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一場牽扯到小米的「首款柔性屏手機」之爭,讓柔宇科技這家名不經傳的公司廣為人知。
近日,根據多家媒體的最新消息,柔宇科技已正式將上市計劃提上日程,預計將於明年赴美 IPO,最高融資 10 億美元。
柔宇科技成立於 2012 年,在此之前已先後進行了 10 輪融資,其中不乏國內五大銀行、IDG和中信等明星股東, 2018 年 8 月最後一輪融資後,柔宇的估值已經超過 50 億美元。
然而相比成功的資本運作,這家公司在技術和產品層面的名聲,卻遠沒表面看起來那麼美好。
小米罵戰,一戰成名
柔宇的一戰成名,源於與小米的一場罵戰。
2019 年初,小米聯合創始人兼總裁林斌發微博,稱小米做出了世界第一臺摺疊屏幕手機。
緊接著,柔宇科技CEO樊俊開炮,表示小米做的是貼牌的三無產品,是一個概念型的東西。
樊俊毫不客氣地罵道,小米說白了就是一個手機組裝公司,連屏幕的核心專利技術都沒有,作為一個上市公司,買了別人一個工程機,聲稱自己「攻克了柔性摺疊屏技術」,信譽何在?
此後樊俊依然覺得不消氣,在朋友圈的短文中寫道:「誰要不服就把產品拿出來賣,少瞎逼逼,不要在國際上像個縮頭烏龜而只會在國內炒概念以假亂真混淆視聽,那樣真得很low」。
小米則回應稱,這款手機的柔性摺疊屏是小米和供應鏈夥伴合作的成果,並指責柔宇罔顧業內常識,悍然碰瓷、誤導公眾。
雙方誰是誰非無從判斷,但幾番激烈的互懟過後,吃瓜群眾都記住了一個信息——柔宇發布的摺疊屏手機「FlexPai(柔派)」。
投產一年,量產成疑
在官網介紹中,柔宇將自身定位為「全球柔性科技行業的領航者」,它所擁有的幾項專利技術中,最核心的是號稱「國際業界最薄」、厚度僅 0.01 毫米的全彩AMOLED柔性顯示屏。
在手機之前,柔宇圍繞這塊柔性屏,先後推出過不少「周邊」。
這些產品的設計理念都很簡單粗暴,在一個普通的日常用品中集成一塊柔性屏,再冠上「智慧」二字,於是,柔性屏上衣、柔性屏禮帽、智能手寫本、甚至是不知所云的「智慧火炬」等等消費電子品就此誕生。
這些產品之間沒有任何聯繫,它們更像是風口下誕生的「蹭熱度試驗品」。這個現實的背後,一方面是沒有足夠的生產線,根本無法將產品規模化量產;另一方面,柔宇似乎也一直沒給柔性屏找到一個殺手級的應用場景。
直到 2018 年,摺疊屏手機的興起成為了一個難得的契機。當年 6 月,柔宇砸出 110 億元,建立了全球首條全柔性顯示屏產線,緊接著的 10 月,便高調發布了摺疊屏手機「 FlexPai(柔派)」。
可以說,這款摺疊屏手機是柔宇成立 7 年來,最重量級的商用產品,沒有之一。但它不僅沒帶來期待中的掌聲,反而讓柔宇陷入了更大的質疑與爭議。
首先是產品質量堪憂。次年的 CES 大會上,外媒對這款手機的評測非常直接:它屏幕的素質還不夠好,色彩還原和旗艦 OLED 手機有很大差距,經常會出現誤觸、很多顯示內容不能適配屏幕比例、電池的續航也比較堪憂…總而言之,柔派很難稱得上一款成熟的產品。
考慮到摺疊屏手機整體還處於起步階段,不夠優秀的產品體驗並非柔宇的致命傷,但引發更大爭議的,則在於它凸顯出的柔宇量產危機。
儘管發布已有一年多的時間,但柔派手機始終未能大規模開售,與此同時,柔性屏的量產規模和良率也一直是個謎。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2018 年 6 月,柔宇投資約 110 億元,建立了全球首條全柔性顯示屏產線,計劃滿產規模超過每年 5000 萬片柔性顯示屏,平均月產能將達到 600 萬片。
然而,這樣的投入產出比並不能令人信服。對比國內最大的柔性屏廠商京東方的數據,後者一條約產能 4.8 萬片的柔性屏產線,總投資額高達 220 億— 465 億元。即使撇開良品率等等問題,柔宇如何在投資不到一半的情況下,建起一條產能百倍的生產線,這一點著實令人費解。
柔宇能否撐起上市夢?
不過,換個角度,柔宇對於產能的「追求」也不難理解。
邊緣化的配件產品很難幫柔宇打響品牌,開拓核心市場;而摺疊屏手機,從目前趨勢來看,市場反饋並不如預期熱烈,無論從屏幕本身還是交互層面,都還有很多問題尚待解決,短時間內很難擺脫「概念機」般的存在,銷量並不樂觀。
而在另一條 2B 的產品線上,柔性電子解決方案的大規模落地,也需要柔性屏的量產作為前提。
因此,作為一家以柔性屏為核心技術和產品的公司,柔宇能否博得資本市場青睞,最關鍵的砝碼就是能否量產,以及產能的大小。
而就屏幕市場而言,一方面高利潤率的時代已過,連國內最大的面板廠商京東方的淨利潤也在接連下滑。另一方面,國內廠商間的競爭也日趨白熱化,截至目前,包括維信諾、京東方、華星光電、深天馬在內的眾多廠商都掌握了柔性面板技術,而且相比柔宇,這些屏幕巨頭無疑擁有更大的量產優勢。
從 2015 年起,柔宇幾乎以每年一輪的速度進行融資,然而自從 2018 年 8 月最後一輪融資後,柔宇已經 16 個月沒有資金入帳了。
在產能和產品都還是未知數的情況下,即使上市,二級市場投資者恐怕也很難為這份 PPT 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