育跟蹤指導,共同服務於0—3歲高危兒家庭。對於出生時體重小於2公斤的低出生體重兒,從其出院後一周內開始進行上門隨訪,一直到其體重達到3公斤以上後方停止上門隨訪。
(二)以幼兒園特教班為主體,普及3—6歲特殊兒童的學前教育康復
一是根據本地區人口分布情況與殘疾兒童的實際需求,寶山區教育局調整了學前特教班設點布局規劃,全區開設學前特教班(點)的幼兒園為12個,實現街鎮學前特殊教育班全覆蓋。二是開設「學前殘障兒童家長工作坊」,為學前發育遲緩、自閉譜系障礙等殘障兒童家長提供兩周一次的培訓,形成以家庭幹預為主體,幼兒園、區特教指導中心為指導的家、園、中心聯動的幹預模式。
(三)以特教中心為主體,開展6—15歲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醫教結合幹預
一是構建符合各類殘障學生特點的課程。區培智學校依據教育部《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6年版)》以及《上海市輔讀學校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方案》,確立義務教育階段各類殘障兒童醫教結合課程的課程性質、課程特點和框架結構。形成了「評估學生—調整教學目標—選擇教材—制訂個別化教育計劃—評估個別化教育計劃」的實施流程,開發了各種醫教結合校本課程,含科普、信息技術、繪本、行為訓練、感知運動等。
二是分類建設康復訓練中心。區教育、殘聯、衛生部門合作在區特教指導中心建立了自閉症兒童康復訓練中心、腦癱兒童康復訓練中心,自閉症兒童康復訓練中心每年在訓兒童50多名,腦癱兒童康復訓練中心每年在訓兒童15名左右,通過運動療法、感覺統合、作業治療、平板步態、物理治療等項目訓練,提升了醫教結合實效。
三是建立「名醫面對面」問診服務機制。區特教指導中心邀請市精神衛生中心、復旦附屬兒科醫院、新華醫院、上海市婦幼保健所等國內各科一流醫學專家,開設自閉症康復、腦癱肢體康復、情緒行為矯正、營養保健、癲癇治療、牙防眼防等專場活動,為部分特需學生提供每月一次名醫會診服務。
四是探索醫教結合背景下資源教室建設與運行機制,確定了普校資源教室全覆蓋的建設目標。2014—2017年共投入市、區兩級經費980萬元,分三批完成了41個資源教室配備,2018年第四批再建38個,資源教室以《上海市普通學校特殊教育資源教室裝備配備指南》為標準,從隨班就讀學生的殘疾類別及教育康復需求出發,選配教學具、康復器材、音像資源等,為推進隨班就讀提供醫教結合資源保障。
五是開展隨班就讀教學有效性項目研究。區特教指導中心牽頭,10所中小學、4所幼兒園組成項目組,對隨班就讀學生語文、數學學科的教學目標進行調整,開發了自閉癥結構化訓練、腦癱鍵盤拼音訓練、情緒行為訓練、言語溝通訓練等補償性課程以及電腦PS課程、美術國畫課程、OH卡牌遊戲寫作課程、社會故事集體課程等發展性課程,既體現集體教學要求,又適時跟進醫學康復訓練指導。
六是對於區域內44名重度殘障學生,安排區培智學校及普通學校教師提供每周1—2次的送教上門服務,開展包括感知及認知、語言溝通、生活自理、社會適應能力等訓練。
(四)以職業學校為主體,實施15—18歲殘障學生九年後的職業教育
根據市教委《關於加強特殊職業教育管理的實施意見》的要求,寶山區出臺了《寶山職業技術學校附設特教班招生方案》,為特教學校及隨班就讀的應屆殘疾學生提供四年的免費職業教育,助力殘障學生自強自立、融入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