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微談】違反公序良俗,只是道德問題嗎?

2021-02-08 清風中原



有讀者問:一些黨員幹部認為,違背社會公序良俗,只是單純的道德問題,沒有啥嚴重的懲戒後果。是這樣嗎?


「清風君」答: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先來翻翻《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吧!《條例》原文第一百二十八條:違背社會公序良俗,在公共場所有不當行為,造成不良影響的,給予警告或者嚴重警告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撤銷黨內職務或者留黨察看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黨籍處分;第一百二十九條:有其他嚴重違反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行為的,應當視具體情節給予警告直至開除黨籍處分。


再來看一個案例:王某,某縣教育局局長,中共黨員。為了應付市教育局對該縣學校的安全衛生檢查,王某到縣裡第一中學督導工作。由於學校工作不到位,王某十分惱火,導致血壓升高,頭痛難忍。在醫院排隊就診過程中,王某因排隊問題與他人發生口角,心情不佳的王某率先發難,不僅口出汙言,還動起手來。王某的行為引發群眾圍觀,嚴重幹擾了就醫秩序,並被圍觀群眾拍攝視頻上傳到網絡上。


現實中,一些黨員、幹部認為,違背社會公序良俗,只是單純的道德問題,沒有啥嚴重的懲戒後果。殊不知,黨員身份決定了黨員必須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今年實施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堅持紀嚴於法、紀在法前、紀法分開,對黨員的生活紀律作出明確規定,「違背公序良俗,在公共場所有不當行為,造成不良影響的」,將按照違紀處理。


「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與善良風俗的簡稱,是指國家社會存在及其發展所必需的秩序和道德。」江蘇省紀委案件審理室幹部朱波表示,根據黨章,黨員有義務發揚社會主義新風尚,帶頭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提倡共產主義道德,必須時刻自警自省,決不能違背社會公序良俗、社會公德以及家庭美德。


值得注意的是,違背社會公序良俗,在公共場所有不當行為,造成不良影響的,才給予黨紀處分。「如果情節一般,可以綜合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的第一種形態,即通過咬耳扯袖、紅臉出汗、批評教育等方式處理。」朱波說。


關於本案,朱波表示,王某在就醫過程中與他人發生口角,完全可以發揚風格,理性溫和地解決問題。但他不顧黨員形象,意氣用事,不僅口出汙言,還動手打人,嚴重影響就醫秩序,屬於在公共場所違背公序良俗,並造成了不良影響,應根據《黨紀處分條例》第一百二十八條規定給予相應處分。


關於違反生活紀律的行為,朱波表示,有其他嚴重違反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行為的,比如拒不承擔撫養教育義務或者贍養義務,虐待家庭成員或者遺棄家庭成員等,也應當視情節根據《黨紀處分條例》第一百二十九條規定給予相應處分。


專家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狠抓作風建設,馳而不息糾正「四風」,為全黨全社會樹立了標杆。廣大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要充分認識作風建設的重大意義,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高地,傳承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樹立崇高道德追求,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作者:張磊



相關焦點

  • 《民法典》之「公序良俗」原則
    公序,即社會一般利益,包括國家利益、社會經濟秩序和社會公共利益;良俗,即一般道德觀念或良好道德風尚,包括社會公德、商業道德和社會良好風尚。 《民法典》進一步確認和強化「公序良俗」,共提及8次。其中第八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將公序良俗確定為民法的基本原則。
  • 公序良俗用於判案了,習慣也可判案
    最近接觸個案件,涉及公序良俗的。法官判案引經據典,即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但文本法律存在滯後性的缺陷,也有與社會道德標準的相矛盾,有時候法律常常為一些不良分子鑽空子,而法院卻表現的無能為力,達不到法律應有的實質正義。民法總則的出現,可能改變這一情況。在民法總則中,公序良俗成為了一條法律原則。看案例,李某在婚姻續存期間與章某非法同居,幾年後李某病故。
  • 戴孟勇:法律行為與公序良俗 | 前沿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教授戴孟勇在《法律行為與公序良俗》一文中,結合國內外相關立法、理論與實踐,就法律行為各要素違反公序良俗的情況及其對法律行為效力的影響展開研究,以期對我國現行法的解釋適用和今後民事立法的完善有所裨益。原因理論認為,合同的原因違反公序良俗,法律行為無效。
  • 逼人造假的「公序良俗」不值得遵守
    「 (搜狐新聞)我特意去查了一下公序良俗的定義,「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與善良風俗的簡稱。所謂公序,即社會一般利益,包括國家利益、社會經濟秩序和社會公共利益。所謂良俗,即一般道德觀念或良好道德風尚,包括社會公德、商業道德和社會良好風尚。」我實在看不出,兩個男人一起開個玩笑,合張影,有必要給扣上「破壞公序良俗」的大帽子嗎?
  • 【解讀民法典】民法典中有關「公序良俗」的規定
    實質上就是指公序良俗,只是當時存在較多意識形態禁忌,未明確使用公序良俗這一概念。民法總則和民法典立法時對此進行了突破,明確使用公序良俗這一概念。法典條款第八條【守法與公序良俗原則】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 新成語「公序良俗」
    《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收錄有「公序良俗」。這個詞語隨著我們國家的改革開發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為越來越多人所知曉使用。詞語「公序良俗」流行的起因,可以從八年前的一場訴訟案說起。2009年1月,濟南某市民給女兒起名,不姓爹也不姓娘,詩意自創姓氏「北雁」,名「雲依」,自稱這四個字每字均有詩詞歌賦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處。
  • 銀保監會:對個別工作人員違反社會公序良俗問題:立案調查
    9月23日,銀保監會表示,將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始終要求黨員幹部自覺遵紀守法,培養良好道德風尚。對個別工作人員違反社會公序良俗行政拘留的問題已立案調查,將依法依紀嚴肅處置。
  • 「公序良俗」入法後,「遺贈情婦」案該怎麼判?
    相關條文「公序良俗」在《總則》中共出現4次,如下:第8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第10條:「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第143條第3項:「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 公序良俗司法應用之法理分析:功能、理據與實證機制
    一、問題的提出:由」北雁雲依姓名權案「說起   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以下簡稱《民法總則》)。《民法總則》第8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 孫夢嬌 | 公序良俗司法應用之法理分析:功能、理據與實證機制
    《民法總則》第8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第10條規定:「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公序良俗的「限制」之司法功能包括「限制民事行為」和「限制規範適用」兩個層面。在筆者搜集到的司法裁判文書樣本中,公序良俗常常被用以「限制民事行為」。在此類案例中,公序良俗成為法官判斷民事活動有效與否的依據。如在一起非婚同居案中,法院認為,「《字據》的目的和動機不具有善良性,違反了道德風尚、公序良俗和法律保護的婚姻家庭關係準則,故應屬無效」。
  • 違反公序良俗的商業標識難受法律保護 「叫了個雞」自食惡果
    原標題:違反公序良俗的商業標識難受法律保護,「叫了個雞」自食惡果 據悉,這是國內首例以違反公序良俗原則駁回原告訴請的商業標識類智慧財產權民事案件。 據悉,這是國內首例以違反公序良俗原則駁回原告訴請的商業標識類智慧財產權民事案件。 「叫了個雞」要維權 臺享公司起訴稱,其旗下炸雞連鎖品牌「叫了個雞」始創於2014年,目前已擁有近千家門店,遍布全國數百座城市,具有較高知名度。
  • 遷墳訴請被駁回,法院:違背公序良俗
    原一審法院審理認為,民事活動不得違背公序良俗。在劉某B埋葬親屬的當時及此後數年,劉某A並未表示過異議,證明劉某A認可此事;現劉某A要求劉某B遷出埋葬在其承包地內的親屬墳墓,卻未提交違背其真實意志的證據,且該項請求違背公序良俗,故對該訴求不應予以支持,遂依法駁回了劉某A訴訟請求。判決後,劉某A未上訴。典型意義公序良俗原則是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
  • 公序良俗原則適用應予規制
    司法案例為公序良俗原則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但相關案例卻顯示出公序良俗原則在司法適用中的種種亂象,諸如有具體法律規範依據卻向一般條款逃逸、僅作為增強判決說服力的工具、作為其他民法基本原則的替代、與無效行為和效力待定行為規範混同適用等。
  • 離婚雙方都不願意撫養孩子,法院:違反公序良俗,不準離!
    3、原告薄某女於2019年5月15日再次起訴離婚,李大娃已成年可以獨立生活,關鍵是12歲的兒子李二娃由誰養的問題發生爭執。薄某女:家中的財產我不要,用來養兒子。李某男:不行,家裡還欠有大額外債,還不清不能離。
  • 聊民法典4:叫了個雞、遺產送二奶,因為公序良俗被認定無效
    第八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但是,民事活動變化無窮、與時俱進,對那些雖然沒有違反法律的具體規範但是卻對公共秩序和善良習俗有重大傷害的民事行為,法律不可能事先都預判到,更不可能事先設置這麼詳盡對應的強制性規範。公序良俗原則作為一種彈性條款,可以起到補充完善法律條文的作用。公序良俗,是個縮略詞,完整的詞語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
  • 網售「陪罵林有有」服務 價格2元到10元不等 律師:此舉違背公序良俗
    律師表示,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背公序良俗。如果網友將這樣的辱罵延伸到現實生活中演員本身,就涉嫌侵犯他人名譽權。對此,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著名法律人羅翔也曾通過視頻分析過代吵架服務,「網上以前有代吵架服務,這樣的吵架服務違法嗎?辱罵違法嗎?辱罵有可能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更關鍵的是《刑法》中有個罪名是侮辱罪,侮辱罪的特徵是情節惡劣。如果你罵人達到情節惡劣(的標準),本身就構成了侮辱罪。」
  • 科學運用公序良俗原則處理民事糾紛(有的放矢)
    處理這些民事糾紛,應運用好公序良俗原則,即民事行為不得違反民法中的公序良俗原則。科學運用公序良俗原則處理民事糾紛,對於懲惡揚善、維護正義、保證社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公序良俗是指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公序良俗的含義非常廣泛,並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變化。公序良俗原則在許多國家的民法典中都有所體現。我國1986年通過的民法通則使用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等詞語來表達相關法律精神。
  • 域外判例01:意思自治可否凌駕於公序良俗
    中美法院都碰到過這樣的案例,結果不約而同要求返還孩子的訴訟都被法官駁回,理由就是找一個代孕母親來完成生育違反了人類傳統生育和傳宗接代的傳統道德,不僅違反了中國的公序良俗,也違反了美國的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下面我們看一個更早的案例,美國1957年Shaheen v.
  • 最高法:違背公序良俗的行為不予保護,如果「誰鬧誰有理」社會道德...
    其中提到,對於違背社會公德和公序良俗的行為不予鼓勵、不予保護,如果「誰鬧誰有理」「誰傷誰有理」,則公民共建文明社會的道德責任感將受到打擊,長此以往,社會的道德水準將大打折扣。吳某某私自爬樹採摘楊梅,不僅違反了該村村規民約中關於村民要自覺維護村集體的各項財產利益的村民行為準則,也違反了愛護公物、文明出行的社會公德,有悖公序良俗。吳某某墜落受傷系其自身過失行為所致,某村委會難以預見並防止吳某某私自爬樹可能產生的後果,不應認為某村委會未盡安全保障義務。事故發生後,某村委會亦未怠於組織救治。
  • 「MLGB」商標被駁回是對公序良俗的維護
    不過,法院的判決並無問題。依據我國《商標法》第十條第一款,下列標誌不得作為商標使用:有害於社會主義道德風尚或者其他不良影響的;以及民法裡的公序良俗原則,即民事行為不能違反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耶林在《法律的目的》中提到,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但是法律無法要求每個人都擁有崇高的道德,因此它無法禁止普通人在生活中使用低俗用語,但是法律可以對商標申請人做出規定,禁止他們使用低俗用語申請商標,因為商標申請人具有特殊的身份,其申請的商標將有可能會傳播到市場中,為公眾所見所聞,會對整個社會風氣和公共道德產生重大影響。這也是商標權制定為什麼要考慮公序良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