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苦禪說:「良公的畫法叫得意忘形」

2020-12-12 騰訊網

20世紀30年代 關良

關良,1900年生於廣東,1986年卒於上海,曾執教於浙江美術學院(現在的中國美院),是中國水墨京劇人物畫的開山人物。他的戲劇人物畫稚拙天真,油畫色彩明快、意境深遠。在關良一次畫展上,畫家李苦禪曾帶著一批學生去參觀,許多學生提出關良老師為什麼不把人物畫得標準些,苦禪先生說:「良公的畫法叫得意忘形!」

柯文輝先生曾經說,關良活得很有智慧,一生平穩地度過。可以說,他沒有得罪過政治,也沒有主動配合過政治,他保持了自己的純潔性,也保持了藝術的純潔性。也許正因為關良的低調,讓他在後世的美術史上,一度寂寂無聞,甚至被冷落。一直到近幾年,美術界才開始重新審視關良的地位,他的作品也開始在拍賣市場回溫。

關良《金猴奮起千鈞棒》 立軸 設色紙本

題識: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裡埃。良公畫。

鈐印:關良、火眼金睛、七十以後之作

關良合家照

關良夫婦與子女兒孫合家歡(關良拉琴)

關良在油畫《鍾馗》前留影

李駱公(著名書畫家、美術教育家)---------

時光荏苒,轉瞬間,關良老師已仙逝多年,他為人類藝術寶庫作出了那麼多的貢獻,應是無憾了,但作為他的學生,憶及恩師,總還是不免黯然神傷。

1936年我從福建到上海,考取劉海粟老師創辦的上海美專。開學後的一天,我正在教室,忽然聽人說:「關公來了!」抬頭一看一個三十來歲的青年人笑容可掬地正走過來,老遠就向我們點頭,十分和藹可親。他就是關良老師,和我早幾年在良友畫報上見到的他的照片一樣,似與手握青龍偃月刀,威風凜凜的紅臉關公相去甚遠。他教我們素描、油畫課,對我這個來自鄉村的苦學生特別鍾愛,常常在課外對我進行輔導,對我的畫提意見,甚至動手修改,還常邀我去金神父路花園坊的一家小酒店和我一面喝酒,一面縱談藝事,一坐就是一整天。我的酒量因此提高,在藝術上更是受到薰陶。

關良老師認為中國人畫油畫應致力於民族化,以區別洋人,這見解十分深刻,後來我的油畫創作中進行民族化的探索是和關老師的啟迪分不開的。關老師後來以京劇人物畫而蜚聲藝壇,這也是他民族化的主張在創作實踐中的體現。他的戲曲人物能夠畫得那麼傳神,固然由於他的藝術功力,亦賴於他對生活之深刻體驗與觀察。他酷愛京劇藝術,能自拉自唱。記得有一次,他家裡有小孩生病,他出來買藥。走到學校宿舍竟自拉自唱忘了買藥之事。當時,他家境清貧,薪水不多,然有戲必看,常常因為夜深關了校門,而與同去看戲的學生一道爬牆進校。抗戰時,為養家餬口,他不得不售畫以貼補家用,然而他是一個嚴肅的藝術家,這些畫是畫得十分認真的。

關良示範作畫

關良在觀戲時速寫

關良與龐薰琹、江豐、林風眠等下鄉體驗生活前的合影(關良左起第4位)

關良與林風眠在香港醉紅樓合影

關良同朱屺瞻、謝稚柳、應野平、陳大羽等畫家一起

關老師是卓有貢獻的藝術大師。1957年春,他在北京舉辦個展,影響極大。有一天郭老(郭沫若)參觀展覽,拉著關老師的手一幅一幅看得十分仔細認真,說「關良就是關良派」,並說關良的畫有的看不懂,這正是他高明之處,「畫都懂就壞了」。郭老臨走前還買了關良老師幾幅畫,是由我挑選的。隨後,畫展在天津舉行,我畫了幾十張海報。畫一黑臉戲曲人物臉譜,在黑鬍鬚上寫「關良教授畫展」貼於天津各鬧市區。畫展很成功,反應熱烈。但也惹了一點小麻煩。有關單位派人來說,這樣的廣告貼在牆上,有礙市容云云,關老師卻拍著我的肩頭表示滿意。後領導舉行座談會他竟鄭重其事地說;「感謝李主任。」當時我是河北師院美術系主任,他不善辭令,天性率真而不善應酬,故出此語,其藝術家之真誠於茲可見。

1961年,時值困難時期,我得以有機會去上海,在關老師家住了半個多月,我們每天都談到深夜。他見我的畫箱壞了,親自為我修理,我見他釘釘敲敲,深受感動,臨分別時,他突然要我為他刻章,師母責怪他為什麼不早提出偏是快上火車了才提出,關老師笑著回答:「這才叫急就章嘛!」他還是那麼率真!當然,我只有欣然應命。

捉放曹:陳宮和曹操

東郭先生與狼

蘇三起解:解差崇公道

魯智深醉打山門

小放牛

武松打虎

三娘教子

擊鼓罵曹:禰衡與曹操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空城計

奇雙會

大鬧天宮

武松大鬧飛雲浦

關良(1900~1986) 鍾馗圖 水墨紙本 畫心

款識:明皇病瘧夢鍾馗,終南進士啖小鬼。番禺八十二叟,關良。

鈐印:關良(白)

關良 1977年作 辭舊 紙本彩墨

款識:丁巳除夕前二日作於迎賓館 關良

鈐印:關良、南亭

關良 牡丹白梅 紙本彩墨

款識:番禺 關良

鈐印:關良、南亭

相比於20世紀諸多大師的顯赫,關良是備受冷落的一位。程十髮先生在《關良作品集》(上海畫報出版社,1999年版)序言中開首便稱「關良先生是中國近現代畫壇上一位不可或缺的大師,也許他最早將西方現代派的繪畫理念引入中國傳統的水墨畫之中,創造了別具一格的戲劇人物畫」。

關於程先生肯定地說法——稱關良為「大師」,我倒想用「也許」來說——也許有人會不同意;可是,關於程先生不十分肯定的說法——「也許他(關良)最早將西方現代派的繪畫理念引入中國傳統的水墨畫之中」一說,卻可以去掉「也許」。

畢竟,程十髮先生依然將關良視為大師,恐怕這種提法也不多見。也許,任何人的意見都不能成為定論,只有歷史會作出公正的判斷。放眼20世紀的中國畫壇,論創作題材之單純、論藝術風格之獨特、論美學意趣之深奧、論表現力之奇樸,關良的確是一位大手筆。

關良的戲劇人物畫之大家氣象大就大在藝術格局上。他的畫似不雕琢實則深藏匠心,以「少少許勝人多多許」。中國傳統戲劇也是寫意文化的產物,舞臺上人物與道具不多,全憑唱打做念的角色表演「有戲」,因此別備一種簡練傳神的旨趣。

關良在畫面上也抓住了「簡」與「神」這兩點而寫出了自己的意趣:單純、樸素、簡括、傳神、生動、有趣。他用若不經意的線條不僅表達了劇情中人物之間的關係,重要的是還表現了畫家意念中的美感。

那微醉而傾身的貴妃、那狂心不歇的孫大聖、那粗魯而憨猛的李逵,一個藝術形象躍然紙上,令人玩味不盡。相比於時下畫壇的大製作,流行大尺幅,關良未免顯得「寒酸」。但他的畫幅雖小,氣象卻大,盈尺間三兩人物的閃展騰挪有若傳統武術裡的「拳打臥牛之地」,尤見功力深醇。如今畫壇盛行花拳繡腿,展覽比「大」,而其畫後的意蘊人文內含卻十分萎縮仄小。關良之畫,場地小而氣象大、手法厚,反見以短擊長,以小見大,以簡馭繁之妙。

關良在日本東京留學時練習小提琴的留影

關良於湘江途中

關良與夫人顧卓英合影於香港太平山前

1980年,正在創作《石門》巨幅油畫的關良先生

1979年,中秋節關良在北京頤和園作畫

1980年,關良在創作巨幅《太白醉寫》圖時的情景

不只是氣象大,關良的畫若檢測其局部線條質量,其含金量也是24K。他的畫筆墨稚鈍中深含靈透,極少的層次卻見渾厚之趣,若無精湛的筆墨工夫是畫不出來的。其線質淡如春煙、重若崩去、潤如春雨、寒如秋林,內中變化十分豐富耐看。說實話,僅憑其線畫質量這一關,許多名家尚未能至。使以畫舞名家葉淺予先生的人物畫線條向比較,不難看出各種差異。關良有似內功深湛的武術大師,貼身短打,而招招有內藏之氣意在。

關良本人在《簡談我的彩墨戲劇人物畫》一文中自述自己作畫心得為「造型」、「構思」、「構圖」、「筆墨」、「傳神」、「筆勢」數條。實際上,這幾個方面不正是中西方繪畫大師都要考慮的嗎?也許有人說「筆墨」就不是西方大師要考慮的。此說似是而非。任何畫種都有自身的藝術語言,只有語言的名相同罷了。從上述幾條心得不難看出關良的傳統精神——他最終融合了中西法理而又以中國文藝精神為旨歸了。由此可證前邊程十髮先生所言非虛。而關良的面貌似兒童畫,一派天真純樸,自然不討好這個流行文化的時尚。反言之,他是一個獨立於時尚之外的中國畫大師。看關良的畫讓我聯想到西方的莫蘭迪,他們都是畫單純和畫簡約的高手。

相關焦點

  • 得意忘形——戲曲人物繪畫鼻祖關良
    讀關良的戲曲人物畫,李苦禪說他的畫法是「得意忘形」,意,是什麼?意在筆下,意是一個眼神,一個扭腰,一個伸胳膊抬腿,這是戲劇的「意」。看他的畫,能讓我們忘卻正襟危坐的成年人的樣子,真的可以讀到眉歡眼笑,「形」 有那麼重要嗎?
  • 李苦禪:大寫意不是畫種,而是國畫的一種技法!
    一般地說大寫意畫法粗放、簡筆。凡大寫意畫有兩個特點,其一是筆墨粗獷,常有大塊墨跡,筆劃粗壯。另有一種畫雖筆頭不大,但畫得極其簡率,造形亦很隨意,不求準確,此種畫法徐渭用到極致。大寫意出現在宋朝,梁楷的《潑墨仙人》、石恪的《二祖調心》,都是大寫意,但多為人物畫,偶爾為之。元明清三代除大寫意人物畫家外,還出了青藤、八大山人兩位花鳥寫意畫大師。
  • 聊民法典4:叫了個雞、遺產送二奶,因為公序良俗被認定無效
    、遺產送二奶,因為公序良俗被認定無效第八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公序良俗原則作為一種彈性條款,可以起到補充完善法律條文的作用。公序良俗,是個縮略詞,完整的詞語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公共秩序,是指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基本秩序和根本理念,是與國家和社會整體利益相關的基礎性原則、價值和秩序,在以往的民商事立法中被稱為社會公共利益,在英美法系中也被稱為公共政策。
  • 違反公序良俗的商業標識難受法律保護 「叫了個雞」自食惡果
    原標題:違反公序良俗的商業標識難受法律保護,「叫了個雞」自食惡果 據悉,這是國內首例以違反公序良俗原則駁回原告訴請的商業標識類智慧財產權民事案件。 據悉,這是國內首例以違反公序良俗原則駁回原告訴請的商業標識類智慧財產權民事案件。 「叫了個雞」要維權 臺享公司起訴稱,其旗下炸雞連鎖品牌「叫了個雞」始創於2014年,目前已擁有近千家門店,遍布全國數百座城市,具有較高知名度。
  • 新成語「公序良俗」
    五年後的2015年4月,案件在萬眾矚目中恢復審理,一審駁回原告訴訟請求,依據是僅憑個人喜好和願望在父姓、母姓之外選取其他姓氏或創設新的姓氏,不屬於有關法律規定的「有不違反公序良俗的其他正當理由」。「公序良俗」這個詞語開始逐漸「走紅」。「公序良俗」,一般認為是「公共秩序」與「善良風俗」各自縮略後並列構成的成語,意思比較明了。
  • 戴孟勇:法律行為與公序良俗 | 前沿
    因此,雖然原因理論的實踐對於解決當事人的動機違反公序良俗這一問題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我國現行民事立法並未採納。1.法律行為的中心內容或者說內容本身違反公序良俗。一是以實行公序良俗所禁止的行為為內容;二是以阻止公序良俗所要求的行為為內容。2.法律行為的內容本身雖不違反公序良俗,但如施以法律上的強制則違反公序良俗。
  • 陳傳席畫壇點將錄:大寫意畫家——李苦禪
    八大山人、齊白石、徐悲鴻畫鷹,眼睛仍是圓的,李苦禪則化圓 為方,並且把鷹眼的比例增大,這是他的獨創,雖然創造性不太大,也 還值得一提。他筆墨又大膽,鷹眼又突出,所以,李苦禪畫鷹影響十分 巨大,北方中青年畫家畫鷹大多受他影響,很多人畫鷹的方法完全來自 李苦禪。其次,李苦禪畫大墨葉,尤其是畫芭蕉,筆墨也有創造。
  • 良公墓誌的考據與五坪的真假
    真實展現與長茅餘氏有關族譜  不造假 不隱瞞 不收編 不牟利         良公墓誌的考據與五坪的真假
  • 《民法典》之「公序良俗」原則
    公序,即社會一般利益,包括國家利益、社會經濟秩序和社會公共利益;良俗,即一般道德觀念或良好道德風尚,包括社會公德、商業道德和社會良好風尚。 《民法典》進一步確認和強化「公序良俗」,共提及8次。其中第八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將公序良俗確定為民法的基本原則。
  • 逼人造假的「公序良俗」不值得遵守
    因為陪同學去登記結婚,廣西貴港一男子,與男同學一起站在民政局,一人手拿一張結婚證,照了張大頭合影,被當地的民政局黃主任回應說,
  • 公序良俗用於判案了,習慣也可判案
    最近接觸個案件,涉及公序良俗的。法官判案引經據典,即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但文本法律存在滯後性的缺陷,也有與社會道德標準的相矛盾,有時候法律常常為一些不良分子鑽空子,而法院卻表現的無能為力,達不到法律應有的實質正義。民法總則的出現,可能改變這一情況。在民法總則中,公序良俗成為了一條法律原則。看案例,李某在婚姻續存期間與章某非法同居,幾年後李某病故。
  • 【人物·1月11日】蔡元培、李苦禪、海瑞、亞歷山大·漢密爾頓……
    [生] 122年前,1899年1月11日:李苦禪出生於山東高唐縣李奇莊。李苦禪 當代中國畫一代宗師李苦禪,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原名英傑,改名英,字勵公。1923年拜齊白石為師。曾任杭州藝專教授,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
  • 炸雞品牌「叫了個雞」維權敗訴,法院:涉案名稱違背公序良俗
    曾因發布惡俗廣告被罰款50萬元的炸雞品牌「叫了個雞」,將其他公司告上了法庭,原因是它們以「叫了個雞」為名招募加盟商。這是國內首例以違反公序良俗原則駁回原告訴請的商業標識類智慧財產權民事案件。原告:索賠100萬元2018年2月,臺享公司以三被告使用「叫了個雞」等商業標識構成不正當競爭為由,向法院起訴,要求被告停止不正當競爭行為、消除影響並連帶賠償經濟損失100萬元。
  • 【焦點微談】違反公序良俗,只是道德問題嗎?
    有讀者問:一些黨員幹部認為,違背社會公序良俗,只是單純的道德問題,沒有啥嚴重的懲戒後果。是這樣嗎?現實中,一些黨員、幹部認為,違背社會公序良俗,只是單純的道德問題,沒有啥嚴重的懲戒後果。殊不知,黨員身份決定了黨員必須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今年實施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堅持紀嚴於法、紀在法前、紀法分開,對黨員的生活紀律作出明確規定,「違背公序良俗,在公共場所有不當行為,造成不良影響的」,將按照違紀處理。
  • 公序良俗司法應用之法理分析:功能、理據與實證機制
    而最高人民法院認為,法官在這起案件中「明確了我國公民在選取姓氏或者創設姓氏時應當尊重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以及倫理觀念」,「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作出的相應法律解釋,對是否違反『公序良俗』,從是否有利於維護社會管理秩序,是否有利於維護中華傳統文化及倫理觀念兩個方面進行了闡釋,裁判說理充分,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和要求,具有良好的社會價值導向」。
  • 【硯邊談藝】李苦禪和兒子李燕講授寫意花鳥畫
    講授寫意花鳥畫李苦禪和兒子李燕.
  • 公序良俗原則適用應予規制
    司法案例為公序良俗原則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但相關案例卻顯示出公序良俗原則在司法適用中的種種亂象,諸如有具體法律規範依據卻向一般條款逃逸、僅作為增強判決說服力的工具、作為其他民法基本原則的替代、與無效行為和效力待定行為規範混同適用等。
  • 【解讀民法典】民法典中有關「公序良俗」的規定
    實質上就是指公序良俗,只是當時存在較多意識形態禁忌,未明確使用公序良俗這一概念。民法總則和民法典立法時對此進行了突破,明確使用公序良俗這一概念。法典條款第八條【守法與公序良俗原則】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 李苦禪|酒渴思吞海,詩狂欲上天
    講筆墨,初講可以說「線者 為筆,染者為墨」,易懂易入手。進而應當明了「筆中有墨,墨中有 筆」:用墨無筆,古人稱之為「墨 豬」,它有肉無骨;用筆無墨,是 行筆間缺乏墨色濃淡乾濕的變化。其實「筆」與「墨」分不開,所以 叫「筆墨」,它是一種表現美麗的 手段過程。如同地球公轉和自轉:為表現意象造形的美服務,是「公 轉」;它也有美的自我表現,是「自 轉」。
  • 孫夢嬌 | 公序良俗司法應用之法理分析:功能、理據與實證機制
    而最高人民法院認為,法官在這起案件中「明確了我國公民在選取姓氏或者創設姓氏時應當尊重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以及倫理觀念」,「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作出的相應法律解釋,對是否違反『公序良俗』,從是否有利於維護社會管理秩序,是否有利於維護中華傳統文化及倫理觀念兩個方面進行了闡釋,裁判說理充分,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和要求,具有良好的社會價值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