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日本】中國菜是如何徵服日本的?(五)| 枝繁葉茂

2021-02-07 微觀日本



1905年日俄戰爭之後,大清國留學生人數增至8000名,1907年達到最高峰,人數猛增至13000人。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留日熱潮的開端。


其中,有地方官府派遣的留學生、有自費遊學的富家子弟和一些對於清政府不滿的革命志士,他們聚集在東京,特別是神田,這裡儼然形成了東京的「中華街」,這促成了中餐館如雨後春筍一般應運而生。


但是,這些中餐館主要面向留學生,還沒有將中餐推廣到日本的民眾之中。中國留學生們不喜歡日本飯菜清淡的口味,喜歡葷菜,希望能嘗到家鄉的口味。


為了滿足他們的要求,下宿屋旅館和私人出租房的主人以及牛鳥肉店馬上改變經營內容。牛肉店開始經營豬肉,下宿屋旅館和私人出租房的家庭也開始學習用豬肉做菜,為房客提供豬肉菜餚。


據《讀賣新聞》(1904年11月30日)報導:「戰爭勝利之後,清國留學生逐漸增加,神田、本鄉、牛込、小石川等地的下宿屋開始提供支那料理,出租房的家庭也開始採用豬肉料理,這些舉動自然影響到牛肉零售商,市面的店鋪開始出現銷售豬肉的現象」。


因為日俄戰爭,戰場需要大量牛肉罐頭,而且還要供給俄國戰俘牛肉,市場流通的牛肉價格暴漲,於是,豬肉開始受到歡迎,而且,前述的大清留學生的到來,推動了豬肉的普及。


在此之前,豬肉經過琉球(衝繩)傳到薩摩藩(鹿兒島),只有鹿兒島人喜歡吃豬肉。1905年日本的豬肉消費量是20萬頭,1907年為 28萬5000頭,1923年激增至32萬頭。



同時,隨著民間對於中國菜的關注,民間出現兩個現象。


一是出版社也抓住商機,開始出版面向家庭的中餐菜譜。二是東京的兩所女子學校開設中餐課程,教授家庭中餐的做法。


1905年,《家庭支那料理法》(東京大學館)問世。這本菜譜是號稱東京第一家中餐館「偕樂園」的創始人陽其二執筆,主要借鑑清代的美食家袁枚的《隨園食單》。


全書共收錄298個菜譜,有海鮮、河魚、豬肉、牛羊鹿肉、雞肉、有鱗魚和無鱗魚、蔬菜、小菜、點心等各類烹調法,是一部中餐的百科全書。



陽其二(1838-1906)的祖上在明末流亡到日本,居住在長崎,世代擔任幕府的唐通事(翻譯),唐通事是父子相傳的世襲制度,陽其二是第10代。他在明治早期曾創辦報紙和雜誌,不但擅長書法,還是美食家,晚年致力於推廣中華美食。


據1904年《讀賣新聞》(12月23日)報導,東京的成女學校和女子美術學校的烹調科聘請中餐廚師姜誠甫開設中餐課程,這說明這個年代教授中餐的主要是中國的廚師。


除此之外,明治末期和大正初期還相繼出版了《日本家庭應用支那料理法》(1909年)、《家庭實用支那料理法》(盛林堂,1912年)、《家庭宴會支那料理》(博文館,1913年)三本菜譜,這不僅推進了中餐在民間的普及,還說明民間對於中餐的需求增加。


《日本家庭應用支那料理法》的作者是柴田波三郎是女子美術學校的講師,另外一個作者津川千代子是成女高等女子學校的講師。這本書應該是這兩所學校開始中餐課程使用的課本。


他們在書中對比日本料理和西餐,盛讚中餐的長處。作者認為日本料理準備工作繁瑣,西餐需要各種餐具,而中餐「只需一隻鐵鍋,一個蒸籠」,而且中餐不像日本料理那樣生食,食材經過加熱,非常衛生。


同時,食肉對於日本人是當務之急,有利於改善日本人的體質,可以配合日本政府提倡的「富國強兵」的國策。


《家庭實用支那料理法》的作者奧村繁次郎是赤堀料理教場講師,由此可見,一般的料理教室也在教授中餐,而且菜譜中有「會肘子」「會肚片」「慕許肉」「蜜濺坪菓」等不規範的漢字,可以推測出這本菜譜大概是奧村記錄了中餐廚師口述的做菜手法。當時的廚師們讀書不多,不能正確書寫「燴」「木須」「蜜餞」。


《家庭宴會支那料理》的作者是阮淦鎏,這個時期出版的中餐菜譜,即使署名為日本人,其實主要以中國廚師為主。


另外,社會上還出現了面向家庭的中餐講座,《讀賣新聞》等報紙上也開始刊登家庭中餐菜譜,比如「東坡肉」「醬肉」「龍蝦球」「燒賣」等,這些都反映民間對於中餐的關心。



有了菜譜,牛鳥肉店開始供應豬肉,中餐真正開始普及到民間就差最後一步。這時,面向日本普通民眾的中餐館應運而生,其中有一家膾炙人口的名店。


1910年,來自橫濱海關的尾崎貫一出資在淺草開辦了中華料理店「來來軒」,從橫濱中華街請來廣東廚師,主打中式快餐「餛飩、拉麵、豆包、燒賣」,盛極一時。


在此之前,淺草也有中華樓、榮亭、東勝軒、Symbol 等中餐館,但是,來來軒經營的快餐最成功。


左一是尾崎貫一,旁邊是長子尾崎新一


這家店坐落在淺草公園裡,淺草公園自明治初期被指定為五大公園之一之後,公園內被劃分為七個區域,其中一區至三區是淺草寺,仲見世等地區,有觀音堂、五重塔、凌雲閣(著名的十二層眺望塔)。


淺草公園地圖

凌雲閣


六區是當時最熱鬧的娛樂區,有電影院、小劇場、水族館等,舞蹈、曲藝、雜技、劍術等各種娛樂聚集於此,每天人流如織。自然也聚集了各類飲食店,為平民百姓提供美食。有牛肉蓋飯、天婦羅、蕎麥店、紅豆年糕、雞肉店、鰻魚店,還有很多酒吧。


淺草公園的遊樂區


來來軒一共兩層,樓上樓下總是高朋滿座,客流如雲。之所以流行,有幾個特點:


一是快,這深受性急的日本民眾的歡迎。客人一落座,女招待馬上端上茶水和燒賣或者豆沙包,燒賣和豆沙包是茶點,吃不吃客人隨意,吃了才收錢。



如果客人不吃,店裡會重新回籠加熱,因此,當時吃豆沙包的時候,客人一般都先剝皮,認為這是正確的吃飯,其實最初是為了乾淨。


二是便宜,迎合大眾口味。餛飩、拉麵都是六錢,燒賣哦豆沙包只有一錢,對於來公園逛街的普通民眾來說,價格便宜,花錢不多但能品嘗充滿異國風味的美食。


三是美味可口。無論是薄皮大餡的餛飩,還是拉麵,配上毛湯(豬骨湯)或者上湯(雞湯),再加上日本人熟悉的醬油,熱乎乎,美滋滋。對於普通民眾來說,吃一碗拉麵或者餛飩,就可以享受滿滿的幸福感。


四是大力宣傳。來來軒的第二代主人尾崎新一畢業於早稻田大學商學部,他運用現代經營手法,不惜重金做廣告,本已遠近聞名的來來軒更是婦孺皆知。人們來逛淺草,穿過雷門必去來來軒,來來軒幾乎成為淺草的代名詞。



來來軒在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中受災,災後來重建,更加繁盛,每天有幾千來客。而且還在小傳馬町和新橋等地開設新店。可惜後繼無人,1976年關門。


來來軒最大的功績是以其味美價廉特色改變了中餐的形象,從聚餐型的高檔店變成了普通百姓容易接受的分餐和快餐。



隨著來來軒的成功,淺草公園附近又出現了上海亭、五十番、十五番、榮樂、東亭、八洲亭、三昭等中餐館,五十番也人氣爆滿,成為淺草的名店。



中華料理之所以能夠開始在東京流行,其背景有很多因素,其中之一是瀕臨橫濱。當時橫濱有很多廚師,以廣東人居多,他們在橫濱開設中華料理店。


這些飯店成為廚師的供給地,每當東京開中華料理店時,店主就能從橫濱僱到廣東廚師。粵菜和北方的菜餚相比,加入砂糖,口味略甜,這種口味比較適合東京人的愛好。



由此,中餐,特別是拉麵、餛飩和燒賣等快餐徵服了日本的平民的胃,到1925年,東京的中餐館已經多達1200家。這個時期,日本社會對於中餐的態度轉變,呈現積極引進消化的時期。隨著中餐的人氣上升,各種西餐店也兼營中餐快餐,這時開始出現似是而非的所謂中餐。


同時,專營中餐的菜館也越來越多,隨便列舉一些店名,就有晚翠亭(虎之門)、香蘭亭本店(日本橋)、東洋軒(赤坂溜池)、萬來軒(下谷)、山水樓(日比谷)、萬華(京橋)等等。中餐館已經不只集中於神田和淺草,開始擴展到東京各地。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銀座阿斯塔,這家店於1926年開業,現在是東京的中餐名店,但是在剛開業的時候,一樓主營美式中餐,即著名的李鴻章雜碎,二樓經營宴會,是典型的大眾餐廳。



所謂「李鴻章雜碎」是美式中餐,取材肉絲炒菜絲,用豬肉絲或雞絲等,與綠豆芽、芹菜絲、筍絲、青椒絲、洋蔥絲、大白菜絲或者荷蘭豆等混炒而成。這種中餐如同日本的「天津飯」「中華冷麵」一樣,都是偽中餐。




中餐由1905年開始的星火燎原到1920年代的枝繁葉茂,由主要面向留學生到深入日本民眾。明治維新之後,作為主流的日本料理注重色彩和擺盤,文明開化象徵的西餐則注重氣味和服務,只有中餐注重口味,以其不負盛名的美味徵服日本人的胃,歷經20多年,前景一片光明。


但是,突然陰霾驟起、烏雲蔽日,中餐再次經歷時代的考驗。未完待續。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外媒:日本料理是怎麼徵服西方的?
    英國金融時報網6月1日發表專欄作家波莉·羅素撰寫的題為《日本料理是怎麼徵服西方的?》的文章。文章說,波莉·羅素撰寫的《日本料理:極簡餐飲藝術》1980年在美國出版,至今仍是西方食客了解日本料理的聖經,讓日本餐飲聲名鵲起。  過去20年裡,在英國生根發芽的所有外來餐飲,就數日式餐飲的「英國化」最為出乎預料。
  • 日本人的「中華料理top3」,根本不是中國菜,全是日本自創的
    日本遍地都是中華料理店,卻又是被中國人吐槽最多的美食店。一般人認為,中華料理店售賣的食物,自然是中國風的美食。但進了料理店才知道,中華料理店和我們的中國美食相差甚遠,就連端上來的食物也絲毫沒有中國菜的樣子。為什麼中華料理店常被中國人吐槽呢?
  • 日本印象(五)日本飲食
    請點擊上面「凌伯」關注公眾號     據考證,日本料理借鑑了一些中國菜餚傳統的製作方法並使之本土化,其後西洋菜也逐漸滲入日本,逐漸形成了今天的日本菜系。 料理在漢語中的本意是處理、整理,料理一詞在日語卻是菜餚的意思。隨著日本經濟的急劇擴張,日本生活方式也逐漸向世界各地擴散。
  • 日本菜和中國菜,外國人更喜歡哪個? 壹讀知道
    想知道轉基因三文魚壽司是啥滋味的值班壹讀君 | 張不羈壽喜不不燒:美劇裡面總看到外國人到中餐館壽司店吃東西,好想知道外國人心裡對這兩種菜的定位是什麼啊?有人說在西方人那裡日本菜比中國菜高級,比中國菜受歡迎,但明明美劇裡中國餐館出現的次數多啊。
  • 日本人開的義大利沙縣小吃,是如何徵服中國的
    薩莉亞是唯一一家進去了有底氣讓服務員把菜單上所有菜都上一遍的西餐廳。一個人去吃也能點三四個菜,關鍵是味道還說得過去。「蒜蓉焗蝸牛,蝸牛一般,剩下的蒜蓉和橄欖油撒一點辣椒麵配麵包,絕了。「「我必點奶油蘑菇湯和焗蝸牛,要雙份,吃不夠。」
  • 日本:阻擊「中國毒菜」10年
    12年前,日本為阻「中國毒菜」不惜發動貿易戰 4年後再出重拳,祭出「史上最嚴厲」招數 日本進口食品標準2006年再升級 堪稱世上最嚴但長達兩年的調查,以及中國方面一開始給日本留下的不誠實印象,損害了整個中國食品的形象。此後中國出口日本的食品問題事件也不時曝出,2007年中國出口日本的豌豆被檢出農殘超標,2008年中國出口的青刀豆被查出敵敵畏超標3.45萬倍,2010年中國出口蔬菜被檢出農殘超標42倍,2012年中國茶葉因農殘超標無法入境日本。
  • 日本美女新木優子,徵服萬千中國少男,仔細一看果然名不虛傳!
    日本美女新木優子,徵服萬千中國少男,仔細一看果然名不虛傳!新木優子出生於1993年,是一位模特兼演員。她一出道,憑藉極高的顏值和完美的身材,引起了日本民眾的觀眾。長相清純的她,被日本網民稱為「最完美的女神」。
  • 日本三大歌姬,能夠徵服日本亞洲歌壇?第一位是八零後聽著長大的
    歌姬一般是日本對於一些女歌手的稱呼,在日本的民間歌姬是非常多的,而想要成為大家共同認可的歌姬,就需要具備一定的實力。今天我們就想要給大家介紹幾個日本知名的歌姬,甚至可以說她們三個人是可以徵服日本歌壇的。首先第一個是濱崎步,作為日本三大歌姬之中最具有名氣的,很多八零後都是聽著她的表歌曲演成長起來的。
  • 古代為什麼沒有人能徵服日本?二戰美軍:登陸日本,要死100萬人!
    在我國的歷史上,每一個朝代很少想要徵服日本,從來沒有想將自己的爪牙伸到日本去。唯一想要徵服日本的元朝,也以失敗告終。 日本 為什麼沒有人想去徵服日本呢? 其實,日本很難被徵服,日本是個島國,而且是一個很龐大的島國。
  • 中國魚米如何變身日本壽司 「鮨」字如何東渡日本
    中國魚米如何變身日本壽司   ▌張天慜  昨日,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京隆重開幕。從今天起至22日,亞洲美食節等面向大眾的豐富活動也將正式開啟,市民能夠在活動中切身感受到亞洲文明大發展、文化大交流、人民大聯歡的喜慶氛圍。  亞洲美食,歷來是亞洲文明的一張閃亮名片。
  • 日本豆腐:在中國才有的日式料理?天津飯:在日本才有的中華菜?
    日本豆腐在日本是沒有的,天津飯在中國是沒有的。日本豆腐起源於日本傳統的「雞蛋豆腐」,又名「玉子豆腐」(日語中,「玉子」即「卵」,也就是雞蛋的意思),但是傳到中國的時候,中國人民運用了更科學的方法,輔之以清水、植物蛋白、各類調味品(如麻、辣、酸、甜等)等製成,既蘊含了雞蛋的清香,又增加了原本的品質、營養、健康和方便性等。
  • 超八成日本人愛吃中國菜 獨創"天津蓋飯"受歡迎
    在國際化的家常菜中,在餐桌上亮相頻度最高的是中國菜。日本人稱之為「中華料理,算得上最常見的外國菜餚。據網際網路上的一項調查顯示,回答喜歡中國菜的日本人超過八成,據稱家庭中吃中國菜的頻度最低達到每周一次以上。日本人在家裡吃的中國菜以「餃子」和「麻婆豆腐」為最多,此外還包括「炒飯」、「燒賣」、「青椒肉絲」、「麻婆茄子」、「 糖醋裡脊」和「春卷」等。
  • 威廉王子口誤 搞混日本料理和中國菜(雙語)
    英國威廉王子於本周四在公共場合露面時,犯了一個和他的祖父菲利普親王一樣的口誤,把日本料理和中國菜搞混了。   當天英國媒體播放的電視畫面顯示,在位於白金漢宮附近的倫敦肯辛頓的日本館文化中心開幕儀式上,威廉王子與學生探討如何使用筷子。   "Have you guys had much Chinese food?" he asked them, only to be met with an awkward pause.
  • 日本人質湯川遙菜被殺 伊斯蘭國要求釋放一名女性在押者
    央廣網北京1月25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本月20號,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發布視頻,表示如果日本在72小時內不能支付2億美元贖金,他們將處決兩名日本人質。23號,也就是前天下午的兩點50分被認為是72小時的最後時限,但日本官方表示,沒有最新消息,人質生死未卜。
  • 中國茶是如何傳入日本的?
    」這是日本榮西禪師在《吃茶養生記》中的一句古言,其大意是喝茶有養生和延續年齡的效果。《吃茶養生記》是日本第一部茶書,全部都是以中國古文書寫的,因其詳細的描述了中國以茶為原材料的養生醫術,得到了很廣泛的重視。榮西被當地稱為國民健身的鼻祖,因此有「茶祖」的稱號,從地位上,他與我們國家的「茶聖陸羽」非常相似。
  • 世界各國的代表菜,美國的牛排,日本的壽司,中國代表菜是它!
    世界各國的代表菜,美國的牛排,日本的壽司,中國代表菜是它!每個國家都會有自己的代表菜,由於地理環境等方面的差異,所以人們的口味也會有所不同。正是因為這些原因,世界上的美食也是各具特色,世界各國的代表菜,美國的牛排,日本的壽司,中國代表菜卻是它。對於美國人來說,經常吃的食物那就是牛排了,因為美國的畜牧業非常發達,而且美國人有著吃牛排的習慣,所以牛排就成了美國的代表菜。而日本由於地理環境的因素,壽司就成了他們的最愛。
  • 日本人眼中「最好吃」的中國菜,「排名第一」的食物令人費解
    現在中國菜已經在世界各地找到了。中國的菜有很多種,所以每個人對食物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在日本你會喜歡什麼樣的食物呢?此外,小編還特意在網站上查到了這一點。現在,我們要介紹的是日本人眼中最好的中餐,而令人費解的中餐竟然排在第一位!之後,很多日本人非常喜歡中國菜,如麻婆豆腐、餃子、拉麵等。他們喜歡這三種菜。
  • 《大聖歸來》獲日本影評網站網友點讚 孫悟空再次徵服了日本觀眾
    昨天,電影《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以下簡稱《大聖歸來》)官方微博轉發了網友「攻玉十五」的一則微博,那是摘自日本影評網站「映畫.com」和「Filmmaks」上、日本觀眾對《大聖歸來》的好評。這部2015年在國內公映並引起極大反響的國產動畫,於2018年1月13日在日本正式公映,反響由此而來。
  • 今日便當 | 在日本排名第一的中國菜,竟然是這個?
    中國菜名揚全球,中餐館亦遍布世界各地,但正如「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一樣,中國菜「旅行」到了各個地方後,總會經歷一些「本地化」。比如在日本,有三道中國菜是極其有名的,青椒肉絲、麻婆豆腐,還有就是幹燒蝦仁。
  • 對中國友好的日本首相,穿中山裝吃中國菜,還回中國認祖歸宗
    對中國友好的日本首相,穿中山裝吃中國菜,還回中國認祖歸宗 導語:2017年8月28日,日本前首相羽田孜在家中病逝。聽聞這個消息,我國政府對羽田孜的家人進行了電話慰問。大批中國人也相當惋惜。羽田孜是一位正直善良的男人,他不同於其他日本政客。羽田孜懂得反省,他對中國老百姓滿懷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