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這句話出自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在網絡上被大家熟知是因為蔣方舟在《奇葩大會》上的分享。這句話擊中了很多人,引起了廣泛共鳴。
討好型人格,並不是一個新名詞,在心理學術語上又被稱為「迎合型人格」。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具有這類人格的特質的朋友、家人或者工作夥伴,往往我們會冠名:」好好先生」。
也許,還沒有到蔣方舟描述的那麼嚴重,需要到異國他鄉獨自反思一年才能回歸,但或多或少我認為「善良」的人都顯得有這麼一些特質。如果你對自己是否具有「討好型人格」心存疑慮,對照以下幾點:
特別敏感,隨時在洞察別人的情緒;
常常擔心因為自己的事或決定給別人添麻煩;
害怕和他人發證衝突、從不吵架鬥嘴,擔心別人因為自己而不開心;
不懂拒絕,喜歡跟隨別人的意見,對不喜歡的東西不說「NO
即使是和別人發生了矛盾,總是最先妥協和道歉的那個;
在一個環境裡如果氣氛不對,往往首先想的是:我做錯了什麼沒有?
外表看來伶牙俐齒,卻總是在「吃虧」;
自己心情不美麗,選擇自我消化,做鴕鳥。
迎合著,討好著,沒有了自己
迎合型人格的人大都情商優秀,敏感,能夠非常迅速通過別人的語氣、面部表情察覺空氣裡的異樣,他們同時也是「非常聰明」的人,往往願意扮演討好並且將和平協調者的角色。
在這個過程裡,TA收穫肯定和善意,在一次次累積的善意中為自己設定了一個「完美主義者人設」。
蔣方舟就是如此。天才作家、神童作家是所有人對她的評價,7歲就成為了中國最出名的少年作家。她在如此多的關注和讚許下,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
然而,她焦慮。她給自己的人設是:不喜歡別人不喜歡我。為了這份喜歡,她開始失去內心自我的原則和底線,凡事都不直接說不,不反駁,而是換一種方式去圓通。她終於慢慢成為一個不會拒絕的人,一個令她自己都覺得「諂媚」的人。
我一個朋友,一個非常優秀的人。小時候在山村讀書,學習成績優秀,幾乎年年拿到獎狀。父親把獎狀一張張貼滿客廳的牆,只要有客人來都可以「瞻仰」一番。在一個窮山村裡,他幾乎承受了全村人的敬仰目光。在老一輩人眼裡:僅僅是初中生的他就已經「官居秀才」。
後來他不負眾望考上了名牌大學,留在城裡工作,他的一點一滴都朝著鄉親們期待的方向去努力。可是,最近他崩潰了,找我喝酒,酩酊大醉,痛哭流涕。
他說,他是個為別人在活的人。這些別人就是他的父母、他的家庭,他的朋友,他的老家親戚朋友,他們提出的任何要求甚至一個期許的目光,他都赴湯蹈火去完成。
只有我知道,其實他過得並不容易。名牌大學的光環在燈紅酒綠的城市裡並不能維持多久。
他的社會關係有限,並未通天達地,但朋友託孩子上學找到他,他覺得義不容辭;
表弟畢業要找工作了,實際上他自己的工作都是靠著一關關考試考到的,如今表弟只有中專文憑,舅舅舅媽卻期待這個有出息的表哥直接給介紹一份好工作。他硬著頭皮笑著答應了……
老領導約他出去喝酒,他從不拒絕,即使當天晚上胃疼得很難受……也許,喝一點就不疼了……
如此種種,他的優秀人設沒有崩塌,他自己心理崩塌了。
這一晚,我陪他喝到深夜。我只告訴他:開個房間,好好睡一覺,想明白了,回頭跟我去一趟北方,尋找大學時候「任性的孤獨」。
他就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依據別人的評價堆砌了一個優秀的人設。他曾經躊躇滿志的跟我說:別人問你會不會某樣技能的時候,你不能回答不會,因為會都是從不會開始的,只有先答應下來,然後用盡全力暗中補課,你也就會了。還有個理論叫:你得首先把自己當成一個領導,慢慢的你就真成了領導。
只是到目前為止,他都已經忘記了自己是誰。
他沒有快樂。
討好型人格的最典型特徵是:永遠把別人的需求看成第一位,忽略自己的需求!
在家庭關係中,他從不反抗和拒絕長輩的要求;在人際關係中,他從不遲到,從不主動提出反對意見;在感情裡,他始終是最「善解人意」的一方,從不無理取鬧,受傷害了也是自己一個人去喝酒,醉了也從不鬧事,因為害怕被別人認為他的不自律。
因為,他擔心會讓別人不開心,討厭他。
即使到了最後,要解決目前抑鬱心情狀態的方案,他也沒有反駁,也沒有提出任何其他建議。我陪著他,也並非他的刻意要求。
我突然發現,原來他從未「麻煩」這個他一直說是他最好兄弟的我。
我雖然也倔強,但至少當年遇到經濟危機,我還是向他借過錢救過急。他,從沒有。
「好好先生≠大智若愚
「好好先生」,現如今我們對這個詞語有一些誤解。在情商被高度放大的職場環境裡,」好好先生」往往被作為情商高的代表。如果對這個詞語窮根究源,你會發現」好好先生」並非沒有底線,而是內心有所追求,有取有舍。取的恰恰是自我,舍的是大眾所求。
「好好先生」,這個稱謂來自東漢末年的司馬徽,也就是水鏡先生。
當年,劉備投奔荊州牧劉表後,深感要擴大自己的力量,此時他急需找到厲害的謀士為他出謀劃策。聽說水鏡先生司馬徽名聲在外,但卻隱居亂世,於是前去拜見。司馬徽雖才智過人,卻早已看透世事,他堅持不出山卻給了劉備一個改變命運的建議: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臥龍是諸葛亮,鳳雛為龐統。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龐統和諸葛亮都成為劉備三分天下的主要謀臣。
司馬徽聰慧過人,善識人才,但自己對於亂世卻是總揣著明白裝糊塗,從來不揭人短,不說人壞話。有個小故事,司馬徽路遇熟人,那人問他近來身體是否安好。司馬徽回答說:「好」。又有一天,他的一位朋友前來拜訪,傷心地談起了自己的兒子死了。不料,司馬徽聽了竟說:「太好」。他的妻子等朋友走後責備他說:「人家以為你是有德行的人,所以直言相告。哪裡有聽別人說兒子死了,反而說好的?」司馬徽回答說:「好啊,你的話也是太好。」妻子聽了,弄得哭笑不得。司馬徽的這種性格和「好」的口頭禪,就被人稱為「「好好先生」」。
「好好先生」,恰恰是看透世事,知道卻不說破,懂得卻不張揚,大智若愚。
討好型人格反倒不是如此,喪失原則和底線,不顧及自身感受,不堅持自我。假如劉玄德堅持請司馬徽出山,司馬徽也說好,那才是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毀人不倦
討好型人格產生的因素很多,心理學上常常認為,這是跟原生家庭的環境有關,跟幼年時期生長環境也有很大關係。
一種情況是幼年時期無法得到父母長輩的關愛,甚至很容易遭到打罵和否定,或者看多了身邊的其他人有同樣的「被壓迫遭遇」,因為害怕自身也有同樣遭遇,於是會擺出一副「乖孩子」模樣,妥協、順從,目的都是為了獲得「被愛」。
日本有部老電影叫《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故事的主人公松子就是很明顯的「討好型人格」。
在她的原生家庭裡,父親更加的疼愛她的妹妹,所有噓寒問暖關心愛護都只留給妹妹,而松子一直在做的都是想讓父親能關注她,甚至不惜故意扮醜做鬼臉。
最終她被原生家庭逐出,可性格已定,之後無論是在工作還是愛情上,她始終都是在委屈自己,迎合討好著別人。
在工作中為了取悅別人,不惜為偷錢學生頂罪撒謊,導致自己被開除。
在感情中更是一團糟,自身條件並不差的松子遇到的卻都是一群人渣。窮困潦倒的作家、貪婪欲望的有婦之夫、吃軟飯的小白臉、有一天沒一天的黑社會、虛榮至極的理髮師等等。松子對每個男人都盡力去討好,但幾乎他的愛情史就是「家暴史」。
因為妥協無底線,她變成了一個可以被隨意踐踏的人。人性之惡在這部影片裡體現得淋漓盡致。松子的結局是悲慘的,讓人心疼的是,她一輩子都是一個好人,從未有過自己的快樂,53歲的時候她一個人孤獨死去。
感情裡的這類人,常常會為自己冠上「愛的信仰」,認為自己可以為「愛」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我獨立的靈魂。即使對方沒有一點好意,她也願意放棄自己的職業規劃、興趣愛好、三觀尊嚴、朋友親人……直到TA再也沒有其他可以放棄了……
這樣的關係其實是不真實的,是自己用犧牲和放棄營造的一個夢境,可惜夢裡只有你自己一個人在裡面,其他人都可以隨時跳出夢境。
我常常設想,人生無常,假如有人和你同樣願意沉淪夢裡,你們還剛好相親相愛,也許會是一種幸福。可是在現實生活裡,這樣的情況幾乎不會出現,生活邏輯也不允許。兩個都在夢裡的人,他們未來只能是負數……
正如蔣方舟提到:「我從沒有和任何一個人產生過『真實』的關係。」真實的關係,包括愛的表達,也包括恨的表達,往往「恨的表達」更能展現真實。
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任性,在於真實。只是真實往往讓很多人不好接受。任性的人往往具有很強的人格魅力。
當年看射鵰英雄傳,喜歡黃蓉的人要多於喜歡郭靖。率真、敢作敢為、敢愛敢恨、不計較世俗眼光……黃蓉的個性讓人喜愛,幾乎每個扮演過黃蓉的香港女演員也都成為一代明星。
為什麼?因為真實。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有哪些人具備「真實個性」呢?還是用明星來做例子。
第一個是王傑。現在普遍的觀點認為,王傑就是太過率真,敢於表達自己對娛樂圈灰色勢力的不滿,敢於向惡意炒作的經紀公司開炮,最後導致他的個人歌唱事業的悲劇。王傑也因為個性太強,太過真實,也並未處理好家庭、婚姻。
我們再看娛樂圈紅透三十年的劉德華,公認情商高、智商高、人緣好。在網絡上對王傑的評價負面要大於正面,對劉德華則幾乎沒有負面。
這個社會的生存規則不斷在向我們強調:任性,往往是要付出代價的。
幾乎每一個給自己打上了「真實」標籤的人設都不會那麼討喜。
這幾年大火的脫口秀明星樂嘉如此,金星也是如此。
任性,我認為是我們正在缺失的一項美德,而你並不自知。
每個社會人都希望去獲得他人的關懷、讚賞和愛,但遺憾的是,大多數時候他們都走向了極端,忘記了有「尊嚴」地去獲得的愛和讚賞才是真實的。
於是,選擇了放低姿態,甚至給人感覺是通過犧牲自我去「乞討」。當你無底線順從、包容、放低姿態,最終獲得的要麼是假象,要麼是最真實的「輕賤與傷害」。
很多心理專家都對如何治療「討好型人格」開了很多良方,包括生活細節的一點點改變,對人態度的一點點改變。我反而認為,認識討好型人格,並認識自己個體生命的獨立性要重要的多。
討好型人格,並非最壞的現狀,學會忍受孤獨,沒有掌聲,甚至沒有朋友的情況下獨立、愉快地生活,並努力去感受自我生命的成長才是最關鍵的一步。
也許,你該放下手頭原本放不下的事,放下腦海裡原本放不下的人,靜靜閉上眼想一想:自己當下最想做什麼?第一個浮出的念頭,馬上去付諸實施,任性爽一把,就是一個好的開始!
(本人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
墨不羈,一個察人觀事的作者,一個總在有趣和無趣中徘徊的靈魂。歡迎和我任性溝通,不一定回復,看心情!