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王永年:帶走了一個翻譯時代

2020-12-11 搜狐網

王永年(資料圖)

王永年譯作(資料圖)

  他的成就如此非凡,讓博爾赫斯的文字在中國還魂,讓歐-亨利的小說在中國聞名。然而他是如此低調,以至於去世後第三天訃聞才傳出。記者昨日獲悉,著名翻譯家王永年於21日清晨去世,享年85歲。

  回顧其豐厚充實的一生,這位精通英文、俄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等多種外語的大翻譯家卻總是輕描淡寫。自嘲為「御用文人」的他說,最初翻譯不過是為了謀生,到後來竟然發現「沒什麼不好翻的東西」。即使在面對與自己人生觀截然相反的凱魯亞克,他也很快翻譯出其著作《在路上》,「我不喜歡他,但可以介紹他是怎麼回事。」此外,他還翻譯過智利詩人聶魯達、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美國作家斯坦貝克和南非作家庫切的作品。

  精通多國外語,曾與張愛玲同學

  王永年中學時候就已經學會四門外語。他的英文最早是父親教的;後來想讀德文醫學院,於是自學了德語;因為生於抗戰時期,也一定要學點日文;而由於當時蘇聯是革命的曙光,他又利用業餘時間學習俄語,沒想到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竟然是去雲南教俄語。

  16歲那年,王永年考上了上海聖約翰大學,旁聽生張愛玲曾與他念過一個英文班。在他的記憶中,張愛玲很清高,但考試卻不如自己好。當時上課常常需要即興寫詩,王永年的十四行詩往往會被當做範文念出。

  當時的大學教材都是外國文學,因此王永年讀過非常多外文書。而由於是教會學校,他還學習過兩個學期的《聖經》,這為他日後從事翻譯工作提供了很大幫助,「像我翻譯外文書籍,都會註上出自《聖經》第幾章第幾節。」

  上世紀50年代初,王永年離開工作了幾年的雲南,脫穎而出順利考上了上海新文藝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的前身)。幾年後,新華社要面向亞非拉成立西班牙語對外報導組,上海市委直接就把王永年的關係轉到北京去了。

  王永年在北京度過了孤獨的15年,他的家人直到1973年才隨遷過去。他與同事每天從傍晚忙碌工作到翌日清晨,每天都要翻譯審看至少六萬字,忙到甚至「文革」期間都沒有被派去上山下鄉或勞動,直至退休。

  博爾赫斯的最傳神最精準譯者

  就在「倒時差」的每日忙碌工作中,王永年也不忘抽空翻譯優秀外國文學作品。

  也許是由於與博爾赫斯的「接近性」,1993年,王永年編選翻譯的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的詩文選集《巴比倫彩票》被公認為最傳神、最精準的中譯本,他也因此應邀擔任《博爾赫斯全集》的主要譯者,翻譯了博爾赫斯幾乎全部小說和大量的詩、散文及評論。

  但比王永年更非凡的是,博爾赫斯7歲時即用英文縮寫了一篇希臘神話;8歲就根據《堂吉訶德》用西班牙文寫了《致命的護眼罩》;9歲便將英國著名作家王爾德的《快樂王子》譯成西班牙文並發表在刊物上,文法之成熟被誤以為其父「代筆」。

  博爾赫斯的作品幾乎都是建立在龐大的閱讀量上的。「他懂好多外文,有些很少有人懂的,像北歐文字他也懂。」王永年生前曾評價博爾赫斯,「文字掌握得多的話,能夠融會貫通,一種表現方式不行,換一種也可以繞過去,豁然開朗;只懂一種文字的話,就一棵樹上吊死了。」王永年懂博爾赫斯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他在多種語言文字中遊弋著,找到了表達的最佳共鳴。

  那些年,王永年炙手可熱。有時候,一期《世界文學》裡會出現四五篇他翻譯的文章。王永年不得不署上不同筆名,「否則別人會有意見,好像你這個小圈子害怕用外面人的稿子。」幾十年來,王永年使用「王仲年」作為筆名次數最多;「雷怡」則是西班牙文裡國王的「王」的音譯;在上海時用「楊綺」,「楊」是他太太的姓,「綺」則是一個同事的名字。

  晚年翻譯《在路上》惹爭議

  從事翻譯工作近60年,王永年認為,翻譯其實一點都不難。「沒什麼不好翻的東西,反正只要你看得懂原文,並且有一定的中文基礎,就能夠表達出來。」王永年說,「怕就怕你中文的詞彙量不夠,句法和句型掌握得少,反而會被困住。」

  儘管收穫讚譽無數,王永年也遭受過質疑,尤其是2006年翻譯凱魯亞克的《在路上》被不少年輕讀者斥責為「毫無靈魂」。對此王永年也坦白道,其實自己一點都不喜歡凱魯亞克,「他是一個沒有生活目的,有工作不好好幹,有書不好好地念,性方面有點亂,毒品也有點亂,年紀很輕就死掉的人。」但他表示,這並不妨礙自己翻譯這部作品,「外文就是外文嘛,只不過有的寫得美好一點,有的直白一點。」王永年稱自己為「御用文人」,做翻譯就是為了謀生,因此即使「我不喜歡他,也可以介紹他是怎麼回事」。

  不過,這似乎得不到《在路上》的追隨者當代年輕人的認可。他們指出王永年關於毒品、迷幻等專業詞彙的翻譯錯誤以及對於年輕人心態的把握偏差,「將原本有血有肉的口語化的、粗獷的作者語言,變成了文縐縐的、說教式的譯者語言。」

  「老王是生長在紅旗下的人嘛,不能完全理解『垮掉』。」有讀者評價道。隨著王永年的逝世,他帶走了一個翻譯時代,但也翻開了新的一頁,「這本書再過20年由年輕人翻譯也許會更好。」

  王永年

  (1927年—2012.7.21),筆名王仲年、雷怡、楊綺,浙江定海人,1947年從上海聖約翰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畢業,曾任中學俄語教師、外國文學編輯,1959年起擔任新華通訊社西班牙語譯審,他翻譯新聞稿以精練、準確著名,到1980年代中期稿件就已超過500萬字,不論將中文翻譯成西班牙文或西班牙文翻做中文都極為精到,廣受歡迎,1979年,由他翻譯成西班牙文的2篇中國新聞稿在墨西哥得獎。

  王永年精通英文、俄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等多種外語,工作餘暇翻譯多種世界文學名著,以王仲年筆名翻譯的系列歐-亨利小說,出版多種版本,暢銷多年,歷久不衰,備受英美文學研究者的好評,他又從義大利原文翻譯義大利文學巨著《十日談》《耶路撒冷的解放》和《約婚夫婦》,是中國從原文翻譯《十日談》的第一人。

  1993年,他編選、翻譯阿根廷作家、詩人博爾赫斯的詩文選集《巴比倫彩票》,是公認最傳神、最精準的中譯本,也因此應邀擔任《博爾赫斯全集》的主要譯者,譯出博爾赫斯幾乎全部的小說(除4篇由他人翻譯)和大量博爾赫斯的詩、散文、評論。

  他翻譯的博爾赫斯作品中的許多篇,已出版數個以上版本,並收入另一套《博爾赫斯文集》內。

  他也翻譯不少智利詩人、作家巴勃羅-聶魯達的詩和散文。

  他還翻譯了諾貝爾文學獎美國得主斯坦貝克的名著《伊甸之東》、諾貝爾文學獎南非得主庫切的作品《彼得堡的大師》等英語文學作品。

相關焦點

  • 王永年——翻譯家已在路上
    王永年的身份有很多,但他最為人所知的就是翻譯家,他大概也最愛這個身份——據說,晚年的王永年深居簡出,翻譯的工作卻一直沒有停下:當博爾赫斯的詩歌、小說和凱魯亞克的《在路上》無數次被年輕人心懷忐忑地翻開,王永年作為譯介者便又一次成為一種語言與另一種語言、一個靈魂與另一個靈魂之間的「靈媒」。
  • 王永年:國內首屈一指的義大利語翻譯家
    臺灣和國內學界,對一些歷史事件和專有名詞的闡釋和翻譯,所採用的標準和譯法存在區別,簡體字版參照國內的學術標準進行了相應調整。舉例來說,埃科引用歐洲中古歷史傳說,構思了尋找祭司王約翰的情節。這個傳奇人物在遙遠的東方,統治一個強大的基督教國家,兵力強盛,無可匹敵,遠徵耶路撒冷的十字軍期望與他聯盟,成為基督教世界的一大支柱。
  • 王永年:我不喜歡「垮掉的一代」(圖)
    王永年 我不喜歡「垮掉的一代」  本刊記者 吳虹飛  實習記者 許正陽 發自北京  王永年今年80歲了,身形依然高大。造反派有一個頭子,他就寫成「壞」了,你是造反派也不行,這是對毛主席不忠,要開批判大會。在此之前,因為我和他是住一個宿舍的,我就說這種事,人家比較容易理解,一字之差,很容易打錯。他痛哭流涕地作完檢討後,反過來就把矛頭指向我了,說,「我這麼錯,王永年還輕描淡寫,說只是一個字母之差,沒有什麼了不起。」但是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知道我只是安慰一下他。
  • 「西班牙語翻譯界的巨星」
    王永年譯作等身。著名翻譯家王永年逝世,為翻譯《十日談》第一人,博爾赫斯權威譯者,人們稱之為:「他走的那一天,天公嗚咽,下了一場大雨。他一生勤奮,譯作等身,留給世人豐富的精神遺產。」7月21日凌晨三點,著名翻譯家王永年先生在北京去世,享年85歲。25日上午,王永年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舉行。王永年的親朋好友,包括大女兒王絳、《博爾赫斯全集》主編林一安、責編王曉樂以及上海譯文出版社副社長趙武平,接受了本報專訪。他們深情回憶王老的生前往事,表達對王老的無限追思。
  • 王強:王永年翻譯的《在路上》很贊
    上世紀80年代王強每個月的生活費50塊,對於那時大多數人一個月才掙90多塊錢的收入水平來說,已經相當不少了。《魯迅全集》精裝本才50塊一套,於是眼見著王強宿舍床上可以睡的地方越來越少,床鋪內側整齊地碼放了兩溜書,一直碼到頂。然後是床鋪底下開始擺書,再後來裝衣服的木箱也騰出來都放上了書。
  • 中國新聞周刊:懷念翻譯的「大師時代」
    有人認為現在中青年翻譯家中,已不可能再有大師出現。  老翻譯家的優勢在哪兒?中青年翻譯家為什麼屢遭非議?我們這個時代,還能再出現翻譯大師嗎?  老翻譯家好在哪兒  漢譯的莎士比亞戲劇有新舊多種譯本。但公認最出色的還是解放前偏居江南、默默無聞、英年早逝的朱生豪的譯本。
  • 爭鳴:民國是一個大師輩出的時代嗎?
    終於,在他90歲的時候等到了漢朝派來的官員,來聽他背書,他的口齒不清了,由他的女兒給他當翻譯,結果《尚書》的文本留下來了。也許在那個時代,秦始皇身邊學問比他高的人多得是,但是他們都只是自娛自樂、自我欣賞,或者在當時博得一個高名。如果沒有人去做這種具體的事情,那麼這個文脈就斷了。
  • 當下文學翻譯為何難出大師?圍繞出版軸心轉
    7月21日,中國第一位翻譯名著《十日談》的王永年老先生去世,讓老一輩文學翻譯大師中又少了一位。大師遠去,而關於翻譯的話題卻因此而發酵。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就是,近些年,中國翻譯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低谷。  有網友感嘆說:「翻譯稿費那麼低,當代翻譯事業要發展只能靠高帥富、白富美們無私奉獻了!」
  • 對話翻譯泰鬥許淵衝:大師何以為大師?
    這個時代似乎有很多「大師」,但其實最缺真正的大師。什麼樣的人才能真正符合「大師」這個稱號?1931年,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在就職演講中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真正的大師,一定是在學術上有所建樹,為人類的知識和智慧做出過卓越貢獻的人——9月8日,到訪裡格177的這位98歲高齡的老先生就是如此。相信很多人已經在央視的《朗讀者》節目中認識了他。他就是中國翻譯界泰鬥、「詩譯英法唯一人 」許淵衝老先生。
  • 最後的《紅樓夢》英文翻譯大師
    經濟觀察網 裴鈺/文 近日,我國著名翻譯家楊憲益先生病逝,他的去世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終結,那就是《紅樓夢》英語全本翻譯的時代,在這個寒冷的冬天,落下了厚厚的帷幕。因此,楊憲益是《紅樓夢》最後的英文翻譯大師。
  • 裡格177對話翻譯泰鬥許淵衝:大師何以為大師?
    這個時代似乎有很多「大師」,但其實最缺真正的大師。什麼樣的人才能真正符合「大師」這個稱號?1931年,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在就職演講中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真正的大師,一定是在學術上有所建樹,為人類的知識和智慧做出過卓越貢獻的人——9月8日,到訪裡格177的這位98歲高齡的老先生就是如此。
  • 翻譯大師下載_翻譯大師手機版下載_翻譯大師安卓版免費下載-太平洋...
    翻譯大師 學習辦公 大小: 36.42M 版本: 1.0.0
  • 當下文學翻譯緣何難出大師
    1966年的9月3日,翻譯過33部外國文學名著的翻譯家傅雷逝世。46年後的今天,人們在懷念前輩的同時也在感嘆,當下文學翻譯界難出大師。是何種原因導致了如今的局面?這一話題引起了網友熱議。  稿費過低   法國文學翻譯家、《世界文學》主編餘中先:做同聲傳譯的人一天能收入五六千元甚至上萬元,這相當於花幾個月時間做文字翻譯得到的報酬。嚴謹的譯者翻譯一本書要花上一兩年,通常只有千字60元的稿費。  中文在線、愛看書網運營總監買超:翻譯費用到現在還是上世紀80年代的標準,豈能怪翻譯者,人家也要吃飯。
  • 學者:草嬰是一個翻譯時代的代表 今天翻譯時代已變
    中國著名的翻譯家草嬰去世,引起了許多人對這位老一輩翻譯家的懷念以及對那個翻譯時代的紀念。  草嬰生於上世紀初,從事翻譯60多年,曾經以一己之力,翻譯全部託爾思泰小說集,歷時20多年。著名學者、中國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員李永平說:「草嬰是一個翻譯時代的代表者,它的去世,也可以看做是那個時代的結束。在今天,翻譯已經不那麼受重視,翻譯的時代已經變了。
  • 女翻譯跳槽帶走商業秘密
    女翻譯跳槽帶走商業秘密   2002年11月16日12:26  南方網-南方都市報   女翻譯跳槽帶走商業秘密
  • 翻譯家林一安:我們至今還未讀懂博爾赫斯
    《惡棍列傳》《小徑分岔的花園》《杜撰集》《阿萊夫》《布羅迪報告》《沙之書》《埃瓦裡斯託·卡列戈》《討論集》《永恆史》《探討別集》《詩藝》《序言集以及序言之序言》《博爾赫斯,口述》《七夜》《但丁九篇》《私人藏書:序言集》  「所有用西班牙語寫作的人都欠博爾赫斯一個債。」
  • 亮劍:舊版VS新版,楚雲飛離開大陸,一個帶走故鄉泥土,一個帶走美女!
    ,一個帶走故鄉泥土,一個帶走美女! 在抗日雷劇層出不窮的時代,這部作品就像一股清流,讓我們重新燃起了希望,原來抗日劇也可以拍的這麼精彩,在這部作品裡,沒有對中國軍人的英勇過分誇大,而是以最樸實的方式,向我們展示最真實的抗日英雄的故事
  • 「翻譯大師」許淵衝:86歲患癌,被斷定只有7年壽命,如今已99歲
    「翻譯是從大海的一岸到另一岸的旅程。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像一個走私者,帶著我的戰利品:我的詞句、想法、形容和隱喻,跨越語言的邊界。」——阿馬拉·拉克豪斯自從新航路開闢以來,原本各自獨立的世界,慢慢的變的有了聯繫,並且開始形成一個整體。
  • 外國文學名著最佳中譯本,不要再被垃圾翻譯坑了
    16、朱維之的彌爾頓的《失樂園》。 17、田德望先生的《神曲》,多年的苦心。另錢稻孫先生的《神曲一臠》文言。王偶理舊稿,又改其第一三兩曲為韻譯,並原譯第二曲而為此篇。一九二一年,譯者識。」(錢稻孫先生精通日、意、法、德等國文字,除了中國古典文學還精通音樂、戲劇、美術、醫學。他在大學時代專攻醫學,民國初年任教育部視學,同時為北京大學醫學院的日籍教授做課堂翻譯,日籍教授回國後,即在醫學院教人體解剖學。晚年任人民衛生出版社編輯。)《一臠》開頭是:「方吾生之半路,恍餘處乎幽林,失正軌而迷誤。
  • 大師:誕生於風雲際會的時代,大師更需要薪火相傳的推送與繼承!
    齊白石:時代變革使民間畫工登上繪畫大師的寶座 同樣是中國畫大師,齊白石的人生境遇和藝術風格與八大山人大不相同。齊白石原本是一個木匠,一無文憑,二無社會地位。他在中年之前四處飄蕩,到北京後也沒有多少人看好他的作品,只有靠給人刻印章度日。那時的齊白石生活艱難,居無定所,只能借住法源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