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的持續推進,中等職業教育不再是孤芳自賞,開始呈現繁茂的狀態,尤其是隨著高中錄取收緊政策的影響,中專生源問題不再成為發展的瓶頸之後,中等職業教育開始擺脫單純的數量發展,向著質量發展邁進。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根據目前的政策和實際發展情況,我們可以大膽暢想,預測幾個發展趨勢,這跟學生的未來發展密切相關,家長需要提前了解,以便更好的做好思想和心理準備。
趨勢一:中等職業教育不再是學生學習生涯的末端,漸漸成為學生職業教育的第一個環節。
外在體現:升學成為中專學生畢業選擇的主流,就業人數漸漸減少。
1.職業教育更加注重綜合素質培養,而不僅僅是技術水平培養
過去中專學校有句著名的口號:以就業為導向。因此,整個育人方案和機制都是按照學生三年後就業能夠直接應用的能力培養的。這導致的後果就是,沒有文化課或者極大削減文化課,全部都是專業課,學生的技能水品確實提升了,但同時學生後續發展出現了極大的問題。在校企合作座談會上,很多企業負責人都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企業不缺技術人員,很多中專學生到企業經過兩三年的培養都會成為企業頂尖的技術人員,企業最缺的是懂技術會管理的中層人員。但是由於太多的技術人員技能水平非常高,文化水平太低,寫個小材料都成問題,始終提拔不起來,這樣的「精英」反倒成為了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因此,很多企業倒建議學校增加文化課德育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而非單一的技能水平。從終身教育的長遠發展來看,加大文化、德育、美育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已經成為常態,未來會逐漸完善,更趨於平衡。
哪怕學生再討厭文化課,哪怕是未來十年後,中職的文化課都不會消失,會一直存在甚至加大力度。因此,上中專也要有思想準備,文化課要學,還要學好。
2.中職教育就業不再成為主流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學生年齡問題導致的一系列限制。
中職學生年齡小,在實習中有諸多保護性的限制政策,例如不能上夜班,工作不能超過8個小時。但在現實操作中,給企業帶來了很大的困擾,企業一般安排學生跟崗,跟師傅。其實習與師傅應該是同步的,在我國很多企業是8小時之外需要加班,但是學生限制要求是8小時。守規矩的企業就嚴格按照8小時實施,不守規矩的抱著僥倖心理突破政策限制。企業很為難,學生8小時離開後留下的崗位沒有人頂替,如果有大量的實習學生,給企業帶來了極大的管理難題。因此,很多企業更願意高職畢業生,這些學生沒有更多的限制,更符合企業實際需求,且管理比中職生更容易。
3.對口升學已成為學生畢業的主要選擇途徑。
隨著國家打通中專、高職、本科的求學通路,通過對口升學、高職單招上大學已經成為常態,尤其是隨著這一兩年高職擴招,高職招生難度越來也低,因此越來越多的中專生在畢業時選擇升學。以我校為例,前幾年的時候,一個年級升學報名的才就幾個人,現在上千人報名,報名比例達到80%,未來還會持續增長,這麼看來,升學在現實中已經漸漸成為畢業選擇的主流方向。而中專的功能也漸漸向高中的作用一致,成為大學教育的前端,而非職業教育的末端。
因此,未來中職學校的育人模式,育人目標都會改變,依然還會強調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依然還會強調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但是公共課的比例會加大,像現在提出的文化教育、德育教育、美育教育、勞動教育、歷史教育等,這些公共課都會越來越得到重視,成為學生教育評價的重要內容。
趨勢二:中等職業教育招生模式漸漸向中招錄取統一平臺靠近,註冊製成為非應屆畢業生的主要招生方式。
外在體現:中專招生亂象將受到根治,中專學校開始向內涵質量發展,新的中專評價機制明朗化,中專學校的優劣逐漸清晰化,中招成績高低決定未來選報學校的好壞,從而影響學生未來5-10年發展。
目前中專招生實施的是註冊制,學生不看成績,不看素質,只看報名早晚。這就出現了高分學生未必進得了優質中專,不是他不優秀,僅僅是因為報名晚了,這種啼笑皆非的事情在很多中職學校不斷上演,也在客觀上造成了中專魚龍混雜的現狀。
同時為了爭搶生源,各個學校想盡各種辦法,各種「買」學生的情況層出不窮,屢禁不止,學生仿佛成為了「商品」,更讓家長感覺中專學校的混亂和無序,在整體上給人一種不正規的感覺。
鑑於這種情況,國家在2019年出臺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完善招生機制,建立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統一招生平臺,精準服務區域發展需求。積極招收初高中畢業未升學學生、退役軍人、退役運動員、下崗職工、返鄉農民工等接受中等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為廣大農村培養以新型職業農民為主體的農村實用人才。」
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出,職業教育改革有兩個重要方向:第一,完善招生機制,建立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統一招生平臺,精準服務區域發展需求。這個目標對象主要是指應屆初中畢業生。因此,未來應屆初中畢業生參加中招考試,根據成績選報中職學校會漸漸成為主流方式。這樣做的好處就是,通過學生選擇,將中職學校優劣進行大致排序,讓很多家長更清晰的判斷出,哪些學校是真正的優質中專,哪些是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第二,積極招收初高中畢業未升學學生、退役軍人、退役運動員、下崗職工、返鄉農民工等接受中等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為廣大農村培養以新型職業農民為主體的農村實用人才。針對非應屆畢業生,採取註冊制招生。這類學生可以採取非全日制或者學分制的形式,形成相對鬆散的教學模式,該教育模式更確切的稱呼應該是專項技能提升培訓,目的是教授其就業技能,提升其專業能力。
因此,未來的職業教育應該是更清晰的「平行線」式發展,一方面是校內的全日制職業教育,以育人為本,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以求通過三年教育,培養學生基本職業素養、文化素質,為後續發展奠定基礎;另一方面是針對社會青年的技能提升培訓,以服務行業社會為主,注重轉向專項技能或能力培養,以求通過培訓快速掌握一項專業技能,從事某項工作。
趨勢三:中職、大學、企業相關專業合作共同培養人才的教學模式成為現實。
外在體現:未來的3+3、3+4模式,逐漸增多,改變目前3+2一家獨大的模式。
目前中職學制中的3+2模式,是最為大家熟知的,很多家長上中職都是奔著3+2專業來的。但是3+2由於其大專畢業證中含有「3+2」字樣,也大大降低了其畢業證含金量。尤其是隨著對口升學越來越被學生和家長熟知,高職不斷擴招,3+2模式也受到了一定衝擊。因此,目前在部分地區,例如山東就出現了3+3、3+4模式的探索,3+3即中專三年,高職3年;3+4即中專三年,本科4年。這兩種模式的大學畢業證都與普通大學生一摸一樣,不存在含金量降低的問題。因此,考慮到中專逐漸成為學生職業教育的第一環節這樣的現狀,未來中職、大學聯合培養人才的模式會呈現更多新的形式。
而且我們可以大膽暢想,未來中職、大學、企業三方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養,通過企業串聯,中職大學的聯合研究教學計劃,人才培養系統化,規範化,企業化。打破現在存在的各自為政,課程重複,無效學習,以及校企合作只是最初級的實習方面的合作現狀。
趨勢四:校企合作進入資本合作、利益分享階段,實現真正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共同培養人才。
外在體現:現在的到企業實習基本就是打工的情況得到遏制,車間是教室、師傅是老師,實習是教學實訓,真正做到校內理論,校外實踐,兩者相互配合,課程內容配合,課程進度配合,校企成為利益共同體,真正做到共同培養人才。
國家大力提倡校企合作,但是現階段的校企合作真的對於很多學校來說,就是籤個協議,安排個實習,僅此而已。以我們學校為例:
今年學校安排學生實習,說句實在話,真的是搞得心煩意亂。學校很委屈,按照國家要求,職業教育需要組織實習,學校儘可能安排完善,不計成本的安排駐廠教師,企業授課;企業很鬱悶,說好的實習,學生很牴觸,甚至有些學生專門對著幹;學生很煩躁,感覺實習很累,很受約束,管理很嚴,動不動就被呵斥;家長很無奈,孩子一次又一次打電話,要放棄實習,家長不得不跟學校打電話,有請求的,有抱怨的,有威脅的。總之,貌似誰都不滿意。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甚至有些家長覺得學校的校企合作就是騙人的,學生到企業實習就是為了賺錢,把學生當賺錢工具。學校真的很委屈,我們想盡辦法搞教學改革,搞好校企合作,提高學生實訓能力,卻成了別人口中的「賺錢工具」。很無奈。
再回顧下這幾年學校校企合作的情況,我覺得現實中的校企合作真的是很不理想。我們想達到德國那種,在學校學一段時間理論,再到企業通過實踐操作消化理論知識。學校和企業跟一個人似的,各有自己的培訓計劃,但又相互補充,相互配合。
可是,現實真的很殘酷,現在的校企合作多數留於表面。學校主要追求的是學生的社會效益,企業追求的是經濟效益,兩者沒有利益的共同點。最終也就演變成,你給我學生當勞力,我給你籤校企合作協議。你解決人力資源問題,我解決校企合作問題,各取所需。
有些學校的校企合作改革算是走的比較深的,即使這樣,還是被家長不理解。
其實,問題的根源主要是什麼?不外乎利益點不一致。確切說就是校企雙方都沒有get到對方的利益共同點。學校靠招生獲得利益,企業沒份;企業靠產品盈利,學校沒份。既然大家利潤增長點都不在一起,那又怎麼能合作呢?非要合作,只能是最表面的人力資源。
因此,我們不禁要問校企合作的核心是什麼?怎麼樣才能讓企業對學校合作感興趣?其實很簡單,利益!企業沒有得到培養學生的收益。如果學生收益也有企業的份額,企業也能從培養學生這裡獲得不菲的利益,甚至收益還很可觀,企業自然會更願意與學校合作。也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才能真正做到人才合作培養,技術共同公關,實現真正的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否則,都是空談。
趨勢五:完善的國家學分銀行,使得網絡學習+學分製成為職業教育新亮點,中專不再限定三年,培訓功能得到大幅度強化,更像社區化發展。
外在體現:我可以邊工作邊學習,學完相應課程,考核通過,獲得學分,達到學分總數要求,得到畢業證;我想學習木工,我可以查到相關的中專,申請學習。經過短期培訓,達到一定要求,並給認定一定學習,作為個人在國家學分銀行中的知識儲備。
完整的職業教育應該是兩條腿走路,即全日制教育和培訓教育,這才能真正實現職業教育的為區域經濟服務,為社會服務的目標。但是,對於很多學校來說,培訓教育這一塊基本處於是空缺的狀態,找不到合適的培訓項目,找不到合適的市場。因此,很多職業學校多數屬於是一條腿走路。
未來,職業教育的社區化服務功能應該強化,不光為學生服務,更大的功能是憑藉學校的資源優勢,將特色化的專業師資、實訓資源社會化,為社會服務,提升學校的社會效益和美譽度。我覺得這是職業教育不可捨棄的重要優勢,也是提升學校辦學信譽的重要手段。
結束語
未來的職業教育有太多可以想像的空間,我國的職業教育才剛剛起步,要完善的地方太多,進步的空間也更大,我們堅信未來中國的職業教育會越來越好,越來越具有特色,並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
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做到學校,企業,學生,家長都滿意,難難難
新時期教育評價改革開始,中高考、國考、職稱、就業將會有大變化
初三想輟學的孩子,看完你的4個去處,我的4個理由再做決定
河南高考政策新變化,在河南上高中、中專的異地考生家長要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