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違背公序良俗的行為不予保護,如果「誰鬧誰有理」社會道德...

2020-12-22 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編輯:步靜

最高人民法院5月13日公布《民法院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十大典型民事案例》。其中,備受社會關注的村民私自上樹摘果墜亡索賠案、撞傷兒童離開被阻猝死索賠案均入選。其中提到,對於違背社會公德和公序良俗的行為不予鼓勵、不予保護,如果「誰鬧誰有理」「誰傷誰有理」,則公民共建文明社會的道德責任感將受到打擊,長此以往,社會的道德水準將大打折扣。

目錄

1.董存瑞、黃繼光英雄烈士名譽權糾紛公益訴訟案

2.淮安謝勇烈士名譽權糾紛公益訴訟案

3.村民私自上樹摘果墜亡索賠案

4.撞傷兒童離開被阻猝死索賠案

5.微信群發表不當言論名譽侵權案

6.「暗刷流量」合同無效案

7.開發商「自我舉報」無證賣房毀約案

8.吃「霸王餐」逃跑摔傷反向餐館索賠案

9.自願贍養老人繼承遺產案

10.困境兒童指定監護人案

案例一

董存瑞、黃繼光英雄烈士名譽權糾紛公益訴訟案

——杭州市西湖區人民檢察院訴瞿某某侵害烈士名譽權公益訴訟案

核心價值:革命英烈保護

一、基本案情

瞿某某在其經營的網絡店鋪中出售兩款貼畫,一款印有「董存瑞捨身炸碉堡」形象及顯著文字「連長你騙我!兩面都有膠!!」,另一款印有「黃繼光捨身堵機槍口」形象及顯著文字「為了妹子,哥願意往火坑跳!」。杭州市某居民在該店購買了上述印有董存瑞、黃繼光宣傳形象及配文的貼畫後,認為案涉網店經營者侵害了董存瑞、黃繼光的名譽並傷害了其愛國情感,遂向杭州市西湖區檢察院舉報。

西湖區檢察院發布公告通知董存瑞、黃繼光近親屬提起民事訴訟。公告期滿後,無符合條件的原告起訴,西湖區檢察院遂向杭州網際網路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

二、裁判結果

杭州網際網路法院認為,英雄烈士是國家的精神坐標,是民族的不朽脊梁。英雄烈士董存瑞在「解放戰爭」中捨身炸碉堡,英雄烈士黃繼光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捨身堵槍眼,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驚天動地的壯歌,體現了崇高的革命氣節和偉大的愛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任何人都不得歪曲、醜化、褻瀆、否定英雄烈士的事跡和精神。被告瞿某某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應當崇尚、銘記、學習、捍衛英雄烈士,不得侮辱、誹謗英雄烈士的名譽。其通過網絡平臺銷售褻瀆英雄烈士形象貼畫的行為,已對英雄烈士名譽造成貶損,且主觀上屬明知,構成對董存瑞、黃繼光的名譽侵權。同時,被告瞿某某多年從事網店銷售活動,應知圖片一經發布即可能被不特定人群查看,商品一經上線便可能擴散到全國各地,但其仍然在網絡平臺發布、銷售上述貼畫,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依法應當承擔民事法律責任。該院判決瞿某某立即停止侵害英雄烈士董存瑞、黃繼光名譽權的行為,即銷毀庫存、不得再繼續銷售案涉貼畫,並於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在國家級媒體公開賠禮道歉、消除影響。

三、典型意義

董存瑞、黃繼光等英雄烈士的事跡和精神是中華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對英烈事跡的褻瀆,不僅侵害了英烈本人的名譽權,給英烈親屬造成精神痛苦,也傷害了社會公眾的民族和歷史感情,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網際網路名譽侵權案件具有傳播速度快、社會影響大等特點,該兩案系全國首次通過網際網路審理涉英烈保護民事公益訴訟案件,明確侵權結果發生地法院對網際網路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具有管轄權,有利於高效、精準打擊利用網際網路侵害英雄烈士權益不法行為,為網絡空間注入尊崇英雄、熱愛英雄、景仰英雄的法治能量。

案例二

淮安謝勇烈士名譽權糾紛公益訴訟案

——淮安市人民檢察院訴曾某侵害烈士名譽權公益訴訟案

核心價值:當代英烈保護

一、基本案情

江蘇省淮安某小區一高層住宅發生火災,消防戰士謝勇在解救被困群眾時墜樓壯烈犧牲,公安部和江蘇省有關部門追認謝勇同志「革命烈士」稱號,追記一等功以及追授謝勇「滅火救援勇士」榮譽稱號。被告曾某對謝勇烈士救火犧牲一事在微信群中公然發表「不死是狗熊,死了就是英雄」「自己操作失誤掉下來死了能怪誰,真不知道部隊平時是怎麼訓練的」「別說拘留、坐牢我多(都)不怕」等侮辱性言論,歪曲烈士謝勇英勇犧牲的事實。謝勇的近親屬表示對曾某的侵權行為不提起民事訴訟,並支持檢察機關提起訴訟追究曾某侵權責任。江蘇省淮安市人民檢察院遂向淮安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請求判令曾某通過媒體公開賠禮道歉、消除影響。

二、裁判結果

淮安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英烈精神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愛國主義精神的體現,全社會都應當認識到對英雄烈士合法權益保護的重要意義,有責任維護英雄烈士的名譽和榮譽等民事權益。本案中,被告曾某利用微信群,發表帶有侮辱性質的不實言論,歪曲烈士謝勇英勇犧牲的事實。因該微信群成員較多且易於傳播,被告的此種行為對謝勇烈士不畏艱難、不懼犧牲、無私奉獻的精神造成了負面影響,已經超出了言論自由的範疇,構成了對謝勇烈士名譽的侵害。網絡不是法外之地,任何人不得肆意歪曲、褻瀆英雄事跡和精神。詆毀烈士形象是對社會公德的嚴重挑戰,被告曾某的行為侵犯社會公共利益,該院判令曾某應當在當地地級市一級報紙上公開賠禮道歉。

三、典型意義

本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實施後全國首例適用該法進行審判的案件,是以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方式保護當代消防英烈名譽、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典型案例。本案中,謝勇烈士的英雄事跡和精神為國家所褒揚,成為全社會、全民族寶貴的精神遺產,其名譽、榮譽等人格權益已經上升為社會公共利益,不容褻瀆。曾某利用成員眾多、易於傳播的微信群,故意發表帶有侮辱性質的不實言論,歪曲烈士謝勇英勇犧牲的事實,詆毀烈士形象,已經超出了言論自由的範疇,侵害了謝勇烈士人格權益和社會公共利益,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本案裁判順應時代要求,回應民眾呼聲,通過釋法說理匡扶正義,傳播社會正能量,弘揚時代主旋律,對營造崇尚英烈、敬重英烈、捍衛英烈精神的社會環境以及引導公眾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起到積極作用。

案例三

村民私自上樹摘果墜亡索賠案

——李某某等人訴某村委會違反安全保障義務責任糾紛案

核心價值:公序良俗、文明出行

一、基本案情

案涉某村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不收門票,該村內河堤旁邊栽種有楊梅樹,該村村委會系楊梅樹的所有人。楊梅樹僅為觀賞用途,該村委會未向村民或遊客提供楊梅採摘旅遊項目。吳某某系該村村民,其私自上樹採摘楊梅不慎從樹上跌落受傷。隨後,該村委會主任撥打120救助,在急救車到來之前又有村民將吳某某送往市區醫院治療,吳某某於摔倒當日搶救無效死亡。吳某某子女李某某等人以某村委會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為由起訴該村委會承擔賠償責任共計60餘萬元。

二、裁判結果

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再審認為,安全保障義務內容的確定應限於管理人的管理和控制能力範圍之內。案涉景區屬於開放式景區,未向村民或遊客提供採摘楊梅的旅遊項目,楊梅樹本身並無安全隱患,若要求某村委會對景區內的所有樹木加以圍蔽、設置警示標誌或採取其他防護措施,顯然超過善良管理人的注意標準。吳某某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應當充分預見攀爬楊梅樹採摘楊梅的危險性,並自覺規避此類危險行為。吳某某私自爬樹採摘楊梅,不僅違反了該村村規民約中關於村民要自覺維護村集體的各項財產利益的村民行為準則,也違反了愛護公物、文明出行的社會公德,有悖公序良俗。吳某某墜落受傷系其自身過失行為所致,某村委會難以預見並防止吳某某私自爬樹可能產生的後果,不應認為某村委會未盡安全保障義務。事故發生後,某村委會亦未怠於組織救治。吳某某因私自爬樹採摘楊梅不慎墜亡,後果令人痛惜,但某村委會對吳某某的死亡不存在過錯,不應承擔賠償責任。

三、典型意義

本案是人民法院依職權再審改判不文明出行人自行承擔損害後果的案件。再審判決旗幟鮮明地表明,司法可以同情弱者,但對於違背社會公德和公序良俗的行為不予鼓勵、不予保護,如果「誰鬧誰有理」「誰傷誰有理」,則公民共建文明社會的道德責任感將受到打擊,長此以往,社會的道德水準將大打折扣。本案再審判決明確對吳某某的不文明出行行為作出了否定性評價,改判吳某某對墜亡後果自行擔責,倡導社會公眾遵守規則、文明出行、愛護公物、保護環境,共建共享與新時代相匹配的社會文明,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案例四

撞傷兒童離開被阻猝死索賠案

——劉某某、郭某麗、郭某雙訴孫某、某物業公司生命權糾紛案

核心價值:助人為樂、友善共處

一、基本案情

郭某林在某小區騎自行車時將在小區內玩耍的五歲男童羅某某撞倒在地,造成羅某某右頜受傷出血。同為該小區居民的孫某見狀後,馬上找人聯繫羅某某家長,並告知郭某林應等待羅某某家長前來處理。郭某林稱是羅某某撞了自己,欲先離開。因此,郭某林與孫某發生言語爭執。孫某站在自行車前阻攔郭某林,不讓郭某林離開。郭某林情緒激動,稱此事應交由110處理,隨後將自行車停好,並坐在石墩上等候,郭某林坐下後不到兩分鐘即倒地。孫某撥打120急救電話,醫護人員趕到現場即對郭某林實施搶救。郭某林經搶救無效,因心臟驟停死亡。劉某某、郭某麗、郭某雙作為郭某林的配偶及子女,起訴請求孫某及小區物業公司承擔賠償責任共計40餘萬元,並要求孫某賠禮道歉。

二、裁判結果

信陽市平橋區人民法院認為,孫某見到郭某林將羅某某撞倒在地後,讓郭某林等待羅某某的家長前來處理相關事宜,其目的在於保護兒童利益,該行為符合常理,不僅不具有違法性,還具有正當性,應當給予肯定與支持。孫某與郭某林在事發前並不認識,孫某不知道郭某林身體健康狀況,孫某在阻攔過程中雖與郭某林發生言語爭執,但孫某的言語並不過激,其阻攔方式和內容均在正常限度之內,阻攔行為本身不會造成郭某林死亡的結果。在郭某林倒地後,孫某及時撥打120急救熱線救助,郭某林在搶救過程中因心臟驟停而不幸死亡,孫某的阻攔行為與郭某林的死亡結果不存在法律上的因果關係,孫某亦不存在過錯,其不應承擔侵權責任。

關於某物業公司應否承擔責任的問題。郭某林與羅某某相撞的地點為小區居民休閒娛樂廣場,該地點並不是行人及非機動車的專用通道,沒有證據證明羅某某及其他人員在該地點進行休閒娛樂超過一定的限度,進而影響了正常通行和公共秩序。事故的發生原因並不是小區內正常通行受阻的結果,不能歸咎於物業公司管理不善。在郭某林與孫某爭執過程中,某物業公司保安人員前去相勸,履行了相應的管理職責。某物業公司對郭某林的死亡不存在過錯,不應承擔侵權責任。

三、典型意義

一段時期以來,「攙扶摔倒老人反被訛詐」等負面新聞屢屢見諸於媒體報導,公眾良知不斷受到拷問和挑戰,引發了人們對社會道德滑坡的擔心和憂慮。本案中,好心人孫某對侵害兒童權益的行為進行合理地阻止,不僅不具有違法性,反而具有正當性,值得肯定和鼓勵。本案判決好心人不擔責,向社會公眾明確傳遞出法律保護善人善舉的信號,消除了老百姓對助人為樂反而官司纏身的擔心和顧慮,讓「扶不扶」「救不救」等問題不再成為困擾社會的兩難選擇。本案裁判對弘揚誠信相待、友善共處、守望相助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起到積極的宣傳和引導作用。

案例五

微信群發表不當言論名譽侵權案

——某公司、黃某訴邵某名譽權糾紛案

核心價值:社會公德、文明交往

一、基本案情

某公司在某小區開有一家美容店,黃某系該公司股東兼任美容師,邵某系該小區業主,邵某因美容服務問題在美容店內與黃某發生口角。邵某利用其小區業主微信群群主的身份,在雙方發生糾紛後多次在業主微信群中散布謠言,對某公司、黃某進行造謠、誹謗、污衊、謾罵,並將黃某從業主群中移出,某公司因邵某的行為生意嚴重受損。為此,某公司、黃某向法院起訴請求邵某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同時要求賠償損失及精神撫慰金共計3萬元。

二、裁判結果

北京市順義區人民法院認為,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法人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本案中,邵某在與黃某發生糾紛後,在雙方共同居住的小區業主微信群中針對某公司、黃某發表言論並使用黃某照片作為配圖,其對某公司、黃某使用了貶損性言辭,但其未提交證據證明其所發表涉案言論的客觀真實性,造成不當言論的傳播,邵某在主觀上具有過錯。網絡信息傳播迅速,從微信群中其他用戶反映情況看,涉案言論確易引發對某公司經營的美容店的猜測和誤解,導致對某公司、黃某的負面認識,造成原告社會評價降低,故邵某的行為侵犯了某公司和黃某的名譽權,邵某應當就此承擔民事侵權責任。一審法院酌情支持了黃某要求賠禮道歉、賠償精神損失以及某公司要求賠禮道歉、賠償經濟損失的主張。邵某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終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三、典型意義

在網際網路+時代,微信雖為網絡虛擬空間,但已成為與人們生活密不可分的交往工具。微信群、朋友圈不是法外之地,公民在微信群和朋友圈等網絡空間同樣需要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不能為所欲為、不加節制。在微信群、朋友圈中損毀他人名譽,構成網絡名譽侵權,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本案對於規範公民網絡空間行為、樹立文明交往風尚、構建良好網絡社會秩序具有積極意義。

案例六

「暗刷流量」合同無效案

——常某某訴許某網絡服務合同糾紛案

核心價值:誠實守信、網絡秩序

一、基本案情

許某通過微信向常某某尋求「暗刷的流量資源」,雙方協商後確認常某某為許某提供網絡暗刷服務,許某共向常某某支付三次服務費共計一萬餘元。常某某認為,根據許某指定的第三方CNZZ後臺數據統計,許某還應向常某某支付流量服務費30743元。許某以流量摻假、常某某提供的網絡暗刷服務本身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為由,主張常某某無權要求支付對價,不同意支付上述款項。常某某將許某訴至北京網際網路法院,請求判令許某支付服務費30743元及利息。

二、裁判結果

北京網際網路法院認為,「暗刷流量」的行為違反商業道德底線,使得同業競爭者的誠實勞動價值被減損,破壞正當的市場競爭秩序,侵害了不特定市場競爭者的利益,同時也會欺騙、誤導網絡用戶選擇與其預期不相符的網絡產品,長此以往,會造成網絡市場「劣幣驅逐良幣」的不良後果,最終減損廣大網絡用戶的利益。常某某與許某之間「暗刷流量」的交易行為侵害廣大不特定網絡用戶的利益,進而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違背公序良俗,其行為應屬絕對無效。

「暗刷流量」的交易無效,雙方當事人不得基於合意行為獲得其所期待的合同利益。虛假流量業已產生,如以互相返還的方式進行合同無效的處理,無異於縱容當事人通過非法行為獲益,違背了任何人不得因違法行為獲益的基本法理,故對雙方希望通過分擔合同收益的方式,來承擔合同無效後果的主張,一審法院不予支持。常某某與許某在合同履行過程中的獲利,應當予以收繳。一審法院判決駁回原告常某某要求許某支付服務費30743元及利息的訴訟請求;並作出決定書,收繳常某某、許某的非法獲利。一審判決作出後,雙方當事人均未提起上訴,一審判決已發生法律效力。

三、典型意義

此案是全國首例涉及「暗刷流量」虛增網站點擊量的案件。網絡產品的真實流量能夠反映出網絡產品的受歡迎度及質量優劣程度,流量成為網絡用戶選擇網絡產品的重要因素。「暗刷流量」的行為違反商業道德,違背誠實信用原則,對行業正常經營秩序以及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均構成侵害,有損社會公共利益。本案對「暗刷流量」交易行為的效力予以否定性評價,並給予妥當的制裁和懲戒,對治理網際網路領域內的亂象有積極推動作用。

案例七

開發商「自我舉報」無證賣房毀約案

——某房地產公司訴李某某確認合同無效案

核心價值:誠實守信、契約嚴守

一、基本案情

某房地產公司與李某某籤訂了商品房內部認購合同書,該認購合同約定了雙方的名稱、住所、房屋的基本情況、單價、總價款、付款方式、付款時間等內容。合同籤訂當日,李某某即向某房地產公司交納全部購房款。其後,該房地產公司在案涉開發項目已經取得土地使用證、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與建築工程施工許可證的情況下,以案涉房屋未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為由,將李某某起訴至法院,請求確認雙方籤訂的內部認購合同無效。

二、裁判結果

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李某某在籤訂認購合同當日即支付了全額購房款,某房地產公司作為銷售方的合同目的已經實現,但其不積極履行己方合同義務,在房地產市場出現價格大幅上漲的情況下提起本案訴訟主張合同無效,違背誠實信用原則。某房地產公司籤約時未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雖然違反了商品房預售許可制度,但案涉樓盤在一審訴訟前已經取得了除預售許可證之外的「四證」,工程主體已經建成,在李某某上訴過程中,案涉樓盤也取得了商品房預售許可證,預售制度所欲避免的風險在本案中已經不存在。因此,該公司籤約時未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的事實,並不必然導致其籤訂認購合同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該公司為獲取超出合同預期的更大利益,違背合同約定,提起本案訴訟主張合同無效,顯然與社會價值導向和公眾認知相悖,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三、典型意義

本案不因開發商籤約時未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而機械認定房屋認購合同無效,而是結合合同目的、合同履行、商品房預售制度的立法目的等因素,認定商品房預售制度所欲避免的風險在本案中已經不存在,開發商提起本案訴訟是為獲取超出合同利益的惡意違約行為,故而對開發商違背誠信的行為給予否定性評價,依法保護了消費者合法權益,維護了房地產交易的穩定性,引導市場交易主體誠信經營、嚴守契約,是一份有溫度、有力量的公正判決。

案例八

吃「霸王餐「逃跑摔傷反向餐館索賠案

——馬某訴佘某某、李某侵權責任糾紛案

核心價值:誠實守信

一、基本案情

佘某某、李某系夫妻關係,二人經營餐館。馬某等人在佘某某、李某經營的餐館就餐,餐費約260元左右。李某因發現馬某等人未結帳即離開,於是沿路追趕。李某看到馬某等人後,呼喊買單再走,馬某等人遂分散走開,其中馬某距離李某最近,李某便緊跟著馬某,並撥打110報警。隨後,佘某某趕到,與李某一起追趕馬某,馬某在逃跑過程中摔傷。經鑑定,馬某損傷程度屬輕傷二級,住院治療產生醫療費等支出。馬某遂訴至法院,請求判令佘某某、李某賠償其因被追摔傷所造成的各項經濟損失4萬餘元。

二、裁判結果

襄陽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就餐後付款結帳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均應知曉的社會常理。馬某等人就餐後未買單,也未告知餐館經營人用餐費用怎麼處理即離開飯店,屬於吃「霸王餐」的不誠信行為,經營者李某要求馬某等人付款的行為並無不當。佘某某、李某在發現馬某等人逃跑後阻攔其離開,並讓馬某買單或者告知請客付款人的聯繫方式,屬於正當的自助行為,不存在過錯。馬某在逃跑過程中因自身原因摔傷,與李某、佘某某恰當合理的自助行為之間並無直接因果關係,李某、佘某某不應對馬某摔傷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

三、典型意義

吃「霸王餐」是違反公序良俗的不文明行為,吃「霸王餐」後逃跑摔傷,反向餐館索賠,不僅於法無據,更顛覆了社會公眾的是非觀。本案不支持「我傷我有理」「我鬧我有理」,對吃「霸王餐」者無理的索賠請求不予支持,發揮了司法裁判匡扶正義,引領誠信、友善、文明的社會新風尚的積極作用。

案例九

自願贍養老人繼承遺產案

——高某翔訴高甲、高乙、高丙繼承糾紛案

核心價值:中華孝道

一、基本案情

高某啟與李某分別系高某翔的祖父母,高某翔沒有工作,專職照顧高某啟與李某生活直至二人去世,高某啟與李某後事由高某翔出資辦理。高某啟與李某去世前立下代書遺囑,主要內容為因高某翔照顧老人,二人去世後將居住的回遷房屋送給高某翔。高甲、高乙、高丙為高某啟與李某的子女,案涉回遷房屋系高某啟、李某與高甲交換房產所得。高甲、高乙、高丙認為案涉代書遺囑的代書人是高某翔的妻子,且沒有見證人在場,遺囑無效。高某翔以上述三人為被告提起訴訟,請求確認高某啟、李某所立案涉遺囑合法有效,以及確認其因繼承取得案涉回遷房屋的所有權。

二、裁判結果

鞍山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高某翔提供的代書遺囑因代書人是高某翔的妻子,在代書遺囑時雙方是戀愛關係,這種特殊親密的關係與高某翔取得遺產存在身份和利益上的利害關係,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以下簡稱《繼承法》)第十八條規定的禁止代書人,因此其代書行為不符合代書遺囑的法定形式要求,應屬無效。本案應當按照法定繼承進行處理。高某翔雖然不是法定第一順序繼承人,但其自願贍養高某啟、李某並承擔了喪葬費用,根據《繼承法》第十四條的規定,繼承人以外的對被繼承人扶養較多的人,可以分配給他們適當的遺產,高某翔可以視為第一順序繼承人。

《繼承法》第十四條所規定的「適當分配遺產」,是指與非繼承人所行扶養行為相適應,和其他有贍養義務的繼承人所盡贍養義務相比較的適當比例。高某翔雖沒有贍養祖父母的法定義務,但其能專職侍奉生病的祖父母多年直至老人病故,使老人得以安享晚年,高某翔幾乎盡到了對高某啟、李某兩位被繼承人生養死葬的全部扶養行為,這正是良好社會道德風尚的具體體現,並足以讓社會、家庭給予褒獎。而本案其他繼承人有能力扶養老人,但僅是在老人患病期間輪流護理,與高某翔之後數年對患病老人的照顧相比,高甲、高乙、高丙的行為不能認為盡到了扶養義務。據此,高某翔有權獲得與其巨大付出相適應的繼承案涉回遷房屋的權利。

三、典型意義

遺產繼承處理的不僅是當事人之間的財產關係,還關係到家庭倫理和社會道德風尚,繼承人應當本著互諒互讓、和睦團結的精神消除誤會,積極修復親情關係,共促良好家風。本案中,高某翔雖沒有贍養祖父母的法定義務,但其能專職侍奉生病的祖父母多年直至老人病故,是良好社會道德風尚的具體體現,應當予以鼓勵。本案裁判結合《繼承法》的規定對高某翔的贍養行為給予高度肯定,確定了其作為非法定繼承人享有第一順位的繼承權利,並結合其贍養行為對高某翔適當繼承遺產的範圍進行合理認定,實現了情理法的有機融合,弘揚了團結友愛、孝老愛親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案例十

困境兒童指定監護人案

——柳州市兒童福利院申請確定監護人糾紛案

核心價值:未成年人保護

一、基本案情

紹某某自幼母親下落不明,其滿月後不久,便被其父紹某甲抱送至大姑母紹某乙家中撫養。2013年,紹某甲、紹某乙的丈夫相繼去世,而紹某乙患有嚴重眼疾且無固定生活來源,無法繼續照顧紹某某,紹某某被安置在其小姑母紹某丙家中生活。然而,紹某丙無暇照看紹某某,無法保障紹某某讀書、吃飯等生活成長的基本需求,導致紹某某長期處於流浪狀態。2018年1月,紹某某在政府等有關部門的幫助下進入柳州市救助站進行臨時保護。2018年2月,柳州市救助站以紹某某屬困境兒童身份為由,將其轉移至柳州市兒童福利院生活至今。同年8月,柳州市民政局和兒童福利院、柳北區政府與紹某某所在街道社區多次協商後,書面確認由柳州市兒童福利院擔任紹某某合法監護人,並向法院提交了指定監護人申請書。本案由柳州市柳北區政府督辦,柳北區人民檢察院支持起訴。

二、裁判結果

柳州市柳北區人民法院認為,對紹某某有監護資格的人員均已喪失監護能力或不願意擔任監護人,兒童福利院作為民政局下屬的事業單位,對未成年人負有社會救助職責。為切實保障紹某某的合法權益,使其能在有合法監護人監護的情況下,儘快解決落戶及正常上學等實際問題,該院依法判決,指定柳州市兒童福利院為紹某某的合法監護人。

三、典型意義

兒童是家庭的希望,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確保兒童健康成長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本案系廣西壯族自治區首例由檢察機關支持起訴的困境兒童指定監護人案件,審理法院從充分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角度出發,通過法律程序指定社會福利機構作為監護人,這是人民法院在家事審判改革中進行的有益探索和實踐。該案判決依法保護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充分體現了司法的人文關懷。

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焦點

  • 《民法典》之「公序良俗」原則
    公序,即社會一般利益,包括國家利益、社會經濟秩序和社會公共利益;良俗,即一般道德觀念或良好道德風尚,包括社會公德、商業道德和社會良好風尚。 《民法典》進一步確認和強化「公序良俗」,共提及8次。其中第八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將公序良俗確定為民法的基本原則。
  • 【焦點微談】違反公序良俗,只是道德問題嗎?
    有讀者問:一些黨員幹部認為,違背社會公序良俗,只是單純的道德問題,沒有啥嚴重的懲戒後果。是這樣嗎?《條例》原文第一百二十八條:違背社會公序良俗,在公共場所有不當行為,造成不良影響的,給予警告或者嚴重警告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撤銷黨內職務或者留黨察看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黨籍處分;第一百二十九條:有其他嚴重違反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行為的,應當視具體情節給予警告直至開除黨籍處分。再來看一個案例:王某,某縣教育局局長,中共黨員。
  • 【解讀民法典】民法典中有關「公序良俗」的規定
    第一百四十三條【民事法律行為有效要件】 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實;(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二款【民事法律行為無效原因】 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 戴孟勇:法律行為與公序良俗 | 前沿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教授戴孟勇在《法律行為與公序良俗》一文中,結合國內外相關立法、理論與實踐,就法律行為各要素違反公序良俗的情況及其對法律行為效力的影響展開研究,以期對我國現行法的解釋適用和今後民事立法的完善有所裨益。原因理論認為,合同的原因違反公序良俗,法律行為無效。
  • 「公序良俗」入法後,「遺贈情婦」案該怎麼判?
    第153條第2款:「 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什麼是「公序良俗」?《總則》中並沒有明文規定。我個人理解,「公序」是指國家社會的一般利益,「良俗」是指社會、國家的存在和發展必要的一般道德,是特定社會所尊重的起碼的倫理要求。兩者在本質上有所區別,卻又相互關聯,都是以國家社會健康發展為目標,以「社會的正當性」或「社會的妥當性」為衡量標準。《民法通則》(以下簡稱《通則》)中的第7條、第55條第3項、第58條第5項中的「社會公共利益」,均可理解為「公序」。
  • 公序良俗用於判案了,習慣也可判案
    最近接觸個案件,涉及公序良俗的。法官判案引經據典,即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但文本法律存在滯後性的缺陷,也有與社會道德標準的相矛盾,有時候法律常常為一些不良分子鑽空子,而法院卻表現的無能為力,達不到法律應有的實質正義。民法總則的出現,可能改變這一情況。在民法總則中,公序良俗成為了一條法律原則。看案例,李某在婚姻續存期間與章某非法同居,幾年後李某病故。
  • 違反公序良俗的商業標識難受法律保護 「叫了個雞」自食惡果
    原標題:違反公序良俗的商業標識難受法律保護,「叫了個雞」自食惡果 據悉,這是國內首例以違反公序良俗原則駁回原告訴請的商業標識類智慧財產權民事案件。 公序良俗需遵守 「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精髓在於維護商業倫理道德,制止經營者濫用競爭自由實施不道德的競爭行為,不正當地損害其他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利益,從而破壞市場競爭的倫理道德和健康秩序,相關市場主體的競爭自由不得與社會公序良俗相違背。」
  • 遷墳訴請被駁回,法院:違背公序良俗
    原一審法院審理認為,民事活動不得違背公序良俗。在劉某B埋葬親屬的當時及此後數年,劉某A並未表示過異議,證明劉某A認可此事;現劉某A要求劉某B遷出埋葬在其承包地內的親屬墳墓,卻未提交違背其真實意志的證據,且該項請求違背公序良俗,故對該訴求不應予以支持,遂依法駁回了劉某A訴訟請求。判決後,劉某A未上訴。典型意義公序良俗原則是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
  • 公序良俗司法應用之法理分析:功能、理據與實證機制
    《民法總則》第8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第10條規定:「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事實上,拋開習慣是否被賦予了法源地位不說,《民法總則》的相關規定的確賦予了法院和法官在司法裁判中運用習慣來彌補法律漏洞的權力,並明確提出了此種權力行使的限制條件,即「不得違背公序良俗」。至此,在確認民事行為及習慣適用的效力上,「公序良俗」正式以國家制定法之表現形式進入了司法裁判視野。
  • 孫夢嬌 | 公序良俗司法應用之法理分析:功能、理據與實證機制
    事實上,拋開習慣是否被賦予了法源地位不說,《民法總則》的相關規定的確賦予了法院和法官在司法裁判中運用習慣來彌補法律漏洞的權力,並明確提出了此種權力行使的限制條件,即「不得違背公序良俗」。至此,在確認民事行為及習慣適用的效力上,「公序良俗」正式以國家制定法之表現形式進入了司法裁判視野。
  • 逼人造假的「公序良俗」不值得遵守
    「 (搜狐新聞)我特意去查了一下公序良俗的定義,「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與善良風俗的簡稱。所謂公序,即社會一般利益,包括國家利益、社會經濟秩序和社會公共利益。所謂良俗,即一般道德觀念或良好道德風尚,包括社會公德、商業道德和社會良好風尚。」我實在看不出,兩個男人一起開個玩笑,合張影,有必要給扣上「破壞公序良俗」的大帽子嗎?
  • 一周聲音 | 最高法:司法對於違背社會公德行為不予鼓勵和保護 山東...
    通知強調,對於前期疫情防控捐贈款物尚有結存的,根據境外輸入疫情壓力較大地方的需要,在徵得捐贈人同意的前提下,及時向有需要的地區撥付;也可以根據疫情變化及時安排用於心理疏導和社會工作服務、受疫情影響重點群體撫慰和抗疫一線人員關愛等疫情防控相關用途;合理安排捐贈款物撥付進度,不允許長時間積壓。
  • 網售「陪罵林有有」服務 價格2元到10元不等 律師:此舉違背公序良俗
    律師表示,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背公序良俗。如果網友將這樣的辱罵延伸到現實生活中演員本身,就涉嫌侵犯他人名譽權。如果你吵架吵不過,可以購買服務幫你吵。對此,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著名法律人羅翔也曾通過視頻分析過代吵架服務,「網上以前有代吵架服務,這樣的吵架服務違法嗎?辱罵違法嗎?辱罵有可能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更關鍵的是《刑法》中有個罪名是侮辱罪,侮辱罪的特徵是情節惡劣。如果你罵人達到情節惡劣(的標準),本身就構成了侮辱罪。」
  • 聊民法典4:叫了個雞、遺產送二奶,因為公序良俗被認定無效
    第八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二在《民法典》中,直接提到「公序良俗」的有7個條款:第十條 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 炸雞品牌「叫了個雞」維權敗訴,法院:涉案名稱違背公序良俗
    9月10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獲悉,該法院當日對作出宣判,認定原告上海臺享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臺享公司)主張保護的「叫了個雞」等商業標識不具有合法性,亦不構成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的正當法益,無受法律保護的必要性,遂駁回原告全部訴請。同時,三被告在同類服務中使用該標識的行為同樣不受法律保護,應予禁止。
  • 新成語「公序良俗」
    《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收錄有「公序良俗」。這個詞語隨著我們國家的改革開發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為越來越多人所知曉使用。詞語「公序良俗」流行的起因,可以從八年前的一場訴訟案說起。2009年1月,濟南某市民給女兒起名,不姓爹也不姓娘,詩意自創姓氏「北雁」,名「雲依」,自稱這四個字每字均有詩詞歌賦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處。
  • 公序良俗原則適用應予規制
    司法案例為公序良俗原則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但相關案例卻顯示出公序良俗原則在司法適用中的種種亂象,諸如有具體法律規範依據卻向一般條款逃逸、僅作為增強判決說服力的工具、作為其他民法基本原則的替代、與無效行為和效力待定行為規範混同適用等。
  • 離婚雙方都不願意撫養孩子,法院:違反公序良俗,不準離!
    如果法庭尊重孩子的意見判決給女方,孩子不但要改變當前的生活學習現狀,還可能面臨雙方無盡的推諉、責難,更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所以,為了保護孩子的權益,在雙方未能就養兒子的問題達成一致意見之前,暫不能準許雙方離婚。法院最後判決:不準離婚!
  • 單身漢赴海外代孕失敗,向中介索賠......法院:違背我國公序良俗
    法院判決:代孕違背我國公序良俗依據原衛生部出臺的《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實施代孕技術是不合法的,普通的商事主體更不得從事代孕居間服務,這違背了我國的公序良俗及社會倫理,因此阿剛與該公司的協議屬於無效合同。法官解釋,健康管理公司超越經營範圍,違法提供代孕居間服務,存在重大過錯;阿剛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自願籤訂,也存在一定的過錯,酌定雙方的過錯比例為70%和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