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和醬油一樣,是中國特有的。是不是很偉大?豆腐、豆漿、豆花,堪稱絕妙上品!
豆腐存在的歷史很悠久,相傳是在公元前164年,由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王劉安所發明。劉安在安徽省八公山上燒藥煉丹的時候,偶然以石膏點豆汁,從而發明了豆腐。
1960年,在河南密縣(今新密市)打虎亭漢墓發現的石刻壁畫,再度掀起豆腐是否起源漢代的爭論。一次去鄭州新密,我曾進地宮看過這些彩繪壁畫。《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六卷第五分冊《發酵與食品科學》一書的作者黃興宗,綜合各方的見解,偏向於認為打虎亭東漢壁畫描寫的不是釀酒,而是描寫製造豆腐的過程。但他認為,漢代發明的豆腐未曾將豆漿加熱,乃是原始豆腐,其凝固性和口感都不如當前的豆腐。
日本傳統的觀點,認為唐代鑑真和尚在公元757年東渡日本時把製作豆腐的技術傳入日本。而在宋朝時豆腐傳入朝鮮,19世紀初才傳入歐洲、非洲和北美。如今豆腐在越南、泰國、韓國、日本等國家已成為主要食物之一。直到20世紀中期,西方國家都不太熟悉豆腐,而鬼佬至今對豆腐兄弟腐乳仍然驚為芝士。隨著中西文化交流,以及素食主義和健康飲食日趨重要,豆腐在20世紀末期才廣為西方食用。
二千多年來,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豆腐不但走遍全國,而且走向全球。英文中「豆腐」和「功夫」都是中式拼音。豆腐就像茶葉、瓷器、絲綢一樣,妥妥的成為中國的標誌,享譽世界!
歷史上,豆腐出自安徽境內的淮南,至今淮南的「豆腐宴」仍名不虛傳。而廣州和珠三角地區過去長期食用的只是經過初炸的「豆腐粿」(豆卜),直到改革開放之後,安徽無為人出來壟斷了廣州市場的豆腐製作,粵菜才逐漸出現原味豆腐的普遍性消費。
在廣東,客家人無疑是最會烹製豆腐的高手,客家釀豆腐早已聞名海內外。但是,尋根究底,釀豆腐不僅不是客家原創,而且本身就是擺烏龍的錯字,正確的寫法是「瓤豆腐」。
且從安徽鳳陽的「瓤豆腐」說起。瓤豆腐是安徽沿淮地區的傳統名餚,已有六百年的歷史,現在仍然是徽菜和豆腐宴的經典菜品。鳳陽原是和淮南相鄰的一個窮縣,歷史上因出了個朱元璋而令人刮目相看,現在卻因小崗村「大包幹」首開中國「改革開放」而舉國聞名!這「瓤豆腐」據說就與朱元璋有關。
瓤豆腐是鳳陽府一位姓黃的廚師創製的,到現在已經傳至第十三代。黃家飯店這裡過往行人多,南來北往的到此歇歇腳打個尖,都要吃個瓤豆腐,價錢不貴,味道又好,因此小有名氣。朱元璋是鳳陽人,幼年家貧,給人放牛,窮困潦倒,別說吃肉了,連豆腐都吃不上。後來就到黃家飯店來幫工,幹些零雜活,因十分賣力,得到廚師的賞識。偶爾給他裹了餡的瓤豆腐嘗鮮,這對朱八來說不啻人間美味。朱元璋後來跟隨郭子興從軍,行伍之中還念念不忘這鳳陽老家的瓤豆腐和那碗翡翠白玉湯(爛白菜邦子豆腐湯)。直到後來榮登大寶,朱皇帝乾脆把黃師傅接到宮中,用更好的材料加工烹製,一時名動南京城。
鳳陽瓤豆腐的特點是色澤橙黃,味似櫻桃,外脆裡嫩,清爽鮮美,營養豐富。
接下來說釀豆腐。釀豆腐在粵菜系中久負盛名,是客家三大名菜之一。釀苦瓜與釀豆腐、釀茄子被稱為「煎釀三寶」。客家釀豆腐是中原傳統飲食文化與遷徙地客家物產限制及特殊生活方式相結合的典範之作。在客家人的生活中,但凡有宴席必有此道菜。
傳說釀豆腐源於北方的餃子。客家先民原來居住在中原地區,當地生產小麥,常用麵粉做餃子。後來因為戰亂等原因,客家先民遷徙至南方生活。南方多產大米,少產小麥,沒有麵粉擀麵皮包餃子,釀豆腐就成為替代餃子的食物了。客家先民想到用豬肉剁成餡料,用豆腐代替麵皮,將餡料塞入豆腐,猶如餃子一般。
通常將油炸豆腐或白豆腐切成小塊,在每小塊豆腐中央挖一個小洞,用香菇、碎肉、蔥蒜等佐料填補進去,然後用砂鍋小火長時間煎煮,食時再配味精、胡椒等調料即可。後來粵菜師傅又加以創新,豆腐煎得皮脆肉嫩,用酸菜和焦香的黃豆墊底,吃出了新意。
新鮮上桌的客家釀豆腐集軟、韌、嫩、滑、鮮、香於一身,呈淺金黃色,豆腐的鮮嫩滑潤,肉餡的美味可口,再加上湯汁的濃鬱醇厚,讓人垂涎欲滴。
釀豆腐是嶺南文化和中原文化交融的產物。2015年,客家釀豆腐烹飪技藝被列入惠州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客家話把「釀豆腐」讀作「讓豆腐」,其實本來就是指「瓤豆腐」,只是外人不明就裡,誤作「釀豆腐」,結果不僅字錯義錯,音也弄錯。
只要稍微留心查一查字典,問題就明朗了。老百姓匆忙出錯,可以理解;百科專家跟著出錯,就貽笑大方了!
釀:釀造,制蜜;醞釀,造酒。
瓤:瓜瓤,內瓤;包裹,包容。
粵菜譜中這種以訛傳訛的普遍錯誤還有不少,例如:白灼菜心(白焯菜芯)、蜜汁雞亦(蜜汁雞翼)、紅炆牛腩(紅燜牛腩)、窩蛋牛肉(臥蛋牛肉)、客家碌鵝(客家淥鵝)、煎釀三寶(煎瓤三寶)、沙窩魚頭(砂鍋魚頭)、乾逼鴨(幹煸鴨)、大扇雞(大搧雞)。
最後,再糾正一個錯誤。豆腐的蛋白質含量豐富,而且屬完全蛋白,不僅含有人體必需的八種胺基酸,而且比例也接近人體需要,營養價值較高;有降低血脂,保護血管,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此外,豆腐對病後調養、減肥、細膩肌膚都很有好處。可是許多人卻不敢吃豆腐,怕結石。
豆腐含鈣高沒錯,但在腸道與草酸鹽結合形成草酸鈣,反而降低了尿液中鈣的含量,也就不易產生尿結石腎結石。多吃豆腐不會增加尿石症的風險。通過膳食補充鈣,就跟多喝水一樣,是預防尿石症的好辦法。
真相:豆腐含鈣量高,多吃豆腐不但不會增加尿結石風險,還能幫助預防尿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