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你還在「討好型人格」漩渦裡掙扎嗎?

2020-12-24 墨不羈

「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這句話出自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在網絡上被大家熟知是因為蔣方舟在《奇葩大會》上的分享。這句話擊中了很多人,引起了廣泛共鳴。

討好型人格,並不是一個新名詞,在心理學術語上又被稱為「迎合型人格」。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具有這類人格的特質的朋友、家人或者工作夥伴,往往我們會冠名:」好好先生」。

也許,還沒有到蔣方舟描述的那麼嚴重,需要到異國他鄉獨自反思一年才能回歸,但或多或少我認為「善良」的人都顯得有這麼一些特質。如果你對自己是否具有「討好型人格」心存疑慮,對照以下幾點:

特別敏感,隨時在洞察別人的情緒;

常常擔心因為自己的事或決定給別人添麻煩;

害怕和他人發證衝突、從不吵架鬥嘴,擔心別人因為自己而不開心;

不懂拒絕,喜歡跟隨別人的意見,對不喜歡的東西不說「NO

即使是和別人發生了矛盾,總是最先妥協和道歉的那個;

在一個環境裡如果氣氛不對,往往首先想的是:我做錯了什麼沒有?

外表看來伶牙俐齒,卻總是在「吃虧」;

自己心情不美麗,選擇自我消化,做鴕鳥。

迎合著,討好著,沒有了自己

迎合型人格的人大都情商優秀,敏感,能夠非常迅速通過別人的語氣、面部表情察覺空氣裡的異樣,他們同時也是「非常聰明」的人,往往願意扮演討好並且將和平協調者的角色。

在這個過程裡,TA收穫肯定和善意,在一次次累積的善意中為自己設定了一個「完美主義者人設」。

蔣方舟就是如此。天才作家、神童作家是所有人對她的評價,7歲就成為了中國最出名的少年作家。她在如此多的關注和讚許下,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

然而,她焦慮。她給自己的人設是:不喜歡別人不喜歡我。為了這份喜歡,她開始失去內心自我的原則和底線,凡事都不直接說不,不反駁,而是換一種方式去圓通。她終於慢慢成為一個不會拒絕的人,一個令她自己都覺得「諂媚」的人。

我一個朋友,一個非常優秀的人。小時候在山村讀書,學習成績優秀,幾乎年年拿到獎狀。父親把獎狀一張張貼滿客廳的牆,只要有客人來都可以「瞻仰」一番。在一個窮山村裡,他幾乎承受了全村人的敬仰目光。在老一輩人眼裡:僅僅是初中生的他就已經「官居秀才」。

後來他不負眾望考上了名牌大學,留在城裡工作,他的一點一滴都朝著鄉親們期待的方向去努力。可是,最近他崩潰了,找我喝酒,酩酊大醉,痛哭流涕。

他說,他是個為別人在活的人。這些別人就是他的父母、他的家庭,他的朋友,他的老家親戚朋友,他們提出的任何要求甚至一個期許的目光,他都赴湯蹈火去完成。

只有我知道,其實他過得並不容易。名牌大學的光環在燈紅酒綠的城市裡並不能維持多久。

他的社會關係有限,並未通天達地,但朋友託孩子上學找到他,他覺得義不容辭;

表弟畢業要找工作了,實際上他自己的工作都是靠著一關關考試考到的,如今表弟只有中專文憑,舅舅舅媽卻期待這個有出息的表哥直接給介紹一份好工作。他硬著頭皮笑著答應了……

老領導約他出去喝酒,他從不拒絕,即使當天晚上胃疼得很難受……也許,喝一點就不疼了……

如此種種,他的優秀人設沒有崩塌,他自己心理崩塌了。

這一晚,我陪他喝到深夜。我只告訴他:開個房間,好好睡一覺,想明白了,回頭跟我去一趟北方,尋找大學時候「任性的孤獨」。

他就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依據別人的評價堆砌了一個優秀的人設。他曾經躊躇滿志的跟我說:別人問你會不會某樣技能的時候,你不能回答不會,因為會都是從不會開始的,只有先答應下來,然後用盡全力暗中補課,你也就會了。還有個理論叫:你得首先把自己當成一個領導,慢慢的你就真成了領導。

只是到目前為止,他都已經忘記了自己是誰。

他沒有快樂。

討好型人格的最典型特徵是:永遠把別人的需求看成第一位,忽略自己的需求!

在家庭關係中,他從不反抗和拒絕長輩的要求;在人際關係中,他從不遲到,從不主動提出反對意見;在感情裡,他始終是最「善解人意」的一方,從不無理取鬧,受傷害了也是自己一個人去喝酒,醉了也從不鬧事,因為害怕被別人認為他的不自律。

因為,他擔心會讓別人不開心,討厭他。

即使到了最後,要解決目前抑鬱心情狀態的方案,他也沒有反駁,也沒有提出任何其他建議。我陪著他,也並非他的刻意要求。

我突然發現,原來他從未「麻煩」這個他一直說是他最好兄弟的我。

我雖然也倔強,但至少當年遇到經濟危機,我還是向他借過錢救過急。他,從沒有。

「好好先生≠大智若愚

「好好先生」,現如今我們對這個詞語有一些誤解。在情商被高度放大的職場環境裡,」好好先生」往往被作為情商高的代表。如果對這個詞語窮根究源,你會發現」好好先生」並非沒有底線,而是內心有所追求,有取有舍。取的恰恰是自我,舍的是大眾所求。

「好好先生」,這個稱謂來自東漢末年的司馬徽,也就是水鏡先生。

當年,劉備投奔荊州牧劉表後,深感要擴大自己的力量,此時他急需找到厲害的謀士為他出謀劃策。聽說水鏡先生司馬徽名聲在外,但卻隱居亂世,於是前去拜見。司馬徽雖才智過人,卻早已看透世事,他堅持不出山卻給了劉備一個改變命運的建議: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臥龍是諸葛亮,鳳雛為龐統。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龐統和諸葛亮都成為劉備三分天下的主要謀臣。

司馬徽聰慧過人,善識人才,但自己對於亂世卻是總揣著明白裝糊塗,從來不揭人短,不說人壞話。有個小故事,司馬徽路遇熟人,那人問他近來身體是否安好。司馬徽回答說:「好」。又有一天,他的一位朋友前來拜訪,傷心地談起了自己的兒子死了。不料,司馬徽聽了竟說:「太好」。他的妻子等朋友走後責備他說:「人家以為你是有德行的人,所以直言相告。哪裡有聽別人說兒子死了,反而說好的?」司馬徽回答說:「好啊,你的話也是太好。」妻子聽了,弄得哭笑不得。司馬徽的這種性格和「好」的口頭禪,就被人稱為「「好好先生」」。

「好好先生」,恰恰是看透世事,知道卻不說破,懂得卻不張揚,大智若愚。

討好型人格反倒不是如此,喪失原則和底線,不顧及自身感受,不堅持自我。假如劉玄德堅持請司馬徽出山,司馬徽也說好,那才是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毀人不倦

討好型人格產生的因素很多,心理學上常常認為,這是跟原生家庭的環境有關,跟幼年時期生長環境也有很大關係。

一種情況是幼年時期無法得到父母長輩的關愛,甚至很容易遭到打罵和否定,或者看多了身邊的其他人有同樣的「被壓迫遭遇」,因為害怕自身也有同樣遭遇,於是會擺出一副「乖孩子」模樣,妥協、順從,目的都是為了獲得「被愛」。

日本有部老電影叫《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故事的主人公松子就是很明顯的「討好型人格」。

在她的原生家庭裡,父親更加的疼愛她的妹妹,所有噓寒問暖關心愛護都只留給妹妹,而松子一直在做的都是想讓父親能關注她,甚至不惜故意扮醜做鬼臉。

最終她被原生家庭逐出,可性格已定,之後無論是在工作還是愛情上,她始終都是在委屈自己,迎合討好著別人。

在工作中為了取悅別人,不惜為偷錢學生頂罪撒謊,導致自己被開除。

在感情中更是一團糟,自身條件並不差的松子遇到的卻都是一群人渣。窮困潦倒的作家、貪婪欲望的有婦之夫、吃軟飯的小白臉、有一天沒一天的黑社會、虛榮至極的理髮師等等。松子對每個男人都盡力去討好,但幾乎他的愛情史就是「家暴史」。

因為妥協無底線,她變成了一個可以被隨意踐踏的人。人性之惡在這部影片裡體現得淋漓盡致。松子的結局是悲慘的,讓人心疼的是,她一輩子都是一個好人,從未有過自己的快樂,53歲的時候她一個人孤獨死去。

感情裡的這類人,常常會為自己冠上「愛的信仰」,認為自己可以為「愛」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我獨立的靈魂。即使對方沒有一點好意,她也願意放棄自己的職業規劃、興趣愛好、三觀尊嚴、朋友親人……直到TA再也沒有其他可以放棄了……

這樣的關係其實是不真實的,是自己用犧牲和放棄營造的一個夢境,可惜夢裡只有你自己一個人在裡面,其他人都可以隨時跳出夢境。

我常常設想,人生無常,假如有人和你同樣願意沉淪夢裡,你們還剛好相親相愛,也許會是一種幸福。可是在現實生活裡,這樣的情況幾乎不會出現,生活邏輯也不允許。兩個都在夢裡的人,他們未來只能是負數……

正如蔣方舟提到:「我從沒有和任何一個人產生過『真實』的關係。」真實的關係,包括愛的表達,也包括恨的表達,往往「恨的表達」更能展現真實。

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任性,在於真實。只是真實往往讓很多人不好接受。任性的人往往具有很強的人格魅力。

當年看射鵰英雄傳,喜歡黃蓉的人要多於喜歡郭靖。率真、敢作敢為、敢愛敢恨、不計較世俗眼光……黃蓉的個性讓人喜愛,幾乎每個扮演過黃蓉的香港女演員也都成為一代明星。

為什麼?因為真實。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有哪些人具備「真實個性」呢?還是用明星來做例子。

第一個是王傑。現在普遍的觀點認為,王傑就是太過率真,敢於表達自己對娛樂圈灰色勢力的不滿,敢於向惡意炒作的經紀公司開炮,最後導致他的個人歌唱事業的悲劇。王傑也因為個性太強,太過真實,也並未處理好家庭、婚姻。

我們再看娛樂圈紅透三十年的劉德華,公認情商高、智商高、人緣好。在網絡上對王傑的評價負面要大於正面,對劉德華則幾乎沒有負面。

這個社會的生存規則不斷在向我們強調:任性,往往是要付出代價的。

幾乎每一個給自己打上了「真實」標籤的人設都不會那麼討喜。

這幾年大火的脫口秀明星樂嘉如此,金星也是如此。

任性,我認為是我們正在缺失的一項美德,而你並不自知。

每個社會人都希望去獲得他人的關懷、讚賞和愛,但遺憾的是,大多數時候他們都走向了極端,忘記了有「尊嚴」地去獲得的愛和讚賞才是真實的。

於是,選擇了放低姿態,甚至給人感覺是通過犧牲自我去「乞討」。當你無底線順從、包容、放低姿態,最終獲得的要麼是假象,要麼是最真實的「輕賤與傷害」。

很多心理專家都對如何治療「討好型人格」開了很多良方,包括生活細節的一點點改變,對人態度的一點點改變。我反而認為,認識討好型人格,並認識自己個體生命的獨立性要重要的多。

討好型人格,並非最壞的現狀,學會忍受孤獨,沒有掌聲,甚至沒有朋友的情況下獨立、愉快地生活,並努力去感受自我生命的成長才是最關鍵的一步。

也許,你該放下手頭原本放不下的事,放下腦海裡原本放不下的人,靜靜閉上眼想一想:自己當下最想做什麼?第一個浮出的念頭,馬上去付諸實施,任性爽一把,就是一個好的開始!

(本人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

墨不羈,一個察人觀事的作者,一個總在有趣和無趣中徘徊的靈魂。歡迎和我任性溝通,不一定回復,看心情!

相關焦點

  • 你所謂的高情商,其實就是討好型人格
    所以他們也不敢像年輕的時候那麼任性了,時間讓他們充分的認識到了自己就是一個社會最底層的小人物,哪怕自己掙扎再久都不會有改變了。然後因為他們弱小,所以就不得不去依附別人,所以他們會得出很多人生經驗,那就是所謂的高情商,就是會說話?什麼叫做會說話?他們面對比自己弱小的人,你是別指望能從他們的口中聽到一句鼓勵和善良的言語的。
  • 討好型人格的8個特徵,第一條就說中了……
    作者|小左不會拒絕,能自己做得事情絕不麻煩別人;小心翼翼擔心被討厭……你知道這不只是好脾氣,而是討好型人格嗎?
  • 討好型人格|你還在討好別人嗎?
    為了讓這些人喜歡你,認同你,你可能會主動地去迎合在他們,給他們倒水、買飯,盡力地去維護好交往的關係。對於學生來說,在新的環境中不太適應,面對新同學你也覺得不熟悉,所以,你也不能夠更好地拒絕他們的請求,即便自己並不想這樣做。上面所說的這些,你有沒有遇到過呢?不過,這也只是討好型人格的一部分。
  • 蔣方舟、金凱瑞都深受其苦,你有過討好型人格嗎?
    蔣方舟後來才知道,這是討好型人格的典型特徵。這樣一個高學歷才女尚且如此,那普通的平凡人是否更難逃離討好別人的魔咒呢,討好型人格到底從何而來?01討好的人格,擰巴的人生討好型人格往往是從小培養出來的,父母眼中的乖孩子、模範生,最容易擁有這種人格。
  • 奇葩說:「愧疚是最大的負能量」「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文|你好學長在奇葩大會上蔣方舟認為「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和馬東所提及的「愧疚是最大的負能量」是對應的。如果愧疚這心結無法解開,人的一生可能就此毀掉,電視劇裡那些老套路就經常使用。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這句話出自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黑塞是個非常崇尚生命寶貴的可愛老頭,這生命可以以各種方式度過,唯獨別輕易屈服於大多數的活法,這是黑塞思想的一個內核。
  • 你是討好型人格嗎#引發全民熱議 小夥吐槽:我的女友是典型討好型人格
    國內首部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之《完美女孩》剛一播放完,熱搜就出現了相關話題#你是討好型人格嗎#,網友們表示,在楊冪飾演的機器人小愛身上,看到了很多討好型人格的人群的影子。蔣佑傑說,自己和女友戀愛了近一年,隨著彼此越了解,他越是被女友的「討好型人格」所困擾。 蔣佑傑說,婧婧的「討好型人格」往往不對自己最親近的人,比如自己和家人,而是對朋友、同事、同學等。 蔣佑傑說,婧婧在江北一家新媒體公司從事網絡編輯工作,有時候同事為了早下班,說幾句好話,就把多餘的工作丟給婧婧,而婧婧會欣然接受並完成。
  • 討好型人格:懂事的你,活得最累
    你會為了討好別人而委屈自己嗎?如果你有,很可能就有「討好型人格」的嫌疑。所謂「討好型人格」,其實,本質是自我價值感不足,渴望被關注,缺乏安全感的一種表現。在生活中,能做到完全不討好他人的人並不多,每個人身上多多少少有一點討好型人格,不禁有人疑惑,當今的年輕人都是被捧在手裡,作為「小皇帝」成長起來的一代;而且,這樣一代充滿個人主義精神、喊著獨立自主的年輕人,怎麼就集體陷入了「討好型人格」的困擾了呢?「討好型人格」被不同的心理學家表述為不同的心理學術語。
  • 討好型人格,其實是在施暴
    於是討好的目的達到了,即使討好者不是刻意而為之,但一旦這種「互惠」讓他嘗到了甜頭,他就會想要更加對你好,從而得到更多的回報。討好型人格在親密關係裡,其實有一套自己對親密關係模式的理解。他們比常人更需要依賴感和安全感。
  •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受盡委屈。家長這些行為是原因之一
    分享的本質是傳遞快樂,而不是討好他人的手段中國一直流傳著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相傳在東漢末年時,有這樣一個人。他是家裡最小的弟弟,在他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們一起吃梨時,他總是拿最小的吃。分享的本質是傳遞快樂,而不是討好他人的手段。強迫孩子去分享,只會迫使孩子「另闢蹊徑」,就像那位犯人寫的信一樣,為了討好媽媽,不惜違背自己最初的意願,去迎合母親。但他真的願意嗎?
  • Sunnee楊芸晴: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希望你有「被討厭的勇氣」
    想起一次團裡拍攝工作中,工作人員假裝暈倒測試團員反應,她驚詫之後過去把工作人員扶起來,聽說可能是低血糖後,小跑著去找飲料,一溜小跑找了飲料回來卻發現暈倒的人無一人看護,就有點怒了,一邊扶起暈倒的工作人員一邊佯怒的語氣:一個人暈倒,你們還在這拍啊拍,然後也沒有人來幫忙。
  • 別讓「討好型人格」毀了你一生
    她可以說是朋友圈裡的熱場擔當,小區裡的寶媽、大嬸們只要發了朋友圈,評論區裡每每都能看到她的留言,幾乎一人不落,風格也大相逕庭,無疑是一些可以拉近距離的場面客套話,最初我和她說話時,都會有一種莫名的緊張感。一次在路上遇見她,她興致勃勃地朝我衝過來說:「LL,你家也是在M市吧!我家也是,那你什麼時候回家,我馬上要買車了,你要回去就和我說,我們一起,這樣就方便多了...」
  • 還在這樣吼孩子?小心他變成「討好型」人格,後悔也來不及
    這樣會讓孩子成為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他們會害怕自己被人嫌棄打罵,會變得越來越懂事,越來越會委曲求全,越來越會察言觀色。還在這樣吼孩子?小心他變成「討好型」人格,到時後悔也來不及童女士的女兒玲玲特別「懂事」,才五歲的年齡就很會看臉色。
  • 如何克服討好型人格,8個方法值得收藏
    其實根本的原因是因為你還沒有找到自我價值立足點,所以你希望通過討好別人,看到自己的價值。3.表現出「故作的謙卑」,在人前將自己的所有情緒都隱藏起來;4.從來沒有和人吵過架,完全無法做到拒絕別人;怎麼才能克服討好型人格,本文總結了幾個方法,請看下文。
  • 委屈自己討好別人,有社交障礙的「討好型人格」都有這4個特點
    而在社交恐懼症中,「討好型人格」往往更存在於大多數人中;什麼是討好型人格?換句話說,也可以理解為「老好人」。委屈了自己,卻並不一定能夠討好別人。這些討好型人格,在人際交往中,往往都會有下面這4個特點,看一看你「中槍」了沒?
  • 討好型人格的女人,是怎樣一步步毀掉自己的?
    最終卻變成了一個徹底的討好型人格的人,換來了悲劇的人生。她的一生不斷地討好,卻也不斷地被嫌棄。從討好父親的小女孩,到以令人唏噓的方式死去的老太婆,電影用兩個小時展現了松子53年的短暫人生。歸根到底,松子是一個極致的討好型人格,沒有自我。
  • 討好型人格是怎樣形成的
    最差的,就是討好型人格,軟弱無能,自卑流淚,盲目討好敵人。2可以成長到1,但是3和4很難成長到1,甚至擁有2的勇氣都很難。這裡的區別就在於,年紀小,兒童時期,還處於感知,形象思維的情緒階段,家庭對你的養育如何。
  • 不怕討好型人格,勇敢教孩子去「討好」
    我也是一直警惕孩子養成討好型人格,所以只要不涉及原則問題,向來主張她有什麼說什麼。不過我也明確感覺到,那天氛圍有點尷尬,孩子和老師聊了幾分鐘就掛了。我覺得是孩子不適應,應該過幾天就好了。我也是,比如我警惕的討好型人格,相信也是很多家長在警惕的。家長經歷的人和事比較多,身邊不乏有些討好型人格的人,我們能感覺到他們在生活中和職場上的委曲求全,有些家長本身就是這種人格,深受其害,所以力求從孩子最小的時候就避免這種人格的形成。殊不知,我們過分的避免,也無意中屏蔽掉了一些處理人際關係的技巧,一些善意和修養。
  • 你是天生討好型人格嗎?我是
    百度百科裡面對於討好型人格的解釋是:討好型人格是指一味的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大學時候我才知道自己的這種習慣叫討好型人格,但那個時候我並不覺得這是不健康的心理狀態。直到工作後,我與我的前男友一次又一次地爭吵,他反覆強調我這一點,我才知道自己好像做錯了。因為我總是想取悅別人,總是活得小心翼翼,極度敏感。
  • 「討好型人格」的10個跡象,我們如何改善自己的討好型人格?
    如果你總是這麼做,那麼它最終會變成一個令人沮喪,甚至帶有一些破壞性的性格特質:討好型人格。在某個時刻,你可能會發現你把自己的需求和個人時間完全置之事外,壓力也越來越大,僅僅是為了確保你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是開心的。以下是我整理的10個你太想取悅別人的跡象,以及相對應的解決方法。
  • 「討好型人格」在英文中怎麼說?
    日前,劇集《聽見她說》攜話題「你是討好型人格嗎?」登上微博熱搜。該劇由趙薇執導,呈現了游離於公眾視野之外的女性境況。在最終集播出時,「討好型人格」這個詞引起了廣泛的共鳴。該劇總結了幾個討好型人格的常見表現,看看你佔幾條?❶ Being the first one to apolog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