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查超查限」一直是老生常談的問題,近幾年來,查超查限力度越來越大、查超措施越來越全面。
今年4月,國務院安委會印發《全國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堅決要求在2022年基本消除貨車非法改裝、「大噸小標」等違法違規突出問題,隨後並組織全國立即開展相關工作。
所以近段時間多地曝出了查超查限行動,基於道路查超查限設施的完善及國家治理非法超載的決心,有理由相信近兩年內非法超載問題會有重大突破,藍牌車型可能真沒有好日子過了。
近段時間,也有卡友反饋道路查超越來越嚴了,一般在下高速處檢查,一查一個準、無處可逃,而且處罰力度也較大,一般扣6分、罰款500-2000元不等。
當筆者問及是否後悔購買藍牌車時,卡友很確定的表示在購買藍牌車型時就做好了心理準備,「逮到了就自認倒黴認罰就好、逮不到就跑,下次跑車的時候避開點」。
筆者相信不僅僅只有少數卡友這麼想,這應該代表了大部分卡友的心聲,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那麼即使查超越來越嚴,但選擇黃牌車型的用戶依然少之又少,究竟其中有何原因?
一、藍牌車型使用成本更低,一年節省近兩萬元
藍牌車型相比黃牌車型使用成本更低,這是用戶選擇藍牌車型而不選黃牌車型主要原因之一。
藍牌車型與黃牌車型使用成本差異主要體現在保險費用、營運證辦理費用、掛靠服務費、高速通行費、置換折舊費等方面,其中主要費用差異還是保險費用和高速通行費,保險費用差異接近1萬元/年。
而高速通行費則根據高速通行裡程計算,高速通行裡程越長則費用差異越大,另外二手車置換折舊費也不能忽略,因黃牌車型市場小、購買用戶少,置換車輛價格、時間成本差異超過5000元。
二、黃牌車型限行政策是關鍵,藍牌車型進城優勢大
大城市三環內限制黃牌車型駛入,這是用戶選擇藍牌車型而不選黃牌車型的另一個主要原因。
為保障空氣品質和道路通行能力,我國大中型城市一般都有貨車限行政策,其中對藍牌車型和黃牌車型的限行政策不一致,對黃牌車型的限行政策會更嚴格,黃牌車型一般會被限制進入三環以內。
導致無法獲得城市配送、短程運輸等需要進入市區的貨源,沒有貨源則沒有經濟收入,這種在獲取貨源上的不公平導致用戶不會選擇黃牌車型,除非有固定貨源且沒有進城需求,才會考慮選擇黃牌車型。
三、黃牌車型資格證書要求高,藍牌車型更輕鬆
藍牌車型與黃牌車型相比,對駕駛證要求低,黃牌車型要求B2駕駛證,而大多數輕卡用戶只有C1照駕駛證,駕駛證從C1照增駕為B2照既要增加學費支出成本(大部分在10000元左右),又要增加時間成本(大部分為3-6個月),還存在潛在風險(B2照交通違章駕照被扣分後,需要交通安全教育學習,費事費精力)。
另外增駕為B2照還要求持有C1駕駛證一年以上,且年齡在21-50歲之間,年齡超過50歲的卡友還沒有增駕機會。
另外,自去年藍牌車型取消雙證要求後(營運證、從業資格證),藍牌車型的準入門檻大幅降低,不再需要考慮車輛掛靠問題,消除了掛靠潛在風險(口碑差的運輸公司,服務費、年審費、保險費逐年上漲,且存在車輛交易或提檔被惡意扣車現象),購買藍牌車型更輕鬆。
四、購買黃牌車型顯尷尬,陌生領域風險大
對於藍牌車型來說,很大一部分用戶沒有固定貨源,車輛主要用來貨運出租,購車時只需考慮能夠進城、藍牌車型中最能裝兩點因素,平時裝多少貨、跑哪一片區域、跑多少裡程都非常熟悉。
而置換為黃牌車型則需要放棄城市配送市場,從短途運輸變成中長途運輸,運距、運費、成本、注意事項等都完全不同,對藍牌用戶來說確是陌生領域,運營風險較大。
另外,藍牌用戶置換多大的黃牌車型也是問題,是買4.2m、5.2m、6.2m、6.8m、7.6m黃牌車型,還是買兩軸最大的9.6m黃牌車型,都是需要考慮的事情,車買大了沒有貨源賺不到錢可能連貸款都還不上,車買小了會錯過一些貨源。
而且還有12噸、14噸、16噸、18噸等多個噸位車型可選,如果沒有熟人帶,連買到合適的車型都是問題,藍牌車型用戶置換黃牌車型真的挺難。
五、查超執法標準不統一,超載運輸有機可乘
另外,對於用戶不願意購買黃牌車型除了以上原因外,還有各地查超執法標準、執法力度不統一原因。
雖然現在部分區域、部分路段查超很嚴,但只要沒有大規模、全面進行查超,用戶一般會避開查超路段繞路行駛或者不接查超區域的貨源,在夾縫中求生存,最終結果超載運輸依然有機可乘。
結語:
其實,現在道路查超技術手段已經非常先進了,遠程就能識別違法行為,特別是在高速路上,攝像頭、地磅等基礎設施比較完善,攝像頭一拍,就能識別哪輛車未年檢、存在套牌等違法行為,有地磅的路段只要車輛通過該路段就能識別出是否超載。
違法信息自動處理發動到交警電腦上,再通過遠程指揮交警就在路口精準攔截違法車輛了。對於執行越來越嚴的查超政策,卡友們有何看法?(文/卡家號:風和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