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王永年翻譯的《在路上》很贊

2020-12-13 搜狐網

《書之愛》作者談購書、藏書和讀書體驗

  北京大學文學學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科學碩士。曾任北京大學英語系講師,美國「貝爾傳訊研究所」軟體工程師。現任北京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北京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著有《書之愛》一書,書中將自己多年來購書、藏書、讀書體驗濃縮於此。

在樓道裡給小夥伴放玻璃電影

  比起同齡的孩子,王強的童年過得幸福而充實,因為總有讀不完的小人書,在那個書籍和物質都匱乏的年代,父親每個月卻肯帶著他和弟弟去書店,連環畫,隨便挑選。《劉胡蘭》、《敵後武工隊》、《水滸》、《三國演義》,王強的購書感覺在那個時候便開始養成。

  不是每個小朋友都有連環畫可以看,為了和大家分享,王強把玻璃裁成一小塊兒一小塊兒,用黑色的墨筆把畫拓下來,然後招呼小夥伴們坐在樓道的臺階上,自己用手電筒一邊放映一邊講解,儘管放出來的畫面都是反的,但小朋友們都很喜歡,小王強也利用此舉,為自己換回了好多吃的。

  父親的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卻很愛買書。王強家到現在還留有很多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蘇聯文學著作,《靜靜的頓河》、《遠離莫斯科的地方》等等,都是「文革」的時候,父親用衣服包裹起來偷偷留下的。

  買的第一套書是《約翰·克利斯朵夫》

  開始集中讀書是從高一開始,王強那時碰見了學校裡最優秀的教師組合,老師們對書的喜愛程度深深感染了他。那時,王強覺得書櫃給人一種神聖、超凡脫俗的氣質。到現在,他還清楚記得自己所買的第一套書,是《約翰·克利斯朵夫》的第一版。那時候買書要排長隊,出現一本書大家都要搶,王強託了同學父親的關係,才買到。如獲至寶的他用衣服包得好好的,一路騎自行車到家,那種正襟危坐的感覺到現在他還記憶猶新。

  還有幾本工具書,也是王強那時不可或缺的好幫手。那時喜歡上英文的王強,得到了父親的大力支持,每次出差來北京,父親都會去王府井的新華書店,《英語900句》伴隨王強在英語學習中迅速成長。還有一套上海科學出版社的《數理化自學叢書》,父親投資了好多錢為王家兄弟買回來,伴隨他們考大學。

  就這樣,在上大學前,王強自己已經有了一柜子的書。

  買書欠下一屁股債

  到了北大讀書後,買書開始一發而不可收拾。上世紀80年代王強每個月的生活費50塊,對於那時大多數人一個月才掙90多塊錢的收入水平來說,已經相當不少了。《魯迅全集》精裝本才50塊一套,於是眼見著王強宿舍床上可以睡的地方越來越少,床鋪內側整齊地碼放了兩溜書,一直碼到頂。然後是床鋪底下開始擺書,再後來裝衣服的木箱也騰出來都放上了書。王強說自己買書是最不眨眼的,當時買了一套商務出的漢譯世界名著,還是女朋友投的資,說是從她那裡預借幾十塊錢,那套書也標誌著王強系統藏書的開始。說到那幾十塊錢,王強笑笑說,結婚後也就沒再還了。

  王強藏書第一要求書要好,內容有價值,其次才是版本。等到大學畢業時,王強已經欠了一屁股書債。

  留校當了老師,還清書債,繼續買書。在北大當老師的6年裡,當時最奢侈的是從香港買了李敖和胡適的全集。那是1985年左右,每套書各二十五六冊,折合人民幣是王強好幾個月的工資。

  「那時每個月的工資,至少拿出一半用來買書。一半為肉體一半為精神。我到現在也是,有了錢第一先去書店,第二再去飯店。」

  帶回25箱書

  1987年的時候,王強去美國州立大學做訪問學者,回想起那段購書過程真是盪氣迴腸。那時他在美國一年的薪水相對於在中國時已經不少了,但他還是在當地小餐館打工,當時就是想多賺些美元,把文史哲經典著作都買全了再回來。等王強1988年回北大的時候,運回了25箱書,每個箱子1立方米,海運了3個月。當這些箱子漂洋過海回到北大時,所有人都羨慕極了。北大藏書很多,但是更新不快,王強當時那個小屋就變成了聖地。北大當時有個老師叫陳維剛,有一天下雨他來王強家看藏書,第二天便要動身去哈佛。看過以後,他說:「我要是有這些書,哈佛就不去了」。很多人從國外回來,買了冰箱,買了彩電,但王強買的就是書。後來有朋友管他借美元,王強說沒有錢了,別人都不信。

  臨走前雨天賣書

  1990年,王強第二次去美國,這次離開必須把北大的房子退掉,王強第一次要和自己的一些書告別。在痛苦的抉擇後,王強決定只帶一手資料走,即使這樣,他還是帶了1噸書去美國。把剩下的書賣掉的時候正好是個下雨天,都是兩三折就解決掉,別提多難受了。來搬運書的人騎了個平板三輪車,高高地碼放好,拉了6趟才拉完,人家直說,沒見過誰家有這麼多的藏書。

  到了美國,王強的購書欲又開始發作,1990年至1996年,他的藏書急劇增加,而且「越買越有品位」。《天方夜譚》的英譯本一共有4種,他全部收集全了,還有《金枝》12卷的精裝本,伏爾泰的《哲學詞典》,十多本的英譯毛邊書,現在要找到已經很困難了。《聖經》的各種版本、各種語言至少有十幾種。太多的經典藏書,足夠讓王強自豪。「書就像菜一樣,眼前一架子不一定都讀完。有些書也許某章對你有用,有些書或許翻翻就對你有用。書海茫茫,生命有限,藏書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樂趣。」

  有幾類書王強是不讀的,首先網絡上的東西他絕對不讀,他自稱這是偏見。其次二三十歲作家的書不讀,他認為這其中極少有天才,由於生理局限,他們寫的東西對自己幫助應該並不大。

  此外,王強讀書從來不參考排行榜,「我覺得榜就和人一樣,越熱鬧的人有時越空虛。

  暢銷的文字如果3年後還長銷那我可以考慮去讀,如果5年後還有生命力,那我一定會看。但是大多數的書,5個月後就沒有人再提了。「

  《我的名字叫紅》,是王強超級喜歡的一本書,第一版就被他收藏,還在很早前就到處跟朋友推薦。王強說,這本書是10年來自己最喜歡的文學書,可比卡爾維諾。

  因為文學首先就是用語言挑戰人的想像力,如果像白開水,那還不如報告文學。

  大多數的書,王強都儘量讀原版,當然也有例外,王永年所翻譯的《在路上》,其翻譯水準便得到了王強的讚揚,王強稱其為國內少有的翻譯到位的譯者。此外,錢鍾書、周作人和魯迅也是王強所喜愛的。「周作人和魯迅他們風格差別很大,是生命的兩極,一個寧靜淡泊一個炙熱烈性,如果一個人的靈魂能有此兩極,那就像是生命的兩個風景。」(採寫/記者姜妍攝影/記者王嘉寧)

相關焦點

  • 王永年——翻譯家已在路上
    王永年的身份有很多,但他最為人所知的就是翻譯家,他大概也最愛這個身份——據說,晚年的王永年深居簡出,翻譯的工作卻一直沒有停下:當博爾赫斯的詩歌、小說和凱魯亞克的《在路上》無數次被年輕人心懷忐忑地翻開,王永年作為譯介者便又一次成為一種語言與另一種語言、一個靈魂與另一個靈魂之間的「靈媒」。
  • 大師王永年:帶走了一個翻譯時代
    記者昨日獲悉,著名翻譯家王永年於21日清晨去世,享年85歲。  回顧其豐厚充實的一生,這位精通英文、俄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等多種外語的大翻譯家卻總是輕描淡寫。自嘲為「御用文人」的他說,最初翻譯不過是為了謀生,到後來竟然發現「沒什麼不好翻的東西」。即使在面對與自己人生觀截然相反的凱魯亞克,他也很快翻譯出其著作《在路上》,「我不喜歡他,但可以介紹他是怎麼回事。」
  • 王永年:我不喜歡「垮掉的一代」(圖)
    在國外駐站時,他因為這一手絕活,被人戲稱為「王一針」。  凱魯亞克的《在路上》在國內再版以後,老人的平靜生活起了些變化。此書過去曾是禁書,如今風行一時,成為無數文藝青年的「心頭愛」。許多人問他是什麼感受,他直搖頭說不喜歡。作為有著濃厚基督教傳統的聖約翰大學的畢業生,這個凱魯亞克的同齡人對小說裡的放縱不羈、毒品與性,有許多的不認同。網上有人不能理解,既然不喜歡,為什麼還要翻譯?
  • 王永年:國內首屈一指的義大利語翻譯家
    記者就埃科著作的系統出版,以及《波多裡  諾》的翻譯,採訪了主持引進和譯介埃科作品系列的上海譯文出版社總編助理趙武平先生。  記者:埃科是當代義大利最重要的學者型作家,上海譯文出版社在其他出版社已經零星出版了他的作品之後,全面推出他的作品,在翻譯和圖書出版設計上,有什麼特別的考慮?
  • 「西班牙語翻譯界的巨星」
    7月21日凌晨三點,著名翻譯家王永年先生在北京去世,享年85歲。25日上午,王永年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舉行。王永年的親朋好友,包括大女兒王絳、《博爾赫斯全集》主編林一安、責編王曉樂以及上海譯文出版社副社長趙武平,接受了本報專訪。他們深情回憶王老的生前往事,表達對王老的無限追思。
  • 《在路上》版本戰
    多版本「亂戰」2020年以前,除了「盜版本」以外,在國內得到授權的《在路上》只有兩個版本,灕江出版社文楚安版本和上海譯文王永年版本。由於前者早已絕版,不斷再版的王永年版本就成為十多年來市面上唯一能買到的《在路上》。據開卷數據估計,這本書每月銷量達5000~10000本。
  • 出門自帶八級翻譯 網易有道翻譯王3讓你一機在手世界遊
    網易有道翻譯王3採用3.1寸高清大屏幕,整體的握持感相當出色,內置聯發科的八核處理器,特別是低功耗,高性能。熟悉手機的朋友應該不會對聯發科這個品牌陌生,雖然在手機最高性能的排行榜裡聯發科排不上第一,不過聯發科的性價比及穩定性還是值得點讚的。
  • 外國文學名著最佳中譯本,不要再被垃圾翻譯坑了
    23、韓少功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我只讀過韓譯的。或以為許鈞所譯最佳,未曾拜讀,不敢妄論,特附之)。 24、董燕生的《堂吉訶德》。楊絳先生的也很不錯。 52、趙羅蕤先生的《荒原》,國內唯一公認譯本,其他版本,個人覺得可以忽視。 53、朱雯的《西線無戰事》。
  • 「鐵帽子王」咋翻譯?
    翻譯當時和發言人溝通,詢問「大家都很任性」的含義。呂新華表示,黨和政府以及人民群眾在反腐問題上的態度是一致的,「大家都很任性」。猜測有沒有更大老虎落馬沒多大意義。反腐沒有不受查處的「鐵帽子王」,什麼樣的老虎都是藏不住的。那麼,「鐵帽子王」是什麼意思?英文怎麼說?「大家都很任性」又該如何翻譯?鐵帽子王,是對清代世襲罔替的王爵的俗稱,整個清代共有十二家鐵帽子王。
  • 凱魯亞克誕辰98周年,一波新版本《在路上》扎堆面世
    隨著出版行業陸續復工,近期市場上已經出現了五種以上的新版《在路上》,包括讀客、博集天卷和湖南文藝出版社等多個版本。 代表作曾經影響幾代人 1957年的《在路上》問世後,傑克·凱魯亞克成為「垮掉的一代」代言人,躋身二十世紀最有爭議的著名作家行列。
  • 凱魯亞克作品才進入公版,一堆《在路上》就冒出來了
    2020年1月才過去幾天,澎湃新聞記者發現凱魯亞克的代表作《在路上》已在豆瓣上呈現「五花八門」的面貌,且它們都將於今年1、2月出版。上海譯文出版社新文本出版中心副主任、「傑克·凱魯亞克作品系列」編輯周冉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我們從2003年籤下《在路上》的版權,請了翻譯家王永年翻譯該作的原始版本,銷量一直不錯。我想《在路上》進入公版後引起這麼大的關注,也有這個版本的功勞。」「《在路上》不是個例,經典公版書的出版競爭一直都有,包括中國原創公版書。某種程度上來說,更多人能注意到《在路上》這個作品,也是好的。」
  • 伊萊特翻譯:為世界500強-德國曼恩「贏在路上」活動全程英語翻譯
    作為世界500強企業之一,德國曼恩(MAN)集團亞太及中國區總裁Thilo Halter 先生、曼恩中國副總裁楊陽女士、售後服務總監孫悅先生、產品總監Clemens Wolff先生、市場總監陳瑞乾先生及四川力馬集團董事長及總裁陳國勇先生,曼恩中國授權經銷商四川德曼總經理羅旭明先生等約100多位嘉賓出席了此次活動。
  • 翻譯家林一安:我們至今還未讀懂博爾赫斯
    1999年,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由林王永年、林之木翻譯的三卷(五冊)《博爾赫斯全集》,這是國內最早的中文版全集,此後於2006年再版,臺灣商務出版公司於2002年推出了四卷本《波赫士全集》,沿用了王永年等人的譯本。  上海譯文社將推出新版《博爾赫斯全集》的消息,早在2013年就引起了書迷的注意,為何等了這麼久才出版?
  • Ning王採訪語出驚人,逗笑歐美網友,解說娃娃:心疼翻譯
    本場比賽Ning王也是拿出了自己招牌的凱隱,前期找到了一些節奏,後期拿著大龍BUFF推進時成為了一個單帶點。Theshy雖然戰績超鬼,但是後期團戰依舊打出了爆炸傷害,而且IG陣容後期強於對面,最終IG還是依靠著中後期的起勢拿下了比賽。本場比賽Rookie的瑞茲也是拿到了MVP,成為了IG能夠翻盤的重點。在比賽結束之後,打野Ning王也是接受了英文臺的採訪。
  • AI加持+離線翻譯,網易有道翻譯王2.0 Pro發布
    傳統的翻譯機的一大痛點就是嚴重依賴網絡連接,在出國等網絡條件不便的情況下用戶體驗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有道翻譯王2.0 Pro則支持離線使用,即便是沒有網絡也可以快速翻譯所需內容,彌補了傳統翻譯機的不足。在離線翻譯支持的語種方面,有道翻譯王2.0 Pro支持中英日韓四種語言的離線語音互譯,還支持中英日韓法西葡七種語言的拍照翻譯,基本涵蓋了大部分用戶的翻譯需求,並且後續將加入對更多種語言的支持。
  • 有道翻譯王2.0 Pro 參展人員試用後直呼amazing
    【PConline 資訊】有道翻譯王2.0 Pro自2018年9月發布後,在翻譯機市場表現可圈可點,並受到了眾多中國媒體和科技達人的推薦。這次有道把它帶來了2019 CES,其優質的翻譯能力令從世界各地過來的參展人員紛紛點讚。
  • 聽陶躍慶講翻譯《在路上》的故事
    在北京參加「2020文景藝文季」,見到央視製作人陶躍慶,聽他講了30年前翻譯《在路上》及後來的故事。1957年《在路上》在美國出版,1962年中國節選翻譯了這本書,作為內參「黃皮書」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譯者是著名翻譯家黃雨石、施鹹榮,二人署的筆名是「石榮」。那些「黃皮書」中還包括了《麥田守望者》《等待戈多》等。後來這套黃皮書,在上山下鄉年代影響了一批文學青年。
  • 帶上有道翻譯王2.0 Pro,暢通無阻遊美國
    自從有了有道翻譯王2.0 Pro的出現,現在帶上它,不會外語也不怕,每一個人都可以出國旅行。伯虎是一名環球旅遊體驗師,一年365天基本上的狀態是不在旅行的路上,就在去旅行的路上。這次去美國西部猶他州旅行自駕10天,就擔心在美國跟當地人溝通不暢,但是很幸運的是這次帶上了有道翻譯王2.0 Pro,真的是讓我在美國旅行中一路溝通無障礙。
  • 王強 大騷動
    我翻閱十幾年前的詩報時,關於王強印入腦海的首先竟是這個故事。 貴州省羅甸縣,王強的故鄉,在省屬的正南方,「南方丙丁火」,是一個即便從省城貴陽也要翻越無數山巒、車行漫漫黃沙道才能抵達的低凹之地,圍困、壓抑、炎熱,是理所當然的存在,王強最初的反叛意識興許就在其中醞釀。
  • 她是民國優雅的女翻譯家,出身書香溫潤多才,丈夫和錢鍾書齊名!
    我國民國時期也出了很多的翻譯大家,無論是羅念生、朱生豪還是王永年,這些大佬為我國的翻譯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們的一生都在為了一件事情努力,那就是翻譯整個世界!讓當時的中國看到,外面的精彩世界。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就是民國中最優雅的一位女翻譯家,她的名字叫做張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